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入门 五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入门 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入门 五
三、在家居士如何学佛佛学与学佛 很多人都以为佛学很不容易懂。因为专门性的名词太多、经典太多、论书太多、教理思想的派别也太多。初进佛门的人。颇有望洋兴叹而不知何取何舍的困难。即使是专门以研究佛学的学者而言。也很难找到几位精通全部佛学而了无疑问的人来。因此。佛学两字。对于一般人来讲。的确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其实。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佛法。是将他亲自体证到的如何成佛的方法。告诉了我们。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的人。都能依照他教的方法来修学。他没有希望他的教义。被视为一派哲学的体系。当然不会希望学者们把他所证得的佛法。看作一门学术。放到研究室和图书馆里去。让人家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它。 所以。从佛教的根本之理而论。只有学佛。没有佛学。学佛。是信仰佛教的目的。唯有
佛学常识翻译
学佛。始有转凡成圣而至成佛的可能;佛学。是研究的一门人文科学。它能告诉我们佛教在形态和地域上的演变。以及在思想上的发展。也就是将佛教的教团史和教理史。作各种角度的分析和考察。而视之为佛教的考古学、社会学、文学和哲学。它并不负有劝人信仰和实践的责任。 一般人所说佛教的难懂。应该是指的佛学。而不是学佛。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向弟子们宣说的佛法。如果是难懂的话。他的教化。便不可能普及到各阶层去。即使现在。我们从比较原始的佛经中。仍可体味到。释迦佛陀的教义。相当朴实。与一般人的生活行为有密切关系。所以。我敢向诸位肯定地说。学佛很容易懂。大家以为难懂的。是指佛学。凡一桩事物。历史久了。在它上面堆积的东西。必然越来越多。清理这些堆积物。便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假如要想从这些堆
佛学常识太虚 知乎
积物里。找出最简单、最根本、最平实的方法。来让大家实行。便是学佛的工作。可是。要做这番找的工夫。也非普通的人能够办到。这就是我们身为法师者的责任。法师们应从难懂的佛学之中。找出易懂的学佛的方法。来告诉广大的群众及佛教徒。 因此。我们要弄清。佛学虽难。学佛却易。佛学的研究。虽非释迦佛陀设教的目的。站在文学的立场。对佛教作学术性的研究。仍是值得鼓励的。不过。对于广大的信众而言。佛经不是让你研究的。而是教你照著去实践的。实践佛的教义。便称为学佛。学习成佛的方法 佛教。当然不是唯物论的宗教。却是无神论的宗教。不像其他一神论的宗教。虽然也有各种对于道德生活的教训。那是为了求得神的
赵朴初佛学常识问答
眷顾和救济。信徒们才去遵守那些所谓神的启示。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所信的经典中记载的神。是宇宙间唯一的、至高的、至大的、至尊的。人们除了接受神的启示。没有别途可以选择。 所以。他们是为信仰神有权威。而遵守道德生活的教训。他们无权因为遵守道德生活而求达到与神同等的地位。甚至也无权向神要求。非把他们救济到天国去不可。 这在佛教。颇不相同。佛教以为。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由我们生活在这环境中的每一个人的业力感得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的无数生死之中。造作了相同相类的行为。结果。便形成一个让我们共同来接受和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以。佛教不承认宇宙间有任何绝对权威的神。 佛教。同样强调信仰的重要。那是信仰释迦佛陀所说的法──成佛的方法。绝对正确。绝对真实。可是在你信仰之后。便该照著佛陀所示的方法。来实行于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佛教徒虽将佛陀视为崇拜的对象。与他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宁可说是佛陀的教法。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方式来做。渐渐地。便能达到解脱一切身心苦恼的目的。佛陀。是从一切的身心苦恼中得到了解脱的人。也是至高、至大、至尊的超世界和超宇宙的伟大人格。但是。佛陀的伟大。虽充满于时间与空间。却不占固定的时空位置。所以。人人可以成佛。 释迦佛陀在世的时代。随缘开示。应机教化。所说的佛法很多。归纳起来。不出戒、定、慧三个项目的范围。我们学佛。其实就是学这三项。世间可学的东西很多。那些都是苦乐相对的、有限的、得失交替的。变动无常的。所以佛教称其为有漏之学。戒、定、慧名为三无漏学。学这三项东西。可以防止所得成果的漏失。继续学到佛的程度为止。戒、定、慧虽分三个项目。事实上有连锁的关系。如同一物的三个支点。缺一不可。要想求得智慧。须先有禅定的工夫。如希望得到禅定工夫。须先有持戒的宗教生活;持戒的宗教生活越清净。越可助成高深的禅定。在深定之中。便能产生超人的智慧;回转头来。再以智慧的判断和选择。来指导持戒的宗教生活。来监别禅定工夫的深浅和邪正。 戒 戒的定义是:有所不为。有所不得不为。它含有训诫、规劝、警告、指导等意思。通常的人。仅以为佛教的戒是消极地防止犯罪。事实上。那只是就有所不为的一点而言。这点固然重要。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有所不得不为的积极态度。更为重要。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佛教徒不可有。此为消极的要求;自利利人乃至损己利人的行为。佛教徒不可没有。此为积极的要求。一个初信佛教的人。当做到第一点要求。信佛学佛较久的人。必须从第一点进展到第二点。第一点是止恶。第二点是行善;止恶是自利。行善是利他。有了自利的基础。而不推展利他事业的话。便无从达到成佛的目的。因为。戒的内容。是从「贪」、「嗔」、「疑」的凡夫行为。净化复转变为「喜舍」、「慈悲」、「智慧」的圣者行为。 佛教的戒。虽因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共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条。称为五戒。此与其他宗教一样。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从开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便也接受了作为佛教徒行为标准的五戒。因为这五戒是「贪」、「嗔」、「疑」三种心理行为。藉身体四肢及口舌行为所作的具体表现。故其虽为在家戒。实际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准。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没有完美的人格作基础。便无从成佛。因此。佛教的五戒。也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共同要求。(一)不杀生: 佛教的戒杀生。虽与素食主义有关连。却并不等于素食主义。佛教鼓励少吃动物的肉乃至不吃动物的肉。是基于戒杀的要求。如果不是我亲手杀的。不是特别为了我想吃肉而教他人杀的。不是他人为了我想吃肉而杀的。便不禁止。而且。佛教的戒杀。固然是为了对一切有生命的。施予爱护的慈悲心。最主要的是不可杀人。假如你不预备将来杀人。希望将来不犯杀人罪。这条杀戒是应当受持的。(二)不偷盗: 除了以正当的谋生方法。取得合法的利润报酬之外。不贪取不义之财。乃是不偷盗的定义。为了警策我们。勿要从贪图小便宜。在金钱方面与他人纠缠不清。而演成吞没公款、收受贿赂、侵占他人财物等的罪行。这条戒是应该受持的。(三)不邪淫: 除了正式夫妇之间。正常的性关系之外。不乱伦、不破坏他人的家庭、不沾污他人的妻女、不妨害社会的风化。总之。把男女的性关系。视为夫妇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乃是不邪淫的定义。为了维护家庭的和乐、子女的幸福、社会的安宁、自身的健康。这条戒是必须受持的。(四)不妄语: 此可分为大小两类。通常的说谎、戏笑。是小妄语。为了名闻利养。自己不是圣者而妄称是圣者。是大妄语。在家居士冒充圣者的不是没有。可能性却很少的。因此。诸位居士也能受持这条戒了。况且。为警惕我们不要变成搬弄是非的人。不要被人看作不可信赖的人和口不择言的人。也应该受持这条戒的。(五)不饮酒: 酒的本身并没有罪恶。饮酒的人也不一定是坏人。甚至世界上有很多宗教。以酒来作为人和神之间的媒介。禁酒乃佛教的特色之一。原因是饮酒能使人的心智浑浊。过量则能使人趣于狂乱如兽或愚疑如泥的状态。佛教是个强调求智慧的宗教。酒性与智慧的原则背道而驰。所以主张禁酒。事实上。也唯有不饮酒的人。能够经常保持头脑的清明。在今日的社会中。多一分清明的头脑。便多一分成功的可能性。既然要求在驾驶交通工具之前不可饮酒。在有重要的会议之前不可饮酒。在重大的决策待考虑之前不可饮酒。又何妨乾脆把酒戒掉呢? 与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对照起来。贪、嗔、疑被称为三毒。由于这三种毒物为害。不易行善。纵然行了善。也不能持久、不会达到纯洁的程度。三毒好像是三个大漏洞。能把善行的功德漏掉。为了补好这个大漏洞。唯一的方法。便是修学三无漏学。最初著手修学之处。便是持五戒。能持五戒。至少能将三毒的毒焰压住。然后再用禅定和智慧的水。来把三毒之火彻底熄灭。 五戒是戒除五项恶行。五项恶行与三毒的相互关系。即是身、口、意的相互
心经中的佛学常识
关系。可用一张图表来说明: 由贪、嗔、疑的三种心理行为。表现为身及口的动作。便成为五种恶行。五戒的功能。是从外表的身及口的动作。加以禁止。使三毒的心理活动。得不到向外表现的机会。同时用禅定的工夫使它平静。又用智慧加以观察、分析。渐渐地使之转变为喜舍、慈悲、智慧的活力。这便是戒的定义:从「有所不为」而做到「有所不得不为」的地步了。其前后的关系。也可用图表加以说明: 定 贪、嗔、疑的特性是由心理活动。而表现于身及口的
及时之雨佛学基本常识
动作。再藉身及口的动作。发泄于人、事、物等的对象。戒的功能。是约束身及口的动作。定的功能。是将向外散漫的种种心理活动。拉回到内心。并且使之安静而至于物我合一。乃至物我双亡的心理状态。但是。定的功夫。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因此。定的修学。可分为九个要点和两重层次来加以说明。 第一重层次-在平常生活中用功 (1) 坚固的信念:无论做任何事。无信则不立。当在对自己的立场和能力了解之后。也会明白何者能做与何者不能做了。不能做的事。不要动妄念。能做的事。应该建立自信心。勇往直前地做去了。同时要考虑到那件事的本身。是否值得去做。是否有去做的必要。也当听听他人的忠告。如果对那件事的了解已够深切。那么。对于那件事的一定要完成。一定可以完成。建立信心。有自信和信他的信念之后。便可冲破一切难关。百折不挠地来进行你的事业了。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坚固的信念。可产生无比的<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556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入门 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入门 五;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