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教入门 四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00:5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教入门 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入门 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入门 四

(四)佛与学佛:  在佛没有出世以前。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佛。佛陀降世并成道以后才有佛可学。学什么?学佛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说法四十多年。在这四十多年中。他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程度的人说法。而不同程度的人得到不同程度的意义。这是他说法的目的。因此。在佛教的立场来说。其宗旨或本意是在学佛而不在佛学。  佛。可以学。这是一切宗教里唯一谈到的。教主本身不以为他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超过一切的人。佛教不讲神话。有些人学佛学得不得当。而造成傲慢的心理。认为只有他是至高无上的。这也不应该。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他觉得人人都应该走他那一条路。人人都可以走上他那一条路。人人都可能和他一样。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要人们学习的地方。所以学佛不是学释迦牟尼佛那个人。而是学他之所以能成佛的修行方法。和他那样的人格标准。故称「人成即佛成」。(五)历史上的佛和宇宙间的佛:  人类的历史非常的短暂。文字记载中。曾经有佛的记载的。只有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以前。这个世界上没有佛。释迦牟尼佛以后到现在还没有佛。在这个地球尚未毁灭以前。还会有佛出世吗?不知道。但是。从这点我们要讨论到佛经里所谈到的几个问题:凡是过去看过几本佛书的人。大概都看过这些话:「三世诸佛」、「过去七佛」、「贤劫千佛」。  讲「宇宙」两个字。宇是上下四方。宙是古往今来。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其实。以时间来说。过去也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也没有;从空间上来说。乃无际无限。也不是有相的存在。可是印度哲学里有「常论」及「断论」。常是永恒的有。断是无因无果。佛法不讲常、断。而是讲中道。非常非断。非空非有。  我们自学佛修行到证悟以后。一切时间、空间诸佛都不存在。但没有证悟之前。我们还是需要把前后因果的时间。因缘生存的空间标出来。  佛经里说到。释迦牟尼佛是过去七佛中的第七个佛。他以前有六尊佛。

佛学常识pdf

第一尊佛是出世在过去九十一劫以前。本劫之前的庄严劫中有三佛出世。现在的贤劫中。共有千佛出世。已出世的释尊是第四尊。弥勒将是第五尊。到释迦世尊为止。通称为过去七佛。他们的共同教诫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的三等。此处是指的大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大致上说。我们的娑婆世界的一次生灭。称为一个大劫。这是指我们所处的大千世界。地球。只是这个娑婆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微尘。  所以贤劫虽有千佛。以人类众生极短的生命。要想遇佛出世。实在太难。因此应当庆幸我们得生于现在贤劫中。虽未亲见佛面。但已遇到了佛法。  有人说我们生在「末法时期」。所以修道的少。而成道的没有。我认为这是勉励性的说法。目的在于劝人修道和成道。但对自信心不够的人。也会产生反作用。这并不是佛所说的话有问题。而是我们这时代。应该相信。对于不信佛法不修行佛道的人虽是末法时代。只要有信佛学佛而修持「正法」。对他就不是末法时期。所谓的正法是:只要有人根据佛的戒律和八正道等方法来修行。就叫做正法律住世时期。而事实上。我们这时代尚有比丘、比丘尼。也有持五戒、菩萨戒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庆幸生在贤劫里。有千佛可以亲近。释迦牟尼佛以后会有弥勒佛出世。时间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以后。也许那个时候。这个世界己经不存在。但是诸位不要失望。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球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星球。当我们的色身不存在的时候。我们的愿力仍可使我们到达我们愿去的任何与佛有缘的地方。  所谓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即是指化身于千百亿个国土说法。请不要仅把这地球世界当成众生活动的舞台中心。  佛经里说有很多他方世界。这很容易一想就想到西方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东方药师佛愿力成就的琉璃世界。其他还有很多世

佛学100个常识

界。因此我们讲历史上的佛只有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并不一定就在这个世界出现的。弥勒佛出世时。这个世界也不一定还存在。但。要想以后跟弥勒佛在一起不是不可能。只要发这个愿。我们做共同的事可得共同的结果。由于共同的愿望。而使我们到共同的地方去。(六)众生都是佛和众生皆成佛:  王阳明先生说:「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从佛学里来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心量与佛并无差别。为何众生不是佛?乃因众生有烦恼。烦恼去了。众生就是佛。也许有人问:「本来都是佛。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都是众生呢?」「人人都是佛」。这是从佛的眼光来看的。常言。以小人之心看人。大家都是小人。君子用真诚心待人。宁可受欺不愿冤枉任何一个人。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君子。圣人把所有的人当圣人。你现在不是圣人。终有一天。你可能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所有的人都成为圣人。佛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每一个众生与他并无差别。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佛是站在众生的立足点看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而不是站在高成就上俯视芸芸的众生。这是众生都是「佛」的意义。  众生皆成佛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不可能呢?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佛分为六个等级:  (1) 理即佛:不管你相不相信佛法。不管你有没有听到过佛这个名字。你本身具有佛的本性。我们称为佛性──成佛的可能性。不要说是放下屠刀。就是没有放下时也是佛。所以不但是人。连蚂蚁、苍蝇等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也都是佛。  (2) 名字即佛:听到过「佛」这个名字。知道有「佛」这个名称。也听到有人说过「人皆可以成佛」。这种人是名字佛。  (3) 观行即佛:参加过佛教修持活动的人。不管得效深浅。只知道有这么一种修行的方法而尝试著去做的。这种即称为观行佛。  (4) 相似即佛:己经修行到信心坚定不移的人。切实的信心。一定要从实际修行的体验中得来。若能知道自己必将成佛和一定成佛。此为相似佛。  (5) 分证即佛:到此已是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地前能伏住无明而不能断除无明。地上则无明分分断灭。而佛性分分显露。  (6) 究竟即佛: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佛性。到无明断尽了。就是究竟佛。(七)现实生活中的佛:  以上所说的佛很不容易见到。释迦牟尼佛以后。离弥勒佛出世还很久。但现实生活中有佛。满街都是圣人。当然满街都是佛。大家都是佛。没有一人不是佛。没有一物不是佛。一个人。不管他信佛不信佛。我们也把他当成一个佛。只要他说的话合乎佛法。他的话就是佛说的话。日常生活中。合乎「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三

佛学常识问笞

个标准的人。便是现在的佛。活著的佛。  人们如能一日修行一日是佛。一时修行一时是佛。一念修行一念是佛。若能

佛学常识课本

念念不断地与戒定慧相应。他便念念是佛了。戒定慧代表著佛的清净的一切身心行为。  我们常说:佛有千百亿化身。但我们不知道站在我们面前的任何人。乃至我们自己。有时就是佛的化身。不过也有人问:「我不信佛。我也是佛的化身吗?」  是的。佛以种种身分。种种行为来感化人或是逼迫人走上修行成佛的道路。人们进入佛门正式成为佛教徒的因缘。可有很多。正常的路途是受人鼓励劝说而接触到佛法。有的人环境太好。不愁吃、不愁穿。而且生来便有很聪明的头脑和强健的身体。他们没有想到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痛苦的问题。一旦当他受到了人或事物的打击。让他知道了社会上还有苦难、烦恼。并且感到自己的身心。很不自在之时。便能促使他走上了学佛之路。所以佛的出现在面前。不一定示现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的佛相。 活菩萨  菩萨不是偶像。偶像只是佛教徒修行过程中使用的法物而已。它虽代表著佛与菩萨的庄严相。它的本身并不就是佛与菩萨。但是佛

佛学常识之慈悲

菩萨的偶像能让我们供养礼拜。集中心念。表达虔诚恳切的信仰力。菩萨不是鬼神。只能短时间内和小范围内显灵异的是鬼。能在较长时期内及较大区域内显现灵异的是多福大力的鬼。或者称之为神。一般人不能分辨神佛的不同。也不知道鬼神与佛菩萨的差别。佛菩萨不会希求人们对他的祭祀和回报。只有无条件的为众生解救苦难。鬼神则对人们贪求报酬。祭祀血食等。以显示他们的威力和荣耀。  菩萨救济众生。可现种种身相。通常的显示则和人一样。所以菩萨和天仙也不同。求生天上的仙人。求长生不老。求肉身不坏。所谓羽化登仙。但是天上的仙人。也有他们一定的寿限。所以佛经中说。天人当有五种衰相现前时。即是天福享尽而要下堕之始。菩萨也和罗汉不同。罗汉是自求解脱生死烦恼。而达到不再受人间生死之苦的目的者。但菩萨是因自己有烦恼痛苦进而想到了一切众生也会有烦恼痛苦。结果。菩萨一心帮助众生。脱离苦难。忘了他自己的苦难。并以为救众生而受一切苦难为理所当然。  菩萨现在家相的多。且十分庄严。不过。并不可说现在家相的人就是菩萨。  真正发了菩萨心的人。需要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相应。即是厌离现实而不逃避。入世化众而不贪恋世间五欲。他们虽是在家人。有其事业。家眷。但其赚钱是为了弘法。有眷属是为了度众生。很多人以为受了菩萨戒以后的人就是菩萨。其实。菩萨戒只是一个形式。只表示从此以后要遵循菩萨道。如不能依照菩萨戒的精神。具有菩萨的心地。便只是虚有菩萨之名。而无菩萨之实。  人皆可成佛。成佛之前先当成为菩萨。要成菩萨。须修菩萨道。谁行菩萨道而具菩萨心地的话。谁就是菩萨。菩萨不一定供在寺院里。寺院里供奉的乃是菩萨的圣像。菩萨精神与菩萨行的活动是在社会的众生中。如果你存菩萨心、做菩萨事。你就是菩萨的化现。佛教讲慈悲。慈悲即是净化的爱心。是无限广大的同情心。是不含有任何条件的爱心。便是菩萨心地。  菩萨行的推行。可依因缘的亲疏厚薄而有先后与缓急之分。所以请诸位不要忘记你自己应存菩萨心、行菩萨道。首先对国家、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子女。而后乃至于对社会大众及一切众生都以菩萨的行为对待。  另有应该明白的一点。菩萨有「逆行」的法门。凡是打击你、压迫你、刺激你、欺负侮<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5563.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入门 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入门 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19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