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教入门 六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00:5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教入门 六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入门 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入门 六

(四)助念的意义与规则一、前言  今天我非常欢喜。能见到这麽多人来参加。我希望诸位不是只来听一次开示。而是真正地发心。参加本寺念佛会助念团的实际活动。  我们的念佛会已成立两年多了。也曾经组成过助念组。但成绩并不理想。原因是:一则参加的人员太少;二则大家恐怕参加以後。常常要到病危病故的人家去助念;三则大家担心晚上回家会太迟。因此。既然诸位今天来参加。我祈愿以三宝的加持力。愿大家能发长远心、发菩萨心。  今後。我们的助念团会组成数个小组。各小组的组长之间。能相互调配。只要属於本会会员病危病故者。不论在什麽情况下。一定要派人前去助念。二、本会助念的对象  (1)以念佛会会员为第一优先。也就是说。莲友中若知道某一位会员病危。或直接接获其家属通知。我们便一定派人前往助念。  (2)本念佛会会员的近亲家属。如父母、子女及配偶。为第二优先。  (3)会员的亲属。亲属有近亲及远亲之分。由於本会人力有限。故以近亲如兄弟姊妹、祖父母为第三类对象。  (4)若助念团之人力不足。则以优先次第。仅为会员本人助念。  (5)请求助念者。须已加入本会三个月以上。并经常参加本会共修者。会员三个月内未到会共修。除本寺热心之护法外。即失去请求权。三、助念的意义  人都会死。但死後往那里去呢?若不解脱生死。便是轮回生死。生死中又有两条路:一是上生天、人、神的三善道;一是下堕地狱、饿鬼、畜生的三种恶趣。人在世间。如自己平时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本不曾修行也不知道要修行。到临命终时。都需要他人帮忙助念。那是依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加持。以及助念者的功德力量相扶助所共同产生的功效。  对病危者而言。首先要使他知道并相信。只要念佛必生净土。因为。一般人在临命终时。能得心不颠倒、意不贪恋是不多的。而助念者的佛号。声声入耳。正可使病危者避免恐惧、焦虑、舍不得等颠倒妄想。而将念头导入一心向往净土的正念。如果病危者心里尚有恐惧、焦虑、舍不得等杂乱心。便会促使他下堕而难以上生。  至於佛的本愿力量。根据□[无量寿佛经》记载。阿弥陀佛在最初发愿时。曾开殊胜方便:虽十恶五逆之人。於临命终时。若遇善知识。说法安慰。教令念佛。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彼佛净土。今日的助念者。便是病危者的善知识。劝他念佛。也助他念佛。助他至心称念弥陀圣号。此即是藉著助念者的力量。加上佛的本愿力。而使临命终的人往生净土。如已解脱生死者。临终由人助念。便是和他结净土缘。恭送他往生莲界。四、助念所需法物  (1)两把引磬。敲上、下板。不需木鱼。  (2)准备一尊金色的阿弥陀佛接引像。佛像高度以病危者躺在床上所能看到者为准。  (3)携带香炉。准备檀香或沉香制成的上等末香或线香。若烧线香。则只需一柱即能使满室生香。长短大小约能燃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为佳。至於蜡烛。则可带可不带。因为现在到处都有电灯。  (4)若能带些素雅的鲜花最好。如果时间来不及。不带也无妨。  (5)助念者在一接到助念的通知後。即须心系佛号。恳

佛学常识解答

切至诚。身心肃穆。直到返家为止。不得轻举言笑。出家众衣袍须整齐。在家众则穿海青。  (6)带供佛的清水及小杯子。以及助念者自己喝的饮水及杯子。五、助念的方式  助念的方式。可分成两个段落:  第一、对神智清楚者。应先说法安慰。劝导一心念佛。由出家的法师或助念团领众的居士来说。内容为:「某某居士。现在请你什麽也不要想。清楚地听几句佛法。佛说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必然的现象。所以。生。不一定可喜;死。也不一定可怕。离开人间後。若能够往生西方佛国。最最幸福。现在。用你一生中所做一切善事的功德。求生佛国。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还不该往生。阿弥陀佛是大医王。他会使你马上恢复健康的。现在大众来为你助念。你能念。就小声地跟著我们念。不能念的话。就听著我们念的佛号。心里跟著默念。什麽都不要想了。一心祈求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往生佛国净土的七宝莲

佛学常识迅雷下载

池。」同时。要劝告其家属。助念时不要向病人嘘寒问暖。或让亲友摸头触脚。如果方便的话。家属最好随著我们一起念佛。假如其家属根本不相信三宝。不同意我们助念。则不必强求留下。当即刻离去。只有在心中

佛学常识问答中英文

为其助念。  另外。当助念者进入病危者的家里。千万不可检视其衣物。或东张西望。或任意闯入其他房间。如此。则万一他们家里丢失东西。我们也惹不上嫌疑了。所以。一进病家的门。供妥佛像。就开始说法助念。    第二、如果病危者已经神智不清了。我们仍然要为他开示佛法。所谓神智不清。可分两种。一是身体虽不能动、眼睛不能看、嘴巴不能说。但心里还是清清楚楚。耳朵可能还听得见。所以还是当他是神智清楚的人。可以对他作简短的开示。二是已经断气了。但你不要失望地说:「他已经去了。我们走吧。」既然来了。我们还是要说法及助念的。  人断气以後。有三种可能。一是造大恶业的人。一死以後。马上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涂。二是净业深厚的人。死後往生净土。禅定功夫深厚的人。死後往生禅定天;又善业力量强的人。则往生人间及欲天。三是随各人的业力。等待因缘而生於三界中的六道。死後与生前的过渡阶段。称为中有身或中阴身。但是。有的人虽已断气。生理上已经死亡。他的神识却可能认为自己仍然活著。或仍守住遗体而没有离开。因此。人死之後十二小时内。不要移动死者的身体;最好不要在二十四小时内埋葬或火化。能在一星期之後则更好。在遗体还没有全部冰冷。还有些温热的情况下。不要去摸触、移动。或抚□痛哭。因为这样可能会扰乱亡者的神识。因此我们到达丧家以後。最好能立刻开始念佛。再者。亡者即使已於死後立即下堕、转生或往生。助念仍然有益於亡者的超生、增福及莲品高升。六、助念的规则  既然我们相信人死後。神识仍未离开身体。所以正常的助念时间是十二个小时。不可以随便念几句就走了。要分成几组。轮流值班。一组四个小时;或分两组。每两个小时轮流休息。  怎麽念法呢?不需要唱赞佛偈。一开始就举: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接下来连续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如果我们刚到。病患就要断气了。则省略前面二句。就位以後。马上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时候。自己本身要专注一意。声音要整齐清越。不要太快太高声。也不要悲戚或急躁。以一种庄严、肃穆。而又和谐、安宁的声音。轻轻地念。使得病人能在安详、恬静、怡悦、自在的情况下往生。至於引磬。也要轻轻地敲。不要太用力。  助念者如果是分成两组。那麽一组正在念时。另一组不可离开太远;吃饭的时间。也由两组轮流交替著助念。能够维持十二个小时佛声不断是最好。如果人员不足。而□能派人去助念两个小时的话。那也比无人助念来得好。   连续念六字洪名。每次接替换班时。也维持同样的速度与声浪。直到助念结束之前。始转「阿弥陀佛」四字佛号。然後接回向偈: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唱毕回向偈。如果病患或亡者尚未皈依三宝。有法师同

佛学小常识图片

去时。当由法师为之授三皈依。若仅居士前去。也可代某一特定的法师为之说三皈。为亡者授三皈依时。当请他的全体家人或家人的代表代为接受。皈依词是这样的:  (1)我某某人(病患、亡者的岫W)。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2)我某某人(病患或亡者的岫W)。已经皈依佛、已经皈依法、已经皈依僧。(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3)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三皈依完毕。接著念回向偈: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如果亡者的家人不会拜佛。也不懂三宝的意义。应当先教他们拜佛。并略说三皈要义。对於未受三皈的亡者说三皈。乃是必需的。应该列为助念的条件之一。说完三皈回向。就可以离开了。  现在有人用念佛的录音带来助念。也不能说它没有用。□是录音带是没有心的。所以也没有感应力。以人助念。则可由助念者的愿心、信心。来感通阿弥陀佛的愿力。录音带也能带动病者念佛。然其气氛及功效与人助念相比。则大不相同。除非不得已。最好不用录音带代替助念。  另外有一项必须遵守的规矩是:助念的人。不接受病患及丧家的饮食招待。不得收受红包。不仅在家居士没有理由收受红包。出家众也不得因了助念而收红包。否则便成了变相的经忏应赴了。如果。有些人家因为是他们主动请求我们去助念。不给钱。就好像欠了我们什麽。那就告诉他们:为人助念。是我们修行的法门之一。目的不是为钱而来。若有人要为病危者或亡故者作功德。可到寺院布施供养。但那已是另外的事。当与助念无关。有的家属一定要给钱。那我们可收红纸袋而将钱还给他。这种做法成习惯之後。大家便会感到自然。如果出外助念时。既受饮食招待。又收红包作衬。便失去助念的意义了。  如果经过十二个小时的助念。病危者突然病况好转。该怎麽办?这也正是助念的目的之一。能以助念功德为人植福延龄。岂非更好。佛法本为活人的现实所需而设。岂仅为了人死之後的前途应世?七、净土法门略释  最後。我要说明的是。由於农禅寺举办禅七、禅训等的活动。许多人便认为我们专事禅修。跟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是无关的。其实我们一年举办两次禅七。也举行两次佛七。本寺有禅坐会。也有念佛会。而且净土可分为四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不论修禅、修净。其最终目的。皆是常寂光净土。修行而不生净土。岂不是邪见的外道?常寂光净土是诸

佛学常识什么叫修行

佛共证同在的大涅盘境。阿弥陀佛称为法界藏身。当然不离四等净土。所以。禅的修行者。既不离弥陀。也必生净土。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主张修持「念佛<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556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入门 六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入门 六;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19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