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教入门 三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01:01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教入门 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入门 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入门 三

一、佛教的信仰与教义  佛教的发源和流传  (一)发源于印度  二千五百年前的一位释迦族的王子出家。经过六年的修行。开悟成佛。并将他所体悟到的、解脱生死和一切烦恼的方法。向当时的印度社会。宣扬了四十九年。最后以八十岁的高龄。离开了人间。我们称他为佛。也就是彻底觉悟了一切宇宙和人生道理的人。这是佛教的开始。  (二)中国佛教  佛教在印度。经过五百年的传流。才通过西北印度。由中国的新疆省。传到中国。这在中国后汉明帝的时代。已经有了关于佛教传入的文字记载。在中国经过五百多年的传播及发展。由于和中国儒家及道家文化的相互激扬。便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共有十三个宗派。那是由于不同的高僧所依不同的佛教的经典和论典。由不同的各种角度。发挥了他们的见解。其中最能表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是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华严宗到了中唐(第九世纪)以后。便和禅宗合流;天台宗到北宋时代。虽曾一度复兴。但却未能继续发展。到了近世。谈起中国佛教的寺院或僧尼。百分之九十九。均属于禅宗。虽然尚有修学天台、华严和净土念佛的人。他们的出身。却不能与禅宗无关。  近代的中国佛教界。出过四位伟大的高僧。那就是以持戒著称的弘一(1880-1941)、以念佛著称的印光(1861-1940)、以热心教育及弘扬教义著称的太虚(1889-1946)、以禅定著称的虚云(1840-1959)。他们四位均对近代的中国佛教有过极大的贡献。但是。今日传来北美的佛教。则以禅宗的影响力最大。  (三)美洲佛教  目前在北美弘扬佛教的。人数并不多。系统却很繁杂。因为。印度的佛教曾以三个不同的时代。三个不同的姿态。分向三个不同的地区传播。那就是早期的印度佛教。传向锡兰和缅甸;中期的印度佛教。传向中国;晚期的印度佛教。传向西藏。而在这三个不同的区域。又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性格。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锡兰和缅甸的佛教。属于小乘。大乘佛教之中。又有显著和密教之分。中国的属于显教。西藏的属于密教。中国佛教

佛学常识 太虚

又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今天的北美。是各系佛教汇集的地方。但是仍以禅宗最受北美社会的欢迎和爱好。今天在北美传播禅宗的人。不论他们是来自那一个国家。禅的根源是中国。直到近代。在中国最风行的仍是禅宗。中国人在北美弘扬禅宗最有力的则为十六年前

佛学常识-凤凰网

到旧金山的度轮法师。他是虚云和尚的弟子。现在不仅于西岸各城市有分院数处。且已创立了一所法界大学。经常有数十位出家弟子跟随他修行。在美国东岸。则为现在由本人住持的美国佛教会大觉寺。由于前任住持仁公法师的促劝及副会长沈公家桢居士的赞助。虽然由我教禅。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同时也颇艰苦。前途则极乐观。我们分别开设了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特别班、精进班。学生之中。已有人准备发心出家。终身修行。并且由学生发行了一份「禅」的英文杂志。    至于这次我来多伦多的因缘。当然要感谢侨领吴侠民先生的邀请。我之认识吴先生及为我担任粤语翻译的简许邦先生。则是由于詹公励吾长者的介绍。  詹公其人。虽非禅宗的传人。他与近代中国禅宗最伟大的禅师虚云老和尚之间的因缘。却十分深切。此可从阳明山中华大典编印会印行的《虚云和尚法汇》  附录〈虚云老人末后诗札〉的内容。特别是第十三札〈梦中茶话〉及第十六札〈告别绝笔〉。均可见出詹公与虚老之间感应道交。非同寻常。詹公一生乐善好施。但他并非百万富豪。十数年前。发大弘愿。愿以二十英亩农地。捐出作为发展国际佛教的建筑用地。近一年来。经过与本人的数度倾谈。更发弘愿。决定捐出他的一块面积近七十七英亩的农场。连农舍。请中国高僧主持。筹建虚云禅寺。以利传播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成就僧俗四众修行禅法。    七十七英亩的土地。对一般人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对一位修行的有道高僧而言。毋宁是一桩麻烦的事。要保持它永远属于十方大众的产业。要从各方面募款。建造寺院。要教导住在那里修行的人。要培养更多后继的人才。要维持他们的生活。这项任务。至为艰钜。否则就会辜负这位施主的愿心了。可是。出家人虽不经商。也不得为了薪水而为任何人工作。他的悲愿以及为报佛恩而能尽形寿献身命的信力。必定能感得护法龙天的加被。把这块农地。经营成为在北美传播中国禅宗的一座大本山。同时。也不仅是因为詹公或中国禅师要传播禅的方法。乃是由于在北美的中国人。需要它。北美的本地人。也需要它。佛教是被这需要的潮流。卷来北美的。在座的诸位以及广大的北美大众。才是请佛教来这里的主人。能有这么多的支持者。前途当然是极其乐观的了。  这决不是空想。凡是真正接触过佛教的人。他就不会反对佛教的传播。尤其是禅。它是中国文化最光辉的一部分。它不是宗教。它不必要求你改变什么。也不要求你做任何不希望做的事。它却能够使你从实际的生活中。得到身体的平安健康和心理的平静明朗。也能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佛教的支持者和传播者。佛教的信仰  很多人都认为佛教的信仰是迷信。其实。当你听过一些佛教对于信仰的解释之后。你就会明白。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非常合理的。  (一)三宝  佛教的信仰。以三宝为中心。不像一般人误会佛教的那样。认为佛教是崇拜鬼神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可以分作自信和信他的两面。然都是以三宝为主。三宝。意思是宝物。有救济贫困的功能。佛教则用三种宝物。救济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从一般而论。人的自信心是有限的。往往由于财力、智力、权力的限制。对于宇宙人生乃至小到对于平日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没有自信心去解决和克服。这种人。首先需要有一种外在的依靠。才能帮助他克服难关。那就是信他的力量。(二)信他  佛教给你信仰的。称为住持三宝:  (1) 佛宝──二千五百年前出生在印度的一位王子。出家修行而开悟了的那个称为佛陀的历史人物。   

赵朴初佛学常识

(2) 法宝──由那位成了佛的印度王子。把他自己开悟的方法以及用他的智慧观到宇宙人生的真理。说了出来。只要我们照著他所说的方法做去。我们也能开悟。  (3) 僧宝──凡是佛教徒。如果他能负起修行佛法并且传播佛教的责任。便称为僧宝。虽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事实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宝的使命。在这三宝之中。如果无佛。我们根本无从知道离苦得乐的方法。如果无僧。这些方法便无人示范修行。也无人把这些方法传流到现在。而我们信佛及敬僧的理由。即是为了学习修行的方法。当然。佛教也鼓励我们崇拜圣贤。佛教称他们为菩萨。譬如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等。也都是信他的对象。并且灵验非常多。但这仍在三宝之内。一切的菩萨都是僧宝。一切的佛都是佛宝。佛教被人误为迷信的最大原因。乃是由于许多信佛教的人。只是信佛信僧。没有懂得修行的方法。事实上。如不学习方法。信佛信菩萨。虽可得平安。却不能开悟而离苦得乐。唯有学习了方法。认真地修行之后。始能由信他而产生自信的力量。(三)自信  即是信自己。这是在信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就是从修行的经验中。确切地体悟到了我们每一个人。有成佛的可能。本来和佛无别。所以必将能够成佛。但这自信的仍是三宝。我们称它为自性三宝:  (1) 自性佛宝──佛的意思是觉悟。人人都具备有觉悟的可能性。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就是清净的佛性。只因为被外在的八风所吹。心理受了影响。产生了种种的烦恼。把清净的佛性遮盖住了。所以称为凡夫。所谓八风。是指的利益、损失、毁谤、荣誉、称赞、讥笑、痛苦、快乐。一个人。如果能够到达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他就解脱了一切的烦恼。虽然尚未成佛。他已

《佛学常识》太虚

见到了他的自性佛宝。  (2) 自性法宝──在没有开悟之前的人。修行的方法。是靠他人传授的。当你开悟之后。你会发现。修行的方法。本来就是现现成成的。和每一个人的本性是分割不开的。这个方法。包括理论的和实践的两部分。理论的部分。可以比作地图。实践的部分。可以比作上路向目的地前进。两者缺一不可。否则不是落于纸上谈兵式的研究。便是落于盲人骑瞎马式的苦修。未悟之前。法在心外。所以需要求师问道。开悟之后。法在心内。

小常识佛学

从你心中流露出来的。就是解脱烦恼的方法。不必另外再向佛经里去寻求。但却绝对是与佛经的观点一致。因此。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一共向当时的信众们说了四十九年的修行方法。最后宣布。他并未说出一字。也就是说。他没有创造出任何方法。一切的方法。原来就存在著的。他只是在发现这些方法之后。向大家指点出来而已。  (3) 自性僧宝──佛与法。既在我们每一人的自性中俱备了;僧。当然也不例外。僧的意思是融洽无间。和合一致。即消除了烦恼之后的状态。所以称为「清净和合僧」。烦恼是从我们的肉体及精神方面的不满足和不顺利而产生的。所以信佛的人。要解除烦恼的痛苦。首先必须从贪心、嗔怒、不明是非的三方面。渐渐地省察和消除著手。尤其像出家人。他们不求任何东西。甚至将他们最宝贵的身体。也施舍出来。称为舍身出家。所以称为僧宝。但在他们没有断除烦恼之前。仅仅是凡夫僧。断了若干烦恼的。称为贤僧。将要断尽一切烦恼的。称为圣僧。像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即是圣僧。纵然是成了佛的人。也是僧宝之一。所以释迦牟尼佛。仍对他的弟子们宣称。他也在僧的数目之内。有很多人。不晓得佛与菩萨的区别。现在。相信诸位已经明白。菩萨是成佛之前必经的修行阶段的人。佛是菩萨修行到圆满时的最高阶段的人。佛的身分是最高最圆满的。但他仍可为了适应各类的众生。化身为凡夫、化身为鬼神、化身为菩萨。所以在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是古佛的再来。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种不同类别的化身。其实。他有千手千眼。也有万手万眼。他有千万种不同类别的化身。化身的方式。则有托胎化身及变现化身的不同。不论那一种方式的化身。当他在你面前出现的时候。他是你的亲戚朋友和家族中人。是普通的人。他可能用正面的方法来协助你。也可能用反面的方法来激励你不论正反。都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556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入门 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入门 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19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