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莲池大师」净宗八祖莲池大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1.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一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闻语感动。遂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于案头以自警策。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师决志出家修行。与妻子汤氏决别:“恩爱不常。生死莫代。我得出家。你自己保重。”汤氏洒泪说:“君先走一步。我自会打算。”大师作七笔勾词弃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发。其妻随后也削发为尼。大师受具足戒后。策仗游方。遍参知识。参学遍融禅师。老禅师教喻:“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大师拳拳服膺。后参笑岩宝祖。辞别向东昌的归途上。闻樵楼之鼓声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憨山大师推允此为莲师开悟偈。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幽绝。遂结茅卜居修念佛三昧。山中老虎时常伤害村民。大师慈悲为放瑜伽焰口。老虎不再患害百姓。亢旱年。村民恳请大师祈雨。大师手击木鱼。循田埂念佛。一时。雨下如注。村民及信众们自发地为大师建造禅堂寺院。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一大丛林。大师明因慎果。重真修实干。以戒律为基本。以净业为指归。整饬清规。精严律制。令众僧半月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
请教法师佛教信作用是什么
戒品》。并亲自著述。阐发戒律精义。极力戒杀生、崇放生。寺前建有放生池。山中设有放生所。救赎潜游蜎飞诸生物。大师《戒杀放生文》盛传于世。大师朴实简淡。虚怀应物。貌相温和。声若洪钟。胸无崖岸。自奉俭朴。自有道场以来。未曾妄用一钱。凡有香俸盈余。便施散给其他寺庙的和尚。施衣药。救贫病。常行不倦。大师生平惜福。年老还是自己洗衣。净溺器。不劳烦侍者。终身一袭布衣。一顶麻布蚊帐用了几十年。大师愿海洪深。义天高朗。四心无量。六度齐修。荷担一代时教以摄受群迷。顾退然以身居学地。虽童稚沙弥未尝受其一拜。至耄年不能起伏。犹必跏趺合掌。稽首与席。致不安之意。足见大师之谦德。文殊菩萨曾化为童子来参大师。大师见到童子便问:“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童子说:“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大师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
主持人推荐佛教法师词
死你。”童子说:“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大师道
佛教法师不能唱歌
行境界于斯可见一斑。大师一生精修广弘净土。临终前半月预知往生的时间。到城中告别诸弟子及故旧朋友。只说:“我将到其他地方去。”回寺用茶汤供养众僧。告诉大家明日将行。是时。大师示微疾。瞑目无语。城中诸弟子赶到。哀请留嘱。大师睁眼开示:“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说完。向西称佛名而逝。面作黄金色。顶中暖气如生。逾时不散。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入塔于五云山麓。大师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有《阿弥陀经疏钞》、《云栖法汇》、《竹窗随笔》、《往生集》、《净土疑释》等流行于世。2.思想 莲池大师生于法道式微的明代末年。以自己的真修实学。重振莲风。其净土思想。别成一格。二百余年。流韵犹在。兹
佛教法师视频大全讲座
概述有三。(1)单提净土。融汇各宗。大师是从永明延寿以来。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主唱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痛念末法众生。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教下讲师。依文解义。说食不饱。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弥陀疏钞》十余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莲池大师诠释“一心不乱”云: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一心不乱。有事有理。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如前体究。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非有非无。离于四句。观力成就。获自本心。名理一心。属慧门摄。诸妄消亡。故兼得定。此一心即实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萨念佛三昧。即达摩直指之禅。即是转识成智。故知念佛总摄一切佛法。大师以楷定古今之气概。将《阿弥陀经》判释为与《华严经》相类的圆顿之教。驳正时人贬抑念佛为愚夫愚妇所行之道的瞽论。有人诘难大师: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无执著事相。不明理性?大师回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作住止否?还肯就犬冢牛马同槽而饮啖否?还肯洗摩饲哺伽摩罗疾。脓血屎尿诸恶疾人。积年累月否?于此数者。欢喜安稳。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仍分。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夫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苦口婆心。于斯可见。大师以正法眼藏与净业功行。破斥邪见。开导迷惘。发人深省。于净宗的弘扬。厥功至伟。(2)念佛含摄一切功德。大师以《华严》一即一切的圆融理念诠释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大总持法门。含摄菩萨六度万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义。由是。大师不主张阅藏。应一心念佛。《示阅藏要语》云:“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大师对机而施教。意在行人真实办道。了生脱死。不以穷研经文。徒博一大通家为尚。大师道隆德盛。当时。李太后遣内侍赍紫袈裟白金问法要。大师书偈答曰:“修福不修慧。终非解脱因。福慧二俱修。出世世第一。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言简义周。字字珠玑。(3)注重戒律。普劝念佛。大师深悲末法众生。业深垢重。教纲衰灭。戒律松弛。此时修行。应以戒律为根本。因而。大师整饬清规。在南北戒坛久禁不行的情况下。大师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大师为证明。已受戒者。半月诵《梵网经戒》及《比丘诸戒品》。其住持的道场。规条甚严。出《僧约十条》、《修身十事》等示众。各堂执事职责详明。夜必巡警。击板唱佛名。声传山谷。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丝毫无错。大师策厉清规。严明梵行。以救末世疲弊之习。由此遂成大师净土思想一大特色。大师深感净宗念佛法门乃至简至易。普摄诸根。仰赖佛力。圆证菩提的无上大法。故殷殷普劝念佛往生净土。兹录一段法语为例: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
当今国家有影响的佛教法师
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以上法语由大师的悲心与智慧心中流出。精辟地点示各色人等诸种境遇。均是念佛求生的好时机。大师的言传身教。自行化他。不愧一代祖师的风范。憨山大师曾盛赞莲池大师说:惟莲池大师的才具。足以经邦济世;悟性。足以传承心印;教理。足以契合根机;戒律。足以护持正法;操守。足以警励世人;规约。足以疗救时弊。又赞云:“观师之行事。潜神密用。安忍精进之力。岂非地涌(《法华经》所示---注)之一乎?抑自净土而来乎?不然。从凡夫地。求自力尚不足。安能广行利他。护持正法。始终无缺者乎?”意谓若不是法身大士来开朗末世重重昏暗。何能作到广度众生之佛事呢?大师之本迹显隐。吾辈凡夫不得而知。诸多记载透显大师乃菩萨应化之消息。然就大师示现的德学风范。堪称净宗第八祖的称号。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22019.html
以上是关于「莲池大师」净宗八祖莲池大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莲池大师」净宗八祖莲池大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