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爱的使者--证严法师

  • 佛教法师-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08-11 04:2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爱的使者--证严法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爱的使者--证严法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爱的使者--证严法师

人生多苦。心萌皈依──   分明是集千万钧于一肩。荷人生苦于一己。却看不出岁月镌刻的沧桑与痕迹。素净庄严的脸庞。在宽大的灰色僧袍掩映下。益显出风骨的萧瑟;并行直视的眼光落在每一位菩萨(众生)身上。是那样地健、和煦与坚毅。证严法师——一弱女子而为百世师。以慈悲喜舍的大愿。起救苦救难的大行。在东台湾创建了千秋万世的济人伟业。   有人尊他为“中国的史怀哲”。有人敬他为“中国的德蕾莎”。 更有人视他为“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然而。我们更想知道的是这份“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伟大悲悯。究竟来自怎样的缘起。   证严法师。故乡是台中县清水镇。俗家父亲在台中市、丰原、清水、潭子等地经营“戏院”业务。家境算是蛮富裕的。法师天性纯孝。十五岁时。母亲罹患急病──胃穿孔。需要开刀;在民国四十年代。开刀是很危险的事。因此法师向天祝祷并且发愿“只要母亲免病灾。愿减自己十二年的寿命。为母亲增寿。同时开端素食。”也许是孝感动了天吧!母亲的病奇迹似地好了。他真的开端茹素。   五年后父亲过世。这一重打击更大。他心心念念父亲往生后去了 那里。后来一位友人指点他到慈云寺去找住持修道法师。他问法师:“那一种女人最幸福?”“能提得起菜篮的女人最幸福。”法师说。问题是他天天提菜篮。为什么还是“苦”?   这是他首度与佛法接触。也是他对一些人生问题思索的开端:“如果女人也可以和男人一样。承担起社会责任。把这种参与社会悲怀推广到整个人类。把每一份爱家的心。扩展到爱社会、爱众 生。这应该就是一种幸福。”从某个归向宇宙生命大流的呼唤来讲。“出家”皈依佛门。通过佛教慈悲大爱的宣扬念头。似乎已在法师心底播下了种。 因缘留在花莲──   几度的离家弃俗不成。辗转浪迹。仍未找到栖身静修之所。时而台北、台中、台东。到处挂单。最后在花莲秀林乡的小寺─普明 寺安住下来。这一年他廿五岁。没有剃度师父。自己落发。   为了要受戒。不能没有导师。因缘和合。他便拜在印顺长老〔比丘界第一位以论文获得日本大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者〕门下。印老说:“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啊!”说完。并为他写了法名“证严”字“慧璋”。问法师“证严”二字。是否有特别的涵义。他谦虚地答:“师父为我取名。总有他一种启发的期待。至于真义。我也不敢说。”   普明寺后面法师修行的小屋。现已不存。由于法师坚持“不受供养”。遵循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范;因此带着弟子自力更生。或加工打毛衣。或把废弃的水泥袋拆开。里层缝制婴儿鞋底。外层改装成小纸袋卖给五金行装铁钉。以此来维持他们的常住生活。直到今天。静思精舍的一切开销。仍是常住师父辛苦作工赚来维持的。没有动到一分一毫的善款。   民国五十五年。印顺长老受台北文化大学邀聘讲课。嘉义的妙云兰若道场无人可主持。便要法师带着弟子回嘉义去。然而他在花莲已待了数年。平常跟随他修行的两位老人家和卅位信徒。都舍不得他离去。甚至联名上书印顺长老。要挽留住法师。   在这样两难的取舍中。法师又是如何决定他个人的去留呢?   “因缘哪!”法师的声音低抑悠扬。却清越可闻地敲在每位与座者的心弦上。那是一幅仍憬然在目的悲痛画面。虽然已讲述多次。但每一次回忆。就是一次真实的苦难承担与感受。说者动容。听者也愀然心惊。 千手千眼。成立慈济──   民国五十五年。证严法师与弟子到某家医院。去看一位因患胃病而住院开刀的信徒。当法师从医院出来。看到地上有一滩血。但是没有看到病人。证严法师问“地上怎么有那么多血呢?”有人告诉法师说:“是一位原住民女子难产。他们听说住院开刀要缴八千元的保证金及医疗费。因为缴不起所以又把那妇人抬了回去。”法师听了这句话极为心疼。当时也无从进一步了解──。究竟那位妇人是死是生?   法师自忖:倘若能及时发现。也需有钱适时发挥救人的功能。   一样救不了人。他突然顿悟到佛教那句话:“千手千眼观世音。救苦救难观世音”。假如每个人都 有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眼。那么五百人散播在各个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时救苦救难?于是一个崭新的意念在他心底萌芽。   不多久。花莲海星女中有三位天主教修女。来向法师传教〔她们觉得有义务救这位背弃主的人〕。他们谈彼此的教主、教旨、教义。把天主的博爱视同佛陀的慈悲。但是修女在临离去前。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天主的博爱是为全人类。我们在社会上建教堂、盖医院、办养老院。你们佛教有吗?   “说起来实在很惭愧。那个时候的确没有。因为佛教徒本就有一种消极的观念。认为做好事不必给人知道。大都各做各的。并且以隐名氏的方式进行。其实它潜存的力量很大。只是没有组织罢了。修女的话触动了我的灵机。也加强了我的信念。我决定把这些力量组织起来。从救人做起。”   于是一个济世的团体的雏形─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就在四位弟子和卅位信徒的愿心下组织起来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两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各加工一双四元的婴儿鞋。一天增加廿四元。一个月平均多七百廿元;而卅位信徒。则是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形下。每天节省五毛菜钱。以作为急难的救助金。   这五毛钱。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蕴涵的学问和实际的力量却超乎想像。   最初法师利用屋后的竹子。锯了卅根存钱筒。发给信徒一人一根。且坚持要他们每天存进五毛钱。信徒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 每个月缴十五元呢?法师说:“不奇怪。我要你们每天临出门前。就有一颗救人的心。节省五毛钱。即是培养节俭的心与爱人救人的心。两个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   于是这卅个人。每天提起菜篮到菜市场。逢人便欢喜地宣扬。“ 我们每天要存五毛钱!我们有一个救济会。我们要救人!”“五毛钱也可以救人?!”消息不迳而走。参与的人愈来愈多。千手千眼发觉苦难的功能也很快地发挥了;第二个月他们便救济了一 个大陆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饭给他。为他清空环境。直到他死后安葬为止。一桩艰辛、伟大的济世工程就这样默默地开展了。从此法师长住花莲。不言离去。那年她廿九岁。距离正式出家。也不过四年的光景。 诚正信实的精神──   第二年。俗家母亲为他买了一甲半的地。亦即当前静思精舍的所在。距普明寺约二百公尺。母亲说:“女儿出嫁要嫁妆。出家当然也需要护持。”宽怀、谅解。这是怎样伟大的一种爱与情呵!   “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在法师的主持与信徒的热烈参与下。成长得很快。但是刚开端的时候。仍免不了遭受到一些不必要的阻力、怀疑与排斥。面对这些风风雨雨。他总是以平常心处之。他 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只在意日常生活中分分秒秒、当下即是的那一颗心。凡事以诚以正。”   “诚正信实”是慈济的基本精神。也是法师月明风清的生命襟怀与做事态度。而教富济贫则是慈济任务的宗旨。在事的方面是救 贫。在理的方面是教富。“教富”是一份怎么的理念与爱心呢?   在法师的眼中。众生平等。娓娓道来。似古刹钟声。隽永警人。“我相信佛陀说的人性本善。”每一位众生跟我都是一样。我有 多大的爱心、慈悲心。众生就有多大的爱心、慈悲心;我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众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人之所以把钱紧守在荷包里。不肯拿出来救人。是凡夫心使然。但是他含藏有一股佛陀 的爱心。只要予以启发。就是一种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实的快乐。   一般人总以为有钱就是幸福。因为穷人难免贫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让他了解施比受更有福。报导他布施、发心。发挥 良知爱人的功能。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树。一层一层的剥。到头来都是空的。只有真实持恒的慈悲喜舍。才能获到世间最美的境界。教富即是一种人心的净化。 佛教是理。慈济是事──   法师以他诚正信实的做事态度。把社会大众捐献的钱。涓滴不漏地全做了利益众生的事“佛教是理、慈济是事”。用事来显理。 以事启发。以理回归。许多年下来。那一股伟大的宗教情操。感召了无数的人;上至豪门巨富。下至贩夫走卒。在盖医院的消息披露后。无不尽心竭力地护持慈济这项创举。法师说:“富有的众生要启发。贫穷的众生要救济。平等没有差别。”   在慈济医院、在静思精舍。碰在的人。不论僧俗。总是对你颔首微笑。每张脸上都散发着悦人的和善光泽。这里真的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每一位被感召的途径也许不同。但是被启发的爱心。虔诚的奉献 与喜乐。却丝毫无差。在慈济世界具体例证太多了。法师说:“两三岁的小孩受妈妈影响。每天张开眼睛。也会说:我要去上工了。要扒分给师父盖医院。他每次看到我。就会拿一个小猪扑满给我。那是他乖时。妈妈给的零用钱。”小孩子的爱心一样可佩。   “做苦工的人。认为自己一生劳劳苦苦。没有办法为社会作些什么。可是他到过慈济以后。几乎是以卖身的方式。对雇主恳请先 给予他一年的工资。然后再任务。他把那一整年十五万、廿万的工资。原封不动地拿到我面前。要让我盖医院。”   这是清寒人的愿心。那么有钱人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济贫教富。净化人心──   “还没到过慈济以前的一位女士。家境优渥生活富足。每天打开衣橱都觉得少一件衣服缺一件首饰。所以逛委托行。买比别人珍贵的饰品。直到有一天他公公生病了。她忽然憬悟到:公公家业这么大。生病却没人可以替代他;而公公死在医院时。所穿的只是内衣裤。什么也没带走啊!人间的生老病死对她造成一股很大的冲击。她开端接近、关怀慈济。慢慢转变了人生观。   医院第一期工程刚开端的时候非常艰钜。有一次我正好上台北。 她到银行把保险柜中所有的珠宝捧到我面前。说“师父讲经时曾说──珠宝是破铜烂铁。人间的凡夫心、虚荣心。把它看成是宝。现在我要把这些破铜烂铁的烦恼交给师父去处理。”于是金块换成了砖块。一大片一大片的墙壁砌起来。破铜烂铁变成了钢筋水泥。“烦恼”也变成了真实的喜悦。从那天开端她不再有少一件衣服的心理。家庭料理好之余。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慈济。   像这样的例子。在慈济俯拾即是。每一个都是人生的转变──对世俗、对价值的观点。谁说富人不须要教富呢?   “一颗种子种下去。一年不发芽。三年发芽还是得等。不管如何佛教谈的不离因缘。有好的因缘。要赶快撒种。五祖说过:有情 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只要诚恳的下种。时机、地点相合。终有一天会结果的。许多人受法师感召。纷纷来慈济义务任务。但是法师并不鼓励人一定要出家。即使是志工委员来慈济做事。法 师也要求一定要先个人修心。把家庭教育好。法师说:作事修心不一定要形象化。而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才是真出家。 自己的医院自己盖──   建院的计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款项也恒常在不足当中。这时。像是贵人相助。立即有两亿美金要资助慈济。   那时候。有位黄姓建筑师要免费为慈济设计。他从日本回来时带 来一个好消息。说有日本人要捐两亿美金帮助大家盖医院。有三个理由:第一、花莲是他的第二故乡。第二、他是佛教徒。第三、以反馈感谢 蒋公的德政。   黄先生宣布这件事时。刚好是慈济联谊会的日子。大家都觉得好 高兴。一直拍手叫好。但是法师说:“我不能接受。”大家都觉不可思议。   他说:“当时我实在很困难。但是对我而言。我凭什么来接受呢?我是一个中国的国民。在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上。经过八年抗战 。战后我们盖医院。反而要接受他的帮助。站在一个国民的立场。我很难接受。   其次。我是为佛教为众生盖医院。想要发挥的是真正的救人任务。我今天若接受了这两亿美金〔合当时八十亿台币〕。功德会十 几年来辛辛苦苦地才得到政府的支持〔故总统蒋经国先生曾指示地方政府。要协助法师找土地。〕找到了一块平整的土地。将来医院若盖好了。土地是我们政府帮助的。钱是日本人出的;他是老板。我们是否一切能作得了主呢?”   法师顿了一下。神情无限感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以宗教家的因果而言──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我是个农夫和隐者。我要好好的耕耘。这块土地。也希望自己的同胞。自己来播种。 然后自己收获。假如盖医院的八亿资金。是很辛苦一点一滴捡存起来的。每一个人是一把沙、一根铁地参与的。那么医院盖好所有撒种的人都会感觉到欢喜。如果我接受了两亿美金。那么就只能做让一个人欢喜的事啊!”   是真菩提证如来大智慧。是民族大爱击垮了外来金钱的诱惑。在艰困的情形下看到这么大数目。很难不动心。尤其是在恒常不足的情况下。更难!可见事实上法师对“钱”一直有他个人独特的看法。并不是来者不拒的。   他总是对急欲奉献的人说:“你慢慢来。多来了解慈济在做些什么。自己做的又是什么。要做得一生不后悔。才不会觉得被辜负了。” 启发善念。引导众生──   这样大的宗教智慧。以福田一方广邀天下善士同耕。是否意味着佛教普渡众生的另一层面意义呢?因为法师不太谈神通的事。他总是说“愿有多大。力就多大”。以实际的任务参与一同闻善去 启发众生的喜悦心。而不以教义接引。这一点又与一般宗教界作法不同。对这一点疑问。法师以非常和平的语气。帮助他的立场。   “其实佛教的教理本就适用于世间社会。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宗教都是要人行善的。只不过过去佛教偏重讲理──弘扬佛法。

高中课文中的佛教故事

所以提倡布施给寺庙。因为以前寺庙很少。而寺庙是信徒集中的地方。也是佛教教义精神发扬的道场。   现在我只是把观念改一改。将这些布施的心态转移去做人饥己饥 、人溺己溺的救人任务。让社会大众知道佛教慈悲喜舍的道理。这同样是为善的一种方式。因为做的是社会任务。所以我也常说:你若不信佛教不要紧。但是一定要启发这一份善念。一念善心生。八方灾难消。”其实具以真诚恪天意。即使非关宗教。又何尝不是普渡众生。何有分别呢?   福田一方广邀天下善士同耕。以因缘说就是种福。那么“慧”呢?佛家所谓“福慧双修”在慈济又是怎样衔接?如何理解?慧是 什么呢?慧是平等。知道佛与众生平等。佛心与众生心同。   能行善。合佛法。就是在修慧。以慈济来说。我把这些阿公阿婆当作我自己的慧。有一句话说:“菩萨所缘。缘苦众生。世界上 所以有菩萨。是因为世间有苦难的众生。他才成为菩萨。这就是平等慧;同理我常告诉委员们。有钱的要感谢穷人的贫苦。才有这个好事来让你们当好人;医师也要有病人才能成名、才能利收 啊!怎能不感谢病人呢?能修身正心、正勤不懈。慈济自然是个福慧双修的事业。” 感恩的世界──   “感恩”是最美的面孔。   在慈济世界里。不管是救人的人或者被救的人。都洋溢着感恩的心情。而法师本人更是“感恩”的具体表征。   民国七十八年十月廿八日。李总统登辉先生对法师济世的精神。非常敬佩。特于总统府颁赠“慈悲济世”的匾额。以表彰法师“深悲大愿。慈济为怀;以孱弱之身。申医疗教育之志业。宏济世救人之精神。”然而法师在致辞时。只谦冲的表示:“慈济功德会的成果。不是一个人。而是所有委员、会员的努力、爱心。及全国同胞支持所汇聚的力量。人人以众生的苦为苦。为普天下众生拔苦与乐。”   八十年七月十六日享有“亚洲诺贝尔奖”之誉的菲律宾麦格塞塞基金会。宣布法师获颁一九九一年的麦格塞塞“居住小区领袖奖”。获奖的原因是“唤起现代台湾民众对古代佛教慈悲为怀教义的重视。”   法师向麦格塞塞基金会致感恩与谢忱的信函中仍谦冲地表示:“天下事不是一人做的。而是大家一起共同成就的;天下事不是一时做的。而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相继完成的。如果说佛 教慈济功德会廿七年有成。那是所有佛教徒、慈济委员、会员与社会爱心人士胼手胝足。共同创造出来的。如果说本会今后犹能持续发展。屹立不摇。那是所有慈济人『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代代相接。薪火相传。有以致之的。所以。奖励虽然集证严一身。但实质的荣耀应归于所有的慈济人。”   慈济能有今天的成就。众生的护持。固然功不可没;但法师的心力精神可谓投注最多。实际上法师做的时候。心理是挣扎的。   “有时候静下来想想:我一无所有。任何力量。任何金钱我都没有。却要做如此艰钜重大的事业。靠的就是社会大众的力量。我生性好静。过去是如此。现在还是。因为

佛教神话故事大全免费

做这个事业却常常需要 与社会人士接触。真正支持我的只是一份使命感。” 实践法华精神为依归──   高信疆先生在“静思语”编辑缘起中言:“慈济功德会成立时。法师是布衣芒鞋。和敬宽柔;慈济医院成立时。法师还是布衣芒 鞋。和敬宽柔;慈济护专创校开学了。法师依旧是布衣芒鞋。和敬宽柔。”面对外界的赞与奖励。法师仍然是布衣芒鞋、和敬宽柔。不因奖励的有无。而在任务、心力上有增减。   这份恒常如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实践精神。令人忍不 住想探讨这分支持的力量究竟来自何处?而法师平日研读的又是什么样的书籍或经典。   法师云:“有人问我平常念的

牛抵命的佛教故事

是什么经。其实佛陀诵经不是要我们在口头上念。而是要我们把经铺在地面上当路走──行经。因 为经者道也。道者路也。佛陀的话语即是在指点迷津。人生道路一步都不能错。所以念经不如行经。至于我平日常诵持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阿含经。阿含经是佛陀日常跟弟子讲话的语录。随 机指点。很生活化也很平易近人。法华经讲的是菩萨道的精神。要学做菩萨。就不能耽于声闻。光听而不行;也不要当个阿罗汉。只修持自己;要同时救渡众生。这是法华经的菁华。”   佛经的开头恒常是“如是我闻”。聆听证严法师的话语。又何尝不是如此;艰深的浅易了。奥秘的近人了。生命在嘈嚷人间。一下子变得很踏实。很有希望。 一生为佛教为众生──   法师常说:“经只是佛陀在二千多年前与弟子讲话的笔记。本身很日常生活化。也没什么变化神通。不过在传中国的过程中。经 法显、玄奘等人的翻译。才使得平常很浅的教义变得很深。一般人不懂。就觉得很奥秘。反倒生出一大堆怪力乱神的事情。其实人与佛之间。真是很接近的。”   “不要把人与菩萨中间划一道鸿沟。要把菩萨人格化。把凡夫的 人格往上提升。人与菩萨合起来。就是菩萨人间化。人间菩萨化。”   慈济荣誉董事何国庆曾无限感慨地说:如果台湾的二千万人口都能菩萨化。净土也就不用西求了。   法师又言:“其实每个人都是

佛教动画故事圣严法师

白纸上的一篇文章。大宇宙中无论 走到那个角落。只要肯去面对。处处都是可以学的地方。”   对烦

佛教 历史故事 修行

扰熙攘的台北而言。花莲是一块净土。是娑婆中的琉璃世界。那儿有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地藏王菩萨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印顺长老对证严法师说:“你要为佛教为众生啊!”   人生生命是短暂的。但时空是天长地久的;几千年来人事的变动频仍。但人间的需要却从不断。慈济的事业是应苦难众生而设 。证严法师一念悲悯。以慈悲喜舍、教富济贫直接援引众生。她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0/496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爱的使者--证严法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爱的使者--证严法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258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