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世界主义-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和谐社会建设——曾琦云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2 00:3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世界主义-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和谐社会建设——曾琦云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世界主义-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和谐社会建设——曾琦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和谐社会建设——曾琦云

一、马克思的宗教情感与宗教观

在马克思时代,马克思显然是把宗教视为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为了推翻罪恶的私有制,唤醒无产阶级起来革命,马克思在那个时代必然要否定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上层建筑。因此,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宗教,马克思给宗教的定义就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由于后来列宁把马克思这句名言说为“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所以后来很多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工作者都把这个定义当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思想。

然而,“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仅仅是一句比喻之语,并没有从本质上来规定宗教的定义,其真正目的是针对当宗教与反动的社会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时,会被这种政治力量用来欺骗和麻醉广大人民大众。因此,它着重从政治角度强调了宗教的欺骗性。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可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找到:“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从前面一大段论述来看,很明显马克思是在唤醒被压迫阶级起来革命,使人们对宗教的欺骗性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其实,这一观点最初并不是由马克思提出的,在马克思之前,费尔巴哈、海涅、布鲁诺·鲍威尔和一些教会中的人都使用过“鸦片”或类似词句比喻过宗教。

此外,将宗教比喻为鸦片还有一种意义,即宗教可以作为镇痛药治疗人们的创伤。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他们对鸦片的理解与经历过“鸦片战争”的中华民族对鸦片的理解是不同的。当时鸦片并不认为是毒品,而是一种昂贵的镇痛药,普通百姓用不起,只好向宗教求助。“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以同情的态度写的,中国经历鸦片战争,国民对鸦片的厌恶感加上故意宣传使这句话变了味。

马克思不仅同情劳动人民用宗教医治创伤,他自己早

敦煌佛教知识有哪些书

年也是一个充满宗教感情的人,早年的马克思不仅不是无神论者,而且曾经还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马克思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一个律师家庭,这是一个有着犹太教传统的家庭,马克思受到影响。西方学者甚至认为马克思一生都在实践犹太教的人生理想,他所从事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从这里找到原动力的。马克思在中学期间随他的父母改信基督教新教,马克思17岁时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情感和神学气氛,把宗教所提倡的献身精神进行发扬光大。他说: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后来,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他将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彻底否定了一切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宗教自然也成为彻底否定的对象。然而,不管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在哲学基础上存在多大的差异,作为一种人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宗教价值观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两者都反对个人主义,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反对一味追求个人私利,强调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反对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强调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建立一个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基督教有天国,马克思主义有共产主义社会)。在对待穷人的问题上,无论是宗教的救赎和普渡,还是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挽救众生出苦海之中。在拯救众生的方法上,基督教提出博爱,佛教提出菩萨的慈悲,都是先人后己,与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只有先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的主张有惊人的相似。

当然,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他的伟大思想与宗教的世界观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这种区别首先来源于他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哲学虽然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体系,但它去掉了黑格尔的唯心论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先有物质,后有精神,所以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是受到根本的批判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辩证的,所以它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个哲学基础就与无产阶级要担当推翻旧世界的伟大责任联系起来,只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必然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正如《共产党宣言》说:“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与宗教有根本的区别,还因为马克思一生真实地从事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追求着一种帮助弱势人类(无产阶级)的理想,因为宗教麻醉

佛教寺庙有关知识

了这些弱势人类,所以他认为宗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障碍,所以他采取了反宗教的立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结束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告诉我们那些所谓哲学家和神学家只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他们要让人民在追求来世的天国时忍受现实的苦难,是不能让人民群众去改变世界的。因为它麻醉了人民的意志,消蚀了人民的反抗,所以宗教是革命的绊脚石。

因为马克思一生在从事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批判尘世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以他在发表《共产党宣言》后,就没有再写过一篇集中讨论宗教问题的著作和文章。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已经结束”,他的任务是从宗教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尽管如此,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马克思一生又必须与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宗教势力作斗争,所以他一生还是有很多著作都直接或间接论述到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论证了宗教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三部著作来论述马克思的宗教观。

《论犹太人问题》的宗教观:

这篇论文主要是针对布鲁诺·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这两部著作的观点而展开的,其主要内容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初步形成。马克思反对鲍威尔把犹太人的社会、政治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神学问题(当时的德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犹太教受到迫害,犹太人的政治权力受到极大限制),只有获得人类解放(消灭一切私有制),即真正克服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异化,犹太人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实际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马克思比较了犹太人在德、法、美三国的不同处境。他认为,只有在德国,犹太人的问题才是一个宗教问题,才成为一个神学问题,这是因为德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为前提的宗教国家,“犹太人和把基督教作为自己基础的国家处于宗教的对立状态”。在立宪国家法国,犹太人的问题却只是一个宪政、一个政治解放是否彻底的问题;也就是说,犹太人与国家的宗教对立、神学对立只是一个假象。在美国,连这样的假象也消失了,犹太人的问题成了一个“真正世俗的问题”。马克思说如果像美国那样“既没有国教,又没有大多数人公认的宗教,也没有一个教派对另一个教派的优先地位”,国家能站在一切教派之外的话,“宗教不仅存在,而且表现了生命力和力量”,与国家并不冲突。

马克思依据黑格尔的理论,认为只有当国家超越了私有财产、文化程度、职业差别这些“特殊本质”,宣布所有的人都是“人民主权的平等参加者的时候”,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政治解放。因此,马克思认为,宗教并不是社会压迫的根源,而是社会压迫的表现形式。社会压迫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决不能把社会压迫的问题归结为宗教问题,决不应该以为消灭宗教就能够消灭一切形式的社会压迫,决不可以把批判宗教作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因为只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剥削制度,使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高度发达,人们不必再祈祷上帝的救赎的时候,宗教和宗教势力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就不存在了,那么宗教也就自然消失了。马克思说:“在我们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因此,我们用自由公民的世俗桎梏来说明他们的宗教桎梏。我们并不认为:公民要消灭他们的世俗桎梏,必须首先克服他们的宗教狭隘性。我们认为:他们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虽然继续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但已经开始用唯物主义观点探讨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他认为人的精神压迫(精神桎梏)来源于物质压迫(世俗桎梏)。因此,人的社会平等的实现绝不像鲍威尔所说的要首先废弃宗教,而是要消除产生宗教的世俗桎梏本身,即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关系。马克思的这一结论为宗教研究奠定了最基本的唯物主义原则,是马克思与鲍威尔宗教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也标志着马克思本人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彻底决裂。马克思的这一新的宗教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成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宗教观:

马克思早年是一个有神论者,具有虔诚的宗教情感,后来也信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主张过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当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时,便成为他“创立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后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开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篇论文不仅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也有观点认为此时的马克思仍旧有黑格尔思想的痕迹),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宗教观形成的标志,很多观点后来都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内容。

《导言》一开头,马克思便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这句话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不要总是停留在对宗教本身的批判上,为批判而批判,应当去批判宗教产生的土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第二是总结德国前段宗教批判的历史意义,“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暴露了出来”,后一句后来译为“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窘境”更准确。其主要意义在说明,批判宗教不是目的,通过宗教去批判现实的私有制度才是目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再把精力放在宗教批判上,而应该去揭露宗教赖以存在的土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接着,《导言》论述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马克思说: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说明宗教的本质和起源,他认为宗教中关于上帝的一切属性和本质都是人类把自己的属性和本质自我异化的结果,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类本质创造了上帝。马克思接受了这个观点,但他比费尔巴哈更加深刻地揭露了宗教所产生的社会根源。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所说的那个创造上帝的“人”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不知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知道“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因此,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还没有进一步批判人所生活的环境——国家和社会。马克思认为,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观之所以在人脑中产生,是因为人的背后有一个颠倒的世界,即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因此人就把人的本质异化为幻想的救世主,希望在一个幻想的天国过上幸福的生活。既然宗教异化的根源是颠倒的世界,那么单纯地揭露宗教的异化现象就是不够的,更重要是要揭露颠倒的世界。因此,马克思说:“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此外,《导言》就是提出后来影响深远的“宗教鸦片论”,后来甚至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内容。关于“宗教鸦片论”的观点,我们在后面还有论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宗教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剖析了国民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显然,因为共产主义实现了“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那么人类的劳动也变成了自由自觉的活动,因为共产主义实现人类个体对生产资料的普遍拥有,“许多生产工具应当受每一个个人支配,而财产则受所有的个人支配”。从劳动异化的观点可以看出,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私有制才是异化的根源,而共产主义消灭了私有制,整个社会的劳动产品不再属于个人,而属于人类共同所有,因此人类的劳动成为自由自觉的劳动。

当个人把自己的利益从人民群众中分离出来时,他的工作和事业就必然为个体着想,如果当个人把自己的利益与广大群众合为一体时,就好像一个家庭,虽然彼此分工不同,但是为了整个家庭的利益,每个家庭成员都在自觉的劳动,那么每个家庭成员的工作既是个体的也是整个家庭的。共产主义亦是如此,只有把自己一滴水汇入到大海中去,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从这个意义来看,共产主义理想与宗教家的牺牲奉献精神又是相通的(如佛教的菩萨精神,菩萨即是以利他作为自利的)。我们可以说,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自私自利的特点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与宗教却有相通的地方。我们说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信仰,其原因也在于此吧?当然,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也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上面我们仅仅是用马克思三部论著来概括马克思的宗教观,实际上还有很多论著都论及宗教,如《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都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哲学基础,因为受论文篇幅限制,此处不再论述。

综上所述,我们就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是丰富多彩的,是博大精深的,可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左”的影响,很多人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仅仅归结为一句话即“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因此造成了全盘否定宗教甚至用行政手段消灭宗教的局面。今天我们来重新学习马克思的宗教观,就应当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只有在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伟大意义,并指导我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宗教观”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宗教观”的理论体系。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5/t20130510_208476.htm

以上是关于世界主义-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和谐社会建设——曾琦云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世界主义-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和谐社会建设——曾琦云;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64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