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郑筱筠: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定位、挑战及趋势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宗教-郑筱筠: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定位、挑战及趋势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郑筱筠: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定位、挑战及趋势
【摘要】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当代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刚刚起步,面对的所有问题既是挑战也是契机。伴随着时间推移,相信中国宗教将会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模式,成为中国乃至国际重要的公益慈善活动主体。
【关键词】公益慈善事业;中国慈善事业;社会动员能力;中国特色;现代社会转型;国家宗教事务局;福利事业;社会定位;活动主体;社会发育程度
宗教在中国传统社会慈善领域历来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宗教公益慈善活动日益活跃起来。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相关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社会定位
现当代社会,每个国家和地区都结合本国、本地区社会发育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调适出适合自己的慈善模式。如美国是民间主导型慈善模式、英国是政府-民间合作伙伴型慈善模式、加拿大是志愿参与型慈善模式、新加坡是政府主导型慈善模式,我国香港地区是社会多元参与型慈善模式、台湾地区是社会福利型慈善模式。
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慈善活动是宗教慈善理念的外显化、社会化以及社会象征符号。就中国宗教来说,慈善观念是其重要理论主张。以佛教为例,佛教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传统,历朝历代都开展兴办义学、开设义庄、造船义渡、修桥铺路等多种领域的慈善福利事业。近年来,大陆佛教界相继成立慈善功德会、慈善超市等慈善形式,港台地区佛教组织也积极践行慈善事业,社会影响很大。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在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当代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刚刚起步,面对的所有问题既是挑战也是契机。伴随着时间推移,相信中国宗教将会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模式,成为中国乃至国际重要的公益慈善活动主体。
一段时期内公益慈善组织将会在社会领域内扮演重要角色,其社会定位应是国家福利服务的重要助手,是社会领域建设的参与者之一。宗教慈善作为社会慈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定位同样是社会领域建设的参与者,服务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一)近年来宗教团体或宗教慈善组织已经在公益慈善实践中,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慈悲救助的社会服务能力。在当代中国南传佛教信仰区域,南传佛教僧侣积极参与帮助戒毒和艾滋病预防,将其视为自己的“凡尘使命”。他们积极引导群众抗拒毒品、帮助艾滋病病人、防治艾滋病,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慈善内容和弘法方式等方面都逐渐形成特色,走出了独特的中国南传佛教慈善之路。此外,基督教、天主教同样也在云南、甘肃等省市帮助戒毒和艾滋病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宗教慈善能在社会公共领域起到填补公益事业缺口、缩小阶层差距的效果,还能弘扬慈善文化,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二)在灾难现场,宗教公益慈善活动已经逐步形成独特的应对体系。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宗教应对灾难已形成一个从观念到行动的运行体系,有许多成熟的行动方案或模式。但若用一句话概括其本质,那就是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使人们从精神、心理到日常生活“重新秩序化”。从这一视角出发,能够更好地解释宗教在灾难现场的种种应对行为。这种再秩序化的第一个层面是从观念上对灾难做出解释,从而将“反常”或“突变”的事件纳入既有的对世界的认知框架中。第二个层面是心理干预,即通过抚慰,调整心理失衡。第三个层面是帮助人们整理断裂的社会人际关系。
慈善救济与心理疏导本来就是宗教的日常所为,说宗教在应对灾难时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是强调宗教在应对灾难时以其独特的社会动员方式和社会网络,进行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修复工作。在0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大宗教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制度,在灾难发生时则主要表现为宗教组织的紧急动员和协调能力。在灾难现场,宗教的灾难应对体系发挥出协调和整合作用,体现出宗教所具有的高度社会动员能力。
二、面临挑战
任何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操作层面(特别是制度方面)的保障。虽然我国各宗教近年来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宗教界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水平仍然较低。这主要表现为:
(一)在组织制度的建设方面,在我国现行政策法律框架下,宗教慈善组织还难以有效地全面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二)在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时,宗教慈善组织的宗教性身份和社会性身份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当代我国宗教慈善活动的困境之一。所谓困境是指,宗教慈善组织与其他慈善组织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即它是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的组织;而它的善款来源和服务对象,又超越其信仰,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分信仰的社会大众(既包括有相同信仰的,也包括有其他宗教信仰的,或无宗教信仰的)。这就使宗教慈善组织既与特定宗教的团体有关联,又与之有明显的区别,既有宗教信仰的依托,又不能过分凸显其宗教信仰,甚至要超越其宗教信仰。此外,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宗教组织不像海外宗教团体那样在其社会中有“强势”地位,宗教慈善经过长时期沉寂,目前刚刚复苏,在许多方面处于探索中,有待成熟和完善。随着专业化慈善活动的出现,宗教性慈善组织势必要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宗教慈善组织的宗教性身份和社会性身份的认同问题在自我调适中自然会遇到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宗教慈善组织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发展的关键。
(三)在宗教慈善资金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缺乏操作层面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慈善机构自身存在不透明、缺乏公信力等问题,慈善领域尚缺乏对信息公开透明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压力,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人们有了更多顾虑,中国网民呼吁“中国慈善需要更多透明”,社会呼唤“玻璃口袋”效应。虽然中国宗教性公益慈善活动是中国慈善事业的“老资格成员”,但如何将传统的运行方式与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运作规则结合起来,形成“玻璃口袋”效应,也是当代宗教慈善事业面
(四)虽然宗教界创办的各类慈善超市、慈善基金会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显示出宗教界在积极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公益慈善模式,但与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其他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相比,宗教慈善事业的创新与发展还不足,对慈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显不够,也未完成自身理论体系的理性创新和发展。
(五)缺乏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专业人才是困扰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随着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分工将会越来越细化、具体化,操作将会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拥有专业人才才能在方兴未艾的公益慈善事业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六)与当代国际公益慈善事业接轨也是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很多公益慈善事业跨越了国界、种族、文化。近年来,中国宗教公益慈善组织开始参与国际公益慈善活动并获得好评。但就目前来说,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自身的体系建设尚未完备,实践活动起步不久,如何更好地借鉴国际经验还值得进一步思考。对于中国政府和宗教界来说,这些问题既是挑战,同时也是契机。对于政府而言,宗教组织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可以为宗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种途径和思考;而对于中国宗教界来说,这是展示其高度动员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2012年2月16日,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国宗发〔2012〕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三、发展趋势
《意见》聚焦于中国宗教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软问题”,明确提出了解决对策和指导思想。正如《意见》指出的那样,“与社会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相比,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积极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相关政策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政策执行力度需要继续加大;宗教界参与和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管理还不够规范,优势和潜力有待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宗教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社会定位问题、政府对于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在社会公共领域角色的认识问题等都是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软问题”,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意见来明确。这次《意见》的出台使中国宗教公益慈善规范化,有助于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软着陆”。
《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激发宗教界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使其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健康发展,逐步走出宗教公益慈善的困境,促使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逐步从“输血式”的公益慈善转换为“造血式”的公益慈善,同时还进一步发挥中国宗教公益慈善在社会领域的作用,逐步营造心灵慈善文化氛围,真正使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软着陆”。中国宗教慈善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将会是什么?笔者认为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一)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将得到更好发展契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
(二)宗教公益慈善的专业化程度将得到提升。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公益慈善事业的制度将逐渐完善,中国宗教公益慈善的管理和参与也将日趋专业化。随着政府对慈善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视和相关培训活动的实施,公益慈善与非营利领域将成为中国就业的新途径,公益慈善队伍专业化水平将会有较大提高。与此相适应,宗教公益慈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三)宗教公益慈善活动将进行有机整合,从分散性宗教公益慈善活动逐步发展为联合性、整体性宗教公益慈善活动,从而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近年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已进入新成长阶段,随着民政部对慈善事业宏观指导、协调管理职能的加强,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推动作用将更加凸显。随着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联合救助机制将趋于成熟,中国慈善事业将由分散救助向联合救助方向发展。相应的,宗教慈善机构也将由分散向联合发展,甚至可能形成联合体模式的公益慈善机构,以宗教公益慈善活动为己任,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中。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当代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刚刚起步,面对的所有问题都既是挑战也是契机。伴随着时间推移,相信中国宗教界将会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模式,成为中国乃至国际重要的公益慈善活动主体。当然,我们要看到自2011年以来,中国慈善事业可谓既风生水起又一波三折,很多事件都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信息沟通新格局。这种新格局,必将渐次推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变革,逐渐带来慈善主体格局的变动。就宗教公益慈善事业而言,在公益慈善活动过程中,中国宗教界的慈善组织也将逐步实现内部的自我调整,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渐实现现代化、全球化和国际化,从而完成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重新组合和更新,逐渐形成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内在造血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409/t20140903_222020.htm
以上是关于中国宗教-郑筱筠: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定位、挑战及趋势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宗教-郑筱筠: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定位、挑战及趋势;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