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入门 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入门 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入门 二
十二因缘的解脱观 苦灭谛。乃是逆著十二因缘的次第。从断绝第十二因缘的老死。向上推转。到了第一因缘的无明断绝之时。即是超凡入圣的解脱境界及涅槃境界。也就是说。要想不「老」不「死」。唯有设法不再出「生」;要想不再出生。便不得造下「有」漏的生死之因;要想不造生死之因。对于贪恋的事物。便当立即放下求「取」和舍不得的心念;要想无取无求。唯有首先排除避苦求乐的「爱」欲心;要想无爱欲心。便当不再领「受」苦乐的感觉;要想不受苦乐所动。当求六根清净。不与六尘接「触」;要求六根不触六尘。唯有不起「六入」;六入是由「名色」所成。要求不起六入。便不宜求生投入母胎;投胎的主体是业「识」。故应先破业识;业识是由前世「行」为的集聚而成。故当先勿造作有漏的善恶行为;所谓有漏(sasrava)。是指本著有我的意念。由身口所作的一切行为。不论是为身心的私我。或为群体社会国家世界的公我。乃至是为宇宙全体的神我。均系有我有漏的生死业。为何有我的观念存在呢?乃因众生皆在「无明」的愚疑之中。何谓无明愚疑?即是没有智慧。不能明察我们所处的五蕴世间。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暂时的。不实在的幻景。所以误将众生各自所造的身心乃至宇宙。当作「我」来维护与贪恋。如果能将此无明排除之后。便可修好解脱之船的漏洞。平安地航出生死的苦海了。如何排除无明。那是要靠修行八正道来完成的工作。也就是下面所要介绍的道谛之内容了。道圣谛是佛陀的修道论 道圣谛。简称道谛(marga)。即是灭苦之道。或灭苦的方法。也就是佛陀所说修道方法。若能依此方法。切实遵行。便可升入圣境。是由凡夫众生成为超脱自在的圣者之道。所以称为道圣谛。 道谛的内容。含有八目。所以总名之谓八圣道分或名八正道(a
佛学常识什么是业力
ryastangikamarga)。又译作八支圣道及八正法等。现在分条叙述如次: (1)正见(samyag-drsti)──彻底明了四谛之理。即为正见。当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来监定见解的正确性。即是说。能够理解我们所处的五蕴所成的身心世界和环境。确是虚幻无常的;既属无常的幻景。自亦没有真我的实体可求;彻见无常。实证无我。当下便是涅槃。便是寂静(不动心)的圣境。唯有依据这样的见地。来从事佛法的修行。才能真正地达到解脱的目的。 (2)正思惟(samyak-samkalpa)──又被译作正志、正思、正分别等。即是正确地思惟四谛之理。基于正见的原则。勿使心中生起贪欲、镇恚、害心等的活动。这是清净意业的工夫。 (3)正语(samyag-vac)──即是真语和实语。不妄语(谎言)、不两舌(挑拨是非)、不恶口(粗言詈语)、不绮语(戏论淫词)。应当以善言劝勉。爱语安慰。直言教导。此为基于正见所作清净口业的工夫。 (4)正业(samyak-karmanta)──又被译作正行。即是端正品行。远离一切的邪恶行为。是
不丹佛学常识
指基于正见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除了已婚夫妇之外的一切男女的淫事。均为邪淫)。不用一切兴奋剂或麻醉物。此即是清净身业的工夫。 (5)正命(samyag-ajiva)──清净了身、口、意的三业。顺从佛陀的教法。远离五种(不正当的)被佛陀称为以邪法活命的职业。例如:诈现奇特、自称功德、咒术占卜、大言壮语、彼此标榜等;亦即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不法的利益。名为邪命。学佛的人。当以正常职业。取得生活的所需。 (6)正方便(samyag-vyayama)──又被译为正精进或正治。即是努力于贪嗔无明等烦恼的对治。精进地迈向涅槃的圣道。故当发愿:已生之恶使之速断。未生之恶使之不起;已生之善使速增长。未起之善令之生起。 (7)正念(samyak-smrti)──系念正道。不起邪念;即是以不净观(a-s'ubka-smrti)等的方法。摄心制心。使之不受物境欲念所摇动。所谓「不净观」。即是观想此一身体。共有五种不净: (一)种子不净(由父精母血所成故)。 (二)住处不净(胎中十月住于母体的屎尿之间故)。 (三)自身不净(此一身体是由地质、水份、热能、空气等四大所成故)。 (四)自相不净(身中常由眼、耳、口、鼻以及大小便道的九孔之中流泄秽物故)。 (五)究竟不净(此身死后必将腐烂化为脓血。乃至枯骨亦坏故)。观想自身不净。观想他身不净。便可息灭物欲之心。也可增进舍身为道之心。请注意。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构成宇宙的四大物质元素。不要误以不贪酒、色、财、气。名为「四大皆空」;乃以宇宙的物质元素。暂时幻现的身体。不是究竟的存在。所以称为「四大皆空」。 (8)正定(samyak-samadhi)──循著以上七个阶段次第修行。正念的观想完成。便可进入四禅八定。再加以无常无我、四大皆空的正确知见(即是空慧的观照)。便能进入无漏清净的灭受想定。那即是解脱自在的境界。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所谓涅槃(nirvana)。曾被译作灭度、寂灭、圆寂等。即是超越了一切烦恼苦痛的系缚。住于绝对自在的境域。那是不能用时间和空间范围的来圆满充实的存在。不苦不乐的中道 我们从以上所见。佛陀的修道论。既不主张享乐。也不主张苦行。乃是不苦不乐的中庸之道。实行起来。也不会感到困难。不用浪费金钱。也不一定要我们避开现实的生活。而是教导我们。就在现身所处的环境中。及时用功修行。著手之际。也不繁杂。只要能够把握住一个原则。认明我们的身心和这身心所处的环境。都是无常的、无我的、暂有的、幻有的。便可渐渐地对名利得失的心念淡薄下来。对于求取解脱之心积极起来。然后再对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之间的存心。以及言行方面。加以留意;宁可损己利他。不要损人利己;应以正当的职业。为人间的社会。谋求幸福;尽可能地利用时间。多做自利利他的工作;为了洗练我们的身心。应当多做一些使得物欲沉淀的工夫。这种工夫。上面仅仅列举了一种不净观的方法。其实。正念所包含的方法很多。主要的尚有六种正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持戒(即在八正道中的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念布施(以财物布施贫穷。以佛法施化有缘的众生)、念生于诸天的功德。 这儿须加解释的。修行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不出福慧二类。心中念念不忘地对于佛陀伟大人格的敬仰。对于佛陀所说教法的渴求。对于实践佛陀教法者──僧人的见贤思齐。对于造作恶业的警惕。对于困苦众生的盼望能予以救济。对于以禅定力而生于诸天的向往。这六种系念的表现。均属于福业。但此六念的功夫所得。便属于慧业了;因为正念不断的更进一步。便入禅定境界。定力即能产生智慧。 以佛陀的智慧所见。生天未必可喜。即使到了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仍未脱出生死的界限。故对于六念之中的念天功德。不可误解成为仅仅希望求生天上。而是指的八正道中最后一个阶段。盼由四禅八定的禅天过程。进入涅槃。 正念。主要是指心念。但是。晚近中国。以口念佛、念经。也不为错;由口业来帮助意业。当然更好。不过。如果仅用口念而疏忽了心念。那就舍本逐末了;如果仅是口中念佛。而忽视了八正道的兼顾并重。更是错上加错了。事实上。凡是信心坚强、修行殷切的人。也必是位行解双举的佛教徒。 因为。佛陀的教法。是要我们在不背弃现实生活和人类环境的原则下。努力于解脱道的修持;并以佛法的实践。来导致个人生命的升华。促进人间社会的净化。所以八正道的修行者。既能摆脱物欲之火的煎熬。也不必如苦行主义者们接受痛苦的折磨。佛法的中心思想 佛法。便是佛陀所说的教法。即是佛陀教我们用来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以及解释这个修行方法的原理。切勿误解修行仅是出家人的事。也勿以为唯有吃素念佛或坐禅拜佛才是修行。这点可从上面的介绍之中得到理解。也正由于如上的介绍。使我们见到了佛法的一个梗概。这个梗概。便是「四圣谛法」。在此四谛法中。又以五蕴法分析了宇宙人生的本体。五蕴法中包罗了构成主观的六根和客观的六尘。这个五蕴的世间。便是苦谛的内容。又用十二因缘。说明宇宙人生的现象。说明三世因果的循环。也说明了如何使此因果循环的现象消失。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名为因缘;先后之间所起的现象之关连。名为因果。因缘思想和因果思想。是一体的两种表徵。乃是佛陀思想的独特处。也是佛教的中心思想的中心。佛陀即以此因缘与因果。宣说了集谛和灭谛。为了灭苦的方法。便说了八正道。八正道乃是最平易近人的修行方法。也是最能适合人们接受的中庸之道。 当然。初初接触到佛法的人。可能仍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此在佛陀悟道之初。即已有过如此的顾虑。结果还是被许多愿意接受的人理解了。所以也发扬光大了。 从五蕴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唯识法相」的哲学;从因缘生法的立场上。发展成了「般若性空」的实相论;从身口意三业清净的立足点。完成了戒律的体系;从正念及正定的基本上。发达了禅观的思想。统括佛教思想史上的小乘佛教。而至大乘佛教。其中心思想的源头。皆不出如上所举的四圣谛和八正道。所以把它称为佛陀的根本教义;因为它是大乘、小乘。一切佛法的根本。故又被现代学者们。称为根本佛教。 六、佛陀的教团 教团的构成 在佛陀当时的印度。尤其在恒河流域
赵朴初佛学基础常识
一带。有著许多的沙门团。是于各种不同的思想下。形成各式各样的出家人的团体。当佛陀成道之后。有了自己的教义。依照佛陀的教
佛学基本常识
义。作为实践依准的出家人。也日渐多了起来。这便是自成为一个佛教教团之开始。 但是。佛陀的教团。虽以出家的沙门(s'ramana)为中心。经常追随佛陀的。也以沙门为主。佛法教化的对象。却不限于出家人。佛陀倒是为了教化在家人而到处游历。并且教导他的出家弟子们随缘教化。往
一分钟学会佛学常识13
往利用出外托钵乞食。接触俗人。应机施予佛法的宣化。故将托钵乞食视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以之接引、化导与佛法有缘的人们。所以名为化缘。 俗人归信之后。绝对的多数。不会随佛出家。佛陀也不要求人人出家。因此。出家的沙门。形成了教团。教团的外围。便是众多的男女信徒;他们虽不直接参加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556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入门 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入门 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