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宝志和尚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宝志和尚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宝志和尚
宝志和尚
宝志(418——514)。又称保志。南朝僧。世称宝公、志公和尚。金城(江苏句容)人。俗姓朱。金城在建康蒋山以北。世传有一朱姓汲井。闻鹰巢中有婴儿啼哭。故取而养之。宝志年少出家。住建康道林寺。师事僧俭。修习禅业。刘宋泰始(465—471)初年。他忽然变得行为怪异。居止无定。饮食无量。经常蓬头垢面。发长数寸。执一锡杖。上挂铜境、剪刀之类。赤足出入钟山。往来都邑之间。至齐建元(479—482)中。始见异迹。或数日不食。而面无饥容;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其言每似谶记。世称“志公符”。京城中。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对他很尊敬。争着向他询问祸福。齐武帝以其惑众。投之于建康狱中。但每天都有人见其游行于市里。若往狱中验视。却见他仍在狱中。有一天。宝志对狱吏说:“门外有两舆来。中有金钵盛饭。你可取之。”狱吏来到门外。果然见到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送来食物供养宝志。建康令吕文显将这些怪异之事向齐武帝禀报。齐武帝乃迎宝志入华林园供养。但禁其出入。而宝志并不为所拘。仍经常游访龙光、宾、兴皇、净名等诸寺。一日。宝志在华林园忽头戴双重孝帽。也不知其孝帽从何处得之。不久以后就有传来豫章王和文惠太子相继去世的消息。当时的僧正法献。欲以一衣赠送宝志。派人于龙光、宾二寺寻找。两寺的僧人都说:“志公昨夜在此住宿。早晨就离去了。”于是法献又派人到宝志常去的厉侯伯家寻找。厉侯伯对来人说:“志公昨日确在此行道。早晨睡到现在还未醒呢。”使者归告法献。人们这才知道宝志有分身三处的本领。
至梁武帝建国。始解其禁。下诏说:“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憔濡。蛇虎不能侵慛。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论。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狭一至于此?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宝志自此得以自由出入禁内。梁武帝常与之谈。内容多为佛经义理。天监二年(503)。一次武帝与之谈论。帝问:“国有难否?”宝志自指喉及
佛教法师一般要开光吗
颈。预示将发生候景之乱。帝又问:“享国几何?”志答:“元嘉。元嘉。”宋文帝元嘉有三十年。重言之者。预示享国之年过于元嘉(梁武帝在位共计52年)。一日。梁武帝与宝志谈及行乐之事。宝志请梁武帝出死囚数人以验其说。梁武帝于是命众囚各持一装满水的杯子周行庭下。并告诫他们说:“杯水不溢。当贷汝死。”继命奏乐以动其心。良久。视之。无一人将水滴漏出来。梁武帝感叹道:“汝闻乐乎?”众囚回答:“不闻。”宝志说:“彼正畏死。唯恐水溢。安得闻乐?陛下若亦如此。常怀畏惧。则逸乐之心自然不生。”梁武帝曾诏张僧繇(成语画龙点睛的画师)为宝志画像。宝志抓破面门。显出十二面观音相。形象或慈或威。僧繇竟无法下笔。天监五年(506)冬。天大旱。雩祭备至。仍示降雨。光宅寺法云师曾讲法华经。感得天花满空下如飞雪。梁武帝以天大旱事问志公。志公说:“云能致雨。”梁武帝于是请法云法师讲《胜鬘经》于华光殿。讲毕。当夜降大雨雪。
江南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宝志神通广大的故事。传说梁天监四年(505)。由于安徽潜山风景奇绝。而山麓尤胜。宝志与白鹤道人都想得到此这块宝地。建立自已的道场。于是二人都向梁武帝提出请求。梁武帝认为二人都具有神通。有意让二人比试高低。就说:“谁先在那块地上立下标识。那块地就属于谁。”道人说:“我以鹤飞立处为标记。”宝志说:“我以锡杖飞落处为标记。”言毕。白鹤道人的那只白鹤振翅直冲云天。飞抵山麓。刚欲止住。忽间身后锡杖隆隆之声。白鹤惊起飞止他处。而锡杖遂落于山麓。白鹤道人见此。心中很是不快。但有约在先。不可食言。于是二人各就其处建立寺观。这个神奇传说反映了当时释道斗争的激
佛教法师讲座
烈。现在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野寨区有山谷寺。又称三祖寺。相传就是当年宝志来此开山建寺。后禅宗三祖僧璨禅师云游至此。扩建寺院讲经说法。名扬大江两岸。现在寺院附近尚存有宝公洞、锡杖井、卓锡泉等古迹。相传洞为宝志开山时所居。井、泉为宝志以锡杖所掘。晚唐作家范摅着《云溪友议》。主要记载中唐至晚唐间诗人的诗歌唱和与遗闻佚事。书中有一则说:“梁代志公谶曰:‘两角女子缘衣裳。端坐太行邀君王。一止之月自灭亡。’解曰‘两角女子’。‘安’字也;缘衣。‘禄’字也;太行。‘山’字也;一止。‘正’字也。禄山果于正月死也。”宝志曾与梁武帝登钟山。指独龙岗说:“地为阴宅。则永其后。”梁武帝问:“谁当得之?”宝志答:“先行者当得之。”天监十三年(514)冬。有一天。他忽移寺内金刚像出置户外。对人说:“菩萨当去。”几日后。便于华林园佛堂内无疾而终。尸骸香软。形貌熙悦。时年九十七。临终前。他亲手点燃一支蜡烛。交给后阁舍人吴庆。吴庆即时奏闻梁武帝。梁武
南传佛教法师系绳
帝闻言。叹息道:“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于是厚加殡送。敕葬钟山独龙之阜。建五级浮图于其上。梁武帝并亲临致奠。忽见观音大士涌身云间。乃于墓侧建开善精舍。敕陆制铭辞于塚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谥号广济大师。并向民间传布其遗像。以示纪念。后代续有追赠。如妙觉大师、道林真觉大师、慈应惠感大师、普济圣师菩萨、一际真密禅师等号。宝志有《十四科颂》十四首、《十二时颂》十二首、《大乘赞》十首等传世。《佛祖历代通载》称其旨趣与宗门冥合。现在。南京与宝志有关的古迹有以下三种。宝志塔:在钟山东麓。位于灵谷寺无量殿西。此塔原在钟山独龙阜玩珠峰(今明孝陵址)。梁天临十三年(514)冬。梁武帝葬宝志于独龙阜。并于墓所建开善精舍。宝志生前。梁武帝曾以社稷存亡远近之事询问。宝志答:“贫僧塔坏。陛下社稷随坏。”宝志去世后。梁武帝“以金二十万易其地。敕造木塔五级。用皇女永康公主遗下奁具成之。仍以无价宝珠置其上。……毕工。驾御寺。公忽现云端。万众欢呼。声振山谷。敕谥广济大师。厥后。帝思前言。木塔其能久乎?遂命撤之改创石塔。贵图不朽。以应其谶。拆塔才毕。侯景之兵果至。”(《灵谷寺志?宝志公行实》)塔的底层为志公葬身处。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营造孝陵。决定迁移古寺庙及宝志塔。主持孝陵工程的李新在拆塔掘基时见宝志遗体端坐未腐。发披体。容貌如生。太祖视之生畏。许愿金棺银椁。以葬志公。随同佛寺一起迁至东岗灵谷寺内。此事在明张岱《陶庵梦忆》中有记载:“及开藏。下为梁志公和尚塔。真身不坏。指爪绕数匝。军士辇之刁二起。太祖亲礼之。许:以金棺银椁。庄田三百六十顷奉香火。舁灵谷寺塔之。今寺僧数千人。日食一庄田焉。”又。董汉阳《碧里杂存》云:“询于故老。告余曰。今之孝陵。即志公瘗所也。瘗旁原有八功德水。泉脉甘美。减意伯奏改葬之。乃见二大缶对合。启之。端坐于内。发被体。指绕腰矣。瘗既迁。而水亦随往。圣祖异焉。敕建灵谷寺。赐之庄山甚广。仍迎八像以归。建塔居之。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灵谷八景之一“浮图秋月”即指此。“文革”中掘开塔基仅见一函石盒。内装一影青香熏盛骨灰。未见金棺。此香熏现存南京市博物馆。
宝公禅学思想集中在他所留给后人的那些偈颂。《景德录》卷二十九收有宝公的《大乘赞》、《十二时颂》、《十四科颂》等作品。禅学:一、破斥分别法。显彰平等性。在宝公的偈颂之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旨在破斥分别之法。以见平等之性。这一宗旨本来就是佛法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后世禅宗所极力强调与提倡的。二、破语言文字。见诸法实相。禅宗对待文字语言的破斥是十分彻底的。后世的禅师乃至于标榜”不立文字“之教。事实上。文字语言对于人们的见性悟道来说。毕竟是一种方便的阶梯。但上楼者切不可见梯不见楼。上得楼后更不必执持此梯了。对此。《金刚经》中的”筏喻“。实在是恰当不过了。宝公更加强调内心的证悟。是沙门的解行相应。这对于杜绝佛学与禅学界重义学而轻证悟的偏颇。自然大有裨益。三、对佛性的召唤。早在道生法师时期。便对佛性作过精辟的论述。也提出了划时代的佛性理论。虽然。后来的刘宋人也极力扶植生公之学。顿悟成佛义仍盛行于江左。但我们仅从生公的遭摈与后来沙门僧弼难宋太祖顿悟义一事。即可见出佛教中滞守文句者的势力还是十分大的。四、即心即佛的提出。对于”即心即佛“理论的提出。学术界一般都将之归功于马祖道一。其主要依据是《景德录》卷七中大梅法常传的记载。今谨将这段文字抄录如下:大寂闻(法常)住山。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遮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遮老汉惑
会治病的佛教法师
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其实。马祖的开示学人。主要是”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至于”即心即佛“理论的提出者。还应该是宝志禅师。五、提出苦行无益。宝公在《大乘赞》第九中说:”头陀阿练苦行。希望身后功德;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来不识。“事实上。以头陀行来苦其形体。虽然可以磨砺一个行者的意志。但对于开发其内在的智慧。毕竟不是究竟的途径。以故宝公并不主张这种作法。另一方面。宝公也不主张厌苦求乐。他认为:”见内见外总恶。佛道魔道俱错。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生死悟本体空
会作曲的佛教法师
。佛魔何处安着?“(《大乘赞》之第六)不自苦其形。也不厌苦求乐。任运随缘。见自本性。这无疑是契于禅之中道的。六、道不假修。但息知解。”道不假修。但莫污染“。这是后世禅师们所津津乐道的开示语。在宝公的《十四科颂·菩提烦恼不二》中说:”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这已经明显地早于后世禅师们所提出的”道不假修“的观点了。宝公认为”佛性天真自然“。因而”无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无余“(《十四科颂·佛与众生不二》)。诚然。这一禅学主张是基于佛性皆有、顿悟成佛的观点加以阐发的。唯其佛性皆具。又何假修为?因而。学人但息知解。则可识得自性。顿见真如。由于宝公的首倡。后世禅师们则极力倡导自识本心、顿悟成佛。遂使这一主张成了唐宋禅宗的一种时代精神。七、对持戒的看法。戒律对于维护僧团的清规。防止僧侣的行为违背教制。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但面对森严的戒律。若只在行为上具有约束性。而不能从心性上认识到持戒的内涵。往往不能真正达到解脱的目的。对此。宝公认为:”律师持律自缚。自缚亦能缚他。外作威仪恬静。心内恰如洪波。不驾生死船筏。如何度得爱河?“(《十四科颂·解缚不二》)持戒若不斋心。若不能做到内心持戒。外在的行为束缚往往还很容易使人产生烦恼。对此。宝公认为:”勘嗟二乘狭劣。要须摧伏六府。不食酒肉五辛。邪见看他饮咀。“宝公的这一看法。对于六祖以及后世的禅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六祖认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16]便是对宝公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八、对坐禅的看法。坐禅的目的。无非是要了却心头的疑情。因此。宝公在《十四科颂·事理不二》中说:”一切无非佛事。何须摄念坐禅?妄想本来空寂。不用断除攀缘。“又云:”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十四科颂·善恶不二》)。又云:”三毒本来解脱。何须摄念禅观?“(《十四科颂·生死不二》)可见。宝公认为禅修的要点在于除却学人心中的尘翳。而不在于坐禅的形式。若外执坐相而心地不明。自然反成障道因缘。这一思想对六祖及后世禅师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六祖在《坛经》中对坐禅是这样解释的:”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又曰:”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17]这种提法显然是在宝公《十四科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于彻底打破后人执着外在的坐禅形式。而忘却内在的证悟这个根本大事。何尝不是良有裨益的。九、提出”触目会道“的禅修主张。”触目会道“的禅修主张。在宝公的《十四科颂》中则已提出。他认为:”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善恶不二》)。若果值此境界。人们便会”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色空不二》)。宝公的这一见地。对后世青原禅的石头希迁影响尤其大。希迁在《参同契》的结尾处明确地指出:”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18]自然。我们完全应当把希迁的理论的源头。归结到宝公这里来。
宝志禅师圆寂后。梁武帝为他兴建开善寺。并在锺山立塔纪念。宝志禅师留下许多赞颂诗偈。收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分别是:<志公和尚大乘赞>十首、<志公和尚十二时颂>十二首和<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其中<志公和尚十四科颂>中的菩提烦恼不二、持犯不二、佛与众生不二、事理不二、静乱不二、善恶不二、色空不二、生死不二、断除不二、真俗不二、解缚不二、境照不二、运用无碍、迷悟不二等。最能显示这位神异禅师洒脱自在的本地风光。
附记:志公禅师讲因果轮回警世
南北朝时代。佛法盛行。民间办喜事、丧事都礼请僧人诵经祈祷。有某家举行婚礼。请志公禅师为诵经祝福。志公进门一看。口中高唱道:
“古古怪。怪怪古。孙儿娶祖母。”(众人惊问。志公禅师回答说:今天的这对新娘和新郎。在前一世是祖母和孙儿的关系。祖母患病垂死时。舍不得孙儿。紧紧抱着孩子痛哭。就这样死去。前世种的因。情爱所牵。今世便结成夫妇。志公禅师这段话。说出当年的情景正是这样。众人无不叹服。)
“女啃母之骨。子打父皮鼓。”(座中一个妇女。嘴里啃的鸡骨。正是他母亲变鸡后的骨头。乐队一个青年吹鼓手。他所打的鼓。就是他变牛的父亲的皮制成的。)
“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喜筵上坐的宾客。其中有的前世还是猪羊。罪业受完。今生变人。锅里正烹煮的鸡鸭。有的正是这家人前世的亲属。)
“众人来贺喜。我说:苦!苦!苦!”(众生在六道轮回中。既互为亲属、互相依恋;一旦改头换面。又互相宰杀。互相啖食。志公禅师以慧眼观察生死轮回的痛苦。一片悲心。应机说法。换醒迷梦。)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7/568903.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宝志和尚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宝志和尚;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3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