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翻译-关于《中论》二十四章十八节的两种解释——立川武藏 /吕其俊译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语言翻译-关于《中论》二十四章十八节的两种解释——立川武藏 /吕其俊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关于《中论》二十四章十八节的两种解释——立川武藏 /吕其俊译
一、《中论》第二十四章十八节的语法歧义
《中论》作为龙树(公元150-250)的主要作品之一,其第二十四章十八节如下所示: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1)
(Whatever is dependent co-aring,we call it enptiness.It is provisional designation,and it is the middle way.)
龙树在本节论述中共提到了“缘起”、“空”、“假名”、“中道”四个概念。我们可以说这四个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龙树中观思想的理论架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教理正是基于“三是偈”这一小节所展开的。但本节在表述中却存在着一个语法歧义,那就是在第三句中的代词“sa”[1]到底指代的是“空”还是 “缘起”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很容易将阴性的“sa”理解为其指代的是“空”,而这个词本身也是阴性的词汇。另外这一小节的解释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因为“假名”一词在第三句中作为宾语,同属阴性名词,况且本句中的主语也是阴性名词,故代词“sa”也有可能指代的是第一句中的“缘起”。因此,我们不能就此认定在第四句中的“sa”指代的是“空”还是“缘起”,就像第三句中出现的问题一样,也有一种可能性是因为“中道”一词也是一个阴性名词,所以“sa”也被使用在了第四句中。
稻田龟男(Kenneth)已将此节译为:
“任何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缘起即是空。正是因为这样的相互关系,它才是一个假名(即:思想构成),亦为中道。”(2)
(We declaare that whatever is relational origi-nation is CunyAta .It is a provisional name(i.e.,thought construction)for the mutuality(of being)and,indeed,it is the middle path.)
从上述的翻译中,我们并不能看出来“sA”所指代的是“缘起”还是“空”。也许是当时翻译者认为没有必要判断这个代词所指代的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缘起”还是指代“空”,也就是说这名翻译者由于某些疏忽,有可能用这个代词指代的是“缘起”和“空”的统一体。
卡鲁帕哈那(David Kalupahana)对于本节的翻译和稻田龟南的翻译看起来有着相似的歧义。他的论述如下:
“我们认为任何依存而生的事物均为“空”,它依赖于惯例,其本身为“中道”。”(3)
(We state that whatever is dependent arising,that is emptiness.That is dependent upon conwention.That itself is the middle path.)
在卡鲁
接着,他又进一步地给出了下面的注释:
“第二行指的是“中道”。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互为同意词的“缘起”和“空”在哪些情况下代表了“中道”?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亦为是假名”这一句中。”(5)
(The second line refers to the middle path.The question is :In what way can dependent arising and enptiness,which are synonymous,represent a middle path?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in the satement,sa prajnaptirupadaya.)
这里,卡鲁帕哈那已经考虑到了缘起和空是同义词,而且还考虑了“缘起”(或“空”)和“中道”的关系将由所依赖的缘而生。然而,至少我们可以肯定他并没有考虑从“缘起”概念到“空”概念的论述逻辑方向问题。
如果代词“sA”指代的是“空”,那么在《中论》第二十四章十八节中就有可能找到关于这一节论述的方向逻辑问题。也就是说,“缘起”被作为“空”进行论述,而反之“空”又被理解成“假名”。如果这个代词“sA”指代的是“缘起”,那么“空”、“假名”以及“中道”三个概念都将是“缘起”的主语,而且“缘起”也成为这三个概念的主语。
二、句子逻辑问题
在《回诤论》中,龙树说 “万法都没有自性,因为他们都是空的。”(6)([all thing are]empty,beause they do not have svabhava(yasmannihsvabhabam tasmac-chunyam).)在《回诤论》和《中论》中,他从来都没有说过所有的事物都没有自性是因为他们均为“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用自性来修饰成空的原因。我们有能力找到上述文章中提出观点的逻辑方向性。且让我们将这样的在一个观点提出过程中的方向称为“句子逻辑”。“句子逻辑”指出的是一些专业人士处理他们事务所遵循的逻辑。例如,我们稍后可以看一下《中论》第十八章第五节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但首先让我们来看另一个关于“句子逻辑”被清晰的展示出来的例子,《般若心经》中说:
“诸法空、无相(玄奘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7)
经中不难看出“诸法空相”成为了“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等的原因。在《般若心经》中我们能够清楚的找到这个句子逻辑,从“诸法空相”到“不生不灭”再到“无受想行识”等等的演说次第。
龙树在《中论》中给出第二十四章十八节的句子方向了吗?在这一节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龙树在《中论》中论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时,并没有提出“空”就是“缘起”这样的论断,虽然在《中论》中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龙树在这一节中表达了句子的逻辑性,但是从这一点来看,至少他是思考过本章节的句子逻辑的。
在《中论》中,龙树指出:“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罗什译)(《中论》十八章5a)根据龙树所说,这些问题的根源来自无明和烦恼(《中论》十八章5b),而且这些烦恼又是来自语言的激增(linguistic proliferation)(《中论》十八章5c)(8)龙树总结了这一节,说到在空性中,语言的激增被压制(“Linguistic proliferation is extinguished in emptiness”)。
(《中论》二十四章5d)(9)。就在《中论》第十八章第五节,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存在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说明空的消除作用。
进一步的讲,在《中论》所述及的观点中,作者试图证明,世俗诸相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进而得出结论,诸法空相。龙树认为世界由因缘和合而成,他既不承认外在世界的恒常不变存在,也不承认精神活动的恒常不变存在。在龙树的思想中,我们所感知到的诸相仅仅是“假名”而已。在本节的前半部分,相(“缘起”)被认为是“空”,但并没有包含“空”就是“缘起”的说法。了解了上述提及的“缘起”作为“空”的依赖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不难认定龙树当时是考虑了在《中论》第二十四章十八节中所论述的从“缘起”到“空”的逻辑问题。
在很多佛教经论中,尽管一些语句中暗示了“句子逻辑”的问题,但从未明示过。例如《般若心经》中讲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性论述,而是具有一定的“语句逻辑性”的。而且没有任何般若经典中曾经反过来论述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况且,印度、日本、中国内地和西藏研究《般若心经》的诸多释译者都曾经找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句子逻辑性。同理,《中论》第二十四章十八节尽管和《般若心经》一样都没有明示句子逻辑的存在,但这种句子逻辑的方向性很可能也存在于《中论》的论述中。
龙树所著《回诤论》结尾中提到:
“顶礼空、缘起、中道无有差别的佛陀”(10)
(I adore the incomparable Buddha who taught emptiness,dependent co-aring and the middle way as having the same meaning(eka-artha))
这里龙树说“空”、“缘起”、“中道”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这又不意味着这三个概念在逻辑上是等价的。如果X存在,那么Y就存在;如果Y存在,X就存在,上述X和Y的关系被称之为等价。在龙树的作品中,我们没有见到这样的表述,如:如果某物(X)为空,则X就是中道,如果X是中道,那么X就是空。
三、经典释译者之翻译
关于《中论》的几个译本现在都有完好的保存下来,《无畏论》是所有保存下来的《中论》译本中最为古老的一个,他指出:
“如果事物是存在的,那么它既是“缘起”而存在,也是虚妄的“假名”。”(11)
(If something exists,it is dependent srising and provisionally designated.(dngos po’ga’zhig yod pa nyid yin na/de ni brten nas’byung ba dang brten nas gdags yin pas/).)
这个译本的作者看起来几乎已经识别了何为“缘起”与何为“假名”。
安慧(-570)的译本中关于《中论》第二十四章十八节第三句的中文解释为:
“非自性而生,需要具缘和合而生的事物都是“假名”(12)
(What is dependent is provisionally desig-nated.)
安慧的译本中,作者很明显使用了代词“sA”来指代第一句中的“缘起”,但仅从这一段汉译来说,我们很难了解安慧当时翻译此节时是怎样具体指代的。
罗什关于青目对《中论》注释的翻译,是目前天台理论中最为权威的著作,在这部译文中,代词“sA”一直都没有被具体化,《三是偈》的后两句罗什翻译成了“亦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13)。此《三是偈》是为中国佛教天台理论体系建立的基础,在天台宗的判教理论里,时刻都没有忘记第四个概念“缘起”的存在,它成为了“空”、“假名”、“中道”这三个概念的主语,也就是说中国天台宗曾将《三谛偈》翻译成了“缘起”既是“空”,既是“假名”,既是“中道”。
关于《中论》二十四章十八节的翻译,宇井伯寿(H.Ui)曾指出印度人和中国人对于《三是偈》的理解存在着很大且明显的差异。根据他的理论,在第三句中的代词“sA”应该指代为“空” (14)。
《般若灯论》系清辩论师(-570)对于《中论》的注释,谨以汉文版和藏文版流传了下来。从《般若灯论》的藏文版来看,我们一样不能确定在《三是偈》中,第三句中的代词“sA”以及第四句中的“它”指代的是什么,在这本论中,清辩时常重复《中论》二十四章十八节中的内容。(15)
另一方面,在《般若灯论》的中文译本中,句子的逻辑性被清晰地展示了出来:
“缘起即是空,亦为是假名”。(16)
(Dependent co-arising is empty,bacause it is provisionally designated.)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了“假名”到“空”的句子方向性,这一点在《中论》的其他注释中并没有提到。
月称(约7世纪)所著《净明句论》中说道:
“任何自性空,都是假名,可以确定空本身就是假名。非自性的空是为中道”。(17)
(Whatever is the emptiness of the own-being(svanhava),it is provisional designation.It is determined that emptiness itself is provisional designation.…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emptiness characterized by the non-arising of the middle way.)
在这里,月称把代词“sA”指代成了“空”。因此可以说月称承认了在《三是偈》中句子逻辑性的存在,也就是先把“缘起”作为了“空”接着又被描述为了“假名”或(“中道”)。再者月称又补充到:
““空”、“假名”以及“中道”都是“缘起”的近义词”。(18)
(They,i.e.,“emptiness,”“provisional designa-tion”and“the middle way,”are syononyms(visesasamjna) of“dependent co-arising.”)
这一点与月称承认《三是偈》中存在句子逻辑性的观点并不矛盾,单词visesasamjna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指代被质疑的某些方面的术语。
四、“缘起”的两个层次
因为“空”和“假名”是不相等的,所以在他们之间的特征就存在一些差异。而且“假名”可以被看作是“缘起”的一个方面,那么“缘起”又是由“空”所导致的。换句话讲,正是由于“空”,“缘起”在理论上才能作为“假名”。因此我们就要面对两个“缘起”的层次。第一层是没有被“空”否定的“缘起”;另一层是被“空”否定了以后的“缘起”。前者在中论第二十四章中第十八节的第一句中有所指示;第二种则是在本节中的第三句中有所指示。
长尾雅人(G.Nagao)介绍了这个顺序的概念是为了解释在《三是偈》中,第一句和第三句所提到的“缘起”的差异。这种缘起是与“假名”相等的。让我们来看一下长尾雅人对本节的翻译。
卡鲁帕哈那把长尾雅人的日文著作翻译成了英文:
“那些相互依存而产生的事物,我们通常称为“空”,这是基于(某种物质)的名称,仅此为“中道”。”(19)
(What is originating co-dependenty,we call emptiness.It is a designation based upon(some material).Only that is the Middle path.)
长尾雅人称第一句中的“缘起”称为“缘起”的第一层次。将在第三句中的“假名”理解为“缘起”的第二层次,他认为这里存在着一个语句的逻辑方向问题。从第一层次的没有被“空”否定的“缘起”到第二层次的被“空”否定了的“缘起”,此时,第二层次的“缘起”就是“中道”,(20)“这是辨证的,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21)
结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中论第二十四章十八节曾经至少有过两种翻译:其中一种特别强调了句子的逻辑方向性问题;另一种则没有涉及到逻辑方向性的问题。前一种翻译中(如长尾雅人的翻译)考虑到了句子的逻辑问题,所以有了第一层次的“缘起”和第二层次的“缘起”(中道)。而在第二种翻译中(如天台宗的判释),是非常强调“缘起”和“空”(或“假名”)之间的等式关系的。
事实如此,很多印度的论师(如:青目、安慧、清辩)从未清楚地给出第一种翻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龙树在当时就没有思考过从“缘起”到“空”,以及从“空”到“缘起”的句子逻辑方向性问题。我们必须记住龙树从未说过“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也表明了在龙树的论断里,关于《三是偈》的句子逻辑问题是存在的,而且这个逻辑是不可逆的。
本文是作者论文的修正版。原题目为《关于<中论>的注释》。本文被收录《纵观佛教》(Buddhism in Global Perspective)第2卷(由Kalpakam Snakarnarayan, Ravindra Panth和 Ichijo Ogawa编辑)孟买:索迈亚研究所200?年,第34-42页。
注释:
(1) 即:指《三是偈》中第三句和第四句中的主语。(译者)
Louis de la Valle Poussin《Mulamadhyamakakarikas de Nagarjuna avec la Prasannapada de Candrakirti》,St. Petersbourg:Academie Imperiale de Science,1913年,第503页, 10-11行。
(2) 稻田龟南《A translation of his Mulamadhyamakakarika 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1970年,第148页。
(3) 卡鲁帕哈那《中论》,纽约:纽约国立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39页。
(4) 卡鲁帕哈那《中论》,纽约:纽约国立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40页。
(5) 卡鲁帕哈那《中论》,纽约:纽约国立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40页。
(6) 巴塔查雅, 约翰斯顿,昆斯特《龙树的辩证法》,1978年,第42页。
(7) 洛佩兹,唐纳德《空的精解》,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vii页。
(8) 立川武藏《龙树理论入门》,R. 吉贝尔译,德里班纳西达斯公司,1997年,第23页。
(9) 立川武藏《龙树理论入门》,R. 吉贝尔译,德里班纳西达斯公司,1997年,第25页。
(10)巴塔查雅, 约翰斯顿,昆斯特《龙树的辩证法》,1978年,第85页。
(11)《藏文大藏经—北京版 》,东京:藏文大藏经研究所出版,1955-1961年,第95卷第43页 f.4, 第5-6行。
(12)卍续藏26卷,第70页左。
(13)《大正藏》26卷,第70页左。
(14)宇井伯寿《佛教概论》第二部分,日本岩波书店出版,1948年。
(15)《藏文大藏经—北京版 》,东京:藏文大藏经研究所出版,1955-1961年,第95卷第43页 f.4, 第5行。
(16)《大正藏》30卷,第126页左。
(17)Louis de la Valle Poussin《Mulamadhyamakakarikas de Nagarjuna avec la Prasannapada de Candrakirti》,St. Petersbourg:Academie Imperiale de Science,1913年,第504页, 8-14行。
(18)Louis de la Valle Poussin《Mulamadhyamakakarikas de Nagarjuna avec la Prasannapada de Candrakirti》,St. Petersbourg:Academie Imperiale de Science,1913年,第504页, 14-15行。
(19)长尾雅人《中观和瑜伽唯识》,川村译,纽约: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0页。
(20)长尾雅人《中观和瑜伽唯识》,川村译,纽约: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4页。
(21)长尾雅人《中观和瑜伽唯识》,川村译,纽约: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4页。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108/t20110803_183313.htm
以上是关于语言翻译-关于《中论》二十四章十八节的两种解释——立川武藏 /吕其俊译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语言翻译-关于《中论》二十四章十八节的两种解释——立川武藏 /吕其俊译;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9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