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净慧长老生平事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净慧长老生平事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慧长老生平事迹
净慧长老生平事迹
(净慧长老治丧委员会2013年4月20日提供)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古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圆寂于2013年4月20日6点26分。享年81岁。僧腊67载。戒腊62年。
长老因家庭贫困。一岁半即被父母送入尼庵。由海善、仁德二位尼师抚养。小名如意。后即在当地发蒙就学。长老(按:为叙述方便。后简称“净慧长老”为“长老”)天性颖悟。喜好读书。受寺院生活之耳濡目染。对常用佛经、早晚课诵以及楗槌法器颇为熟悉。十四岁由仁德尼师之师能庆长老尼携至武昌卓刀泉寺礼宗樵上人为师。成为沙弥。法名宗道。号净慧。旋至三佛寺。亲近大鑫太老和尚。进念佛堂。学习规矩礼仪。解放后。即参加由寺院组织的毛巾厂劳动。勤奋好学。日有所进。
1951年。赴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于虚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1953年。虚老迁江西云居。修复真如禅寺。长老奉虚老之命。留任云门寺监院。时年20岁。1955年。长老因病前往云居。仍任虚老侍者。并协助当年冬天的云居传戒法会。在两度亲侍虚老之数年间。长老得以朝夕亲承虚老之耳提面命。获益良多。并深得虚老的赏识和器重。承虚老之殷勤付嘱。亦以一身而兼承禅宗五宗法脉。得赐法名:承续临济宗为第四十四世。净慧本宗;承续曹洞宗为第四十八世。净慧复性;承续沩仰宗为第九世。净慧宣道;承续法眼宗为第九世。净慧本性;承续云门宗为第十三世。净慧妙宗。
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长老即被虚老送入深造。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生班。为中国佛学院首批佛学研究生。长老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对佛教的历史、教义、教规等都有较为系统深入的了解。颇得当时的师长周叔迦居士、明真法师、正果法师、赵朴初居士等人的赞许。1962年。长老因编辑《虚云和尚法汇续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3年离开佛学院。辗转于京、粤、鄂等地接受劳动改造。直至1978年才被摘去右派的帽子。这期间。长老虽然精神上倍受歧视、生活上饱受磨难。但这段经历。却使他变得更加练达、坚韧和成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始逐步得到落实。在赵朴初居士和正果法师的关怀下。长老于1979年初得以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的各项恢复工作。1981年《法音》杂志创刊。长老担任主编一职。1982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常务事理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长老被增补为中国佛协理事。
1987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常务理事。
1988年。长老应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局之邀请。负责筹备组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在第一届河北省佛代会上当选为会长。同时主持柏林禅寺的重建工作。1989年。创办《禅》刊。并主编《禅宗灯录大全》。199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会上当选为副会长。
住持柏林禅寺期间。长老大力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为了广泛地宣传这一理念。从1993年起。柏林禅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生活禅夏令营”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9届。在教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1998年。长老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从1988年开始。至2003年9月万佛楼开光。长老不辞艰苦。宵旰用心。历时十五年。赵州祖庭的复兴工作始告大成。次年。长老乃退居。将方丈之位让于弟子明海法师。
退居之后。长老又以年逾古稀之躯。应本焕老和尚之邀请。接管湖北黄梅四祖正觉禅寺。为重振东山法门。长老殚精竭力。整顿道风。恢复丛林传统。除了继续做好本老所创办的《正觉》杂志的同时。还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禅文化夏令营”。创办了双峰讲堂。与柏林禅寺遥相呼应。为了改善祖庭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长老提出了“大四祖”的理念。将四祖寺的建设与周围环境的治理以及社会的和谐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赞扬。
住持黄梅期间。长老还奋力重修湖北黄梅老祖寺、四祖寺下院芦花庵、当阳玉泉寺、度门寺、河北邢台玉泉寺、大开元寺等古老道场。每修复好一处道场。长老即刻择其有德之贤者而居之。自己则两袖清风。一衲飘然。其为教之忧患意识。其老当益壮、为法忘躯之承担精神。大有其先师虚云老和尚之遗风。
长老自幼出家。亲承虚云老和尚之教诲。对虚云和尚“四根(佛教这棵大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四条大根——修证之根、戒律之根、经教之根、现实之根)一本(以禅宗为振兴中国佛教之根本)一枢纽(巩固古老的传统大丛林之枢纽地位。充分发挥它们的表率、辐射和引领功能)”的佛教振兴理念心有领会。又得周叔迦、明真、正果、赵朴初等良师益友之提携。在自身天赋极高及早年儒释兼修的基础上。又经过中国佛学院数年的系统学习和研究。佛学根底甚为扎实。对佛教典章制度非常熟悉。所以在恢复赵州祖庭的过程中。在寺庙建筑、僧团管理、法务活动、僧才培养、文化建设、弘法理念。以及处理寺院与地方政府和民众关系等等方面。长老皆能以超常、圆融的智慧处之。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理如法。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纵观长老在复兴祖庭、培养人才、弘化利生等诸多方面的事迹和经验。长老在如下几个方面所提出的理念。至为宝贵。值得我们后人永远记取和践行。
一、在道风建设方面。长老强调要继承丛林传统。完善道场各种管理规约。坚持早晚课诵、二时斋供、坐香、初一十五诵戒、夏安居、冬禅七。在此基础上。长老又针对当时各地僧团建设当中所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如信仰淡化、戒律松弛、生活腐化、不学无术、得过且过的现象。特地提出了“四化建设”和“强化四种意识”的口号。四化就是僧团道风要坚持传统化。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僧团弘法要坚持大众化。僧团生活要坚持平民化。四种意识是不断强化信仰意识。不断强化归属意识。不断强化神圣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此四化建设和四种意识的提出。可谓高屋建瓴。直指僧团建设的要害。切中肯綮。堪为现时代中国大陆佛教僧团建设的指路明灯。
二、在僧才培养方面。长老立足于丛林传统。注重学风建设。提出了“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的口号。提倡“以学导修、以修促学、学修并重”的教育理念。为了解决僧团素质普遍低下、人才奇缺的问题。长老一接手赵州祖庭。即一手抓殿堂建设。一手抓僧才培养。首先成立了僧格养成班。既而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河北佛学院。后来又在四祖寺创办了“双峰讲堂”。为了办好佛学院和讲堂。长老亲自执教。并为佛学院制订了院训纲宗——“信戒学修”、“养成僧格。融入僧团”之二八方针。
长老指出。“信戒学修”是僧才教育的核心。“养成僧格、融入僧团”是僧才教育的目标。“信”的内容就是“以三宝为信仰的核心。以因果为信仰的准绳。以般若为信仰的眼目。以解脱为信仰的归宿”。“戒”的内容就是“爱国以守法为根本。爱教以持戒为根本。做人以道德为根本。做事以慈济为根本”。“学”的内容就是“授课以信戒学修为基本内容。学习以闻思读写为基本方法。老师以言传身教为根本职责。学僧以尊师重教为根本态度”。“修”的内容就是“以禅观礼诵为修持的内容。以丛林生活为
三、在弘法理念和弘法方式方面。基于对佛教历史的深刻反省和对中国佛教现实的深入观察。长老认为。中国佛教要真正实现全面振兴。必须坚持走“人间佛教”道路。这是中国佛教的唯一希望。为了将人间佛教的理念进一步具体化。长老于1991年。提出了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修行理念。与此同时。还专门针对具有较高学历的青年佛教信众。在大陆率先举办了“生活禅夏令营”。每年一次。从未间断。
生活禅是长老根据佛教“契理契机”的原则。在对印度佛教史和中国佛教史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修行理念。它既是对太虚大师所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的落实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祖师禅精神的继承和回归。在某种意义来说。生活禅找到了佛教与时代相结合的契入点。找到了佛教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的新的对话方式。应该说。它抓住了佛教的根本命脉。代表了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之相应的。生活禅夏令营则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体现了人间佛教精神。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青年。同样的。中国佛教的振兴也离不开青年。长老针对青年人所开办的生活禅夏令营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年人的精神生活。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对于佛法的普及。提高广大信众的信仰水平。促进僧才建设、为佛教贮备人才。提升佛教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佛教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的教化功能等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思议的作用。经过长老十多年的不懈倡导。生活禅夏令营这种弘法方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内外人士的认同。为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在长老所倡导的“生活禅夏令营”和“禅文化夏令营”的影响下。现在全国各地有很多佛教团体。也都纷纷效法这一形式。利用暑期。为青年佛子开办不同形式的夏令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得教内外人士的充分肯定。
随着改革开放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青年人越来越多。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佛教文化的继承和研究。培养高素质的佛教研究人才。除了一年一度的“生活禅”夏令营和“禅文化”夏令营活动之外。经长老之倡导。柏林禅寺常住自1997年起。先后在北京的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设立了“怀云奖学金”。奖学金每年定额三万元。以鼓励从事佛教文化研究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另外。还抽出专用资金。在北京大学设立“虚云讲堂”。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系列讲座。住持四祖寺之后。长老继续积极筹措资金。并开设“双峰奖学金”。鼓励和支持武汉大学等部分高校哲学宗教学系的师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佛学的研究。
为了方便高校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柏林禅寺和四祖寺。对前来参学的各高校学生组织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热情周到的服务。除了免费给他们提供食宿之外。还特地为他们安排一系列的讲座和禅修活动。深得广大青年佛子的欢迎。由于长期以来对前来参学的高校学生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柏林禅寺先后被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确认为“哲学宗教学系教学实习基地”。四祖寺亦同样如此。
四、在佛教文化建设和传播方面。长老认为。佛教要振兴、要走向大众。要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同。必须首先借助各种各样的传播手段。大力弘扬经教。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佛教的基本思想。元以后。中国佛教逐渐走向衰落。跟出家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低下、不重视对经教的弘扬有很大的关系。就禅宗而言。禅宗初兴之时。虽然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那主要是针对盛唐时期教界普遍沉迷于对经教的研究、忽视了真修实证这一现象而痛下针砭的。在当时出家人对经教普遍都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提倡打破文字相、专务实修。可以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但是。明清以后。僧团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当时的出家人当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良好的世间文化教育。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佛法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借口“不立文字”。轻视对经教和世间文化的学习。只会加剧出家人素质的整体下滑。近百年来。禅门中之所以不出人才。皆由于绝大多数参禅之士缺乏深厚的经教基础、不明白修行的理路所致。长老认为。末法时代。修行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走达磨祖师所提倡的“藉教悟宗”的路子。
基于此种认识。长老自接手柏林禅寺的修复工作之日起。即有意识地把整理佛教文化典籍、流通佛教经典作为恢复祖庭的工作重心之一。在当时经济非常拮据的情况下。长老立足于大局。着眼于祖庭的长远发展。睿智地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家专门的禅宗刊物——《禅》杂志。还成立了“河北禅学研究所”和“虚云印经功德藏”。嗣后又与学界的专家学者联手。创办了《中国禅学》。同时倡印《大正藏》、《卍续藏经》、《
佛教的振兴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弘扬。离不开学术界的支持和参与。与学术界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自觉利用学术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影响力和科研优势。以弥补佛教界研究人才的不足。提升佛教僧团的整体文化素质。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这是佛教界应该主动去做的一件事情。在这一点上。长老可谓高瞻远瞩。他经常邀请学界的专家学者参与一些重大的佛教文化活动。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界的研究热情。扩大佛教文化的社会影响。从2010年起。长老决定以湖北的黄梅和河北的赵州为中心。每年两地各举行一次大型的禅文化研讨会——“黄梅禅文化高峰论坛”和“河北禅文化论坛”。现已连续举办了三年。共六届。每次参加研究会的人数有一百多人。会后。委托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卢海山老师将论文集迅速结集出版。效果良好。受到学界的热烈欢迎。
五、在为信众宣讲
六、在慈善救济方面。长老认为。一个寺院和僧团。要想持久健康地存在和发展。必须搞好寺院与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必须坚持“爱国爱教”的原则。真正做到“利益一方。服务一方。和谐一方。教化一方”。本着佛教“未结法缘。先结人缘”的理念。长老在修复柏林禅寺和住持四祖寺的过程中。经常利用各种因缘。组织信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救济活动。或赈灾。或创办希望学校。或救济孤贫。或修路。或打井。等等。长老的这些慈济行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和赞叹。为寺院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上述六个方面。是长老复兴祖庭、弘法利生时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对虚云和尚“四根一本一枢纽”思想的具体落实和发扬。
作为一名从充满战乱和苦难的旧中国走过来的老一辈出家人。长老对中国佛教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正是在这种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驱使下。1988年长老甘愿放弃了北京优裕的工作环境。应邀来到河北主持佛教工作。并负责修复赵州祖庭。白手起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个中的甘苦自不待言。而长老却泰然处之。长老多次讲。赵州祖庭是一块“试验田”。他来河北就是为了种好这块“试验田”。长老所说的“试验田”。就是想通过落实“生活禅”理念。来建设一个高素质的清净僧团。为中国佛教探索出一条全面振兴的路子。经过十多年的惨淡经营。柏林禅寺现在已经全面修复。并成为我国北方对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内外、海内外佛教信众和有识之士前来参学。长老到黄梅之后。亦将赵州祖庭的复兴经验。熟练地运用于黄梅禅的振兴当中。经过十年的努力。长老之门下。现已形成了“北有赵州。南有黄梅”、南北呼应、资源共享、相辅相成的健康发展格局。
长老为人谦和。忍辱负重。广结善缘。无论是在中国佛教协。还是在赵州柏林禅寺、黄梅四祖寺、邢台玉泉寺。他所接触人物的范围很广。所应对的事务头绪繁复。但他都能从容应对。各方面的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长老对待上级不卑不亢。接待外宾彬彬有礼,对待尊长恭敬有加。对待后学热情关怀。对待同事团结合作。对待下级不摆架子。对待名人和财主不失本分。对待基层信众亦方便接待。平易近人。对于误解、仇视和攻击自己的人亦不失礼节。乃至以德报怨。无论是在中国佛教协会。在《法音》杂志社。还是在河北、湖北。长老之所以能够把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事业干得比较顺利和成功。跟长老心量广阔、处事圆融有极大的关系。
在祖师和长老的道德感召之下。每年慕名前来赵州黄梅。礼祖、参学、访问、视察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现在的柏林禅寺和四祖寺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据初步统计。柏林禅寺和四祖寺平均每年接待海内外各类参访团有三十多个。除国内和港奥台之外。还包括韩国、日本、新加坡、缅甸、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瑞士、美国、加拿大等四十多个国家。
在热情接待来海内外来访的同时。长老亦充分利用一切善缘。主动走出国门。把中国佛教的优秀思想和传统传播到国外。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维护了地区和平稳定。扩大了中国佛教在海外的影响。同时也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几次是:
1992年9月26日至10月3日。在纪念“中日友好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之际。以长老为代表的河北省佛教协会友好代表团。应日中友好临黄协会之邀请。对日本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访问。受到日中友好临黄协会事务局局长有马赖底长老的热烈欢迎。
1994年1月12日至2月14日。受法国潮州会馆和巴黎《欧洲时报》的邀请。长老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在法国巴黎举办了“中国佛教文化展”。盛况空前。反响热烈。访问结束后。明海大和尚将此次文化展和访问。整理出版了《花都法雨》一书。那是一次八九年中断后的中法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
1996年7月26日。长老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李木源居士邀请。赴新加坡弘法。在新加坡居士林作《六祖坛经》系列讲座。从7月27日开始至8月2日结束。后由明尧居士整理成《坛经一滴》公开出版。讲座期间。有七十位居士在长老的证明下。皈依了佛教。讲座结束后。8月4日。又在居士林举行“一日禅修”。对于居士林来说。这是有史一来的第一次禅修活动。
2002年4月中旬。在联合国世界人权大会期间。以长老为团长的中国宗教代表团一行。对日内瓦进行了友好访问。期间。代表团通过举办记者招待会、报告会和图片展等方式。向海外人士客观公正地介绍了中国各大宗教的信仰情况和发展现状。
2002年10月19日。长老应韩国方面邀请。赴釜山海云禅寺。参加“国际无遮禅大法会”。在法会上。长老作了《提升人性。回归佛性》的讲演。
2005年12月8日至12月19日。长老应新加坡佛教总会、新加坡莲山双林寺惟俨大和尚的邀请。赴新加坡弘法。并主持莲山双林寺建寺以来的首届禅七法会。
2009年10月23日。柏林禅寺隆重举行了“临济宗法脉西行传承大典”。长老在问禅寮将临济宗法脉第四十五代法卷传给德国本笃(Benediktushof)禅修中心导师威里吉斯?雅各尔先生(Willigis Jager)。长老为雅各尔先生取法名“常真”。表信偈曰:“禅本无方位。无心月一轮。庭前柏树子。不改四时春”。赵州柏林禅寺由是成为德国本笃(Benediktushof)禅修中心的中国祖庭。本笃(Benediktushof)禅修中心是德国最大的禅修中心。长老将临济法脉传给威里吉斯?雅各尔先生。表明中国禅宗正式进入欧洲世界。对于柏林禅寺来说。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弘法事件。
长老幼读儒书。酷爱诗文;长习释典。深通经教。且文思敏捷。落笔成章。著文作诗。不但规矩悉备。且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内容丰富。说理透彻。颇有恣肆汪洋之概。长老之著作已经公开出版的有《双峰禅话》、《入禅之门》、《生活禅钥》、《坛经一滴》、《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做人的佛法》、《心经禅解》、《何处青山不道场》、《经窗禅韵》、《禅在当下》、《生活禅语》等。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5/15000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净慧长老生平事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净慧长老生平事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