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读书-世界读书日 | 耀智法师谈读书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19 13:3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读书-世界读书日 | 耀智法师谈读书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读书-世界读书日 | 耀智法师谈读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世界读书日 |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须务本

读书贵躬行

读书尚悟性

读书可医俗

读书须勤奋

读书须务本

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重,对弟弟要关心爱护。由此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说,像尊重

佛教的基本知识有哪些书

自己父母一般去尊重一切长辈,像爱护自己儿女一般去爱护一切晚辈。若尔 如斯,则天地间一团和气,和则必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达到明明德而亲民,而止于至善 的境地。佛门的根本道德总纲—《菩萨戒本》上也说“孝名为戒”,孝就是佛心。

《观经》上说“佛心者,大慈悲是”,千经万论都说佛教以慈悲为根本。慈是“拔一切众生苦”,要达到这种博爱天下的胸怀,必然要经过寒暑的历练。人都是非常爱惜自己的,用这种爱我的心去爱天下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要他们都能远离芳苦恼,得到快乐,这就是慈悲的境地了。

因为财富的诱惑,由于“拜金主义”的侵蚀,许多人读书时都注重学习技能,但技能是匹奔驰的烈马,如果没有道德的缰绳,则有堕坑落堑的危险。《菜根谭》上说:“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诚所谓“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由此,希望读者读书务本,做有德人。

读书-世界读书日 |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世界读书日 |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贵躬行

古贤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斯可知,“真知出实践,妙理贵躬行”。书只是指南,只是地图,只是路标,它不是目的地本身。禅门有个很传神的名词叫做“标月指”,书本只是指向月亮的指头,而不是真正的月亮。佛门大师尝言:“智目行足,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读书只是知见的建立,志向的确认,如人有目,以辨析万物,分别妍丑,认知山中有清凉地;而实践则是修为,则是努力,则是依教奉行,如人有足,能运行人到达清凉自在的境地。再打个比喻来说,书就如同药品的说明书,而实践就如同服药。只读说明书对治病是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的。所以,真正的学问,还是要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去认知,去体味。佛门大德所谓“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的教言,是对实践的苦口劝诫。所以,读书要重实践,要做平常人,做朴素人,做本色人。不要尚浮华,喜玄谈,好指点江山。

佛门祖师曾以“观心为要”而铭于右,观心就是做克己治心的功夫。佛陀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法,都是让行人当下去体验的,“现法乐住”的名词就是对体验的准确描述。故而,喜悦来自于勤奋的耕耘,因为数他财宝,自己永远无法脱离贫穷。

由此,希望读者躬行实践,做实在人。

读书尚悟性

记得德富芦花曾说:“我的心灵不能不向往遥远的天国。”是的,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把人身的小宇宙调理得一同天地的大宇宙,则是最上体悟功夫。古人有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是以处于喧嚣红尘的人,不可不向往岑寂的山林,不可不向往空山新雨、清泉明月的田园情趣。不错,请大家想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将心胸在此当下去开拓;请大家一同来体味“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愉悦,将心情一起与古琴合奏;请大家一起来吟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平实朴素和怡然自得,让浮躁在心中慢慢地淡去……

读书人应该像莎士比亚说的这样:“我们这种生活,虽然远离尘嚣,却可以听树木的谈话,溪中的流水便是大好的文章,一石之微, 也暗寓着教训,一切事物中间,都可以找到些益处来。”由此,人地万物,皆为我师,大家且看,垂柳长得很高了,却依然垂下柔软的枝条与小草对话。不是吗?当黑云压城的时候,墙角的兰花依然在静静地开放。当林中的鸟群安憩的时候,小溪依然在精勤地奔流吟唱……

天台大师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东坡有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由斯可知,真理是无处不在的。是以入道多

佛教知识脱胎婴孩的遭遇

途,古来大师或因蝉噪而大悟,或以击壤而

佛教知识测试

断惑,或闻忧怨的哀唱而彻见本性……所以,读书要做一个用心人,不但要读架上的有字之书,还要读天地间自然万物的无字之书。“霜天闻鹤唳,雪夜听鸡鸣,得乾坤清纯之气;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识宇宙活泼之机。”若能将天地间的自然和谐之气纳入我坏,则读书有悟矣。

由此,希望读者用心体悟,做本色人。

读书-世界读书日 |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世界读书日 |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可医俗

如果一个人做慈善事业是为了万世流芳,是为了赢得名誉,而不是真诚用心,让一切如母般的众生受益,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做学问只是为了财富,为了地位,为了自我幸福,唯知据傲,而不是真诚用心,报效祖国,感恩社会,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的儿女,而不是普爱天下人的儿女,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只尊敬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去尊敬天下所有的老人,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把宝贵的生命只用在赚取一口之食,只用在一个家庭的幸福,只用来换取一己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天下人的幸福,不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快乐,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生活富足,唯知享受,而不是去思考生命的归宿——生自何来,死向何去,这就是俗。

证严法师说:“人的心地就是一畦田,土地没播下好的种子,就结不出好的果实来。”俗就是自私,就是自我,就是在任何时候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就是不为别人着想。为什么现在许多人有财富,有名誉,有地位,有别人所没有的物质享受,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就是因为不懂文化,不知文明。不知内谦,不知自尊。

贤圣之学教人恭敬存心,普

藏传佛教入门知识书籍

爱大众,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在任何时候把众生当成自己的父母去孝顺供养,可以治疗唯知自我的俗气。

所以,希望大家读圣贤书,做一个有品味的人。

读书须勤奋

勤奋是成就世间与出世间一切事业的决定条件,古来有许多以勤奋学习而著称的典故,比如说“韦编三绝”“凿壁借光”“目不窥园”“牛角挂书”等。

“韦编三绝”说的是大圣人孔子。孔子到了晚年的时候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的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做成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理深奥,孔子就翻来覆去地阅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后来,孔子就编撰了解说《周易》的《易传》。

西汉经学家匡衡在少年时候勤奋好学,但因家中贫困,无钱买蜡烛,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自家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光苦读。后来 匡衡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还在汉元帝时任过丞相。这就是“凿壁借光”的典故。隋朝李密,少年时候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 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牛角挂书”的典故由此而来。

汉朝的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司马光小时候读书时,用圆木头做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如此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史学家,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千古名著。

南北朝时的刘勰,夜间在佛殿借佛灯读书,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勤奋苦读,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唐代人苏廷年少时,不被父亲看重,经常与仆人马夫交杂相处,但他却好学不倦。每次晚上想要读书,没有烛火,就借助马厩中的灯火照明诵读。后来官至礼部尚书,长期充任中枢要职,甚受唐玄宗器重。南齐时江泌家境贫穷,白天以做木屐为生,晚上读书跟着月光走。月光斜了,他就拿书登上屋顶,有时困乏了从房顶掉到地上,他就再爬上屋顶继续看书。后来任职南康王侍读。

历史上这些圣贤们勤奋读书的事例,是我们学习的明鉴。的确,“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希望大家勤读圣贤书,做一个于社会有益的人。

读书-世界读书日 |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世界读书日 | 耀智法师谈读书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2004/t20200423_285994.htm

以上是关于读书-世界读书日 | 耀智法师谈读书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读书-世界读书日 | 耀智法师谈读书;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64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