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贝叶经: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圣典 -智悲佛网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贝叶经: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圣典 -智悲佛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贝叶经: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圣典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贝叶经: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圣典一
“贝叶经”是在纸张发明之前,刻写在贝多罗树(即棕榈树)叶上的佛经。据《佛本行集经》记载:“时彼天王,知如来意,即持笔墨及多罗叶,往诣佛所。”也就是说,在佛陀住世的时代,贝叶经就已经存在。
佛陀涅槃后,他的弟子举行了5次大规模的结集活动,将佛陀宣讲的教法,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贝叶经
在第一次结集中,结集了“法与律”。法,就是经典(最初法并没有五部与四阿含的分类组织,而是在后世的传承期间才被分类整理的);律,分止持戒(禁止事项)和作持戒(遵守事项)两种。此次结集,真实
2000多年来,在印度、缅甸、尼泊尔,我国西藏、新疆等地,用梵文、奥里亚文、僧迦罗文、缅甸文、回鹘文、和阗文、吐火罗文等拼写的贝叶经各种写刻本,完整保存了佛学三藏原典,不仅记载了无数被历史湮灭的佛教原始真迹,也记录了古人在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的成果,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献典籍是目前世界上古文献中最为珍贵的原始资料之一。贝叶文献堪称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圣典。
二
现存的贝叶经写本,尽管在数量上不如纸书写本,但是在佛典中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佛经的梵文写本主要是贝叶写本。随着纸张的发明,贝叶逐渐被黄纸所取代。但是,贝叶写本的影响仍然巨大:即使是流行纸书,有时也依据贝叶的形式而做成贝叶型的纸;贝叶写经长期支配了印度书籍的样式,而且贝叶的形制和书写用笔,对梵文的字体也有很大的影响。
贝叶经甚至形成一种民族文化。例如,在中国的傣族文化传统中,就有“贝叶文化”的提法。“贝叶文化”是因为傣族的文化内容用贝叶经本
三
由于冲突、战乱、气候等种种原因,保存到今天的在清朝以前刻写的贝叶经原叶极为稀少。
中国汉地的贝叶经,大多于盛唐时期传入。据《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法师在公元667年时,从印度带回657卷贝叶经,在长安翻译成汉文佛经,这些贝叶经大部分被藏在大雁塔中。往事过千年,今天大雁塔博物馆中的贝叶经只剩下区区几片了。而洛阳白马寺曾经藏有一部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的贝叶经,到现在也已经荡然无存。莫高窟藏经洞是世界考古史上一个重大发现,斯坦因、伯希和等人从敦煌劫夺走的珍贵文物中,就有各时期、各种文字的贝叶经2000多片,其中有600片为残叶,现在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伦敦英国国家图书馆、巴黎国立图书馆等处,秘不示人,学者只能看到微缩胶片,唯有几片残叶在德国公开展示。
据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报道,现在流传在中国的贝叶经少之又少,仅在西藏的萨迦寺、布达拉宫,国家博物馆、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等处存有少量版本,贝叶经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西藏萨迦寺原有贝叶经100余部,现在仅剩21部。普陀山文物馆收藏珍贵文物众多,其中两件贝叶经尤为珍贵。其中之一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由竹禅和尚敬献给普陀山普济寺的。
清代著名僧人竹禅和尚撰写的《贝叶记》中曾说:“后世之学者得见贝叶真经如见佛面,不枉出家参学,云游十方,益于身心。”印度《贝密传》更是说,能见贝叶经一片即结了佛缘,能拥藏贝叶经一叶者即结万缘、福满楼,功德无量万运通。后世信徒一直将贝叶经作为十分珍贵、神圣的法舍利供奉。(作者:白十源)
来源:《中国宗教》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721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贝叶经: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圣典 -智悲佛网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贝叶经: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圣典 -智悲佛网;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56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