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的制度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的制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的制度
一、什么是佛教的僧伽制度? 佛教对僧团的管理。以‘六和敬’为主要的僧伽制度。六和敬不仅是建立僧团的重要基础。推而广之。也是建立清净和乐的佛化家庭。乃至安和乐利社会的重要根基。六和敬是: 1.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平等和谐的生活。这是相处的和乐。 2.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彼此说话诚挚。语气委婉。这是语言的亲切。 3.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不计较是非利害。不比较人我得失。养成开阔的胸襟、愉悦的心境。这是心意的开展。 4.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大家养成奉公守法的习惯。公平合理的生活。这是法制的平等。 5.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对佛法有共同的认识。以佛法作为行事的最高标准。不越离轨道。这是思想的统一。 6.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同享应有的福利与照顾。使大家都能有舒适、安稳的生活。这是经济的均衡。 二、什么是佛教的信徒制度
佛学基础 佛教常识
? 佛教的信徒制度有: 1.皈敬三宝: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也是超越世间的圣财。佛如光。能圆熟众生。是为世间的教主;法如水。能滋润众生。是为人生的真理;僧如田。能生长众生。是住持佛法的善知识。三宝的重要。就好比阳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宝。才得以长养法身慧命。升华心灵世界。跨越人生的藩篱。 2.受持
赵朴初 佛学常识问答
五戒:是信仰的实践。戒为一切善法的根本。戒的本质是不侵犯。从不侵犯中。完成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受持五戒。可以增长信心。可以生出功德。可以产生力量。可以人身平安。可以增加道念。可以慧由心生。可以获得尊重。可以产生和谐。 3.听经闻法:凡遇有听经闻
佛学常识含义
法的机会。要发心前往参加;或藉由研读经典。从中认识佛教的精神所在。提升信仰的层次。 4.深信因果:佛教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佛教徒要远离苦恼。不仅要明因识果。更要深信因果。不悖因果。 5.护持正法:三宝弟子的责任是‘护法’。即护持正法。为佛教贡献心力、财力、人力。都是护法的行为。譬如:对毁谤三宝
佛学常识pdf下载
者。挺身辩解;支持佛教教育的事业。培养佛教青年等。综言之。最重要的是不护持迷信、邪信的宗教。要护持正信的佛法。 三、什么是‘僧事僧决’? 凡有关出家僧团之事。如:佛门清规及寺院各项职务的行事等。应该依止戒律的制订。遵循清规以及长老师长的公决。或依往例等原则办理。出家僧侣弘法。在家居士护法。如此。信众可以积极参与寺院各项护法、义工。协助僧众弘法的推动。以其丰富的社会资历。提供寺院事务的咨商。或对社会协助弘传与教化。也可办理文教等佛门事业。但若逢僧团发生任何事端。不评论僧团的好坏是非。以免滋生困扰;对溜单的僧众。不宜收留。以免犯‘五逆重罪’中的破和合僧之过为要。僧事应由僧团全权处理。如此才能维护僧团的和乐、清净。信众也才能如法护法。 四、在家居士可以经营管理寺庙吗? 佛教自早期就有许多居士林、念佛会、莲社、各种善堂。都是由在家居士发心负责。其职务可以称林长、会长、社长、堂主。但不宜称‘住持’。因住持为住持三宝之义。居士成立的团体。以从事佛教的慈善事业为主。不宜从事法会佛事经忏等。此外。婚丧喜庆的法事。应交由僧众负责。佛陀以‘出家内弘。在家外护’为教团纲纪、佛法久住的准则。为令僧信和合、教团伦理有序。应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助合作。 五、在家居士可以从事经忏佛事吗? 僧众负有住持佛法、广度众生的任务;在家居士则可在寺院中奉献服务、护法卫教。两者各有角色。不容混淆。尤其在家居士不可以越俎代庖。将经忏佛事作为谋生之道。 六、僧信之间应如何相处? 僧众对待信徒之道: 1.教他佛法。助长家和。 2.鼓励发心。爱家爱人。 3.劝其正业。正勤正乐。 4.传授正法。增加信心。 5.老病死生。给予开导。 6.人我烦恼。为其化解。 在家信徒待僧众之道: 1.四事供养。恭敬尊重。 2.请转法轮。随缘学习。 3.宣扬圣德。赞叹有道。 4.护持道业。助其修道。 5.随其修行。增益品德。 6.令众无缺。广增僧信。 七、如何认识寺院庵堂的性质? 佛教修行者的修道场所称为寺院、庵堂、道场、精舍、伽蓝、兰若、丛林、讲堂、莲社、佛刹、学舍、念佛会、布教所、居士林等。现在一般均以‘寺院庵堂’作为佛教的专用名称。 ‘
佛学常识23
寺’。古为男众修行者所居。原为我国古代接待贵宾的官署。西域高僧竺法兰、迦叶摩腾到中国时。朝廷使其暂住于寺。后建白马寺使二人安居于此译经。此后‘寺’即为佛教建筑的专有名词。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 ‘院’。以学习为主。如佛学院。院。原意为周围有垣。转称为周垣或指回廊的建筑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太宗敕令建造大慈恩寺供玄奘大师做为译经的场所。名为翻经院。自此成为佛教建筑物称为‘院’的端绪。一般以侧重文教方面者。称为‘院’。 ‘庵’。为女众修行者所住。是指出家人或隐遁者远离村落所居住的简陋草庵。后世特称比丘尼所居住的地方为庵。然而庵寺昔日原本通指僧或尼所居之寺。并不限于比丘尼所住之寺。 ‘堂’。为在家学佛者共住的地方之通称。又指供奉佛像。或者作为讲经修行等用途的建筑物。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0/451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的制度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的制度;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