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虚云老和尚简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虚云老和尚简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虚云老和尚简介
虚云禅师。俗名萧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出生时母亲就去世。后由庶母抚养长大。父亲萧玉堂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后来受聘入泉州府幕。虚云禅师幼时。从师读儒书。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开为师。次年依妙莲(1824-1907)受戒。
清光绪十八年(1892)受临济宗衣钵于妙莲和尚。受曹洞宗衣钵于耀成和尚。出家后勤修苦行。27岁离鼓山。先后在江浙名山大刹参访耆宿。研习经教。参究禅宗。此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礼佛迹。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礼安徽九华山。再至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在赤山法忍和尚处获悟。
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两年。后至鸡足山主持钵盂庵。自往南洋等地
募缘建寺。至宣统元年(1909)自北京请得《龙藏》全部回鸡足山。敕改钵盂庵为护国祝圣寺。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滇军师长亲自督军上山捉拿虚云。虚云只身与其讲理。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虚云。民国七年(1918)。虚云自南洋请玉佛回祝圣寺。并重建庙宇。此后。应滇、粤、闽军政大员之请。曾移锡昆明华亭寺。住持鼓山。重兴曹溪六祖道场南华寺。民国三十一年冬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历时3个多月。民国三十二年冬。规划重兴粤北云门山大觉寺。
1952年4月虚云离云门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并被推为首席发起人。1953年6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虚云被选举为名誉会长。是年。虚云被聘为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10月13日。虚云法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世寿一百二十。戒腊一
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降生
之父玉堂公年逾四十无子。他的夫人颜氏在永春州的观音寺祈子。夫妇二人夜间同梦一长须著青袍者。头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二人惊起互告。颜氏遂有娠。第二年在泉州生下了虚云和尚。据老和尚的《自述年谱》上说。他初生下来时是一个肉团。颜氏夫人骇恸。气壅而死。第二天有卖药翁来。剖开肉团。得一男婴。这就是后来的虚云和尚。所以虚云自幼是由庶母王氏抚育成人的。
他幼时在泉州府衙。从师读儒书。十三岁的时候。祖母逝世。他随父送祖母及生母灵柩返湘乡安葬。家中作佛事。他见佛像经书、三宝法物。心生欢喜。十七岁时潜离家乡。想到南岳出家。道路不熟。途中又被家人追回来。玉堂公怕他再出家。为他娶了两房妻子-他兼祧他的叔父。所以早几年就为他订下田氏和谭氏二妻。他婚后与二女同居而无染。
出家
虚云大师虚云禅师自幼即厌荤食。性喜恬淡。十二岁。跟随父亲奉生母祖母灵柩回老家安葬。葬礼之中。初见三宝法物。有喜欢之心。从此渐弃举子业而嗜佛典。随之。萌发弃世出俗之愿。十六岁。曾只身欲往南岳衡山出家。行至半道被截回。后来又被父亲强徙至福州。并为之娶回田、谭二氏。强禁锢同居于一室。虚云却居内而无染。久之。出尘之志益坚。到清咸丰八年(1858)。赋《皮袋歌》留别田、谭二氏。偕从弟潜至鼓山涌泉寺。投常开老人坐下出家。取法名古严。又名演澈。法号德清。即虔心奉佛。诵读经书。习学仪规。次年。依妙莲受具足戒。这时玉堂公仍在泉州。曾派人四处寻访。虚云和尚怕被家人找到。便隐居在山后的岩洞中不敢露面。他在洞中礼万佛忏。修行不辍。这样在后山一住三年。后来听说玉堂公已告老返回湘乡。他才回到寺内。担任职事。
他在鼓山寺任过水头、园头、行堂、典座一类职事。过了四年之久。然后辞去职事。又回到后山岩洞中修苦行。在后山。居则岩穴。食则松果。渴饮涧水。髡发覆肩。衣不蔽体。如此又过了数年。后来受到一位行脚禅人的指点。便到天台山的华顶龙泉庵。参谒融镜老法师。融镜见他蓬首垢面、衣不蔽体。问其所以。他略述在岩洞中修行的经过。八十多岁的老法师责之曰:你的这种作为。近于外道。而非正路。枉费了十年功夫。就算你修行有成。证到初果。亦不过是个自了汉。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才是修行的正途。这时老法师赠他衫裤衣履。令他剃发沐浴。留他在庵中住下来。他从老法师学天台教观。过了两年。老法师又命他到国清寺参学“禅制”。到方广寺习《法华》。他也常回茅庵与老法师作伴。到光绪元年。是年他已三十六岁。他到高明寺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完毕。辞别融镜老法师下山。行脚天涯。参访学道。
参悟
他初渡海到普陀山。遍参各寺刹;继到宁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到杭州礼天朗和尚。到天宁寺礼清光和尚。到焦山礼大水和尚。到金山亲近观心、新林、大定等和尚。到扬州高旻寺礼朗辉和尚
虚云禅师。他到焦山时。清廷名将彭玉麟督水师驻焦山。曾数度约他谈论佛法及修行途径。对他深生敬信。到了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他二度朝礼普陀。为报亲恩。再礼五台。是年七月一日。自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五台山。初开始时。有偏真、秋凝等四僧附香。渡海由宁波登陆。向北前进。过了苏州、常州。天候渐冷。四位附香者先后退出。他一个人礼拜前进。经南京渡江到浦口。在狮子山寺挂单过年。过了春节。再由狮子山寺起香。经苏北入河南。经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到了腊月。拜到黄河边的铁谢渡。渡过黄河。错过宿店。在路边一个茅棚中度夜。后半夜大雪纷飞。黎明后积雪盈尺。过往无人。他
这年下半年。他礼拜北岳恒山、西岳华山。翌年春抵西安。礼慈恩寺大雁塔、华严寺杜顺和尚塔、清凉国师塔。及兴国寺玄奘法师塔。然后入终南山。在南五台结茅修行。这时在南五台结茅的。还有觉朗、冶开、法忍、体安、法性诸师。虚云与诸师同参究。他自觉甚有饶益。在终南结茅两年余。他下山后。在西安附近。礼道宣祖师塔。礼鸠摩罗什道场。然后越秦岭。入子午谷。经汉中。入剑门到了四川。第二年到成都。上峨眉山金顶进香。然后渡泸水。经打箭炉入西藏。到了拉萨。礼布达拉宫(达赖活佛坐床之所);也到了札什伦布。礼札什伦布寺(班禅活佛坐床之所)。他这一年登山涉水。遍游川藏。岁暮在拉萨过年。
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这一年他年已五十岁。因不愿在西藏久留。开春南行。经不丹国。翻越重山峻岭(事实上就是喜马拉雅山)。到了印度。朝礼圣迹后。又渡海到锡兰。然后又到了缅甸。这样兜了个大圈子。是年七月启程回国。由腊戌过汉龙关。入云南境。到了大理。他回国的初愿是朝鸡足山。礼迦叶尊者道场。七月底。他到了鸡足山。进香礼拜。又登山顶天柱峰。礼楞严塔。鸡足山全盛时。有三百六十庵、七十二大寺。而虚云和尚到时。全山不足十寺。都是子孙庙。不许外地僧侣挂单。他叹息不已。下山而去。
以后两年。他仍在各地参访。到衡阳岐山寺礼恒志和尚。到武昌宝通寺礼志摩和尚。学“大悲忏”法。到庐山海会寺礼志善和尚。到九华山礼宝悟和尚。到宝华山礼体性和尚;以及到宜兴礼仁智和尚。到句容礼法忍和尚。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在南京净成寺。与杨仁山居士往来。讨论《因明论》、《般若灯论》。以后又到九华山结茅修行。这样到了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约他到扬州做法事。他渡江时失足堕水。甘自一昼夜。为渔者所救。把他送到宝积寺。醒过来时。七孔流血不止。后来到了高旻寺。月郎分派他职事。他不接受。只求在堂中打七。月朗以为他“慢众”。当堂打香板。他顺受不语。后来宝积寺僧到了高旻。说出他堕水获救那一段事。才免去禅堂职事。他得便专心修行。
入定
虚云禅师法像同治元年(1862)。闻父已告老还乡。始奉师命回鼓山充职事。历任水头、园头、行堂等。时逾四年。而后。又入岩洞再习苦行。一衲一裤。长坐不卧。木食涧饮。三年之后。外出朝山。到天台华顶龙泉庵。即尊融镜之教研习经教。初学天台教观。再学禅宗仪制于国清寺。继则参学至岳林、天童、普陀等刹。为报父母恩。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历时千日。行程数省。一路上。饥寒雪掩。痢疾腹泻口流鲜血。三次大病。几奄奄待死。备尝艰辛。恒心如一。道业日隆。而后。出晋。穿陕。入川、抵藏。复进滇、越境至不丹与缅甸。回国后。承妙莲衣钵为临济第四十三世。又接耀成法脉。列曹洞第四十七世。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冬。在高旻寺禅七中精进勇猛。以悟为期。至八七时。开水溅手。茶杯落地。一声破碎。疑根顿断。悟透禅开。即述偈明志:[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七年)为报母恩。在宁波阿育王寺燃指供佛。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一九零零年)师北上再朝五台。行抵北京。遇战事随扈跸路西行至西安后。折回上终南山。结茅蓬于狮子岩。独修禅行。一日。静中入定。时逾半月。锅中煮芋。早已霉高寸许。坚冰如石。近远僧俗。多来探视。为避俗扰。自号[虚云]。改字[幻游]。二年后。再进川。上峨眉。入云南。登鸡足山。转达昆明。闭关于福兴寺。潜心读经。刻苦修行。三年出关后。即在归化、节竹诸寺讲经。稍后。发心重兴鸡足山。受请主持钵盂寺。即革除陋习。并将其改为十方丛林。为募资鼎崖寺宇。只身前往南洋。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一九零五年)应寄禅电召回国晋京。申诉保护庙产。得肃亲王助。谕批获准。并得赐《龙藏》一部。[护国祝圣禅寺]额一块。紫衣、钵盂、玉印、锡杖、如意、全副銮驾。以及“佛慈弘法大师”封号。
次年出京。又奉嘱护送妙莲骨灰往南洋。归途经众皈依。多达万余。归国之后。仍住鸡足山。清宣统三年(1911)。为护寺产。息军人逐僧毁寺之举。冒顽强只身进见省军统李根源。以言相辩。用理折之。使其皈依佛门。鼎力助法。
开悟
虚云禅师在高旻寺禅堂修行那段时间。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间放香时。他开目一看。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彻。隔墙见香灯师小解。远及河中行船。岸上树色。悉皆了见。到腊月的第八个禅七中。第三天夜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照例冲开水。热水溅手。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如从梦醒-他开悟了。他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这年在镇江金山寺过戒期。在扬州重宁寺助理道明和尚。智通法师在焦山讲《楞严经》。请他讲偏座;翌年他又重到宁波阿育王寺礼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亲。宁波七塔寺请默庵法师讲《法华经》。请他去任附讲。讲经毕。又到丹阳。助结森、宝林二师重修仙台观。以后又到赤山与法忍和尚结茅共修。到了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年)。他年已六十一岁。在江浙一带参访也时近十年。他又动远游之念。想再朝五台山。然后到终南山潜修。他辞别法忍和尚。先到扬州朝云台山。继到山东朝东岳泰山。再到牢山礼憨山老人的海印寺。以后又到曲阜礼孔庙、孔陵。再西行北上到五台山。在五台行香毕。原想到终南山。这时义和团之乱日炽。行旅不便。就近回到北京。驻锡城南龙泉寺。这时他已颇著声誉。肃亲王善耆的太福晋对他执弟子礼。一些王公大臣也来参叩。
到了五、六月间。京中团乱愈烈。杀德国公使。围攻使馆区。清廷且下诏与各国宣战。六月天津失守。七月北京沦陷。西太后挟光绪帝匆匆西逃。这时朝中有参谒过虚云和尚的王公大臣。关心他的安危。劝他同众人随驾出京。他就在兵荒马乱中随扈跸西行。到了西安。这时护驾大臣岑春煊请他在卧龙寺建息灾法会。佛事毕。他以西安嚣烦。十月间潜离西安。到终南山结茅修行。山中同修道侣不少。翌年赤山法忍老人也到了山中。
这一年岁暮。大雪封山。严寒彻骨。他独居茅棚。身心清净。一日他在釜中煮上芋头。结跏趺坐待熟。不觉入定。到了新岁。邻棚的复成师等去给他贺岁。见棚外虎迹遍满。入棚见他在定中。乃以磬开静
是年下半年。他再礼四川峨眉、云南鸡足。年终前到了昆明。在福兴寺闭关。年余后出关。在归化寺讲《圆觉经》、《四十二章经》。皈依者三千多人。秋季在筇竹寺传戒。继之大理的提督张松林。亲率官绅。迎他到大理府。住三塔崇圣寺。讲《法华经》。皈依者亦数千人。这时张提督和一位李军门欲留他住持崇圣寺。他希望在鸡足山能够有一个地方。开单接众。以恢复迦叶道场。
弘法
他在钵盂庵开单接众。四众闻风而至者颇伙。这时他急于重修寺宇。必须募化。但这不是边郡民力之所及。所以他留下一位戒尘师料理内务。他自己只身往南洋。途中在南甸太平寺讲《阿弥陀经》。在仰光、槟榔屿各有停留。在麻六甲青云亭讲《药师经》。在吉隆坡灵山寺讲《楞伽经》。各地均有弟子皈依。前后万余人。这时接到云南全体僧众来电。谓政府要征提寺产。宁波天童寺的寄禅和尚有电来约。促他及早回国。他在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年)春季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与佛教会代表寄禅等会合。同进京请愿。抵京住在贤良寺。朝中的僧录司法安、龙泉寺住持道兴、观音寺住持觉光等接待他们。肃亲王善耆也请他到府中为大福晋说法。庚子年在京中相识的一些王公大臣也都来探视。研究如何给皇帝上奏章。由于诸护法的相助。光绪帝下了一道上谕。谕知地方官不得勒捐寺产。著征提寺产风波始告一段落。
虚云以清朝开国以来。对云南一地没有颁发过《大藏经》。商请诸位护法奏请朝廷。给云南颁发一部《龙藏》。此事由肃亲王发起上奏。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年)七月奉到上谕。把鸡足山的钵盂寺改名护国祝圣禅寺。钦赐《龙藏》一部。銮驾全副护送《龙藏》到山。赐虚云和尚紫衣、玉印。并赐封号为“佛慈弘法大师”。这在当时是一份难得的殊荣。
光绪末年那一段时间。虚云到南洋弘化。并为祝圣寺募款。他在暹罗龙泉寺讲经时。一日趺坐入定。一定九日。这一来哄动了暹京。自国王大臣至善男信女咸来罗拜。国王请他到宫中讲经。百般供养。官民皈依者数千人。这一次南洋弘化两年余。直到宣统元年(一九〇九年)始由仰光回云南。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虚云和尚在鸡足山祝圣寺传戒。继之又结禅七七四十九日。九月武汉革命的消息传到滇中。地方大乱。统兵官李根源排斥佛教。率兵入鸡足山。欲拆寺逐僧。经他出面解释。李根源皈依三宝。引兵而去。以后李氏维护佛教甚力。
民国元年(1912)。虚云和尚已七十三岁。老和尚是年在云南成立了佛教分会。该会初创。许多事情要和官厅接头。而民政长罗容轩对佛教有成见。事多阻碍难行。滇督蔡松坡时为调解。亦不得圆满。民国二年(1913)。老和尚到北京请内阁总理熊希龄帮忙。熊把罗容轩调到北京。以任可澄为云南巡按使。老和尚亦回到云南。推动佛教会事务。翌年他把会务委人办理。回到鸡足山。
民国七年(1918)。滇督唐继尧派员迎他到昆明。年底到达。住圆通寺。适欧阳竟无带著弟子吕秋逸。为筹募支那内学院经费之事亦到昆明。同住圆通寺。老和尚请竟无为他讲《摄大乘论》。民国八年(1919)春。老和尚在昆明忠烈祠建水陆道场49日。是岁留在昆明。民国九年(1920)春又建水陆道场。法会结束继之讲经。这时唐督请他复兴昆明西山已荒废了的华亭寺。就是后来的云栖寺。他接受了唐督的聘帖。担下了重建云栖的重任。民国十年(1921)。顾品珍督滇。二月以后。天雨不止。城内可以行舟;七月以后。干旱不雨。到了冬天。河内可以扬尘。秋天时疫流行。死人数千。在这种情形下。重建云栖的事就搁置下来
建寺
一九一二年。应僧众电请。抵沪联络僧界。并为代表赴宁谒孙中山先生。次年。参加筹组中华佛教总会并出席成立大会。返回滇省。主持省分会会务。一九一八年主持昆明云栖寺修复。同时参与或主持兴福寺、节竹寺、胜因寺、松隐寺、太华寺、普贤寺等的修复。为此艰辛操劳。长达十余年之。到一九三四年。应闽省主席扬幼京等之请出任福州鼓山涌泉寺方丈。从此。又积十八年心血。全心护持祖庭。兴规矩。肃寺风。颁规约。创办佛学院。培育僧才。同时。应结外缘。多方募化。修葺寺宇。重建楼阁。添买田亩。兴办林场。弘扬农禅。数年之后。寺貌一新。名闻遐迩。期间。亲自主持整理佛籍。重秘本修纂山志。
民国十一年(1922)才开始动工。老和尚逐日亲督工作。惨澹经营。为时三年。规模粗具。以后即每年在寺中开单接众。传戒讲经。到了民国十七年(1928)。他为筹募云栖圣像款。与王九龄居士同到香港。这时陈铭枢主粤政。接老和尚到广州。想请他住持曹溪南华寺。他谢绝。经厦门转福州。回到他七十年前出家的鼓山寺探视。并在寺中讲经。讲毕。再到宁波阿育王寺拜舍利。朝普陀山。回上海度岁。翌年回到福州鼓山寺。闽省主席杨树庄。及前主席方声涛。率官绅恳切劝请。留他主持鼓山寺。他以鼓山是他剃染初地。缅怀祖德。义不可辞。遂就任。以后数年。在鼓山讲经传戒。修缮寺院。并整顿鼓山佛学院。请慈舟法师主持院务。这样到了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鼓山寺方理出头绪来。而此时驻兵粤北的绥靖主任李汉魂坚请他到粤住持南华寺。他以六祖道场有重修的必要。这样又到了南华。
南华寺是唐代大鉴禅师六祖惠能的道场。寺中有六祖的真身在。但已荒圮多年。无人过问。老和尚初到南华时。殿宇已倾。房屋破坏。只得搭盖葵蓬竹屋。暂以住众。然后筹募款项。购材募工。开始了南华重建的工作。经他惨澹经营。历时十年。直到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始竣工。他写了一篇《重兴曹溪南华寺记》以记其事。在这十年之中。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年开始八年抗战。二十六年广州沦陷。各地僧人都投奔南华寺。南华容纳不下。他重修了韶州曲江的大鉴寺和月华寺作为南华下院。以容纳各地来投的僧侣。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他应国府主席林子超的邀请。到重庆启建了一场息灾法会。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南华重建告一段落。他又担起了中兴云门的重任。
云门寺是云门宗始创者文偃禅师的道场。数年前老和尚途经该地。见荆棘丛中残存破寺及祖师肉身一尊。老和尚见祖庭沦落至此。凄然泪下。便中言之于广东绥靖主任李济深、省主席李汉魂。到南华工程结束。二李又请老和尚重兴祖庭。并亲送老和尚至云门驻锡。老和尚又开始了筚路蓝褛、重建云门的生涯。而是年他已高龄一百零五岁。
由民国三十三(一九四四年)年到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云门的殿宇堂寮完成了十之八九。殿中圣像八十余尊。也铺金设座告竣。接着「国民政府”自大陆“撤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遇劫
1951年的春节期中。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云门事变”。三月。寺中在开戒期间。一日。地方干部及民兵百余人包围了云门寺。将老和尚拘禁于方丈室。将百余僧侣分别囚于禅堂及法堂。干部大事搜索。上自瓦盖。下及地砖。搜了两日。未搜到金银财物。乃殴打众僧。亦无所获。最后数大汉以木棒铁棍殴打老和尚。逼其交出金银财物。打得老和尚五窍流血。肋骨断折。老和尚深入禅定。苦乐俱捐。多次殴打始终不死。干部们不敢再打。直到五月间“云门事变”传到韶州。大鉴寺僧人通知海内外同门。联合营
虚云禅师塑像救。后来北京方面电令地方政府严查。云门之围始解。
一九五二年春。北京政府电粤。派员护送老和尚入京。七月抵京。李济深、陈铭枢、叶遐庵、赵朴初等迎老和尚于火车站。驻锡于广化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要推举老和尚任会长。老和尚坚辞。挂了个名誉会长的名义。十月到上海主持了一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一九五三年回到云门。
在云门最后几年。他仍开堂传戒。日有开示。到了一九五九年。老和尚以化缘已尽。住世无益。于是年十月十三日(农历已亥年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年。他一生中有许多神奇的感应。如猛虎皈依、双鹅听经、龙王求戒、枯梅开花等等。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俱述。
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宗的代表人物。他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他于鼓山接传曹洞宗。兼嗣临济宗。中兴云门宗。扶持法眼宗。延续沩仰宗。他解行相应。宗说兼通。定慧圆通。参禅之余。也著书立说。曾著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释》、《圆觉经玄义》及《心经解》等。俱已散佚无存。他平常教导弟子。多以诗偈代禅机。著有诗偈数百首。教导弟子们注重行持。勿尚空谈。后来为人辑为《虚云和尚法汇》。及《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行世。
云门事变的次年。老和尚赴北京之前。曾自书一联。记述其生平。联曰: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圆寂
虚云禅师舍利1959年初。自感身体日渐衰弱。应继安排有关事务。主持岑学吕宽贤重新编辑的《云居山志》刊印流通。亲自为之撰序。师分别对真如禅寺诸职事作了交待。最后。谆谆告诫自己的侍者。今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持呢。只有一字曰[戒]。并留下将自己身后的骨灰撒入水中。与水族结缘的遗嘱后。于农历九月十三日在云居茅蓬内圆寂。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年。荼毗之后。得五色舍利子数百粒。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1/30815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虚云老和尚简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虚云老和尚简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