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彻悟大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宗法师」彻悟大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彻悟大师
彻悟 (1741 -- 1810) 一、彻悟大师的生平事迹 彻悟大师(1741 - 1810)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清代著名高僧。讳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县人(今河北省丰润县境内)。俗姓马。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赋词。甚为世人所崇。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而感悟幻质非坚。世事无常。由此而立出世志。待病痊愈。遂即往投房山县三圣庵荣池老和尚披剃出家。越明年。往诣岫云寺恒实律师处受具足戒。次年。隆一法师于香界寺宣讲《圆觉经》时。师亲往参学。昼夜研诘。精求奥义。遂悟圆觉大旨。复又依止增寿寺慧岸法师。研习法相之学。深得要义。其后。师就心华寺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金刚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圆解顿开。从而博通性相二宗。尤其精于天台三观十乘之妙义。此一时期的修学帮
佛教法师拍照视频
助大师奠定了坚实的佛学基础。为往后的修学与弘教铺平了道路。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冬季。师二十八岁。参访京都广通寺粹如纯大德。缘由师乃上根利智者。而被视为禅门法器。得以印心传法。成为禅门临济正宗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因粹如纯大德往万寿寺。大师于是接继其职。领众熏修。专精参禅。直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前后二十四年如一日地用功办道。为众树立典范。策勉后学。乐此不疲。师之声名远扬四方。禅门宗风由是大振。然而大师在修禅习定之余。每每忆念永明延寿禅师(净宗六祖)与云栖莲池大师(净宗八祖)悉乃禅门宗匠。尚且皆能舍去禅学归心净土。求生极乐。何况今时世道。众生根纯。尤宜遵承倡扬念佛之法。于是。决定效法古德。转禅为净。誓以求生净土为归宿。这是彻悟大师在佛法修学上的一大转折。也因此在净宗史上又出现了一位大成就者。 自此之后。彻悟大师停止习禅。主修念佛法门。专弘净土。凡是对念佛修净有障碍者。悉皆摒弃不顾。信心之真。愿力之切。实非常人可比。为专修净土故。尽量杜绝外缘。时有学者慕名来访。大师则每日限定一支香的时间会客。其他时间惟是癜念佛专修净业而已。曾作尺香斋白词云:“生死事大。来日无多。道业未成。实深惭惧。尊客相看。午后炷香。非取轻疏。幸垂监恕。”如此则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念佛习净。 后来。彻悟大师前往觉生寺任住持。历时八年之久。与大众一道精进念佛。以自身禅净造诣。行方便法。教化众生。广设念佛殿堂。以便学者用功办道。远近学人。闻风而至。受师影响。归心净宗者难以数计。莲风随之大扇。世人称师为当时净土法门第一人。 嘉庆五年(公元1800)已经年届花甲的彻悟
佛教法师为啥弘法
大师退隐红螺山资福寺。本想避迹深山静心念佛。以安度晚年。然而却因弟子众等依恋追随。大师为法忘躯。诲人不倦。遂复收留大众。随着来山人众的增加。逐渐形成一所丛林。值得一提的是。大师晚年所居的红螺山资福寺。由于大师弘传得力。遂成当代净宗重要的专修道场。一八八八年。后来成为净宗十三祖。时年十八岁的印光大师也曾前往彼处。参修念佛。得所受用。彻悟大师年岁虽老。但仍与大众一同出坡劳作。担柴运水。泥壁补屋。一饮一食。均与大众同甘共苦。至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二月前往万寿寺礼粹如纯祖塔。辞诸护法时嘱咐说:“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由此可见是时大师已经预知世缘无多。将要往生西方矣。待至三月。大师回到红螺山。自知时日无多。命众弟子等预办茶毗事宜。安排妥当寺务。传接住持位次。告诫众人说:“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师于临示寂半月前。感觉身有微疾。命众助念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于是师告众人说:“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等普劝大师住世。大师答言:“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将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十二月十六日。大师命监院师贯一。设涅槃斋。十七日下午三时告知大众:“我昨日已经见到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日又蒙佛亲自垂手接引,我今日决定往生了。”众人称佛名号,更励更响。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 于是。手结弥陀印。安祥而逝。众人闻到异香盈空。供奉七日。大师面貌仍然栩栩如生。慈祥丰满。头发由白变黑。光泽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茶毗(火化)后。获舍利子百余粒。门徒弟子遵守遗命。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大师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法腊四十有三。有《彻悟禅师语录》及《示禅教律》、《念佛伽陀》等著作流通于世。 二、彻悟大师的佛学思想及其影响 彻悟大师的学修历程是基于儒学历经禅教而终归净土的。在佛法修学上大师博通性相二宗、参究禅门要旨。持戒奉经。念佛修净。即通禅学又达教理。最终归心净土而圆成伟业。大师在佛法上的修持。深受永明、莲池诸大宗师的影响。基于禅修上的功夫加之修持净土法门的成就。从而使之成为净宗名盛一时。影响千古的一代宗师。这正应契了永明延寿禅师于“四柬料” 中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拈花寺慕莲社多体宽申亲近过大师多年。素蒙开诲。启迪良多。于身受目睹之间深感大师之伟大。曾言:“师真过量人也。六根通利。解悟超常。即具辩才。兼持苦行。始终如一。” 大师的净土思想。可以说是继承了净宗先祖的优良传统。非常注重信愿行三资粮。以为此是净业之根。大师本身是由禅入净的。其内心非常明了参禅与修净此二者孰难孰易。是以其极力推崇修持净业。开导大众净心念佛。其于开示法语中云:“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愿深切。故一切邪说不能摇惹。一切境缘。莫能引转。假正修净业时。达摩祖师忽现在前。令我舍净修禅。可以立地成佛。我不敢从命。即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更有异方便。胜于净土。令我舍此从彼。我亦不敢从教。此谓之深信。假如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又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如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此之谓切愿。”深信、切愿与实行可以成就往生净土之妙果。 至于在净业的行持念佛方面来说。大师则侧重于心念。师云:“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大师认为“一心不乱”是修持净土法门的重心。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未入此门。终非稳安。学者可不勉哉! 净土宗之根本资粮是信愿行三者。大师深明当世净业学者大凡皆存信心不坚之通病。由是根据自己修持的心意体会。特意列举了修学净土念佛法门者。所应具备的十种信念。以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增长。文曰:“一、生必有死;二、人命无常;三、轮回路险;四、苦趣时长;五、佛语不虚;六、实有净土;七、愿生即生;八、生即不退;九、一生成佛;十、法本唯心。”如上十条。言简意赅。能使学人一目了然。明记所信之内容。 大师之自行。精诚严谨。教化他人则慈悲恳切。为法为人。心终无厌。自从专心修净土法门后。大师遂将自己前十多年来修禅的心得语录与诗偈等文稿。大多付之一炬。其弟子等后来将残留的一些并同念佛的开示。编著成二卷。使之流通于世。而大师更将其中有关宗门的法语删去大半。目的是为预防后学滞于禅门流弊。其对后人负责之情怀与弘护净宗之苦心。诚为感人。 大师的语录中。处处可睹其修持净土法门所得的经验之谈。并且大多都有和修禅相互比较。从中可以见得他在修持念佛法门上。确实下过一番功夫。明悟念佛要旨。深得念佛三昧。实可为念佛者之绳墨。法语云:“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成佛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作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语。一是佛言。何重何轻。何取何合。学者但当尽合旧习。虚其心。平其气。试一玩味而检点之。当必首肯是说为不谬矣又云:“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
圆脸的佛教法师
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心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信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纵横观大师之法语。其中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佛教法师晨语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个字。最值得净业学者玩味。大师基于此十六字演绎而成的净宗修持八大要领。实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修净业之轨则。有心求生净土者应奉为圭臬。其内容为:“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心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大师在开示中特别强
佛教法丰法师微博
调“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略见得彻悟大师的净土思想特色。鲜明的净土理论加之真挚的净宗情操。行解一如。应契时机。使人观之顿有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一代宗师。大师是名实相符的。近代净土法门的复兴。彻悟大师奠定了不拔之基。行文至此。也不知使用何种誉美之词来赞扬大师之丰功伟绩。我想用上印祖的莲宗十二祖颂是最为贴切的了。 颂曰: 示众法语利益多。念佛伽陀悉包罗。 全真成妄只此心。全妄成真亦非陀。 不变随缘宜随净。随缘不变莫随讹。 人若依此义修行。光寿当同阿弥陀。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3034.html
以上是关于「净宗法师」彻悟大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宗法师」彻悟大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