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日王-佛法:双王之战 佛法无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戒日王-佛法:双王之战 佛法无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法:双王之战 佛法无边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玄奘讲的是佛教中一个著名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一座茂密的森林着了火,森林里的生灵都面临着灭顶之灾。
这时,一只小鸟腾空飞起,飞到附近的溪流中浸湿双翅,然后再飞回到森林的上空,奋力抖动翅膀将水滴落下,来救这个火。
它就这样一趟一趟地飞着,用它弱小的身躯对抗着熊熊烈火。
天上的释提桓因看到了,忍不住嘲笑他说:“愚蠢的小鸟啊,这样的大火岂是你这小小身躯能够灭得了的?你这样做,实在是不自量力!”
小鸟问道:“说话的人是谁?”
释提桓因答道:“我是天帝释。”
“就是那个拥有巨大福力,无所不能的天帝释吗?”小鸟鄙夷地笑了,“我虽然弱小,却在尽我最大的努力,来挽救这片森林和这林中的生灵。而你呢?无所不能的天帝释?你举手之劳就可以拯救这里的万千生灵,可你却什么都不做,反在这里嘲笑我!”
在释提桓因的瞠目结舌中,小鸟最后说道:“现在,我要去救火了,你不要再骚扰我!”
“等等。”释提桓因喊道,“你准备这么做到什么时候?”
“以死为期!”
小鸟说完就飞走了,继续到小河里蘸水,奋力救火。
此情此景,令释提桓因感到非常羞愧,于是施展神通降下一场大雨,帮助小鸟扑灭了这场森林火灾。
故事讲完,拘摩罗王良久不语。
玄奘道:“小鸟的行为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弱小之躯,对抗着无法战胜的强大。或许最终会失败,但只要活着,就决不会放弃!相比之下,玄奘又何惜区区身名呢?”
“法师的意思,是要本王做帝释天,还是要尸罗逸多去做帝释天呢?”拘摩罗王抬头问道。
玄奘笑了:“你们都是拥有强大力量的王,对玄奘来说都是一样的。对这个世界而言,你们可以是创造者、保护者,也可以是毁灭者。大王啊,退兵不是耻辱,而是怜悯众生的大智慧。至于戒日王有没有这样的智慧,不是我们可以揣度的。玄奘的力量微弱渺小,尚且愿意为此尽最大的努力。大王若是能够成全,助我止息此战,解除两国百姓的刀兵之劫,也是一桩功德无量之事。若实在不行,再想别的办法不迟。”
拘摩罗王阴沉着脸点点头,眼下这情形,让他同戒日王打上一仗,他是万万不敢的,那么就只有听从玄奘的意见了。
回到行宫里,早有人备好笔墨,玄奘开始提笔写他的书信。
他小心措辞,向戒日王说明了佛法反对一切战争的宗旨,劝诫他不要轻动刀兵,免致“生民涂炭”。
他在信中写道:“佛法承认众生皆有趋生畏死、趋乐避苦的本能。反对杀生,是基于尊重这种求生本能的原则。佛陀不仅坚持反对杀生的立场,而且还身体力行护生实践……
“玄奘虽不才,却也不愿眼睁睁地看着战乱爆发、生灵涂炭。故而不惮冒昧,给大王写这封信。大王若能大力弘扬佛法,广纳众生,则人心皈敬,自然强大。如此不战而胜,才是为王者的最高境界。”
拘摩罗王一直在旁边守候着,信写好后他拿过来看了一遍,立即用国书封了,派人送到对岸。
下面的事情就是等待了,趁此时间,玄奘取出他在那烂陀寺写成的《破恶见论》,细细地校阅起来。
拘摩罗王却是坐立不安,困兽般地来回走动。
这样一直折腾到傍晚,戒日王的回信终于到了。一封是给玄奘的,信中自称弟子,语气极为温和有礼;另一封则是给拘摩罗王的,依旧是咄咄逼人,以上位者的身份,责令拘摩罗王立即亲自护送东土法师到对岸的王帐之中。
直到使者将两封信读完,施礼离开,拘摩罗王一直坐着没动。
玄奘也没有动,他和东印度来的诸位文臣武将一起,都把目光集中到国王身
在忽明忽暗的灯烛中,拘摩罗王的脸色显得阴晴不定,很难猜出他在想什么。
终于,他站起身来,对他的将军下令道:“你去点上两千军士,陪同本王到对岸去,拜见……尸罗逸多大王。”
那将军立即领命而去。
玄奘起身道:“沙门与大王同去吧。”
“不,法师,你待在这里。”拘摩罗王冲他摆了摆手,深重的戾气沉凝眼中,犹如数九天的寒冰,令玄奘忍不住打了个冷战。
怔忡间,国王已大步走出了行宫。
望着那兀自摆动的厚实毡幕,玄奘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忧郁,不明白这国王的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回想前些日子他对自己说的,要打到天边去的话,玄奘就觉得有些滑稽。这个一心想要征服世界的国王,仅仅是看到戒日王的兵马比他多,力量比他雄厚,就吓得乱了阵脚,何其好笑!
不管怎样,这件事对拘摩罗王还是有好处的,让他能够认清自己,避免走火入魔,倒未必不是佛祖对他的成全了。
“拘摩罗王来访!
听到这声通报,戒日王立即坐正了身子,问道:“东土法师有没有同来?”
“……没有。”
戒日王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迅速传令下去,命卫士们列队迎接,自己则大大咧咧地坐在王帐正中,准备以五印盟主的身份接受拘摩罗王的参拜。
拘摩罗王带领群臣、武将和千名卫士,渡过恒河,来到
终于,他走进王帐,面对宝座上的戒日王,以君王之礼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戒日王偏了偏头,故意朝他的身后看了一眼:“东土法师呢?”
“在我的行宫内休息。”拘摩罗王回答。
戒日王有些不悦:“本王不是叫你护送他来吗?为何没有同来?”
拘摩罗王道:“大王既然敬贤慕能,岂可对圣者随意差遣?小王又怎敢擅自带法师前来相见?”
这一番抢白,竟让戒日王为之一怔,无话可说,只得悻悻地说道:“你先回去,待明日,本王亲自过河去迎请法师。”
在恒河北岸的行宫里,玄奘等回了拘摩罗王,得知了二王会面的经过。
“尸罗逸多说,明日过河来迎请法师。”拘摩罗王边说边在玄奘身旁坐了下来,“不过我看他现在就已经急不可耐了,如果本王猜得不错,今晚他就会来。法师就在此安坐等候,如果他来了,也不必出去迎接。”
玄奘点点头,暗自松了一口气。
拘摩罗王开始妥协了,虽然这是在威慑下做出的妥协,但总归是件好事。
果然,当晚一更时分,有士兵来报:“大王!河面上有数千灯烛向我而来,并伴有战鼓声!”
拘摩罗王立刻跳了起来:“尸罗逸多来了!”
随即吩咐下去:“沿河举火,迎接贵宾。”
随后,他亲率将士擎烛炬到河边迎接。
深黑色的夜幕中,由对岸驶来的船只上灯火闪烁,远远地将水面点亮。船行得并不快,行到哪里,就点亮哪一片水面。
那光亮越来越近、越来越大,终于占据了整个天地,与岸上的烛火连成一片,将整个世界映衬得如琉璃般璀璨。
戒日王站立船头,远远看到率众来迎的拘摩罗王,以及道路两旁手持火把的
坐在行宫大帐内的玄奘已经收起了经书,双目微闭,凝神静听着战船靠岸收桨、抛锚和落帆的声响。
就在这时,鼓声忽起。
隆隆的声音如同天雷滚过,越来越近,就像是一位孔武有力的将军在向他走来,行时步态如风,停时戛然而止。
这是只属于戒日王的“节步鼓”——数百名金鼓手紧紧跟随在君王的身后,随着王的脚步,每行一步就击鼓一声;每停一步,鼓声顿息。
早在那烂陀寺,玄奘就听说过“节步鼓”,这种威仪,整个五印度只有戒日王一个人可以享有,其他国王不得仿效。如今亲耳听到,果然气势非凡,夺人心魄。
鼓声距行宫大帐越来越近,密集的鼓点的震耳欲聋,突然间又戛然而止。玄奘睁开双眼,恰与一双明亮锐利的深眸相对!
这是一双深蓝中略呈灰色的眼眸,就像那恒河之水,深沉含蓄,让人无法一眼看透。
他的头发是深褐色的,接近黑色,卷曲着,像恒河的波浪,从镶满宝石的王冠下披散开来。一袭华贵的王袍裹着伟岸的身躯,粗壮的手中握着一根黄金权杖,杖头上雕刻着萨他尼湿伐罗王族的金鹰标志。
这就是尸罗逸多——戒日王,五印度拥有最高权力的盟主。
他有着极其强大的征服欲望,在东边,他曾与日胄王结盟,东西夹击高达国王设赏迦,并兼管了穆克里的地盘,统一了两个王国,称王摩揭陀,将都城设在了曲女城。
在南方,他进军纳尔马达河,虽然遭到抵抗,无功而返,但也确保了南疆的平安。
在西方,马尔瓦国王摩塔婆·笈多与他结盟,另一王国伐拉毗则被击败,国王德鲁婆跋陀不得不通过联姻的方式屈服于戒日王的势力,并在其宫廷中随侍。
他的军队从最初的象军五千、马军两万、步军五万,到了征服后期增至象军两万、马军十万。
这也是一位极具魅力、精明强干的君主,他曾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游,体察民情,了解政令实施情况,甚至亲自审理案件,为百姓伸张正义;他重视人才,许多哲学家、诗人和画家纷纷聚集到首都曲女城,印度的梵语文学和艺术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潮。
他对婆罗门教和佛教都十分推崇,广行布施,扶危济困。
他还没有统一印度,但这个趋势似乎已经势不可当了。
此时此刻,这位五印度位居至尊的统治者正赤足站在拘摩罗王的行宫大帐内,用疑惑和探究的目光打量着面前的僧人。
这就是那个传说中的东土圣僧吗?他看上去确实与自己见过的印度僧人大不相同,粗麻织就的汉式僧袍衬着小麦色的肌肤,眉宇间尽显出尘之气。特别是一双墨黑色的眼眸,就像夜幕下的星辰,透着神秘深邃的光泽。
没有什么好怀疑的,这就是自己要找的人!戒日王瞬间欣喜若狂,将手中的权杖往旁边一扔,侍者手忙脚乱地接住,却见他们的大王已快步向前,挥手屈腰,斜捋王袍,便伏在了沙门足下。
他以最虔诚的顶礼,膜拜玄奘,以膝肘代步,一步步爬了过去,亲吻双足。
侍从们奉来鲜花,缤纷馥郁,如雨般洒落在行宫大帐内。
花香缭绕在四周,戒日王以当地礼仪高声吟咏着偈颂,称扬圣僧的功德。
一偈即终,玄奘长身而起,双手将戒日王轻轻搀起,然后合掌以佛礼相见。
满帐悄然无声,谁都没有想到,全印度最强势的国王,居然用如此谦卑的礼节对待一位外来的高僧。
再次落座后,戒日王终于开口,柔和地问道:“法师从哪里来?”
玄奘道:“从东土大唐来,到贵国敬求佛法。”
戒日王好奇地问道:“东土大唐在什么地方?离这里远吗?”
玄奘答道:“在印度的东北方向,雪山的那一边,离此有数万里。就是当年贵霜人传说的摩诃至那国。”
“摩诃至那……”戒日王喃喃念叨了一句,又问,“我听说,摩诃至那有一位秦王天子,打仗非常勇猛,曾经击败过突厥人。听说那里还有一支歌舞大曲,名叫《秦王破阵乐》,曲调悲怆雄壮,法师可听过吗?”
玄奘怔了一下,他没有想到,像戒日王这样的枭雄,与他这么个外国沙门的对话,居然是从音乐歌舞起头!
不过细想也不奇怪,印度是歌舞之乡,据说从很早的年代开始,舞蹈和音乐就已经成为他们宗教生活的一部分了。
在印度,人们相信音乐是神创造的,每一个神祇都有自己的乐器。玄奘曾经看过婆罗门教早期经典《梨俱吠陀》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面都有大量关于音乐舞蹈的描述和记载。大神湿婆又被称为“舞王”,据说是印度歌舞的创作者。
甚至一千多年前的婆罗多牟尼,还用梵文写就了一部关于舞蹈的专著——《舞论》。
印度音乐更是具有浓浓的宗教情怀,有着空灵到深不可测的感染力。它歌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的关系,那种简洁、纯美的曲调令人心灵洁净,更加接近神灵的本真。
据说,印度的舞蹈有六大派系,其中,南印度尚轻柔,北印度尚速度。这些歌舞几乎都是土生土长,仿佛与生俱来,根本无须刻意地模仿和学习。一些看上去刚会说话和走路的小孩子,便会唱歌、跳舞,而且歌舞起来十分自信,没有丝毫的忸怩作态和矫揉造作。
印度也有一些专门从事歌舞的人,他们通常喜欢用毕生的精力专攻一派舞蹈,使之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戒日王本人也酷爱音乐,同时,他还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曾创作过三部精彩的歌舞剧,其中《龙喜记》长演不衰。
这样一个国王,他对异国歌舞的敏感毫不奇怪。奇的是,大唐的乐舞是如何穿越沙漠、雪山,传到这数万里之遥的印度半岛上来的呢?
玄奘觉得既意外又感动。
对于戒日王提到的《秦王破阵乐》,玄奘也只是偶然间听过几个片断,从未完整地听过一遍。
这原本是隋末唐初的一首军乐,名叫《破阵乐》,里面杂有龟兹乐的音调,好听且有节奏感,为乱世之中各大势力所喜爱,纷纷为其填词。
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击败刘武周,使得建国仅两年的唐王朝政权得到稳固,社会相对安定。当时就有人把这首军歌旧曲填上了新词,用来歌颂李世民的战绩与军功。这便是《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甫一问世,便迅速在军中流行起来,唐军唱着这首歌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唐军将士的士气。
贞观元年正月初三,李世民为庆祝自己的全面胜利,借新年之际宴请文武百官,并命乐工高歌猛奏《秦王破阵乐》。
激昂的乐声传出皇城,一直飘到了大觉寺内,飘入玄奘的耳中。那时的他正忙于治学,并为西行做着准备,并没有太在意这个,唯一的感觉就是,这鼓乐之声有点吵……
当年八月,玄奘离开长安西行,随着他的脚步一路向西,乡音被他远远地抛在身后,几不可闻……
玄奘不知道,就在他抵达迦湿弥罗的贞观四年,在遥远的东土大唐,为庆祝唐军对东突厥的胜利,音乐才子吕才将《秦王破阵乐》改编成了乐舞,使之成为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歌舞剧。
之后又过了三年,当玄奘正在那烂陀寺刻苦钻研《瑜伽师地论》的时候,李世民根据自己多年戎马生涯的经验,为这一乐舞绘制了左边圆、右边方、前有战阵、后有队伍的乐舞队形,从而形成了一个超大型的成熟的《破阵乐舞图》。
这样一部大曲,在唐朝流行并不稀奇,但它居然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传播到了印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如果说,当年在长安,忙于治学的玄奘并没有在意过这曲乐舞,那么现在,辗转十余年,身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机缘巧合之下,居然能听当地最杰出的国王,提到这支大唐名曲,且是如此羡慕的口吻,怎不令他心神激荡!
时光荏苒,屈指算来,如果大唐的年号还没有改变,现在已经是贞观十五年了。
这一刻,埋藏于心底的思乡之情陡然变得不可遏制,像潮水一般溢出心间!
“大王说得是,这首曲子是用来赞美我大唐皇帝的盛德和功勋的。”
听了这话,戒日王顿时显得兴致勃勃:“这么说,那个秦王是你们的皇帝了?他有何功德,得到这样的称扬?”
玄奘道:“在我的国家,人们对那些胸怀圣贤之德,能为百姓剪凶除暴,福泽万民的人,就歌而咏之。上至国家的宗庙之乐,下至黎民的口头小曲,都会对这样的圣贤表达敬意,使其功绩能传颂千古。秦王是我国天子,当初天下动荡不安、兵戈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困顿不堪之时,秦王以帝子之亲,应天策之命,平定了天下,将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重新统一起来。人民感念他的恩德,便以此歌舞来称颂他。”
“统一天下,这是上天授权的转轮圣王才能做到的事啊,就像阿育王和旃陀罗王所做的那样!”戒日王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感慨地说道。
同时,他不动声色地看了拘摩罗王一眼。
拘摩罗王的眼中早蒙上了一层阴霾,他避开戒日王挑衅的眼神,对玄奘道:“本王记得法师曾经说过,佛法反对战争。出于对法师的敬重,本王这才主动罢兵,将法师送到尸罗逸多王的行宫之中。怎么,这秦王倒是通过战争获得称颂的吗?”
玄奘没有说话,的确,他离开长安的时候,秦王登基刚刚一年,国内灾荒频频,朝廷连救灾的粮食都拿不出来。除了战争,真心没什么好说的。
至于说到百姓称颂,除去朝廷的宣扬,更深层的原因是人心思定,外加对前朝的愤恨和对新朝的期许吧。
拘摩罗王正为自己说哑了玄奘而高兴,戒日王却开口了:“法师是出于一片悲心阻止战争,本王都不觉得扫兴,怎么你还觉得委屈吗?若是实在不服,咱们换个时候较量一下如何?”
拘摩罗王被这句话给噎住了,硬着头皮道:“大王有兴致,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玄奘心中悲哀,只能劝说道:“战争的确是恶业,而且极其残酷、血腥。很多健壮的人相互杀戮、亡命伤身;无数善良百姓流离失所、濒于绝望。种种悲剧不胜枚举。说到底,这也是人性贪而好战,为获得更多的权力、金钱、名位和土地,所以才发动战争。但其实,战争中没有绝对的胜利,任何一方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既然如此,秦王又为何受到称颂呢?”拘摩罗王又把问题抛了回来。
玄奘道:“这是因为当时隋帝失道,天下沸腾,已经民不聊生。百姓们称颂秦王,不是因为他发动战争,而是因为他结束战争、统一天下,将一场乱局重新整合了起来。”
“原来如此。其实还是因为他最后胜利了,所以他成了英雄。”拘摩罗王道。
戒日王鄙夷地看了拘摩罗王一眼,道:“看来你是听不明白啊,法师的意思是说,秦王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自然能够获得胜利。是不是啊法师?”
玄奘道:“我是个沙门,不懂这些东西。只知道佛陀说过:一个人若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争斗,那么即使获胜,最终还是不能获得好的果报。至于说到正义与否,以沙门之见,还是应该以人性为底线。乱世之中,很多人杀戮成性,常常冲破人性的尊严。秦王的德名也非靠战争获得,而是其他方面。”
“哦?哪些方面呢?”戒日王问道。
“比如攻破西河郡时,生擒郡守高德儒,入城后不杀一人,慰抚民众,秋毫无犯,这样的行为才有德名。如今,大唐百姓对重新开始的太平之世充满期待,所以拥戴他。”
戒日王听得频频点头,又饶有兴致地看着对面那个有些不服的家伙,脸上露出玩味的笑容。拘摩罗王显然很怕他的目光,立即躲闪着望向了别处。
“那么,佛陀有没有说过,如果知道有恶人要发动战争,这个时候,该如何去做呢?”戒日王又将目光转向玄奘,温言问道。
玄奘往自己的两边看看,发现两位国王都很严肃地等着自己的回答。
他略略迟疑了一下,点头道:“有一部佛经,叫作《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面确实提到过这种情况。经中有云:若其国内有逆贼主。具四种兵。与法行王斗争国土。及外国王来相侵夺。欲与王斗。集四部兵一切现前。行法行王云何与彼而共斗战。答言大王。行法行王当应思维……”
听着僧人用庄严肃穆的梵语诵出经典,帐中众人都不禁呆了,他们没有想到,佛经中竟然真的有关于战争这一沉重话题的经典。
玄奘道:“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如果有外国的军队侵略国土,发动战争,或者国家内部有叛乱发生,那么,作为一个有智慧的君主应该如何去做呢?
“这位君主应当这样考虑,如果知道了敌人的意图,那么首先应该考虑敌人的兵马、实力是否胜过自己,是否和我相当。如果和我方相当,那么战争发动就会两败俱伤;如果其实力胜过我方,那么战争会让我们损失惨重。这时,不应该即刻和其交战,而应当进行和解,比如寻觅对方的亲友、师长、关系密切的人,想办法和解。甚至以财物交换和平,熄灭争斗。
“而如果对方实力虽胜,我方人员寡少,但是能够现勇猛难敌之相,让对方心生敬畏,从而断除战争。威吓也好,使诈也罢,只要能够断除战争,都是可以使用的办法。”
“原来如此。”戒日王点头道,“如果用这些方法,都不能够熄灭战争,那怎么办呢?”
玄奘道:“那么,就应该考虑如下三点,首先,敌人没有慈悲心,杀戮生灵,不救护众生。我们的目的是要阻止其杀戮的行为,这是正义征战的出发点。其次,如果能够运用某种方法,并无作战人员的接触,而降服敌人,那是最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最后,如果能够活捉,尽可能不伤害其性命。充分考虑了上面三点之后,便可兴兵布阵,抵御敌人了。如此征战,虽然杀害众生,但是得到的罪业却很轻微,并不是决定业,忏悔能灭。因为是出于慈悲心的缘故。”
戒日王“呵呵”笑道:“佛陀的智慧果然无量无边。本王以前只听说佛门忌杀生害命,却没有想到还有这些……”
玄奘道:“佛门讲慈悲,能够为避免战争,避免生灵涂炭出一份力乃是应尽之责,但绝不是面对暴力和侵略无动于衷。为保护国家和百姓而奋起抗敌,同样是布无畏施。身为国君,为保护众生,保护族人,舍弃自身和财富来做这样的业,会得到无量福报。若是令其将领士兵们也一起遵守此教导,发如上三种心,那么参加战争者,有福无罪。”
说到这里,他感慨道:“战争总归是残忍的,生灵涂炭、家园毁坏,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但是因缘果报,业轮流转,定业现前时,战争无法避免,即便是世尊在世也无力回天。生在此娑婆世界,本就无可奈何,苦海无边,何况遇上刀兵之劫?”
“法师说得是啊。”戒日王眼中不禁现出肃然的神色,“佛经中还有类似的内容吗?”
玄奘道:“《瑜伽菩萨戒》第九‘性罪不共戒’中,确有在某些情况下,菩萨对杀人的开许,这是菩萨以慈悲和智慧所行的方便。戒文中说,菩萨见恶人造恶业,不忍他恶业成功而最终受到地狱果报,因此菩萨杀生,免除恶人造下恶业,采取的是杀少救多,杀坏救好的方法。在《小品般若经》中,也有提到菩萨如何先发制人,以智慧免除劫难的故事。”
拘摩罗王道:“我记得法师曾经说过,杀生的人会下地狱,菩萨也会吗?”
“会的。”玄奘肃然道,“只不过,菩萨深通因果,甘愿下地狱,为的是阻止恶人造下恶业,从而害了更多的好人。这是菩萨的智慧与悲心。”
“那么,秦王是菩萨吗?”拘摩罗王突然问道。
“玄奘不知。”
“法师你觉得他是不是呢?”戒日王追问。
“玄奘不敢妄语。”
两个国王都有些无奈,现场一时陷入寂静。不过从众人闪烁的目光中可知,他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沉默了一会儿,玄奘终于又开口道:“佛陀认为一个国家不可以为了扩张武力而去侵犯他国,但是为了维护本国人民的安全、自由、平等和幸福,可以使用战争的手段。此事如何界定,端的要看各人内心了。”
“法师说得好!”戒日王用力挥了挥手道,“战争当然也可以说是慈悲、是降魔,是为了救人救世。透过慈悲的力量来降服邪恶与暴力,这也是为众生阻绝恶业啊!哈哈哈……”
看着有些兴奋过度的戒日王,玄奘忍不住想给他泼点冷水:“说到战争的动机,这娑婆世界的许多事,是对是错实在难讲。世人也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好坏、对错、是非、曲直,各有立场与坚持。这也是人类纷争的起源。佛陀确实赞美过为维护正义而救人救世的行为,不过在这娑婆世界,也常常会遭到曲解、滥用和误用,好坏善恶委实难有定论。”
“嗯,说得也是……”戒日王与拘摩罗王均连连点头,相互对视。
玄奘又道:“但我们能够确知的是,在三世因果里,功过是不会有差失的。这样的事情,骗得了世人,骗不了因果,更骗不了自己的心。”
两位王者再次沉默,良久之后,戒日王才又问道:“秦王信奉佛教吗?”
“不。”玄奘的眸子沉了下去,黯然摇头,“秦王姓李,与我国另一教派道教的祖师同姓,故而尊其为先祖,奉行道教。”
“原来如此……”戒日王深深地看着眼前的僧人,似乎想要从他的话中挖掘出某些重要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秦王都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戒日王感慨道,“这样的人是被上天选中的,所以才会有如此成就和威望。不知道本王有没有机会见到他。”
玄奘松了口气,终于从战争的话题中解脱出来了。他正色道:“此事有没有机会,全在人为。大王若是有意,尽可派使臣前往大唐。”
戒日王当真有些心动,便仔细询问了一些细节。
从这个僧人的讲述中,他得知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被人们称为“摩诃至那”的帝国,那是个强大又神秘的地方。那里分少合多,虽然也有战争,但多数时候是像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这样的统一帝国;那里的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色彩;那里的冬天会被白茫茫的冰雪笼罩,大地就像雪山一样晶莹剔透;那里从古至今产生了无数的圣贤,留下了无数智慧的典籍……而更吸引他的是,那里拥有像《秦王破阵乐》这样激昂雄浑的歌舞大曲,那里养育并塑造了像玄奘这样的僧人……
“那么好的地方,法师为什么要离开?”戒日王总算想到了这个问题。
玄奘道:“传闻赡部洲有四主,南方为象主国,暑湿宜象;西方为宝主国,临海盈宝;北方为马主国,寒劲宜马;东方为人主国,和畅多人。大海的彼端,广阔的东方便是大唐。论及道德、礼仪、知识、技巧和贸易,其余三方均不及东方的大唐;但是,若谈起心源清净,摒弃一切欲望烦恼的训导,出离生死达到不生不灭涅槃境界的教诲,象主国在这方面最为优越。玄奘从万里之外的大唐来到印度,目标就在佛法。”
玄奘的这一说法更加激起了戒日王的好奇——大唐,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她该有着怎样的华彩?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9196.html
以上是关于戒日王-佛法:双王之战 佛法无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戒日王-佛法:双王之战 佛法无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1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