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教戒律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07:0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教戒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戒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戒律

一、戒的类别有那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   1.通戒与别戒: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通于僧俗二众的禁戒。三聚净戒也是通戒。凡发菩提心的僧俗二众皆得受持。别戒则为僧团七众所各别制定的戒律。又可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指声闻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等。菩萨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净戒。即:断一切恶的摄律仪戒。积集一切善的摄善法戒。摄受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

佛学常识txt

戒。   3.止持戒和作持戒:护持所受的戒体。停止恶业的造作。称为止持戒;策励修习善业的行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诸恶莫作’属于止持戒。是消极的止恶。‘众善奉行’则属作持戒。是积极的行善。   4.性戒和遮戒:本质上是罪恶的行为。称为性戒。例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行为。无论佛教是否制戒。国家是否订法。本质上为天理所不容。是社会所公认的罪行。属于性戒。如果本质并非是罪恶的。只是容易产生讥嫌。或诱发其他本质上罪恶的行

佛学小常识2019

为。则称为遮戒。例如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失去理智。转而犯下杀、盗、淫、妄等恶行。属于遮戒。从性、遮这两种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虑的层面是十分圆融

佛学常识的书籍

的。    二、受持五戒有什么利益?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在家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

基本的佛学常识

本。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受持五戒的人。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受持五戒。必感得二十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槃;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途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三、参加八关斋戒有什么意义?  佛陀为了使正法久住。制定戒律仪轨来规范弟子。让僧信二众各有戒律可资遵循。在家信众虽然无法剃染。佛陀为了让他们也能有机会过出家清净离欲的生活。培养出世善根。播下出家解脱的种子。而慈悲开设八关斋戒的方便法门。  受持八关斋戒是以一日一夜时间。体验出家的生活。该日除了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之外。还要遵守三条戒律:1.不以华鬘装饰自身;2.不故往歌舞观听;3.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介于五戒与十戒之间。等同出家人。所以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    四、诵戒的意义?  诵戒的根本意义。在于僧团的‘和乐清净’和‘正法久住’的理想。受戒者领受戒法及戒体之后。恐有遗忘。或有意无意之间有所违犯。因此在固定的时间(半月半月)中。或一人。或多人。共同重诵戒条。以温故知新。再次互相提醒警惕。俾能清净持守戒律。但是如有违犯者。诵戒前先要忏悔。无私无隐的发露过失。出罪还复清净。不受罪过的障碍。才能进向圣道。趣入解脱。    五、戒律的精神、意义是什么?  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五戒中的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进而不去侵犯别人。  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六、杀死蟑螂、老鼠、蚊虫等。犯戒吗?  佛教以‘人’为本。所以不杀生戒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不通忏悔的根本大戒。杀死蟑螂、蚊蚁等。则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和杀人不同。因此。以人为本的佛教。有时为了防止传染病蔓延。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而杀害虫蚁等。并不是很大的罪恶。当然。如果能够事先预防或驱逐。那是最上策。就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伤害。  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有意无意间伤害的小生灵更多。这种无意中杀害的行为。纵使有罪。也属轻微。佛教重视的是动机、存心。怀着嗔心而故意杀生。那就必定要受苦报的。  此外。若依广义而言。浪费时间。破坏物品。也是杀

佛学常识讲解

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大众集聚因缘而成。也一样要珍惜爱护。现代社会都在提倡护生环保、主张生物自由平等。与戒律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吸毒是犯佛教的重戒吗?  凡是扰乱神经系统的物品。如速赐康、安非他命、鸦片、大麻、白粉、烟酒等刺激性的东西都属毒品。吸毒不但吃掉自己的健康、生命、荣誉、人缘、前途。甚至因为吸毒而家破人亡。断送一生幸福者。比比皆是。所以毒品要绝对禁止。  佛陀虽未制定不吸毒戒。但佛教中有酒戒。五戒中的‘不饮酒’。就是拒绝刺激性及会覆盖清明神智的物品。以现代角度诠释。不饮酒就是不吸毒。吸毒就是犯五戒中的饮酒戒。这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之一。    八、破戒与破见有什么分别?  破戒可忏悔。破见不通忏悔;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可以忏悔纠正。破见是根本思想的错误。在见解上无法再接受佛法真理。就永远与佛道无缘。  因此。学佛应有正知正见的正确认知。  一般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不懂改过。自然罪过加重。只有沉沦三途恶道。  因此。在佛教中。一个破戒的人并非可耻。只要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个破见的人。则有如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就如同在政治上。思想犯的罪过比较严重。在佛教的戒律上。错误的思想见解。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昧于因果的邪恶见解。是烦恼的根源。也是障道的因缘。因此。一个修学佛法的人。首先要培养正见。有了正当的见解。才能勇猛精进。深入佛道。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0/451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戒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戒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46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