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2011年托钵行脚活动之居士访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2011年托钵行脚活动之居士访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2011年托钵行脚活动之居士访谈
托钵行脚活动结束了,但她的影响力是持续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一活动?从中收获了什么?有着怎样的期待?大家对活动有着怎样的期待?我们采访了5位杭州本地居士,她(他)们学佛的时间、经历、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怀着同样的法喜之情和殷切的希望。
撒下慈悲种子,收获福慧人生
王居士于2009年第一次参加托钵行脚活动,随着对佛教体悟的加深,每一年参加活动的感触也在加深。
刚刚走出活动的她,内心散发的法喜让人感动,“种下一颗慈悲的种子,就能收获福慧的人生”她一语道出了这次活动的意义。
“在杭州这一人间天堂,以托钵行脚这一古老方式在现代社会发扬慈悲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说到这里,她眉目间神采飞扬。为了让这一活动办得更好,她也给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希望这一活动扩大影响力,让有更多的人知道,感受到僧人们的庄严威仪和“种福田”的法喜,二是应该在义工的组织条理上更加有完善,希望每个人的工作量松紧适宜,三是希望这一活动吸引更多不信佛的人,“只要参与进来就像撒了一颗种子,将
王居士学佛已三年,但她笑称自己是“无门无宗”, “我的一门深入就是观心法门。只要在心上面一门深入了,智慧慢慢就会开。”对她而言,学佛就是一个过程,一个观心、修心的过程,通过学佛自己的心性有了很大的改变。她认为,看一个人学佛的境界,应该看是烦恼是否减轻了,是否慈悲增长了,是否变得宽容,是否对凡事还很执着,是否对人对事还只从一己的狭隘角度考虑,否则就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学佛
王居士的精进是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她说,无论是善念还是恶念,都是会过去的,有了恶念,就找到念头的根源,有了善念,也不要执着,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家居士如何在家,对于这个和每个居士切身相关的问题,王居士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作为一个家庭里面的成员,一个人学佛学得怎么样,直接影响到家人们对佛教的评价。如果家人不信佛,而他一定要家人支持自己,或认为别人没有善根、慧根,这样家人朋友反而会远离佛教,不如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既然学佛了,应该越发宽容,别人不理解自己信佛,或许是缘分未到,而自己可以通过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rw/nr/201105/t20110527_180861.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2011年托钵行脚活动之居士访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2011年托钵行脚活动之居士访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6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