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印光大师生平简介(真达、妙真、了然、德森等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印光大师」印光大师生平简介(真达、妙真、了然、德森等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印光大师生平简介(真达、妙真、了然、德森等述)
印光大师生平简介(真达、妙真、了然、德森等述)
本文摘自真达、妙真、了然、德森等顶礼敬述之《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
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赵氏子。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年十二一。即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明年。于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师生六月即病目。几丧明。后虽愈。而目力已损。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受具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发红如血灌。幸师先于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于晒经次。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脱死之要道。因此目病。乃悟身为苦本。即于闲时。专念佛号。
师修净土。久而弥笃。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遂于二十六岁(光绪十一年丙戌)辞师前往。是年十月入堂念佛。沐彻祖之遗泽。而净业大进。翌年正月。告暂假朝五台毕。仍回资福。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年三十(十六年庚寅)至北京龙泉寺为行堂。三十一(十七年辛卯)住圆广寺。越二年(十九年癸巳)普陀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检阅料理。相助乏人。众以师作事精慎。进之。化老见师道行超卓。及南归。即请伴行。安单寺之藏经楼。寺众见师励志精修。咸深钦佩。而师欿然不自足也。二十三年丁酉夏。寺众一再坚请讲经。辞不获已。乃为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毕。即于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载。而学行倍进。出关后。由了余和尚与真达等。特创为莲篷供养。与谛闲法师先后居之。未几。仍迎归法雨。年四十四(三十年甲辰)因谛老为温州头陀寺请藏。又请入都。助理一切。事毕南旋。仍住法雨经楼。师出家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昧。
然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民国纪元。师年五十有二。高鹤年居士。乃取师文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人虽不知为谁。而文字般若。已足引发读者善根。逮民六年(五十七岁)徐蔚如居士得与其友三书。印行。题曰《印光法师信稿》。七年(五十八岁)搜得师文二十余篇。印于北京。题曰《印光法师文钞》。八年(五十九岁)复搜得师文。再印续编。继合初续为一。九、十两年。复有增益。乃先后铅铸于商务印书馆。木刻于扬州藏经院。十一至十五年间。迭次增广。复于中华书局印行。题曰《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夫文以载道。师之《文钞》流通。而师之道化遂滂浃于海内。如《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及《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等。皆言言见谛。字字归宗。上符佛旨。下契生心。发挥禅净奥妙。抉择其间难易。实有发前人未发处。徐氏跋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又云:“师之文。盖无一语无来历。深入显出。妙契时机。诚末法中应病良药。可谓善识法要。竭忱倾仰者矣。”故当初徐居士特持书奉母。躬诣普陀。竭诚礼觐。恳求摄受。皈依座下。师犹坚持不
师之耳提面命。开导学人。本诸经论。流自肺腑。不离因果。不涉虚文。应折伏者。禅宿儒魁。或遭呵斥。即达官显宦。绝无假借。应摄受者。后生末学。未尝拒却。纵农夫仆妇。亦与优容。一种平怀。三根普利。情无适莫。唯理是依。但念时当叔季。世风日下。非提倡因果报应。不足以挽颓风而正人心。人根陋劣。非实行信愿念佛。决不能了生死而出轮回。故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凡有请益。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实事实理。谆谆启迪。令人深生憬悟。以立为人处世之根基。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捷径。虽深通宗、教。从不谈玄说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闻者悉皆当下受益。此即莲池大师论辩融老人之言曰:“此老可敬处。正在此耳。”因师平实无奇。言行合一。所
师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男女。供养香敬。悉皆代人广种福田。用于流通经籍。与救济饥贫。但权衡轻重。先其所急。而为措施。如民十五年(六十六岁)长安被困。解围后。即以印《文钞》之款。急拔三千圆。托人速汇振济。凡闻何方被灾告急。必尽力提倡捐助。以期救援。二十四年(七十五岁)陕省大旱。得王幼农居士函告。即取存摺。令人速汇一千圆助急振。汇后。令德森查帐。折中所存。仅百余圆。而报国寺一切需用。全赖维持。亦不介意。二十五年(七十六岁)。应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说法时。闻绥远灾情严重。即对众发表。以当时一千余人皈依求戒等香敬。计洋二千九百余圆。尽数捐去。再自拔原存印书之款一千圆为倡。及回苏。众在车站迎接。请师上灵岩一观近年景象。犹急往报国。取折饬汇讫。而后伴众登山。师之导众救灾。己饥己溺之深心。类皆如是。魏梅荪。王幼农等居士。在南京三汊河。发起创办法云寺放生念佛道场。请师参加。并订定寺规。继由任心白居士。商请上海冯梦华、王一亭、姚文敷、关絅之、黄涵之等诸大居士。开办佛教慈幼院于其间。一一皆仗师之德望。启人信仰。而得成就。且对慈幼院之教养赤贫子弟。师益极力助成。其中经费。由师劝募。及自捐者。为数颇巨。即上海市佛教会所办慈幼院。师亦力为赞襄。至其法施。则自送《安士全书》以来。及创办弘化社。二十余年。所印各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在百万余帧。法化之弘。
师之维护法门。功难思议。其最重要者。若前次欧战时。政府有移德侨驻普陀之议。师恐有碍大众清修。特函嘱陈锡周居士。转托要人疏通。其事遂寝。民十一年(六十二岁)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会长等。呈准省府借寺庙作校舍。定海知事陶在东函师挽救。师即函请王幼农、魏梅荪二居士设法。并令妙莲和尚奔走。遂蒙当局明令保护。十六年(六十七岁)政局初更。寺产毫无保障。几伏灭教之祸。而普陀首当其冲。由师舍命力争。始得苟延残喘。及某君长内政。数提庙产兴学之议。竟致举国缁素。惊惶无措。幸师与谛老在申。得集热心护法诸居士计议。先疏通某君。次派代表请愿。而议未实行。逮某君将退。又颁驱僧夺产条例。期次第剥夺。以达灭教目的。幸条例公布。某即交卸。得赵次陇部长接篆。师特函呈设法。遂无形取销。继嘱焦易堂居士等鼎力斡旋。始将条例修正。僧侣得以苟安。二十三年(七十三四岁)。安徽阜阳古刹
师之无缘慈悲。化及囹圄。及与异类。民十一二年。应定海县陶知事请。物色讲师。至监狱宣讲。乃推智德法师应聘。师令宣讲《安士全书》等。关于因果报应。净土法门各要旨。狱囚亦多受感化。及沪上王一亭、沈惺叔等居士。发起江苏监狱感化会。聘师为名誉会长。讲师邓朴君、戚则周(即明道师在俗姓名)、乔恂如等居士。皆师之皈依弟子。由师示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及注重因果。提倡净土。为讲演之要目。而狱官监犯。因之改过迁善。归心大法。吃素念佛者。亦大有其人。其于异类也。十九年(七十岁)二月。师由申太平。赴苏报国。铺盖衣箱。附来臭虱极多。孳生之蕃。致关房会客窗口与外之几上。夏秋之间。均常见臭虱往来。有弟子念师年老。不堪其扰。屡请入内代为收拾。师皆峻拒不许。且云。此只怪自己无道德。古高僧不耐臭虱之扰。乃告之曰。畜生。你来打差。当迁你单。虱即相率而去。吾今修持不力。无此感应。夫复何言?泰然处之。终不介意。至二十二年(七十三岁)臭虱忽然绝迹。师亦不对人言。时近端午。德森念及问师。答云:“没有了。”森以为师年老眼花。故一再坚请入内检查。确已净尽。了无踪迹。殆亦为师迁单去矣。师在关净课外。常持大悲咒加持水米。以赐诸医束手之危病者。辄见奇效。一日报国藏经楼。发现无数白蚁。师在山闻之。赐大悲水令洒之。白蚁亦从此绝迹。此为二十七年夏事也。师之法力神应。类多如此。
师固不喜眷属。故无出家剃徒。然渴仰亲近。迭承训诲。深沾法益。在家二众。不可胜数。其出家缁侣。除与谛老法师为最相契之莲友外。而久承摄受。饱餐法乳。仍承以莲友相待者。过去则有了余和尚。现在尚有了清和尚。及真达二人。确居学人之列者。已故则有圆光、康泽、慧近、明道诸师。现在尚有妙莲、心净二和尚。及莲因、明西二师。与妙真、了然、德森等。暨现在灵岩报国二寺诸师。此乃专指常久亲近。屡蒙教导提携。沐恩戴德。有逾剃度恩师者。若随缘请益。通函问道。及读师之《文钞》与流通各书。而沐法泽者。盖亦不可胜举。然则师虽不收徒弟。而中外真正佛子。实多数赖以为师。师又宿誓不作寺庙主。自客居法雨。二十余年。晦迹精修。绝少他往。自民国十年。印《安士全书》以来。迭因事至沪。苦乏安居之所。真达于民十一年。翻造太平寺时。为师特辟净室一间。从此来沪。卓锡太平。而力护法门诸君子。如南京魏梅荪。西安王幼农。维扬王慧常。江西许止净。嘉兴范古农。沪上冯梦华。施省之。王一亭。闻兰亭。朱子桥。屈文六。黄涵之。关絅之等诸居士。或因私人问道。或因社会慈善。有所咨询。亦时莅太平。向师请益。至各方投函者。更仆难胜数。则太平兰若。名传遐迩。亦自师显。至民十七年(六十八岁)师因厌交通太便。信札太多。人事太繁。急欲觅地归隐。真达乃与关絅之。沈惺叔。赵云韶诸大居士商。三居士。遂将苏州报国寺举以供养。即由弘伞、明道二人。前往接管。真达以数千圆修葺。故十八年。师离山在沪。校印各书。急欲结束归隐。时有广东弟子黄筱伟居士等数人。建筑精舍。决欲迎师赴香港。师已允往。真达乃以江浙佛地。信众尤多。一再坚留。终以法缘所在。遂于十九年(七十岁)二月往苏。即就报国掩关。先是木渎灵岩。真达请示于师。立为十方专修净业道场。一切规约章程。悉秉师志而定。三四年来。以旧堂狭隘。不能容众。正在设法改建堂寮。从事刷新。适师至苏。与灵岩咫尺。内外施设。请益多缘。而仰承指导。日就振兴。灵岩迄今。推为我国净土宗第二道场者。岂偶然哉?师在关中。佛课余暇。圆成《普陀》、《清凉》、《峨眉》、《九华》各志之修辑。及函复弟子学人问法。今四山志。已早出版流通。函答诸文。亦已有《文钞》续编印行。多为师至苏以后之所赐者。可谓恒顺众生。无有疲厌者矣。逮二十六年(七十七岁)冬。为时局所迫。苏垣势不可不住。不得已。顺妙真等请。移锡灵岩。安居才满三载。孰料智积菩萨显圣之刹。竟为我师示寂归真之地耶。
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二十九年春。《复章缘净居士书》有云:“今已八十, 朝不保夕。”又云:“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八日午后一时。即命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至关房会谈。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众表赞同。乃詹十一月初九日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后择初一。即点首曰:“可矣。”旋对众开示本寺沿革。达两小时余。后虽精神渐弱。仍与真达等时商各事。恬适如常。无诸病态。初三晚。仍进稀粥碗许。食毕。语真达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此后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初四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三时许妙真至。承嘱咐云:“汝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后不复语。只唇动念佛。延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按数日之间。一切安排。如急促妙真任住持等。虽不明言所以。确是预知时至之作略。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观师之一生自行化他。及临终瑞相。往生莲品。当然不在中下。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灵岩赖师以中兴。而得师示现生西模范。时节因缘。有不可得而思议者矣。兹谨卜明年辛巳。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适师西逝百日之期。举火茶毗。奉灵骨塔于本山石鼓之东南。师之叶落归根。悟证如何。吾人博地凡夫。皆无他心道眼。不敢妄评。唯读师迭次出版之《文钞》与本年新印之《续编》。及凡经手流通各书。其提倡念佛。发挥道妙。自行化他。笃彻修持之实行。有功净土。足征为乘愿再来之人无疑也。凡信愿念佛。洞明净宗确旨之士。当不致有何拟议。达等随侍最久。知之颇详。爰将师之一行业。略述梗概。而为之记。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岁次庚辰腊月初八日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9/191015.html
以上是关于「印光大师」印光大师生平简介(真达、妙真、了然、德森等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印光大师」印光大师生平简介(真达、妙真、了然、德森等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