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戒日王-佛法:愿满天神佛为他护持 佛法无边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13 10:1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戒日王-佛法:愿满天神佛为他护持 佛法无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戒日王-佛法:愿满天神佛为他护持 佛法无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法:愿满天神佛为他护持 佛法无边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

“正法藏,真的就这样让玄奘走吗?”待众人离开,觉贤法师出现在了戒贤的身后。

戒贤尊者擦了擦眼角的泪,抬起头来:“我何尝不想留下他?我甚至想过让他接任那烂陀寺的寺主之位。可是,我实在是不敢留也留不住啊!”

“为什么?”觉贤有些愕然。

戒贤叹息道:“上天赐予他天赋,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让他去做。我若阻止,岂不成了罪人?”

“重要的事情?难道不可以在印度做吗?”

戒贤微微摇头,眉宇间尽是沧桑:“当年,菩萨要我以老迈之身活下去,就是为了等他,为他授业。这是菩萨付嘱我的使命,我一刻都不敢忘怀。”

“可是尊者,您的这个使命已经完成了。”觉贤法师茫然地说道,“玄奘现在的学问、道德和声望都已经出类拔萃,是整个那烂陀寺最杰出的青年才俊。”

戒贤欣慰地点了点头:“这是菩萨的庇佑和他自身的天分与精进使然,与老僧无关。”

说罢,他转过身来,勉强笑了一笑:“觉贤哪,你想过没有,那烂陀寺的外国学僧每年都有好几十个,菩萨救下我这么个老朽,真的只是为了给其中一个授业这么简单吗?”

觉贤迷惑了:“难道,菩萨此举还有别的什么深意不成?”

戒贤点头:“你再想想看,很多人都说,玄奘在西行的路上一直有佛菩萨的慈悲加护,所以总能够逢凶化吉。玄奘自己也这么认为。可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他会弄得一身伤呢?”

觉贤道:“修行者遇到灾祸,最大的可能是往昔业力所致,就像尊者的恶疾一样。”

戒贤摇头道:“玄奘和我不同,他不会有多重的业需要偿还的。是魔在阻止他求法,所以他才步步艰难,九死一生。”

“魔?”觉贤吃了一惊,“玄奘求法只是私人行为吧?修行人遭遇磨难也正常,但引发这么大的磨难就奇怪了。”

“所以我才感到不解。”戒贤道,“菩萨的深意和玄奘所遭遇的磨难,都让我感到不安。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猜测,却始终不得要领。直到菩萨再度出现……”

觉贤法师惊喜万分:“莫非,菩萨又给您托梦了?”

“不。”戒贤道,“这一次,菩萨出现在了玄奘的梦中。”

他将玄奘的那个梦原原本本讲了一遍。

觉贤法师越听越奇,他仔细想了想,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正法藏,您是说……”

戒贤尊者点了点头,眼眶再一次湿润了。

“这不可能!”觉贤失态地叫了起来。

戒贤倒很平静:“为什么不可能?万物有盛必有衰,就如同散落在田间、山上、河边的草木种子,有荣必有枯。佛法也一样。”

他慢慢地走到窗边,凝视着远方高大的山峦,久久没有移动。

看到师尊淡然的样子,觉贤终于冷静了下来:“正法藏有什么打算吗?莫非玄奘他……”

“玄奘……”戒贤喃喃重复着这个名字,眼中露出一丝柔和的光芒,“他不同。明知不应为而为之,这样的执着,本不应是一个佛家弟子该具备的。可是现在,我却不能不发自内心地感到庆幸,庆幸遇到了一个真正的佛子。

“佛法或许会在印度消亡,但移传到其他地方,才是释迦的心愿。玄奘是一个稀世天才,最难得的是有一颗追求正法和济世利生之心,所以才会感得菩萨护持。这些年来,他几乎走遍了这个半岛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寸土地,学会了各种方言,走访了数不清的高僧大德和善知识,已经承继了印度佛法的精微与奥妙。他将担负起这个使命,在陌生的国度里,让佛法绵延不绝……”

觉贤法师明白了,为什么戒贤会如此轻易地放玄奘归国,而没有丝毫的留难。

“戒贤何幸,能收到这样的弟子。”望着天边燃烧的云霞,尊者的眼中流露出灿烂的光芒。他双手合十,望天祝祷道:“祈愿满天神佛为他护持,令他完成平生所愿。”

佛陀的预言真实不虚,印度的佛缘快要结束了,他的心中确实有遗憾,有伤感,但更多的,是澎湃的激情。

魔当然会阻止佛法的东移,所以玄奘西行才会遭遇到如此多的魔难。今后他还将遭遇到许多他想象不到的波折和痛苦。但是,戒贤相信,凭借着玄奘的智慧和毅力,以及菩萨的加持,他会战胜这一切的!

师子光等人开始帮助玄奘收拾行李。

“有一个问题,不知玄奘法师想过没有?”师子光突然说过。

“什么问题?”玄奘问。

“关于五种性和一阐提……”

玄奘的脸上顿时现出凝重的神色。

这个问题他确实已经考虑很久了,早在国内他就考虑过,到达印度后也一直对此心有抵触。

佛陀主张四姓平等,但是从因果和缘起的角度讲,无因无缘是不能有结果的。唯识学者依据众生阿赖耶识中种子的不同对各人的修学条件做了区分,因而便有了三乘、四乘、五乘种姓的说法。

《大般泥洹经》中对“一阐提”是这样解释的:“诽谤经法不善之业以是为本。”

又说:“真实我者是如来性,当知一切众生悉有。但彼众生无量烦恼覆蔽不现。”

又说:“彼一阐提辈于如来性所以永绝,斯由诽谤作大恶业,如彼蚕虫绵网自缠而无出处,一阐提辈亦复如是,于如来性不能开发起菩提因……”

说白了就是,一阐提其实是有如来性的,只不过因为愚痴而诽谤经法,引得无明大量出现,如丝网一般将如来种子给缠缚住了,于是无法发芽,自然也就结不出佛果来了。

换言之,如果一阐提人能够消除无明,不就相当于解开了缠缚,可以开发佛种了吗?

竺道生大师就是从这里窥见了经中所含的深意,因而率先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主张。

后来的《楞伽经》《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中也都提到了五种姓和一阐提。

大概是被婆罗门教的种性论给恶心到了,因而玄奘对给人分等级这种事情就显得格外敏感。虽说佛家所谓的五种性与婆罗门教的五种姓并不相同,也绝不是一一对应,但还是让他感觉很不舒服。何况此时的中原地区早已经普遍接受了“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一说法。

“一乘究竟论”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皆可成就佛果。这对众生有着莫大的慰藉,可以让大家没有顾虑地安心修学;而“三乘究竟论”,却会引起众生的恐慌,他们会问,自己会不会恰好属于无种性的“一阐提”一类呢?自己到底有没有成佛的可能呢?这实在是在众生的心中留下了一个莫大的阴影!

因此,从第一遍学习《瑜伽师地论》起,玄奘就对此事提出了质疑——

“《涅槃经》中说,一切有情之类,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为何其他经中会有一分

天道佛教知识讲解

众生无种性这一说法呢?”

当时,戒贤对此的回答是:“《涅槃经》中,一切有为法所具有的平等空性,确实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一切有情平等具有的。然而此佛性乃是无分别智所证之理体,唯识学称之为‘理佛性’。虽是人人本有,但唯有理佛性并不是成佛的全部条件,还需要有能证得无分别理之智慧潜能的‘行佛性’,也就是唯识学所说的菩提种性,方可成佛。”

玄奘恍然:“也就是说,这里的五种性划分,是就一部分有情的‘行佛性’而说的?”

戒贤点头:“正是如此。”

玄奘细想了一下,觉得也有道理。这种说法确实解决了《大般泥洹经》和《大般涅槃经》中关于一阐提人能不能成佛的矛盾说法。

所谓“理佛性”,就是“无为”的无漏法,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生无来,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远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这不就是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吗?瑜伽行派从来就没有否定过这一条啊。

所谓“行佛性”,指的是“有为”的无漏法。也就是说,有些众生不能成佛,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真如佛性”,而是由于他们暂时缺乏“有为无漏法的佛种子”,因而不能彻底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使其本有的真如之性显现出来。

这样看来,中观的“一乘说”与瑜伽的“三乘说”其实根本就是一回事,只不过一个是从法性的角度讲,一个是从法相的角度讲罢了。

瑜伽宗原本就是从现象来观察世界的,讲的也是修行次第,不大去考虑什么无限的可能性,因为这对众生来说没有意义。佛陀当年观机演法,为不同根器的众生讲说不同的佛法,便是根源于此。

关于种性的原理,《瑜伽师地论》是这样说的:“云何种性?谓略有两种: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

也就是说,种性的形成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天具有的,一种是后天修持而得。“本性住种性”是众生的如来藏中“原本就有的种子”,“习所成种性”则是从外境中获得的“新熏种子”。这两种都是证得涅槃的无漏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因缘,就能证得涅槃。

《佛地经论》卷二称:“第五种性无有出世功德因故,毕竟无有得灭度期。”

也就是说,最后一个种性是因为没有出世的“功德因”,才不能成佛的。这所谓的“功德因”就是佛种子,没有当然不能成佛,有了才有成佛的可能。

所谓“我佛只度有缘人”,这里的“有缘人”就是指有佛种子的人。而无缘者由于暂时缺乏佛种子,因而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熏习佛种,然后才是能不能得度的问题。

如今师子光等大德主动谈起这个问题,显然是有话要说。

“长老想说什么呢?”玄奘问道。

“关于有一分无性的问题。”师子光似乎也在斟酌着自己的语言,“你觉得你回国去讲,旁人有可能相信吗?”

玄奘蹙眉不语。

经过这些年的学习,遍览印度大小乘经典,他对于“一阐提”的说法已经不那么抵触。换言之,这个问题他其实早已经想通了。

关于五种性和一阐提,如果单从经验上来考量,本身并不玄奥,实属平常。色法有共性,也有个性,这是自然的规律,是法尔如是的。色法如此,心法亦然。众生各有其心,而心与心共性一致、个性有别,瑜伽宗的五种性义,便是依事而立的。

然而要说回国宣扬这一学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是挑战当时国内业已成熟的佛性思想,更重要的是,挑战作为这种思想根基的中原本土文化的根源!

中国传统思想认可的是“人人皆可成尧舜”,这与“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性思想有着天然的契合之处。所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一说法之所以能在汉地流行,固然是源于对《大般涅槃经》的理解,同时也说明,大家乐意看到并且接受这种思想,因为这种思想与人们自幼浸染的文化相融洽,让人接受起来不痛苦。

名僧道安曾经说过:“自经流秦土,有自以来矣……以斯邦人老庄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矣。”

当佛教传入中原时,是以道家的黄老思想为依托的。也正因为如此,以性空为宗的大乘空宗更容易引起受老庄思想熏陶的中国士人的同感,很快就得以广泛传播。

但是这样一来,中原佛学到底还有多少佛法的真义?是否准确表达了佛学的本来面目?便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了。

见玄奘不发一言,师子光便知道自己赌对了,立即朝旁边的智光长老看了一眼。

智光长老虽不能算是中观学派的人,但也倾向于“法性”之说,他向玄奘提议道:“这样的理论的确不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依我看,你倒不如在翻译和传播的过程中,将这一部分删略了罢。”

玄奘有些吃惊:“长老何出此言?弘法者就是要遵循佛典原意,怎能为了设方便法门而随意地增删义理呢?”

“可是义理总要被人接受才能起作用吧。”师子光不甘心地说道。

玄奘默默摇头,对于一分无姓说,他确实曾有过很深的抵触,但他只想彻底地把这件事情弄明白,并不喜欢采用这种回避的方式。

更何况,师子光和智光的提议明显是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上,想要阉割瑜伽行派。

“你们在这里说些什么呢?”一个苍老的声音突然传来,把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

戒贤尊者在觉贤长老的陪伴下,慢慢走进屋来。

师子光等人没有想到正法藏竟然来了,一时有些惊愕,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玄奘立即过来搀扶,让戒贤尊者坐下,并为他倒上一碗奶茶。

“老僧好像听到你们在说什么一分无姓说……”戒贤的目光从在座的人中慢慢扫过。

“正法藏说的是。”海慧长老立即说道,“有几位大德担心玄奘法师回国传法遇到困难,给他出些主意。”

“啪!”戒贤尊者已将茶碗掷在了地上,怒声喝道:“你们这些弥离车人!你们懂得什么?就敢随便给他做出指点?”

玄奘有些震惊,他在那烂陀寺这么多年,从未见戒贤尊者发过这么大的脾气。师子光等人大约也觉得有些理亏,更是垂下了头,大气都不敢出。

其实在玄奘看来,戒贤完全没必要担心什么,因为一直以来他都是在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学习佛法。早在中原时,他就对《大般泥洹经》和《大般涅槃经》这两部经中关于佛性问题的自相矛盾产生过困惑。从感情上,他接受《涅槃经》中的说法,但理智告诉他,或许《泥洹经》中所说的,才是印度佛学的本来面目……

现在他到了印度,也证实了他的这个想法,这固然令他感到痛苦万分,但他也知道,他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就替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出扬弃的选择。

玄奘是理性的,也是倔强的。他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原则。他从不惧怕挑战,也不缺乏逆流而上的勇气和维护正法的精神。只要是认准的事情,没有人能够真正影响他——戒贤也不行。

在关于无种性众生这个问题上,他始终是以各种经典作为依据。现在唯一困扰他的就是,这些经典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佛学的本源?如何证明这不是后世学者对世俗的婆罗门教做出的妥协?

毕竟现在距离佛陀的年代已经很遥远了,而印度又是一个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的地方,包括戒贤在内的很多高僧都是婆罗门种姓,幼年接受的都是《吠陀》教育。可以说,那种高贵的意识早已深深植入到他们的骨子里。即使入了佛门,接受了佛陀“众生平等”的理念,依然无法完全清除。毕竟,他们都还没有成佛,无法做到绝对理性。

那么我呢?他悚然而惊,我不也是个凡夫?我就能做到绝对理性了吗?

我一直在用审慎的目光看待五种性说,又焉知不是出于感性的想法?

玄奘感觉自己的头都要大了,他过去一直认为,佛法首先应该是真理层面

佛教知识dvd光盘

的东西,道德只是其中的一个副产品,不应该影响真理本身。可是现在,他却不知道该向谁去请教,真理究竟是什么?

“玄奘……”一只枯瘦的手握住了他的手,戒贤尊者的声音似乎从很遥远的地方传了过来。

玄奘抬起头,接触到恩师紧张而又期许的目光,他不禁哑然失笑。

我这是怎么了?我可

佛教所有法师讲知识

以不相信正法藏,甚至不相信护法菩萨。我是不是也不相信无著菩萨?不相信当来下生弥勒菩萨?不相信佛陀?既然“一分无性”的说法明确无误地记载在《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经论中,我又有什么好怀疑的?

他回握住恩师的手,郑重地点了点头,那掌心的温暖和坚定令戒贤安心,满脸的皱纹渐渐舒展了开来……

戒贤带着欣慰回到自己的住处,一名侍者早已在此等候,见他回来,立即迎了过来。

“有事吗?”戒贤问道。

“有一封重要的信件要面呈正法藏。”那侍者说着,将一封精致的信函交到戒贤的手上。

戒贤拿着信,只看了一下抬头,便不由得轻轻“咦”了一声,似乎颇觉意外。

他对站在一旁发呆的觉贤法师说:“这是东印度迦摩缕波国拘摩罗王的亲笔书信。”

迦摩缕波国领地宽广,国王势力仅次于戒日王。这个国王一向信奉婆罗门教,怎么会给一座佛教寺院写信?

觉贤法师也觉得有些好奇。

看过信后,戒贤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怎么了,尊者?”觉贤小声问道。

戒贤尊者轻轻叹了口气:“拘摩罗王派使者来到那烂陀寺,要我们将玄奘送到他那里去。”

觉贤法师惊讶不已:“拘摩罗王并非佛教徒,又远在东印度,如何会找上门来指名道姓地要人呢?”

“这个他倒是在信中解释了。”戒贤淡淡地说道,“他自称是从修士安陀那口中听说了玄奘的声名,十分仰慕,特诚意迎接玄奘法师赴该国讲法论经。”

说到这里,尊者的心中略觉沉郁,竟是那个被玄奘降服后又放归的顺世道人惹的麻烦,真是时也,命也!

“那么,正法藏打算怎么应对?”觉贤问。

戒贤将信函小心地收好:“人家要见的是玄奘,我们有什么好应对的?还是先听听他本人的意见吧。”

“拘摩罗王要见法师,法师意下如何?”戒贤尊者开口问道。

玄奘的目光从这封邀请函上移开,抬起头,恰与戒贤目光相对。

他思忖着说道:“戒日王有邀在先,与般若毱多论师的辩论尚且悬而未决,倘若此时玄奘离开那烂陀去拘摩罗王那里,只怕于礼不合吧?”

戒贤尊者点头道:“老衲何尝不这么想?只是那拘摩罗王也是一方霸主,得罪不得。”

玄奘想了想,又问:“这个拘摩罗王也是一个护法圣王吗?”

“他可不是什么护法圣王。”戒贤尊者苦笑道,“迦摩缕波国的王族自称是星宿之主那罗延天的后代,所以一直以来,他们只崇拜天神而不信佛法。到了这一代国王,更是崇尚暴力,对外四处征伐,杀人如麻;对内剪除异己,残忍暴戾。偶有沙门劝他慎杀修福,轻则投入牢中,重则砍头剜心哪!”

听了这话,玄奘不禁皱起了眉头,一个不信佛法甚至对佛残暴的国王,突然间盛情邀请一个佛僧,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他现在一门心思只想回国弘法,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应付一个恶王。

何况还有那场尚不知何时举行的辩论。

“那么,我可以不去吗?”他小心翼翼地问道。

戒贤叹道:“老僧绝不会强迫法师去……这样吧,我先与寺中大德商议一下,若无异议,便替法师回绝了吧。”

玄奘合掌道:“有劳师尊。”

戒贤又将那烂陀寺九位大德召集起来,同他们相议道:“拘摩罗王要请玄奘,诸位看此事该如何处置?”

师子光立即说道:“我们同戒日王有约在先,要去驾前参加佛法辩论。此事还是回绝了好。”

海慧法师猜测道:“拘摩罗王绝不是什么善王,他这个时候邀请奘师,恐怕不是出于什么仰慕之情,更像是对戒日王的挑衅。”

“我猜也是如此。”智光法师道,“如果此时我们将玄奘送往东印度,一旦错过了那场辩论,戒日王问起来该如何交代?倘若辩论因缺了玄奘而失败,这个责任又如何担当?”

其余大德也都点头称是。

戒贤道:“既然诸位都这么说,为稳妥起见,就不让玄奘去迦摩缕波国了。”

九位大德听了此言,俱起身合掌道:“正法藏所言甚是。”

于是,戒贤给拘摩罗王写了一封信,以玄奘已经决定回国为由,婉转谢绝了国王的好意。

这封态度谦卑的信函由迦摩缕波国使臣带回,觉贤法师还专门对使臣说道:“承蒙大王见爱之情,那烂陀阖寺上下皆感激不尽。还请来使向大王复命时美言几句。”

然而不久,拘摩罗王再次修书一封,着使臣送来:“纵使玄奘法师要回国,也不在乎迟走数日。若肯放法师先来见本王一面,本王可以派军队护送他回东土。请大德务必满足弟子的这个小小心愿,不要再行拒绝。否则,便是看不起我了!”

看到这封措辞严厉的书信,戒贤尊者无奈地摇了摇头。

无论是戒日王,还是拘摩罗王,都是脾气不小,两头都开罪不得。

实在无法可想,戒贤只能暂时拖延,左右盘旋,心中着实盼着戒日王那边能早日有个结果。

对于戒贤的态度,东印度的使者也是无可奈何,只能担惊受怕地回去报告。

拘摩罗王闻言大怒:“这个老和尚实在不通情理,本王如此求恳,已是给足他面子,他居然这般的推三阻四,实在可恶!”

一个大臣上前说道:“我听说,戒日王已经邀请东土法师去乌荼国参加与正量部论师的辩论,那戒贤和尚显然是不敢违逆他的命令。”

听了这话,拘摩罗王更加火冒三丈:“他们怕尸罗逸多,就以为我的象军是徒具虚名的吗?看来本王有必要让这帮和尚先了解一下我的为人,否则他们都不把我放在眼里!”

这一次,拘摩罗王派遣了一位武士,带着一封措辞激愤的信,外加一支利箭,再次来到那烂陀寺。

信的开头还算客气,但是到了后面话锋一转,就不大对劲儿了——

“弟子一介凡夫,自小染习世俗之乐,至今尚未皈依佛法。现在听到东土高僧的大名,令我身心欢喜,不胜仰慕,似已开启了向道之心,这才再三至诚相邀。然而大德却再三推却,这是弘扬佛陀遗教的做法吗?想来大德认为我是个恶王,故而不屑送圣僧来此。那么也好,当年设赏迦王犹能破坏佛法,毁坏菩提树,大德认为我有没有这种能力呢?到时象军踏平那烂陀寺,将寺内一干人等踏为齑粉之时,请大德不要追悔莫及啊!”

当戒贤尊者将这封战书般的来信和那根带着铁镞的箭放在那烂陀寺八位长老面前时,诸大德不禁面面相觑。

拘摩罗王在五印度的势力仅次于戒日王,且以好勇斗狠著称。他说率大军踏平那烂陀寺绝对不是口头威胁,他真做得出来。

“看来,如果再不将玄奘送去,只怕会引发磨难哪。”觉贤法师叹道。

然而师子光长老却不同意:“现在把玄奘法师送过去,就等于说那烂陀寺惧怕威胁,向王者认输。这是一种羞辱,只会让拘摩罗王更加看轻了我们。况且他现在已经发怒,很难想象他会怎么对待玄奘法师。”

“可是现在还有别的办法吗?”海慧法师问道,“难道真的要等象军来踏平那烂陀寺吗?”

“是啊。”智光法师道,“这样一来,那烂陀寺将会遭到灭顶之灾啊。”

戒贤尊者默然无语,他苦思冥想,希望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

“要不,直接送玄奘回国吧?”师子光提出了解决方案。

“不可!”尊者立即摇头,“玄奘当年求法,是偷渡出关离开大唐的,他对此一直心怀不安。现在他学法有成,我们怎能再让他偷渡回国?”

觉贤法师也说道:“况且现在回国,也只能轻装上路,根本不可能携带那些经像。我猜奘师定然不会同意的。”

听了这话,戒贤的心猛地一跳:“莫非是魔在作祟?目的就是阻止玄奘携经回国?”

众人都沉默了,现场的气氛一时显得有些压抑。

智光法师突然道:“我们何必在此讨论?为什么不问问玄奘法师的意见呢?”

当天晚上,戒贤尊者拿着这封信函来找玄奘。

师徒二人面对面坐着,那支利箭连同那封最后通牒般的信函就摆在他们面前。

对于王者的威胁,玄奘并不十分介意,他只是感到有些难以置信:“那烂陀寺地处摩揭陀国境内,属戒日王的管辖范围。拘摩罗王能有多大实力,就敢率象军进入摩揭陀国,与戒日王开战?”

“按说他是不敢的。”戒贤道,“只是现在戒日王的大军都在恭御陀国,无暇东顾。拘摩罗王若是这个时候突然发兵,只怕戒日王分心无力。”

玄奘悚然一惊:“师尊的意思是?”

戒贤苦笑:“我想你也猜到了,拘摩罗王一直不服戒日王,总觉得有能力与之一战。但

动物佛教文化知识

两国间的差距摆在那里,他不敢贸然挑起冲突。这一次戒日王出动大军,征讨恭御陀国,对他来说倒是个难得的机会。他只需要一个借口……”

“于是,我就成了这个借口?”玄奘终于明白过来,立即问道。

戒贤尊者没有回答,玄奘也不需要他的回答。

那烂陀寺如今的繁盛,离不开戒日王的投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那烂陀寺的打击也是对戒日王的挑衅。

问题是戒日王会如何应对这一挑衅呢?

多年的游学生涯早已使玄奘拥有了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迷雾中看清时局,分析形势。

五印度诸王中,戒日王是名副其实的霸主,拘摩罗王的实力仅次于他,名气却是远远不如。心里感到不平衡也是很正常的。虽说还不敢同戒日王做正面冲突,但是寻找机会展示一下他的力量,恶心恶心对手还是可以做到的。

而对于戒日王来说,拘摩罗王虽然实力上不及自己,但是作为一个对手依然太强了一点儿。一旦开战,很容易造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局面,这显然是戒日王不能接受的,他的声名也将因此受到损害。

这样看来,一旦发动战争,不管胜负如何,对拘摩罗王的好处都要大于对戒日王的好处。

因此,若无十足把握,戒日王是不会贸然对迦摩缕波国动兵的。

况且戒日王也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的主要信仰仍是婆罗门教。要他不顾一切地为了那烂陀寺而与拘摩罗王开战,恐怕也太一厢情愿了些。

“如果玄奘去见拘摩罗王,会怎样?”玄奘提出了这个问题。

“你有可能改变他。”戒贤充满期许地说道,“拘摩罗王一向没有多大善心,也不相信因果,因此佛法在他的国家一直受到压抑。难得他听到法师的名字竟然心生欢喜,几次三番遣人来请。他如此迫切地想要见到法师,固然有想利用法师的嫌疑,也未必不是生发了向善之心,想来法师与他有夙世之缘,也未可知。”

玄奘平静地点头:“既然如此,玄奘就去见他一见。”

戒贤没有想到玄奘如此轻易就答应了此事,不禁长叹一声道:“法师此去凶险难料啊,因为这搞不好又是一场磨难。但是如果不去,那烂陀寺就有可能会遭遇劫难,到时后果只怕更加严重……这样吧,我让师子光、海慧二位长老陪同法师一起前往。”

“不必了。”玄奘洒然一笑道,“拘摩罗王要见的是玄奘,何必牵扯他人?玄奘一个人去就行了。”

戒贤尊者依然有些犹豫,他知道眼下拘摩罗王正在火头上,玄奘此时前去,他会如何对待呢?

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大乘佛教和那烂陀寺声望的那场辩论还没有下文,这个时候将玄奘送走,到时候戒日王来要人怎么办?拘摩罗王不放人又该怎么办?

玄奘知道戒贤的心思,安慰他道:“师尊不必想得太多。我东土有句古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佛陀也曾说过:一切皆在人为。玄奘走后,师尊可修书一封给戒日王,澄清此事,想来戒日王会体谅的。”

尊者摇头道:“戒日王那边我还不是太担心,只是让法师孤身涉险,老衲心中实在不安。”

玄奘笑了:“多谢师尊挂怀。有佛陀护佑,玄奘不会有事的。再说,拘摩罗王世宗外道,如今邀请沙门,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国王带头一心向佛,国中百姓一定跟从。这么大一份福德落到玄奘头上,不取岂非不智?”

戒贤尊者被玄奘轻松幽默的语言逗乐了,随即又肃然道:“法师此言有理。欲报佛恩当弘正法。你若真能利用这个机会宣扬圣教,开导群迷,让拘摩罗王皈佛向善,则所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那时法师功德无量。”

“玄奘尽力而为。”

戒贤尊者担忧地看着自己的外国弟子,玄奘向他展开一个无所畏惧的笑容,这使他心中稍安,不由自主地合掌轻叹道:“佛陀庇佑啊……”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9344.html

以上是关于戒日王-佛法:愿满天神佛为他护持 佛法无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戒日王-佛法:愿满天神佛为他护持 佛法无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189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