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说:生死关头 佛说人生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16 20:3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说:生死关头 佛说人生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说:生死关头 佛说人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说:生死关头 佛说人生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

长乐先生:有一次,庄子在去楚国的路上碰到一具骷髅,于是枕着骷髅睡着了。半夜,骷髅在梦中对庄子说:“人死了以后,上无君下无臣,也没有四季的冷冻热晒,从容自得地和天地共长久,这快乐程度,即使世上的君王也比不上!”庄子不相信,说道:“我让掌管生死的鬼神恢复你的形貌,归还你的肌肉骨骼,送还你的父母、妻子、朋友和乡亲,你愿意吗?”骷髅紧锁着眉头说:“我怎么会放弃比南面称王还快乐的事,到人间受那些劳体烦心的罪呢?”所以,庄子是把死亡看作一种至高无上的安乐之事的。禅门有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真是人生最大的烦恼,也是我们平凡人很难看破的。

星云大师:人的一生,就拿人体的新陈代谢来说,也是“昨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今日之我,亦非明日之我”;因为细胞有繁殖、生死、代谢,所以让我们赖以生存的身体,一直在生生灭灭中不断老化。

其实,人之生,必定会死;人之死,还会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环形的钟表,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生死只是一个循环而已,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也不是开始,收也不是结束;开始中有结束,结束中有开始。

“往生”这个词非常美好,它让人感到生命不是死亡就算结束,此间死亡,只是肉体老朽后的淘汰,生命可以依其目的,往生到更善更美的去处。我们就把它当成出国去旅行,会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是升天堂,成圣成佛,从此安住在极乐净土,不必再受无常人间种种风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

在佛教看来,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虫化茧,如蝶破蛹,如鸟出壳,进入了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们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结执而痛不欲生呢?

长乐先生:《死亡的真相》这本书中讲到,有个人死了很多年以后,家人开棺捡骨,发现他竟然四肢蜷曲,面向棺底俯卧着。原来他只是一时晕死,入殓之后又复活了,醒来后发现自己被关在棺木里,痛苦万分,拼命挣扎想破棺而出,翻来覆去终于还是闷死了。所以我觉得,佛教里停灵八个小时的说法,不管是对真正的死还是假象的死,都是一种过渡期。请问大师,我知道佛教主张火葬,而且佛教有很多关于舍利的神奇传说,您怎么看?

星云大师:我是一个出家人,舍利的事情其实我也很难相信,但我不得不信,因为我看了很多。有人看经书,从经书里看出舍利来,你说奇怪不奇怪?我甚至见过有个人的头发有结舍利。40多年前,我在一个寺院做法会,我亲眼看到油灯结出了五彩灯花舍利。

佛陀涅槃后,所烧出的舍利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被八个国王争分,每人各得一份舍利。他们将佛陀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并且兴建宝塔,让百姓瞻仰、礼拜。40年前,我到印度朝圣,一个90多岁的老和尚送

好喜欢听师傅的佛教知识

了我一粒佛陀舍利子。西安法门寺的佛顶骨舍利也是真的。其实,舍利不一定是圆的,它就是骨头,就是灵骨。但它很坚固,据说用锤子砸都砸不坏,但我不敢试,所以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宗教有宗教的世界,科学有科学的世界。我是一个人间佛教的倡导者,讲话要符合现实和人情。关于舍利的见解,我只是给诸位一点参考。

长乐先生: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南京大报恩寺遗址也传出喜讯,千年佛舍利再度现世。凤凰卫视全程直播了这件事。我知道佛经上说,舍利是一个人通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得来的,十分稀有、宝贵。很多得道高僧都死得洒脱,没有选择火葬,所以也不一定会留下舍利。

星云大师:有一位东初长老,曾托付我说:“我过身以后,你替我把骨灰撒到海里,跟鱼虾结个缘。”真是谈笑之间见胸襟!许多人生前贪心,要买这一块地,买那一块地;死后仍然计较,要自己的坟墓建得高大宽广,装潢得华丽美观。活着的时候与死人争地,死了以后还要与活人争地,既贪心又可笑!

长乐先生: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弟子们想厚葬他,纷纷商量如何用最上等的棺木隆重地埋葬他。庄子大笑着说:“我用天地做棺木,用

佛教基础知识广超法师

日月做玉璧,用星辰做珠宝,用世间万物做殉葬,还不够丰富吗?还有什么比这更隆重的呢?”弟子们说:“不行啊,把您露天放在森林里,恐怕会被乌鸦和老鹰啄食啊!还是用最好的棺木把您葬了的好!”庄子笑着答道:“这有什么差别呢?露天让乌鸦、老鹰吃,和埋在土里给蚂蚁、蛆虫吃,还不是一样?何必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要这样偏心呢?”

星云大师:宋朝的德普禅师,十分洒脱遗世。有一天,他把徒弟们都召集到跟前来,吩咐大家说:“我就要去了,不知道我死了以后你们如何祭拜我,也不知道我有没有空来吃,与其到时师徒悬念,不如趁我现在还活着,大家先来祭拜一下吧!”弟子们虽然觉得奇怪,但也不敢有违师令,于是大家欢欢喜喜地聚在一起祭拜了一番。谁知道第二天雪一停,德普禅师就真的去世了。像这种先祭后死的方式虽然很奇怪,但也不失幽默。俗话说,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为人子女的要孝养父母,应该在父母生前克尽孝道才对,如果等到亲死下葬后才大事祭拜,这样的孝道就太空泛了。

长乐先生:生前早尽孝,莫待人老空哭坟!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子欲孝而亲不待。所以,尽孝一定要趁早。尽孝要行于当下,等无常来时,想要尽孝道也没有机会了。尽孝不是以金钱多少、环境优劣来衡量的,普天下的父母生儿育女,没有图儿女回报的,在父母心里,儿女有钱了,比自己有钱还快乐万分。尽孝不一定要用多少金钱,比如我常给父母打个电话,常去父母那儿坐一会儿,唠唠家常,仅是这样,父母就心满意足了。再有,孝顺孝顺,依顺则孝。俗话说,千钿难买自中意。人老了,就容易感到孤独,有时候不必太较真,尊重老人的意愿,顺着他们,让他们做自己“中意”的事,就是尽孝了。

星云大师:“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溃痈”,人的一生不过百年,有生必有死,信佛的人会死,不信佛的人也会死,我们都不

抖音 佛教 知识

要怕死,要对死后充满希望。我在海南时,有个人问我对死亡有什么看法。我说我觉得死很美,死亡没什么别扭的,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了。

人生的每一刻都很美,死亡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古诗有云:“眼见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急他人,看看轮到我。”

有人寿尽归天,有人福尽堕落,有人意外身亡,更有人生死来去自如。面对死亡,大多数人都是恐惧多过了解,或者以“不知生,焉知死”拒绝谈论。事实上,黄泉路上无老少,物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天地万物运转的常道。所谓“平常心是

佛教知识日常

道”,若能以平常心来看待生命的递嬗与转化,就能更好地面对生老病死,进而珍惜生的可贵!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710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说:生死关头 佛说人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说:生死关头 佛说人生;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344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