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珠法师讲述敏智老和尚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文珠法师讲述敏智老和尚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文珠法师讲述敏智老和尚
一、正心创办的因缘
那是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中日战争。抗战胜利后。年少无知的我。被送上英国轮船。随同海仁老法师到香港。寄居大屿山研习经教。后因时局影响。家师接济中断。道粮不继。被迫下山。正当惶恐无依之际。喜闻敏公导师。在九龙觉荫园讲经。遂与同学数人。奔投座下。亲承教诲;但当我们学兴正浓之时。讲经法会。却宣布圆满结束。当时几位长老。不忍坐视我们各散东西。前程茫茫。因乘鹿野苑明常老和尚来探望老当家妙通师公之便。请他办佛学院栽培我们。幸得明老慈悲。允于郊区摄提精舍办学。命名‘正心佛学院'。自任院长。教务则由敏公导师担任。另请二位老师。教授国文及英文。学生人数。暂定十名。学习时间三年。教师是义务授课。不受薪金。学生零用钱。则用奖励方式。每月举行作文及演讲比赛。第一名奖金港币二十元。第二名奖金十五元。第三名至第十名。各得十元。为了学生专心学习。学院不做法会。也不应酬佛事。一切开支。由院长个人负责。原则拟定。立即择日开课。开学那天。到贺的嘉宾还不少呢!
正心佛学院。设在郊区。环境幽美。空气清新。前有花园。后有青山。左有溪涧。右有田野。舟车不到。出入取道于田园小径。寄迹其间。真有世外桃源之感。正是潜心研习的好地方。由于原住户尚未迁出。我们八个年轻的比丘尼。被安置在一间安放著四张上、下床的小房中。日以继夜。勤苦修学。
开学不久。英文老师移民美国。国文老师。亦因交通不便辞职。便由敏公导师身兼数职。幸而导师国学渊博。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无不精通;使我们既能畅游佛法大海。饱餐法味。又能饱读诗书。尽享古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敏公导师。不但希望我们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还希望我们寡欲知足。发奋图强。要求我们既做到‘贫穷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又要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每以‘彼大丈夫也。我大丈夫也。吾何畏彼哉?'‘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等至理名言。鼓励同学。敦品励行。力争上游。切莫‘依世起倒。随俗浮沉。'我们也能遵师重道。励志向学。正如永常同学所说 :‘我们天天听到的都是‘道德经'。特别是:‘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一定要有骨气。'这两句话说得多了。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一身骨气。壮志凌云。自强不息的我。一向不肯应酬。不肯攀缘。不肯向权势或金钱低头。正是一身骨气使然。
导师见我们心无旁骛。专志向学。认为孺子可教。虽身兼数职。(佛学、国学、教导、训导)不以为苦。反而乐在其中;每对人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所以毕业特刊中。文玉同学在她写‘任重致远的正心'一文中说:‘正心是穷。不但学生穷。老师也穷;不过我们不会因穷苦而辍学。老师也不会因穷苦而辞职。我们在这清苦的环境中。益加发奋努力。他有一种作之君的涵养。有一副作之亲的慈祥面孔。更有一种作之师的教学技巧及敬业精神。他为了佛教。为了培育后学。负起百年树人的神圣使命。不避艰苦。在极贫穷困苦中。以无限的热忱教导我们…。正因为正心佛学院。有诲人不倦的老师。有学而不厌的同学。一方面老师循循善诱。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精神。教导我们;一方面同学也能抱著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志。勇猛向前。在两者互相策励积极进取中。竟使正心佛学院。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堡垒…。'
庆严同学也在‘来正心求学记'一文中说:‘我们的法师是位道高德重。超然拔俗。胸罗万象。精通三藏的典型导师。也是华南僧伽教育的先锋。他为教为人。负起作育僧材的艰巨任务。“他常说:中国佛教已到日薄西山的时候。欲想振兴佛教。非提倡僧伽教育不为功。所以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上不负佛陀。下不负自己…。”法师别具慧眼。为教精神。超群拔伦。我们同学。也能刻苦学习。环境愈恶劣。进取心愈坚强。为了充实自己。为了负起弘法利生的责任。终日埋头苦学、实修…。'读此。可知我们同学心目中的导师。是何等的崇高而伟大?而同学们又是何等的励志向学、力争上游?可说:‘正心佛学院'的导师--敏公。其为教作育英材的敬业精神。极不平凡!而学生们自励自强的学习精神。也不平凡啊!
二、内忧外患的主因
正心佛学院。在五十年代的香港佛教界。是史无前例的。像是黑夜中的火炬。格外明亮。有人欢欣鼓舞。也有人怀疑妒忌。‘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自古已然。于今尤甚。特别是那些‘已不修而恶人之修'的人。加以头脑中充满‘重男轻女'的毒素。竟然不择手段。蜚短流长。内忧外患。接踵而来。
正心佛学院备受攻击。究其主因。在于‘尼众'二字。在思想偏差的人看来。比丘尼怎么值得栽培呢?最后竟致院长的法眷属出面。要求院长立即解散正心佛学院。改在鹿野苑另办男众佛学院。正如印顺老法师在《佛法概论》中所说:‘二千多年的佛法。一直在男众手里。不能发扬佛法的男女平等精神。不能扶助女众。提高女众。反而多少倾向于重男轻女。甚至鄙弃女众。厌恶女众。以为女众不可教。这实是对佛法的歪曲。'我们这一群年轻好学的比丘尼。就在这种歪曲佛法的偏激思想攻击下。险些成为牺牲品。幸而院长深明大义。坚守诺言。虽然另请竺摩法师。在鹿野苑办栖霞男众佛学院。但仍然继续负责正心佛学院的经费。直至我们毕业为止。
同学们在院长那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坚忍宽恕的精神感召下。在导师殷殷企盼。亲切鼓励中。重整旗鼓。以不屈不挠的斗志。继续向波涛汹涌的学海航行。虽然。有人妒火末熄。仍然谗言中伤。但我们都能处之泰然。坚守学习岗位。不为所动。
岂料外患刚息。内忧又来。有位同学。来自中国东北。年纪大、学识差。每次考试。稳坐末席。又因语言不通。怀疑同学们讥讽她。初因误会而争执。继因妒忌而挑拨离间。最后。竟敢在导师之前谗言谗语;不幸谗言中伤的对象。竟然是我。因为当时的我。已有六年佛学基础。且善于速记。每听课完毕。即誊写笔记。借给同学们阅读。应付覆讲。又因体弱多病。为争取最高奖金。支付药费。不得不忘餐废寝。找资料、写文章、背讲词。日以继夜。不敢稍懈。是以每次比赛结果。必得首奖。相形之下。益令她妒火中烧。至此。同学间失去亲善和睦。师生间不时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造成困扰。幸而后来她知难而退。而我们也一本初衷。在平息内忧外患中完成学业。
三年后。我们毕业了。正心佛学院也就宣布结束。佛教史上。可以说是在僧伽教育史中。由尼众奋斗所激起的火花。随即消逝。
同学们各奔前程。敏公回到山上。又展开他不平凡的工作。我为了一纸文凭。不得不以出家人身份。考入中大前身的‘联合书院'。攻读社会教育;那些少见多怪的人。又起风波。视我为叛教罪人。我一气之下。便与圈中人士谢绝往来。不免疏离了院长、导师。我寄居友人土库。除了考取孟氏奖金缴交学费。就靠投稿报章。维持生活。饱受精神压力及物质困乏的苦恼。有位读者。几经波折才找到我说:‘读你的文章。以为是一位高僧。原来你是个尼青年。毕业了。有何打算?'我说:‘希望去日本深造'。于是在这位热心的读者资助下。前往日本东京大正佛学研究院深造。回港后。又接受政府师资训练。然后展开弘法工作。组织佛教青年会。创办义务教育。公余课后。从事写作。又在香港政府大会堂公开布教。主持佛学讲座。可是又有人骂我。公开布教。志在招摇。用黑板讲解佛经。点点笃笃。太不尊敬。岂料不久。骂我的人。竟与我争租大会堂讲经。给我无限的欣慰与鼓励。因为长老们终于觉悟了。而肯步著我的后尘啊!
三、导师敬业的精神
导师自从主管天宁佛学院开始。就以弘扬佛法为职责 培育僧才为己任。其间。几经战乱。流离失所。然其志不移。回忆五十年代。从中国内陆涌到香港的僧众。实在不少。由于生活所逼。有人办道场、做法会。也有人改变立场。投入社会谋生。但导师初到香港。虽然居无定处。食不温饱。却能坚守弘法利生。作育僧材的初衷。出则讲经说法。入则闭门修身。尊德性。做学问。与世无争。我们的院长。正是被他的操守及敬业精神所感。才请他主持正心佛学院。
当年。战后的香港。经济凋零。民生艰苦。院长限于财力。不敢多招学生。我们也为了节省伙食开支。往往在课余饭后。跑去后出捡野菜。或到农人田园拔菜头。导师照样与我们共尝菜根香。一粥一饭。皆与同学们共过堂。从未独享一顿丰富的供养。有的。只是同学偶在菜地检来一个蕃茄。供师作饭后水果。此外。一切糕饼、油条。点心。水果。甚至一块面包。一杯奶茶。都是属于奢侈品。可知当时我们生活的清苦。可是导师。竟然与同学们同甘苦。共患难。为的是尽其教育后学。作育僧材的职责。使我们完成三年的学业。这种‘贫穷不移。威武不屈'的敬业精神。怎不教人五体投地。敬佩不已?
我们毕业后。他回到山上。困居斗室。既无足够的房舍。亦无学生追随。更无经济支持。实在欠缺办学的条件。但导师却凭其敬业的精神。又竖起‘内明佛学院'的旗帜。天天讲经;住在附近静室的比丘尼们。也就天天来听经。当学生;又是老师穷。学生也穷。
我从日本回来。执教于道慈学校时。曾听说:某居士每到茶楼。收购过时廉价面包。晒干了。送上山给导师作粮食。我就联络同学们。每月每人供养拾元。虽然杯水车薪。但亦聊胜于无。
后来。导师与洗公合作。改内明佛学院为书院。扩大招生。学生不限出家人。结业后。洗公又将内明改名能仁书院。迁往九龙市区。另设校舍。导师又回到大屿山。但仍然不忘教学。每周都有几天。要下山授课。先走十多里山路。然后乘轮船。坐巴士。途中耗费大半天的时间。但他风雨无阻。此种敬业精神。岂是一般人望尘可及。
导师来美后。敬业精神。一如往昔。虽因洗尘法师请他主持道场。但仍不忘讲经说法。教育后学。直至最后。还将其所有。全部奉献于教育事业。
导师在电话中告诉我说:香港 x德来。已经决定接管中心了。但当我告诉他。中心的钱。他不能用。要留作教育基金。他就推翻诺言。不来了。'近年导师座下。亦有弟子愿意出家。又因导师对他说:‘不可动用常住的钱'。因而发生误会。不欢而散。原来导师在一九八五年。早已预立遗嘱。主要内容是:‘余在海外。信土布施。积年所得。约分为二:一为现金。组织保管委员会。全部拨作奖学金;一是香港的不动产。或选人住持。弘扬佛法。或变卖现金。一部份捐塑佛像。一部份拨归奖学金…。'导师心心念念。若公若私。都是奖学金。然则面对继承人选。首先声明。不许动用常住的钱。以免他日。继承人与遗嘱执行人发生争执。实属明智之举。可惜。却因此导致‘后继无人'的局面。虽然如此。十多年来。他仍不肯修改
导师生前。勤劳忍苦。自我牺牲。为的是教育。死后倾其所有。全部奉献。为的也是教育。这种为教为人的敬业精神。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真令人感动。令人景仰!
四、令人景仰的德行
敏公导师。不但敬业精神。令人感动。其特殊的德行。更令人敬佩不已。我们可以从其律己、处世、做事各方面去体会他不平凡的修养。
(一)戒行严谨
导师律己甚严。凡认识导师的人。无不公认。导师戒行清净。虽然导师的学生。以比丘尼居多。但导师行为光明磊落。不欺暗室。可鉴鬼神。所到之处。正气浩然。威严摄人。记得在正心佛学院。导师订立规则。要同学们严格遵守。师生之间。永远保持距离。除集众授课。非时不见。如要求见。必须结伴同行;除了报告或请益。请勿多言。习惯了。直至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曾为学生的我。仍然不忘昔日遵守的规则。每去纽约。不是家师陪同前往。就是小徒跟随。记得导师动手术那年。住在长岛休养。家师还未来美。唯有请会计师夫妇同行。导师来洛杉矶。总是独居山中。凡有接送。必须三人同车。小徒见我。每对导师。不敢多言。因而问我:‘为甚么这样怕老法师?'我说:‘不是怕。是老规矩。'
有一次。导师由港返美。途经罗省。刚好香港宝莲寺的智慧法师在。我就请他陪伴导师住慧思精舍。后因赶乘早上班机。我一早开车上山。他们已在吃早点了。我急步而入。导师见我。立即用责备的口吻问:‘你一人来?'及见丁老太随后而至。始面露笑容。其实。即使我一个人来。还有智慧法师在呀。何况。我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还要遵守昔日做学生时代的规距?可是导师就是这样。‘择善固执'。奈何!
(二)言行一致
导师每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教诫同学。要求同学们‘敏于事而慎于言'。不要多言。不应夸言。不可妄言。不轻诺言。以免‘祸从口出'。还要做到‘听恶言则喜。而思改过;闻善言则拜。向其学习。'导师自己亦能以身作则。言顾行。行顾言。在《做人之道》一文中。导师针对时弊。痛陈利害。最后劝勉同学。‘不在徒口言。唯重实行。不以事为对象。唯以佛教为主体。我能力所及。我应为佛教作事。我为佛子。不为佛教服务。又何为乎?重实际。不重虚名。同我者来。不同我者去。多力则多作。少力则少作。无力则退而作一人之修持。佛教教育已为今日刻不容缓之事。能教一人。则教一人。能教二人。则教二人。不论他非。唯求已是。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基础既立。再以扩充。则佛教之颓风。末始无振兴之一日…。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不计功成与否。唯求心安理得…。'征之事实。导师的确尽其毕生精力。为佛教百年树人而努力。今在世界各地弘法、执教的学生。就是导师‘言行一致'最有力的见证。正如导师所言:‘上不辜负佛陀。下不辜负自己'。这种言教与身教并重的特殊德行。能不令徒窃虚名。不重实际的人。感愧汗颜?
(三)自奉甚俭
导师个人生活。不仅勤劳忍苦。且自奉甚俭。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每天除早晚课外。还定时诵经。持咒。及讲经说法。教导后学。常住一切寺务、法务。事务。皆亲自执行。天天吃周日法会剩余的饭菜。不以为苦。从不讲究饮食营养。更不讲究物质享受。记得六十年代。导师下山到能仁书院授课。必手挽纸袋。盛放课本与笔记。我恐其笔记。在风雨途中散失。特为购买一个充皮的黑袋。供给使用。岂料导师一九七三年来美国。仍挽此黑袋。一九七六年来主持圆觉寺改建落成。也是用此黑袋。八十年代。回中国探访祖庭。还是挽此黑袋。直至一九
有一年。我去纽约。恒定师对我说 :‘法师的衣服都破了。没有衣服穿了。'我一看那补了又补的衣服。竟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觉荫园讲经时。证伯所做的衣服。证伯已作古多时了。此衣仍穿在导师身上。后来我去香港。特为导师选购衣料。请裁缝做了一箱子衣服送来。可是导师除了挑几件棉质的衣服穿著外。其余长的、短的、厚的、薄的、深的、浅的、毛绒衣服。原封不动。放在衣柜中。由此看来。导师是何等的重精神。轻物质。贵学问而贱享受。这种勤劳节俭。寡欲知足的德
(四)淡泊名利
导师处世。淡泊名利。唯仁义是尚。每言:‘汝有汝富。我有我仁。汝有汝贵。我有我义。'自己不贪图富贵。不追求名利。亦劝勉同学。不可‘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世间正人君子。尚且
一九七六年。导师来圆觉寺。见墙上挂著一枚政府奖章。立即不悦。追究此物来源。我唯有据实以报。
因为一九七五年。我主持美西佛教会。适逢越南难民来美高潮。六月十九日。有位从难民营出来的华侨。来圆觉寺拜佛。请我伸出援手。救助困居难民营的越南华侨。因此。每逢星期六、日。我一早准备好饭菜。等待招、王、谢、陈四家人来。连同我。五部满载饮食、衣物、药品及日用品的汽车。立即浩浩荡荡出发。经过二个多小时的路程。车队停在难民营附近的公园。十多位慈悲使者。早午餐同时进食。然后排队登记。领取入营许可证。接著。一营又一营去慰问。讲佛法。念佛号。为他们祝福。然后分发带来的东西。直到黄昏回程。已是万家灯火了。于其中间。美西佛教会。担保三百多名难民出营。协助他们重建家园。为青年人介绍职业。为老年人照顾医药。为小孩安排学校。给幼童赠送玩具。如是出钱出力。忙了数月。直至难民营关闭为止。
罗省市政府有位华侨小姐。将实情报告市议员。因而颁发此奖章。并刻字以记其事。同时我又出示全体难民赠送的观音像。旁有中文注明:‘吾等华侨。侨居越南为时甚久。各有家业。平时笃信佛学。虔诚供奉观世音大士。惟遭逢这次兵变。而家破人亡。失散流离。
导师细读其文。始转怒为喜的说:‘我以为你参加政治活动。领取奖章。原来是行菩萨…。'接著。又是一番处世做人的大道理。最后还教我。凡事应‘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而我亦能秉承师训。美西佛教会。除初一、十五、及诸佛菩萨圣诞。领众诵经念佛外。不应酬佛事。不攀缘权贵。虽然常住收入很少。但若能‘寡欲知足'。亦可以‘安贫乐道'。何况多余时间。可以读经、写经、讲经。亦上不负佛恩。下不负自己。
(五)因果分明
导师做事坚持原则。不昧因果。每对同学言:‘山可崩。海可枯。石可澜。天可堕。而因果之理。无或能变。'可知导师是何等的重视因果?正因为导师非常重视因果。所以他不肯随便动用常住的钱。更不允许他人侵损常住。可惜他人不了解。误以为导师重视金钱。导师岂是重视金钱的人?如果导师重视金钱。当年初到香港。若投入名利圈中角逐。今已是身价亿万的富僧了。可是导师当时。虽处于极其穷困中。却弃名利如敝屣。视富贵如浮云。从不肯应酬。更不肯高攀显贵。宁可躲在大屿山。饮水充饥。也不肯为斗米而折腰。还有。导师的一生。除了在道义上为筹建庄严寺。向人募捐外。从来不化缘。不炒股票。不买卖物业。不投资企业。谁说导师重视金钱?导师主持观音寺。不拿单钱。不要常住供养金。一切正常收入。涓滴归公。甚至连弟子们供养的果敬、政府补助的福利金。全部存入常住银行户口。留作奖学金。这种为教为人。公尔忘私的德行。当今之世。能有几人?
导师自己重视因果。也重视不昧因果的人。也许经过数十年的观察。知道我是知因识果的人吧!因此。导师生病之初。即召我去。嘱咐一切。委以重任。当我表示力不胜任而力辞时。导师立刻声明。若我不肯继任住持。他亦不放心其他新任住持掌管财政。只好组织‘经济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今后观音寺的财务。当时。我深恐影响导师的决定。不敢多言。也不敢再去探望。岂料导师。早在十多年前。已委任我为遗嘱执行人之一。而今又要我加入经管会。临终又将保险箱独授权给我。令我责无旁贷。唯有遵命。执行任务。可是。竟然因此发生许多不可以理喻的事。又是内忧外患。满途荆棘。障碍重重。进耶?退耶?莫适所从。
最后。因学长们责以大义。使我在责任感驱使之下。不得不面对现实。委曲求全。执行遗嘱。但遗憾的是。未能全部拨作教育基金。因为逼于现实需要。不得不提取部份作遣散费。储备金。及建塔之用。此外。再不敢动用分毫。全部用于教育方面。捐赠各地佛学院。参加中国‘希望工程学校'。建设校舍。救助贫苦失学儿童。以及发放奖学金。以遂导师之遗志。使导师为教育而教育的敬业精神。永存人间。千古不朽。
现在导师上生已经一年。除第一份协助僧伽教育的捐款。已于十月。托印海长老。亲自送交普陀山尼众佛教学院。以及我们香港同学集资筹建敏智纪念学校。将于明春落成启用外。敏智老和尚纪念文化教育基金。今正在申请注册。至于印心纪念中学。亦在进行中。虽然。建校资料被人搁置多时。甚至宣布遗失;不过。导师!请放心吧!您常教导我们。受人所托。忠人之事。我誓必奋勇向前。履行任务。完成使命。不负所托。以报吾师教导与信任之深恩。唯愿吾师在天之灵。明察护祐;更愿吾师早日乘愿再来。提倡僧伽教育。使佛教慧命起死回生。不胜心香祈祷!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3/33347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文珠法师讲述敏智老和尚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文珠法师讲述敏智老和尚;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