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驯兽师」不要执着痛苦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13:2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驯兽师」不要执着痛苦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驯兽师」不要执着痛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不要执着痛苦

  我们要知道正确地对待痛苦与不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若不去控制它。它就会反过来控制我们。因此。不论遭遇多么大的痛苦与不幸。我们都要敢于正视它。  这里最为重要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把缠绕我们的痛苦及其根源执着心解脱出来。如果对痛苦的执着心越强。对待痛苦的忍耐力就越弱。如此下去。最后连忍耐一点点痛苦的能力也失去了。或者说仅有的一点忍耐能力也全部变成了烦恼。他们要么是抱怨社会。要么就是抱怨朋友家人。甚至自己抱怨自己。最终。自身受到伤害。从而走向毁灭。  比如我们在平时接触到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和场合。一和别人接触时。总是心情烦躁不安。不愉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过分执着自己的痛苦以及痛苦的根源——自我意识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混乱。正如章巴甲热曾说。“执着心很大的人们终日被痛苦、欲望所困绕。明了心情宽松的人才不会与大乐分离”。卡巴格西也曾说:  若未驾御自心念。则做何事皆不适。  智者知晓心念事。相遇逆缘亦转安。  全知麦彭仁波且也讲过一句与这种错乱思想有关的箴言:  迷乱之心未消前。 何生所为皆痛苦。  漂泊不定诸有情。 自在安乐永难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从错乱的幻觉中解脱出来。无论你出身高低贵贱。无论你怎么做。痛苦都会纷至沓来。   对于痛苦的踪迹过于敏感。这不仅不能消除和克服原有的痛苦。反而会因为自己执着错觉的缘故。又增添新的痛苦。人们都想离苦得乐。为什么还要去寻找第二个痛苦呢?!  一些人会想:用嘴说说容易。但现实生活中真的遇到非常不幸的事情时。就会手忙脚乱。所以。产生痛苦是必然的。的确。除了内心已经获得了自在的人以外。一般人在遇到不幸的事情时。痛苦确实无法避免。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感受痛苦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  例如。各方面的处境相同的两个人。虽然他们遇到了完全相同的不幸。可是。他们两人在心理上具备承受和抑制不幸的能力是有区别的。实际的情况就是这样。所有的结果最终会根据他们各自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没有面对痛苦的勇气和经验。思想就不可能开通;相反。另一个人具有面对痛苦的勇气和经验。思想就会很开通。这就是他们二者的区别。如果痛苦不在于人们的内心而完全依赖于外界。是一种独立存在。那么当相同的痛苦和不幸出现时。他们为什么没有出现相同的压力与痛苦呢?因此痛苦的大小取决于对心的所持态度和方法。关于这一点。早有例子进行过说明。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个人为了考验佛陀。他来到佛陀跟前。那个人胡言乱语讲了半天。最后佛陀问他:“如果施主给的东西他人不接受。那么它该是谁的财产呢?”这个人心想:那当然还是属于施主的。于是他就说道:“应该是施主的财产!”佛陀说:“说得对。你所说的粗言秽语。我一点也没有接受。当然还是属于你的。”  释迦牟尼佛实在太伟大了。他那深邃宽广的心胸在法界中没有一点动摇。考验他的人一点也没有伤害到佛陀。反而充分展示了佛陀无与伦比的智慧、慈悲和力量。因此。我们也应该向佛陀学习。努力设法使痛苦不要加害于我们。基于此。我们就应该生起正见。如果换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观察。那么对事物的本质就会有新的认识、新的体悟。   一般来讲。凡夫在看待事物时。往往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并认为那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因此。他们在看待那些伤害自己的人时也是这样——这种狭隘思维方式只会给自己带来内心的不安。不会有任何益处。所以即使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也要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待他。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新习惯。对自己对别人都会有很大的利益。  不论是什么人。前世的业力、现世的生活环境、人生的经历和人的个性等都迥然不同。因此这个世界的性质就必然是多元的。每个人都依循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们不能强求人人都适合自己的意愿。假如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大大地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当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就有勇气面对和承受;再进一步说。滚滚红尘中每个凡夫人的生命都被烦恼所控制。有时做一些无知的事情当然是再所难免的。但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它们。应该懂得这不是人的错。而是他的内心烦恼造成的错误。只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思想才不会狭隘。我们的思路才会变得开阔。下面讲一个与此观点相同的故事……  很早以前。有座日光城。那里住着一位名为日光王的国王。他有一头白色的大象。国王让驯兽师去驯服它。一天国王和驯兽师两人骑着大象进了森林。  国王的大象是一头公象。当它闻到森林中母象的气味时。就象发了疯似的。不顾一切地拼命奔跑。驯兽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令大象回头。这时国王相当恐惧。不知道做什么好。   “怎么办好呢?”国王对驯兽师说。  “赶快抓住树枝!”驯兽师说。  国王在慌乱中伸手抓住了一个树枝。终于使自己幸免于难。国王在森林中大发雷霆。立即命令手下人把那位没有使大象驯服的驯兽师关进监狱。驯兽师请求国王让他再试一次。  “我除了没有驯服大象的心以外。它的身体已经被我驯服了。”他为自己辩护道。  “你说已经驯服了大象的身体。你有什么证据呢?”  “请国王给我七天时间。您就会看到它回来。到时您就明白了。”  七天过后大象果然回来了。驯兽师拿着一个用火烧红的铁锤来到了大象跟前。他向大象招呼一声。做了一个手势。大象听到主人的话。象是无法克制似的。毫不犹豫地玩起滚烫通红的铁锤来。  国王看到这一切。终于相信了驯兽师的话。他又对驯兽师说。“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驯心’呢?!你可以告诉我这方面的见闻吗?”  “‘驯心’那只有佛陀!”驯兽师说。  国王一听到“佛陀”的名号。立刻就产生了信仰。他的心情也忽然开朗起来……  这个故事使人清楚地明白。烦恼对我们的内心有多大的影响!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烦恼是多么可怕。那头大象并不是不怕那个驯兽师。也不是不想听驯兽师的话。假如驯兽师命令它玩通红滚烫的铁锤。它都毫不犹豫地玩起来。其它就更不在话下了。可是当烦恼已经生起来时。它便失去了控制能力。于是毫不犹豫地跟在那头母象后面跑了起来。  同样。当人们的内心被欲念、怨恨、嫉妒等烦恼紧紧缠绕时。必然要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伤害父母、伤害妻儿、甚至伤害自己。对他人也会做出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情。这是情有可原的。因此。当别人攻击我们时。应该想到这并不是人的过错。而是烦恼的过错。 因此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自己生起忍耐心。  可是有些人不同意把人和烦恼分开。他们认为把人和烦恼分开来讲这种观点纯属是胡说。在他们看来。烦恼大。这就是人的过失。假如像你所说的那样去宽恕他。对方这些坏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无所顾忌放任自流。对你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时。难道你还要容忍吗?  把人和烦恼分开这种观点有不少的理由和例证。我们若深入地分析。冲动与愤怒是我们清净心被烦恼之垢所染污而出现的。都是不明智之举。只会令事情愈加复杂化。我们应当用智慧观察分析。处理问题。修习忍辱并非别人说的统统都对。我们都去接受。每个人都拥有追求真理的权力。假如我们站在真理的一边时。就应该保留自己的观点。为了实现理想。甚至在必要时可以用非暴力的手段来进行强烈的辩护。为什么要把人和烦恼分开呢?为了正确地了解别人。令自己心胸变得更开阔。而减轻内心的种种痛苦。我之所以这样讲。目的就在于此。  上面这些说法都与大乘佛教的理论观点有关。不论显宗还是密宗。都认为心的本性是清净的。一切众生皆是因地佛。烦恼等缺点都只是暂时存在于众生的心里。并没有进入他们的本性。因此。从心性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清净的佛性。所以。要对包括微小生命在内的所有众生都不应该轻视和践踏。  显宗的观点是把众生观想为自己的父母。密乘更进一步把所有众生观想为佛菩萨。这些都是在前面的理论基础上得来的。因此。应该对所有的众生生起善心和慈悲心。尤其是我们人类具有辨别和判断善恶的能力。在修行的道路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权益。并用爱心和宽容来对待他们……这就是大乘佛教的基本人生观。   我们凡夫平时在思考问题时。常会持这样的态度。即喜欢把别人及其缺点过错混在一起。这些偏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正因我们常常看到对方的过错。即使对方有很多优

中国佛学常识

点。也不会信任他。总认为他非常坏。总想这个坏人会伤害自己。人们不去责备人的缺点过错。而是去责怪人本身。导致自己的内心烦乱发怒。最终陷入痛苦的境地……  认真分析这种观点

佛学常识什么是波罗蜜多

。与我家乡的一个笑话极其相似:有一个傻瓜在家里看电视。当看到一个不合自己心意的画面时。暴跳如雷。他立刻毫不犹豫地用石头把电视机砸烂了。虽然电视节目不好。但只是电视节目的过错。而与电视机毫无关系。这个道理即使一般的人也都清楚。可是他连这么简单的事理都分辨不清。才做了这样的傻事。  这个笑话很能说明一个道理。人本身或人的心性就像电视机的屏幕。而人的各种烦恼缺点就像电视节目。把人本身和人的缺点、电视机和电视节目混为一谈。心自然会烦乱发怒。这是二者共同的地方。  如此。解释或许就会发现我们的思维和看法上肯定会有很多错误成份。虽然从理智上明明知道自己有错误。但是面对现实的时候就无法顾及

佛学的七大常识

这一点。把人本身和人的缺点混为一谈的做法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观念。它具有很大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改变。尽管如此。平时我们的思想中并不是没有正确的东西。在多数人平常的言行中也会说。“他是一个好人。不过缺点就是性子稍微有些急躁。”“不是对他本人有看法或意见。

佛学常识学习

而是不同意他的说法。”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是符合道理的。分析这些话的核心意义。某些地方是有问题的。我不敢苟同。然而。他们并没有完全彻底地否定一个人。  “不彻底否定一个人”这个道理。人们往往不能举一反三。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我们的理解能够超越这个范围。并将这个道

佛学常识太虚多看下载

理经过一定的深化。使之逐步适用于更大范围的话。即使别人要伤害自己。思想上也会想得开。心理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以前的微妙变化。这一点有修行经验的人都有体验。在烦恼逐渐减少后。人的本性力量就会逐渐显现。使自己的痛苦逐渐减少。懂得了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  平时因痛苦而产生的压力大还是小。主要取决于对观念想法的理解。自己若对事物能够忍耐。就会找到正确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方法。在这个前提下。不论遇到多么恶劣的境遇。心里都应清楚一点。那就是即便焦虑万千也无济于事。正如古印度的佛学大师寂天菩萨所说的。遇到不好的境遇时应该这样想:对不好的境遇。自己能够改变也罢。不能够改变也罢。最终的结果仅仅是这两个。假如自己能够改变的话。就不要焦虑;假如自己想改变它。但又无能为力。焦虑又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应该想到。除了正确面对痛苦外。不会出现任何有益的东西。我们只有持这样的观点态度。心理上才会大有裨益。  若事尚可救。 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 不乐有何益。     这是寂天菩萨所写的颂词。我们应该牢记它的意义。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0/3295.html

以上是关于「驯兽师」不要执着痛苦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驯兽师」不要执着痛苦;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63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