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宗-北宋曹洞宗高僧芙蓉道楷禅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曹洞宗-北宋曹洞宗高僧芙蓉道楷禅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北宋曹洞宗高僧芙蓉道楷禅师
作者: 周会明
道楷(1042-1118),“沂州(今山东临沂)人”(《续传灯录》卷十),俗姓崔。因晚年住持今山东省淄博市芙蓉湖华严禅寺,故史称芙蓉道楷禅师。
道楷自幼学神仙道术,曾修炼辟谷(“修炼辟谷”是道教方术。指吸风饮露,不食五谷),隐居于伊阳山中。后至京师,试《法华经》得度,第二年受具足戒,后游历于江淮地区。当时义青住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声名远播。于是道楷沿古驿道来到舒州太湖县,“谒投子(“投子”指投子义青禅师)于海会(白云山海会寺)”。(《五灯会元》卷十四)
一天,道楷问义青:“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饭。离此之外,别有为人言句也无?”(《续传灯录》卷十)道楷请教义青,日常诵读的佛经、语录我已感到无奇特之处,除此之外,还有没有能够引导人达到入悟解脱的语句?义青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反问他:“汝道寰中天子敕,还假禹汤尧舜也无?”(《续传灯录》卷十)义青对他说,当代的皇帝的诏命,岂需假借上古圣人的名义通行天下吗?其实,义青是在暗示道楷,体悟自性是自己的事,不需假借外在的语言文字来表述。道楷正要开口应对,义青用拂子打他,并且斥责他说:“汝发意来,早有二十棒也。”(《续传灯录》卷十)义青说,你刚产生询问的念头时,就该打你二十棒了。道楷当下大悟,此后,义青让他“掌众食”(《续传灯录》卷
宋元丰五年(1082),义青从白云山海会寺迁投子山胜因禅院时,道楷也辞别了义青禅师,离开了舒州太湖县,“北还沂,间居马鞍山”(《续传灯录》卷十)。此后他应各地官员及僧俗之礼请,“初住沂州之仙洞,后迁西洛之招提龙门。又迁住郢州之大阳,隋州之大洪”(《续传灯录》卷十)等名山大刹,弘扬曹洞宗风,使“洞上之风,大行西北。”(《嘉泰普灯录》卷三) 宋崇宁三年(1104),道楷奉诏入住“东京(开封)十方净因禅院”(《续传灯录》卷十)。道楷是继其师兄报恩之后,第二位奉诏在京城传法的曹洞宗禅师,标志着曹洞宗已经得到了上层社会的支持而进入到兴盛阶段。
四年后,敕令他移住京城天宁
这是曹洞宗传入京城开封一次极其精彩的亮相,是曹洞宗报恩思想由洞山良价的报母恩,到道楷报皇恩的一次完整的宗教实践演绎,其结果赢得了上至天子,下至士民的普遍尊敬。宗门至此,发扬光大。
第二年,敕令他自便,宋徽宗并派人归还了他的僧服。道楷解除编管后,“令自便庵于芙蓉湖(今山东省淄博市)中”(《续传灯录》卷十),门下常聚集数百人“环绕坐卧”(《续传灯录》卷十),他怕人多引来灾祸,规定每人每天只吃粥一碗,于是有不少人难以忍受饥饿而稍稍地离去,但留下的仍有百余人。宋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赐道楷所居之芙蓉庵以“华严禅寺”之额。
早在道楷住持郢州大阳山时,义青派自己的弟子果待者将当年从浮山法远禅师手中接过的大阳警玄的鞋和僧衣送给他,后来道楷又将这些信物传给襄州洞山道微禅师,“微退罢还浙东,殁于双林小寺”(《续传灯录》卷十)。浙东禅师去世后,有人将这两样东西取走,送至襄阳鹿门山,建“藏衣阁”珍藏。
道楷于宋政和八年(1118)五月十四日去世,年76岁。死前写偈曰:
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
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
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续传灯录》卷十)
可
道楷弟子很多,据《随州大洪楷禅师塔铭》记载:“度弟子93人,法嗣得骨出世者29人。”《嘉泰普灯录》收录了他弟子18人。其中以鹿门自觉和丹阳子淳最为杰出。弟子们各据名刹,极大地推进了曹洞宗在我国北方更广泛地区的传播。从此,曹洞宗在舒州地区成功地走出“百年孤独”后,在我国北方迅速地走向兴盛。
后世曹洞宗传承主要是道楷一系。道楷门下弟子鹿门自觉一系初无著名弟子,但到了元代时,盛行于北方。丹阳子淳门下出现长芦清了和宏智正觉,使曹洞宗在两宋之间迅速壮大起来。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2006/t20200609_287630.htm
以上是关于曹洞宗-北宋曹洞宗高僧芙蓉道楷禅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曹洞宗-北宋曹洞宗高僧芙蓉道楷禅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