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宗-宋代曹洞宗中兴的奠基人投子义青禅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曹洞宗-宋代曹洞宗中兴的奠基人投子义青禅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宋代曹洞宗中兴的奠基人投子义青禅师
宋代曹洞宗中兴的奠基人投子义青禅师
作者:周会明
义青(1032-1083),“青社(一说舒州人、一说是今河南偃师人)李氏子”。(《五灯会元》卷十四)因晚年从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迁住投子山(今安徽省桐城市)胜因禅院,并在此寺圆寂,故史称投子义青禅师。投子义青禅师是宋代曹洞宗中兴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一生舒州这块土地上做狮子吼,将频临失传的曹洞宗引向兴盛。他在我国禅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面临“百年孤独”困境,大阳警玄禅师壮士断腕,以非常规方式寻求传法僧才
曹洞宗是禅宗五个宗派中创立时间最晚的一个宗派。石头希迁(700-790)、药山唯俨(751-834)、云岩昙晟(782-841)等三代直系祖师建立和不断完善思想体系接引学人的法门后,再由洞山良价(807-869)和曹山本寂(840-941)师徒二人共同创立。这个被称为“思想界的贵族”曹洞宗创立后,曾以江西临川(抚州)荷玉山曹山寺为基地传法,幅射湖南、湖北、安徽等地,一度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从五代至北宋中期,由于思想不能与时代同步,门下无杰出僧才,无奈地进入了史称的“百年孤独”,当曹洞宗六传至大阳警玄禅师时,门下仍寂静如水。以至大阳警玄禅师晚年竟从自己门下弟子中,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
大阳警玄(948-1027),“江夏(今湖北武昌)张氏子”。(《禅林僧宝传》卷十三)原名警延,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避信仰道教的宋宗真所奉“天尊”、“圣祖”赵玄朗之名讳,改名为警玄。又因长期住持今湖北钟祥大阳寺,故史称大阳警玄禅师。
其叔为僧,名智通,住持金陵崇孝寺。警玄前往归依,“年十九,为大僧”。(《禅林僧宝传》卷十三)此后警玄遵照其叔智通的指点,出外游方参学,到鼎州梁山寺投缘观禅师为师。他问缘观:“如何是无相道场?”(《禅林僧宝传》卷十三)缘观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壁上观音像说:“此是吴处士画”。(《禅林僧宝传》卷十三)警玄正要说话,缘观急忙接过话头去,问:“这个是有相,如何是无相底?”警玄听后立即领悟,朝缘观礼拜,缘观笑说:“他日此语,上碑去在”。(《禅林僧宝传》卷十三)警玄遵缘观的吩咐写偈表达了自己此时的悟境。偈曰:“我昔初机学道迷,万水千山觅见知。明今辩古终难会,直说无心转更疑。蒙师点出秦时镜,照见父母未生时。如今觉了何所得,夜放乌鸡带雪飞。”(《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偈中的“秦时境”,出自汉刘向著的《西京杂记》。传说秦时有神镜,能够照见人的五脏六腑。“乌鸡”,是指乌鸦。这首偈所表达的禅意是,我自己出外行脚求道,遍访禅林高僧,但一直没有入悟。即使听人讲“无心”的禅法,也不能消除自己心中的凝惑。今天听到缘观禅师清楚明了的开示后,才得到彻悟人生本原,而这种人生的本原就是“无相”的心性。此时我顿感自由,如脱绳的乌鸦在蓝天中飞翔。缘观看后十分赞赏,对他振兴曹洞宗寄托了希望。从此,警玄在禅林中逐渐出名。
大阳警玄长期住持郢州(今湖北省钟祥)大阳寺,开法几十年来,弟子也不少,开悟见道的也有几位,但他认为都不能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曹洞宗的大责。每当他亲眼看到沩仰宗和法眼宗在他之世绝而失传,看到云门宗和临济宗日渐光大时,时刻担心曹洞宗一脉在他去世后,因无杰出僧才弘扬,也会失去传承。
临济高僧浮山法远禅师(990-1067)早年游学时,曾参大阳警玄禅师,得到大阳警玄的印可。当法远禅师从浮山再次来到郢州大阳寺,参谒已80岁的大阳警玄禅师时,大阳警玄禅师无不悲伤地对他说:“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无人耶。”(《禅林僧宝传》卷十七)为确保曹洞宗能够传世,大阳警玄禅师无奈之下,庄重地委托比他年轻四十八岁,在禅林有“远公虎子”之称的临济高僧浮山法远禅师代他物色及培养传法人。并将自己的一双鞋、一件上下相连的僧衣交给他,请他转赠给传法人作为嗣法信物。此外,他还写了一偈诗作为浮山法远禅师代他传法的证明。偈曰:“杨广山头草,凭君待价烹。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五灯会元》卷十四)
杨广山,即郢州大阳山。草,即大阳警玄禅师心中的法嗣——传法弟子。“杨广山头草,凭君待价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那位尚未知名、还不知生下没有的弟子现托付给你,望你细心为我物色并加以培养。怎样来培育呢?若要“杨广山”上这棵“草”——“异苗”长得茂盛,就必须“深固”其灵根。
浮山法远禅师不负重托,终于在大阳警玄去世三十七年后,在自己的弟子中为他物色并培养了一位极其出众的接班人投子义青禅师。
二、关键时期,传奇般色彩,投子义青担起了曹洞宗传承与发展重责
义青七岁时在家乡妙相寺出家,十五岁试《法华经》合格,正式受具足戒。他初
当时浮山法远禅师因年老已退居法席,住在浮山会圣岩。此时的浮山法远禅师正受大阳警玄禅师之托,集中精力地为他物色嗣法弟子。义青来到浮山会圣岩后,浮山法远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在交谈中,浮山法远对义青的表现十分赞赏,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有三年时间。
一天,浮山法远向义青举禅林公案,“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嘉泰普灯录》卷二)问他当时佛以“默然”对待,应做如何理解?他要正面回答时,却被浮山法远“掩其口”,(《嘉泰普灯录》卷二)不让他说话。义青由此开悟,即刻向浮山法远礼拜,得到浮山法远的印可。此后义青又在浮山法远席下参禅了三年时间,浮山法远常向他传授曹洞宗宗旨,他都能够契悟。
宋治平元年(1064),也就是浮山法远禅师去世前三年,浮山法远禅师认为义青是能够承担起振兴曹洞宗的僧才,便向他提起了当年曹洞宗六代传人大阳警玄禅师托咐他代找嗣法弟子的经过,希望他能够绍隆曹洞宗宗风。并将大阳警玄禅师的顶相(画像)、直裰(上下相连的僧衣)、皮履、偈颂交给他,作为付法证明。为进一步磨练义青,浮山法远禅师殷切地对他说:“汝当续大阳宗风,宜善护持,无留此间”。(《义青禅师语录》后附《行状》)从此,义青离开了浮山法远禅师,又开始了游方参学的历程。
临行前,义青向浮山法远禅师献偈一首。偈曰:“须弥立太虚,日月辅而转。 群峰渐倚他,白云方改变。 少林风起丛
这是一首意境极高的偈颂。
“须弥立太虚,日月辅而转”。须弥山耸立在太虚——宇宙之中,日月如同它的两个侍卫,交替地围着它旋转。
“群峰渐倚他,白云方改变”。这里义青把浮山法远禅师比喻为“须弥山”,横空出世,是禅宗的泰山北斗。中流砥柱,所望所归。大家如“群峰”一样,倚靠着这座“须弥山”,山下白云也因之而色彩绚丽。
“少林风起丛,曹溪洞卷帘”。少林寺是达摩祖师的传法之地,借喻浮山法远禅师把达摩之禅,如风一样的传布于各地。曹洞宗这一孤独百年的宗派,又可以得您老之力,可以卷起门帘再一次开店接客了。
“金凤宿龙巢,宸苔岂车辗”。义青是头金凤,是在浮山这个“龙巢”里寄养大的,如今我要展翅高飞了,但飞往何处呢?北极星或皇宫中的宸苔,那可不是凡间车马所到之地啊!
偈颂中表明了义青的非凡志向和振兴曹洞宗的远大理想。
大阳警玄是在他80岁时托咐浮山法远禅师代寻传灯僧才的。如今,浮山法远禅师将自己的弟子义青代继曹洞宗风,时间已过42年了。大阳警玄是于宋天圣五年(1027)七月十六日离世,宋治平元年(1064),义青通过临济高僧浮山法远禅师继接曹洞宗。表明了已断传37年之久的曹洞宗法脉,终于得以延续。
义青接得曹洞宗的法脉后,在舒州浮子继续参学一段时间后,遵浮山法远禅师的指示,离开浮山来到了江西九江慧日寺,参谒云门高僧圆通法秀禅师,并在此阅读大藏经。通过如此的磨练,投子义青已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禅师。
三、创新思想,培养学人,曹洞宗在皖西南禅宗线状大道场获得了无限生机
“熙宁六年(1073),复还舒州,太守杨公钦慕硕德,郡人亦仰师高风,具礼劝请住白云山海会禅院”。(《义青禅师语录》附行状)白云山海会寺白云守端禅师已于宋熙宁五年(1072)圆寂,其弟子五祖法演禅师已住持今潜山县太平寺,白云山海会寺一时无高僧住持。宋熙宁六年(1073),义青从庐山回到舒州后,舒州知府及太湖县僧众礼请他住持这座皖西南禅宗线状大道场的核心寺院。
义青在白云山海会寺的首次上堂仪式十分隆重,太湖“知县寺丞捧疏(请疏)呈师”(《义青禅师语录》),临济宗杨岐派高僧五祖法演也从潜山县太平寺来到了白云山海会寺“拈香与师”。(《义青禅师语录》)在如此庄严隆重的场合,义青没有忘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他说:“山僧向治平初,在浮山圆鉴禅师亲手传得,寄付其宗,颂委证明,慈旨云:代
义青在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共驻锡八年时间。晚年他离开了海会寺,迁住投子山胜因禅院,在此寺驻锡四年时间。 义青不但在舒州悟道,而且一生都在舒州传法。据从《投子义青禅师语录》考证,在舒州期间,他还多次应请到太湖县四面山四面寺、龙门山龙门寺、岳西县司空山无相寺、潜山县三祖禅寺、太平寺等寺说法,足迹遍布整个舒州的山山水水。
在舒州期间,他“唯破衲弊衣,寒槁冷默。忘缘寂照,坐卧如竹木。而家风萧条,无可趋向”。(《义青语录》后附《行状》)从心性论出发 ,丰富和发展曹洞宗风;引入华严宗法界圆融思想,曹洞宗旨特色鲜明。特别是引入了文字禅,有力地拓宽曹洞宗发展领域。宋代,是我国文学发展继唐之后又一个高峰时期。禅宗必须得到士大夫的支持和参与,才会有发展动力和新的思想创新点。云门宗、临济宗黄龙派在北宋中期能够得到高速发展,就是争取到了张商英、杨亿、黄庭坚、李遵勖等一批士大夫支持。为得到士大夫的支持,义青将曹洞宗引向
北宋后期,也在舒州这块土地培养的临济宗杨岐派克勤禅师,参照义青作法,对百则公案按照垂示、本则、著语、评唱、颂古等体裁著《碧岩录》,得到了禅林和士大夫们的广泛支持,为临济宗杨岐派的发展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义青肩上所承担的创新曹洞宗思想和培养曹洞宗传灯人才这两个重任,在太湖县这块土地的哺育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也标志着曹洞宗在舒州成功地走出了“百年孤独”期。
宋元丰六年(1083),义青去世,年52岁。逝前留偈曰。“两处住山(即白云山和投子山)。无可助道。珍重诸人。不须寻讨。”(《续传灯录》卷七)
四、弟子们离开舒州后,将“洞山之风大行西北”,曹洞宗从此走上了振兴之路
《续传灯录》共收录了义青九位弟子,分别是芙蓉道楷禅师、大洪报恩禅师、洞山云禅师、福应文潭禅师、龙蟠昙广禅师、光化祥禅师、普贤标禅师、延洪善禅师和果待者等。“此等大宗匠,作枝成蔓,玉回珠转。”(《义青禅师语录》)在这九个弟子中,又以芙蓉道楷和大洪报恩最为杰出
宋元丰五年(1082),义青从白云山海会寺迁投子山胜因禅院时,芙蓉道楷也离开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北还沂,间居马鞍山”。(《续传灯录》卷十)此后应各地官员及僧俗之请,“初住沂州之仙洞,后迁西洛之招提龙门。又迁住郢州之大阳,隋州之大洪”(《续传灯录》卷十)等我国西北部名山古刹,弘扬曹洞宗风,使“洞上之风,大行西北”。(《嘉泰普灯录》卷三)宋崇宁三年(1104),道楷奉诏入住“东京(开封)十方净因禅院”。(《续传灯录》卷十)道楷是继其师兄报恩之后,第二位奉诏在京城传法的曹洞宗禅师,标志着曹洞宗已经得到了上层社会的支持而进入兴盛阶段。
投子义青禅师圆寂后,大洪报恩禅师离开了舒州投子山,初住嵩山少林寺,宋绍圣二年(1095),报恩奉诏住持大洪山灵峰寺。报恩住持大洪山灵峰寺九年时间内,以应机说法和利益群生而得到了远近僧众的信服,纷纷以财力支持他扩建寺院。从而使大洪山灵峰寺轮奂壮丽,一跃成为天下著名禅林。宋崇宁二年(1103),应驸马张敦礼的奏请,报恩奉诏入住京城法云禅寺。报恩是曹洞宗第一位奉诏进京传法的禅师,将沉寂百年的曹洞宗首次传入京城。然而不到一年时间,他恳请归山,得到了朝廷批准。报恩离开京城后,先巡礼嵩山,然后栖止郢州大阳山。芙蓉道楷禅师继其师兄报恩之后,在大洪山担任住持一年多时间后,应诏住持京城十方净因禅寺。宋崇宁五年(1106),随州知府奏请朝庭,请报恩再度住持大洪山灵峰寺。报恩再次回到大洪山后,在传法的同时继续增建寺院设施,门下弟子达三百余人。使大洪山从北宋后期开始,成为了我国曹洞宗重要的弘法基地。
通过芙蓉道楷禅师、大洪报恩禅师等弟子在今湖北、陕西、河南一带弘扬曹洞宗思想,并传播到京城开封皇家寺院,曹洞宗“宗风大振”。(《义青禅师语录》附行状)己近枯死的曹洞宗,在舒州这块土地的哺育下,又萌发出新芽,长成了新枝。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2004/t20200414_285421.htm
以上是关于曹洞宗-宋代曹洞宗中兴的奠基人投子义青禅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曹洞宗-宋代曹洞宗中兴的奠基人投子义青禅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