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金刚经」《金刚经》简介、主要内容及全文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10:4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金刚经」《金刚经》简介、主要内容及全文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金刚经」《金刚经》简介、主要内容及全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金刚经》简介、主要内容及全文

一、佛教经典——《金刚经》 (一)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心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金刚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二)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三)版本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的前身)在世与众弟子、长老须菩提等人的对谈纪录。由弟子阿难所记载。 目前。在中国佛教史上。《金刚经》有六种原译(均存於《大藏经》中)。分别是: 1、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本 2、元魏菩提流支译本 3、陈真谛三藏译本 4、隋笈多译本 5、唐玄奘译本 6、唐义净译本 (四)重要词汇 1、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为代表) 2、渐悟:由信而解。解而行。行而证。次第渐修。也可悟入。顿渐虽殊。而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3、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 4、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後。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与辩论法相的典籍)。二、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这件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这本《金刚般》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骗。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可能在大约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后各种技术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的、画上的或写上的原稿。大师级雕工负责精细部分的。到雕刻比较便宜的木头或比较不重要部分的比较没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后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原稿的复制品。 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优于铸造活字。例如像中文这样的语言有很大的字符集的情况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时会更便宜一些。这个工艺也具有更多的艺术绘画的自由。例如图画和图表的绘制。不过。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损坏了需要不断更换。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

太虚法师佛学常识

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

烟雨烟雨小师弟佛学常识

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

佛印讲经佛学基础常识

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

佛学基础常识问答72

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

佛学常识问答中英文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0/4027.html

以上是关于「金刚经」《金刚经》简介、主要内容及全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金刚经」《金刚经》简介、主要内容及全文;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57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