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

  • 佛教法师-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0-05 01:3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

净土法门。自庐山远公开宗。近迄于红螺资福。历代弘扬净土教者。代不乏人。然时久弊生。大化渐衰。净土一宗。亦趋式微。至清末民初。有印光大师出。莲风溥被。如丽日中天。膺大师教而皈心净土者。不计其数。圆瑛法师赞之曰:“彻悟大师之后。第一人也。”诚不虚之论。 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癭阳县陈村人。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幼年随兄读儒书。颖悟非常。因读程、朱、韩、欧之书。受其影响而辟佛。15岁后。病困数载。得读佛经书。始悟前非。乃回心向佛。清光绪七年(1881)大师21岁。礼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道纯和尚出家。次年。于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受具足戒。此前。曾在湖北竹溪莲花寺于晒经次。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初知念佛法门之妙。自幼病目。几丧明。至是一心念佛。目疾乃愈。平生自行化他。一心以净土为归。即肇端于此。嗣后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于26岁时辞师前往。翌年正月朝五台毕。仍回资福。同年十月进念佛堂。后任香灯、寮元及藏主等职。此间。除念佛外。深入经藏。研读大乘典籍。30岁时。至北京龙泉寺当行堂。苦行培福。潜修密证。长养圣胎。次年住圆广寺。越二载。适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迎请《龙藏》。助理需人。众以师荐。相随南下。延居法雨寺藏经楼。37岁时。应寺众坚请。讲《阿弥陀佛经便蒙钞》。讲毕即于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载。出关后。居茅蓬。44岁时。为温州头陀寺请藏经。事毕南归。仍住法雨寺藏经楼。至此。出家30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民国元年(1912)。师52岁。高鹤年居士取大师文章数篇。刊载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读者叹服。民国六年(57岁)。徐蔚如居士得大师与其友三书。以《印光法师信稿》为题印行。次岁。又得大师文稿二十余篇。印于北京。题曰《印光法师文钞》。60岁时。再集大师文稿数十篇合订二册。出版于商务印书馆。木刻于扬州藏经院。后又迭次增广。排印于中华书局。题曰《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其文言言见谛。字字归宗。上符佛旨。下契群机。发挥禅净奥义。抉择法门难易。发前人所未发。 民国十一年。师62岁。江苏义务教育会成立。呈请省府下令用寺庙作校舍。佛教界哗然。大师为此奔走。护教护寺不遗余力。同年。应定海知事陶在东请。推荐智德法师去监狱讲《安士全书》。宣扬因果报应和净土教义。自己应聘为“江苏监狱感化院”名誉院长。是年。陶在东又与会稽道尹黄涵之汇大师道行事迹呈报政府。请予题赐“悟彻圆明”匾额。赍送普陀。香花供养。盛极一时。缁素赞叹。喜悦异常。然大师对此则置若罔闻。有问之者。答曰:虚空楼阁。自无盛德。惭愧不已。荣从何来?民国十八年(69岁)。应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请。于该林连日开示。听者蜂拥而至。 大师一生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养香敬。从来不入私囊。助印佛书流通而外。办佛教义赈会、慈幼院等。致力于慈善事业。广种福田。 大师早就拟欲归隐。于民国十九年二月住苏州。掩关于报国寺。课余则修订四大名山山志。民国二十六年(77岁)冬。由于抗战。应妙真和尚请。移锡灵岩山寺掩关安居。中外信徒来寺叩关请益。大师对来者慈悲开导。折摄兼施。使闻者悦服。 民国二十九年(80岁)农历十一月初四。大师预知时至。端坐念佛。安祥生西。僧腊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荼毗。得五色舍利无数。僧俗弟子建塔灵岩山巅。并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将师舍利奉安入塔。大师一生严持毗尼。一丝不苟;六时念佛。三业清净。护教重道。勤奋修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弘扬净土。不遗余力;皈依弟子。众星拱辰。后人尊大师为中国净土宗第十三祖。 师之一生。淡薄名利。严持戒律。通宗通教而专弘净土。曾数次掩关深入经藏。遍览诸经。析其微妙。然最终认定净土法门普被三根。最为殊胜。因而归心净土。一心专念。对一切人。皆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作《净土抉疑论》等文。以释信众心中之疑。深入浅出。发微抉隐。尽阐净土法门之胜妙。使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坚信。其一生之弘化工作及对净土宗之贡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文字般若之流布。极力倡导。劝教念佛。 大师不出关房。通过来往书札及撰文。将净土圣教弘传四方。其在《印施极乐图序》中畅谈净土超胜曰:“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三根。统摄律、教、禅诸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

2018佛教法师荼毗视频

。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大师先后在上海、苏州设立弘化社。刊印净土经书百数十种。达数十万册。该社除刊印流通《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嘉言录》外。还校勘、重印藕益大师编著的《净土十要》。并将《往生论注》、《彻悟语录》、《莲华世界诗》等十余种莲宗语录附集其后。一同弘扬。二、增编“净土五经”。扩充完善净土宗之理论基础。 为了在理论上将净土法门的殊胜圆满进一步充实完善。大师增编了“净土五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以向称为“净土一论三经”。清末魏源(默深)居士初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编入。名曰“净土四经”。民国二十二年(1933)。大师增列《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名为“净土五经”。并排版付印流通。大师认为《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故将此章列为净土法门基本经典之一。三、创建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 师一生大业。“唯弘化社与灵岩山寺”。自民国十九年(1930)二月到苏州报国寺闭关。至二十九(1940)在灵岩山圆寂生西。“为弘化极盛之十年”。 早在民国十五年(1926)。大师与真达和尚第一次上灵岩山时。即规划创建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之设施。十九年(1930)大师到苏州报国寺闭关。灵岩山妙真和尚负责实施。常去苏州叩关请示。殷切仰承指导。山寺日就振兴。二十一年(1932)夏。大师将该山原名崇报寺改为灵岩山寺。并为山门撰题对联:“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开办念佛堂。订立念佛堂每日行持细则。安众念佛。二十五年(1936)十月十七日。大师应请上灵岩在念佛堂开示。次年十月从苏州报国寺移锡灵岩安居。建造大雄宝殿。主佛两边。根据《阿弥陀经》供奉十六尊者立像。后建天王殿正名为弥勒阁。改供戴五冠弥勒菩萨本像。该寺一切规章制度。悉秉大师意旨而定。大师为创建灵岩净土道场撰文甚多。如《灵岩寺永作十方记》、《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灵岩重修弥勒阁记》、《灵岩普同塔记》等。还撰有若干殿堂之对联。以及《灵岩念诵仪规》关于佛菩萨圣诞诸赞、偈。净土宗十二位祖师赞、偈等。 清季以来。汉传佛教某些寺院存在“三滥”现象。即剃度滥、传戒滥、住持滥。一些僧众热衷于应酬经忏。不注重修学。以致佛教日渐衰微。印公当时针对上述时弊。在创建灵岩净土道场之初。就特地订立了五条规约:“一、住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座。不招外方来听耳。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五、无论任何人。不得在寺内收剃徒弟。以上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这五条规约系真达和尚与印光大师商订。亦是大师为弘扬净土、振兴佛教、匡正时弊而发。从此。灵岩道风为之一振。迄今不衰。成为中国近代著名净土道场之一。四、提倡“兼仗他力。带业往生”思想。 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大师提倡“兼仗他力。带业往生”的思想。尝曰:“念佛法门。乃佛法中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并对“带业往生”作解释说:“约在此界。尚未断惑。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净业带到西方去。”因为“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俾带业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校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因此。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但肯依之修持。一心专念。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但是。他认为修净业者要带业往生应做到:“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其中尤重持戒。认为并不是带业往生就可以不持戒。以致任意再造恶业。大师云:“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一戒如此。诸戒亦复如是。持戒念佛。才能身口意三业清净。往生西方才能有分。 关于信愿行。大师认为真信、切愿、笃行为念佛法门宗要。曾云:“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对于持名念佛。则提倡“摄心念佛”方法。“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仍亦有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弘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其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此“摄心念佛”一法。乃大师积数十年念佛经验之极谈。五、总结诸宗法门。彰显莲宗之胜。 大师一生专弘净土。认为净土法门殊胜无比。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其一、“适一切根性。万修万人去”。他说:“夫所

佛教法师为什么出家为僧

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三根。高超律、教、禅诸宗”;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其二、“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它含摄一切法门。又超过一切法门。师曰:“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师之妙义。亦诠之不尽。”所以。历代祖师极力弘扬。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不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专谈净土。就是“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净土法门。乃佛教中“至圆至顿”之法门。

怎样才能做佛教法师

其三、净土法门。为佛教一切宗派之最后归宿。无论修习何宗何法。最后皆得归结于净土法门。《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教导众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华严经》亦主张“导归极乐”。“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由此可见。“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 其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师在《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中说:“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得了生脱死。”而修习净土法门。只凭一句六字洪名。具足信愿。一心专念。即可仗佛力自力而横超三界。带业往生。一生成办。不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长时间修行。一得往生。便是“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时时刻刻“追随圣众。亲侍弥陀”;西方净土到处“水鸟树林。皆演法音”。净土法门。修习易而成就高。如此殊胜方便。实为超生死证涅盘之最妙之门。是故大师观机应缘。代佛宣化。慈悲心切。专弘净土。普利一切众生。 大师虽一生专弘净土。同时亦注重融合诸宗。并不扬此抑彼。排斥他宗。尝曰:“佛法平等之怀。所有言论。唯理是尚。法无优劣。契机则妙。”他说

佛教法师入职讲话

:“善会者。则一切法。法法圆通。”“佛理圆通。法法归真。头头合道。”又在《影印宋碛砂大藏经序》中言:“综其所说。厥有五宗。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五者名目虽异。理体是一。可专主于一门。不可偏废于余法。如有四门而入一城。如以四时而成一岁。其互相维持、互相辅助之功。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此文即含有护持诸宗之深意。由此可以洞悉大师之佛学思想。是以整个佛学全面发扬为目标。而以净土一宗为归宿。通过对比。显示净土法门收机之广。化众之胜。六、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 大师一生。“以法为重。以道为尊。名闻利养不介于怀”。出家以后“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中年时代赴各地参学苦行。充当行单。遍阅经藏。闭关念佛。“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昧。” 然“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民国元年(1911)。高鹤年居士得大师文章数篇。刊于上海的《佛学丛报》后。才引起社会名士的注目。于是索文者接踵而至。争相请读。太虚大师赞曰:“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强。默然折服。翕然崇仰。为莲宗十三祖。洵获其当也。”“慕师道德。渴望列于门墙之善男信女。日益众多。或航海梯山。而请求摄受;或鸿来雁往。而乞赐法名。”而师“皆以等心摄之”。凡所请益。皆观其机。对其疑。针对性的一一作答。最终达到解人疑惑、示人正道的目的。其内容妙契时机。博徵旁引。不拘于一说。不谈玄说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闻者悉皆当下受益”。 师虽名闻遐迩。然“刻苦俭朴。一如故昔。洒扫洗涤。躬自操作。粒粟寸纸珍若拱璧。”“示人以老实修持之道。且更益之洒扫浣濯之勤”。严己宽人。与人为乐。一旦有钱。从不储蓄。不是救济孤苦。就是印经赠人。或办慈善事业。而自己却总是“破衲粗粝”。垂老躬行。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在《略说印光大师之盛德》一文中。弘一法师回忆说:“大师一生于此事(指惜福)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师每日晨时仅粥一大碗。无菜……饭菜尽已。注开水于碗中将涤荡以嗽口入肚。与晨无异……”若别人饮食稍作好些。师即“大加呵斥”。责备说:“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人。即施主一粒米。并无法消受。那可更吃好菜!”有居士供养滋补品。师亦转赠他人。总言自己福薄。不肯领受。 在倡导持名念佛的同时。师亦极力劝重因果。常云:“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途。”无论上智下愚“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

四川佛教法师讲话

自干罪戾也已。”又曰:“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佛则详示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等事理。俾上智者必期于证本有。下愚者亦不敢肆意纵情。以膺未来之苦。势必改恶迁善。希圣希贤。”否则。若拨无因果。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天下大乱矣。若能明因果之事理。举心动念。唯善是从。决不敢有非分之念及举动。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 纵观大师之一生事业。就是一部净土宗振兴史。在那法化日衰、大厦将倾之时。唯大师孤身奋起。一肩承担。极力弘扬。解行并进。以身作则而天下归心。古德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语在大师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由大师之人天狮吼而在当时教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圆瑛法师亦“敬步后尘。奔南逐北。莫不因势利导。指归净土”。“著《无量寿经》、《弥陀要解》等讲义。揭净宗之旨。著《劝修念佛法门》。普劝修持。同生安养”。膺大师教而趋心向佛、归心净土者不计其数。括其盛况。弘一法师称:“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太虚大师曰:“尽一生精力。荷担斯法。解行双绝者。印光大师也!”由大师之弘化。而使“善导高风。复见今日”。净土一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6243.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283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