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咒」楞严咒的功能和功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楞严咒」楞严咒的功能和功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楞严咒的功能和功用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译文 :阿难!这个佛顶光明中化佛所说的〈注一〉白伞盖〈注二〉秘密微妙〈注三〉伽陀章句〈注四〉能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以成就无上正遍知觉〈注五〉。 注一 :显最胜无上。最妙无量之义。 注二 :按起信论一心二门释此。白为众色之本。即是心真如门。包含心性不变之义。故名为白。伞盖为展覆之具。即是心生灭门。指心性有随缘之义。摩诃为大。起信论说“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名为大。”依本经之义。白是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即指空如来藏。伞盖笼罗万有。荫覆十虚。即是不空如来藏。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并不妨碍笼罗万有。荫覆十虚。而笼罗万有。荫覆十虚。也不碍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即是空不空如来藏。如此三藏不离一心。故名为大。据此则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边妙义。无量妙门。一咒之中。无不摄尽。所以无恶不摧。无善不成。一切诸佛。依此出生。 注三 :众生所不能知。是称秘密。惟佛与佛。乃能究竟。是以微妙。 注四 :伽陀即是颂。此处是说咒体有颂。章句是说咒体有章段句逗。 注五 :此咒为密示如来密因。十方如来。因此咒成正觉是密示修证了义菩萨万行首楞严之义。起信论说“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并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译文 :十方如来。因为执持此咒。故能降伏一事魔。制伏一切道〈注一〉。十方如来。因为乘此咒心之力。刹那间现卢舍那身〈注二〉遍入华藏世界现身于微尘国中〈注三〉。十方如来。含此咒心〈注四〉于微尘国中。转大法轮〈注五〉。 注一 :因为执持此咒。一念不动。又此咒为诸佛心印。故为诸佛之所护念。因为念不动。魔外就没有机会作扰乱。又因为诸佛护念。魔外即不能近身。 注二 :卢舍那如来即是报身佛。 注三 :华藏世界。即是报身佛土。华藏世界中诸刹种。一一刹种。各有二十层数。一一层数。各有如彼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佛刹围绕。 注四 :十方如来。依报身欲转法轮。必于无碍智中。含此咒心。因此咒心。即是无量法门之体。依体转法。法也无量。 注五 :因此咒心。为无上根本法轮。一事教法。无不从此出生。又报身佛说法。唯法身大士能闻。诸声闻等。有眼不能见。有耳不能闻。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译文 :十方如来。从本垂迹。故能现应化身持此咒心。加被菩萨。当来成佛。故能于十方世界。摩顶授记。在因地上的菩萨。也可以仗此咒心之力。于十方世界。蒙佛授记。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喑、哑。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 译文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注一〉拔济众苦。诸如地狱饿鬼盲聋喑哑怨憎会苦〈注二〉。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注三〉。大小诸横〈注四〉。可以同时解脱。另外一切灾难。诸如贼人劫财伤命。军中陷阵交锋。犯了刑法损身致命。身入牢狱。枷锁系身。水火风灾。与乎贫穷饥饿。种种灾祸。都能因此咒力。应念销散。 注一 :或教以持诵。或代为咒愿。 注二 :这就是世俗所称的人间八苦。宥、聋、喑、哑、冤憎会苦。(冤家对头。聚会在一起。不得分离。)爱别离苦。(所亲所爱。总要别离。)求不得苦。(所求不能遂心。)五阴炽盛苦。 注三 :永远被生老病死牵缠。不能出离。 注四 :大横为与性命有关的横祸。如夭折天年等。小横为暂时无关性命的灾祸。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译文 :十方如来。因为随此咒心之力。能于十方。承事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可以在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都能随心供养应供之物。而且能接近恒沙如来。在他们的法会中。协助他们接引初机。宣扬圣道。在会中被推为大法王子〈注〉。 注 :其智慧辨才。同类莫及。故被推为大法王子。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 译文 :十方如来。行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无始以来的六亲眷属。使他们虽落入小乘中。听见如来的秘密藏〈注〉。能不惊不怖。 注 :如来最上一乘佛法。为二乘所不能理解。故称为秘密藏。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 译文 :十方如来。因为诵习此咒。断除习气。转烦恼为智果。故成无上觉。端坐道场。寂然不动。转生死为断果。故入大涅槃。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译文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可以在佛灭度后。以此咒护持佛法。常住世间。以此咒心。护持戒律。可使戒律清净。正法长存。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啰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 译文 :若是要我说这个佛顶光聚般怛罗咒的功德和妙用。从早到晚。音声相联不断。字句中间。也不重覆。经过恒沙劫。始终不能说完。 亦说此咒。名如来顶。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译文 :此咒又名如来顶〈注一〉。你们这些还在有学〈注二〉阶段的人。还未曾断绝轮回。发了至诚的心。想取得阿罗汉果。不持此咒而想入坐道场。使其身心远离一切魔事。是不可能的。 注一 :表示此咒最尊最胜。 注二 :此处是指阿难等人。虽然已证初果。还没有证得无生法忍。还需转轮回七次。才能得证人空。取阿罗汉果。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叠。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译文 :阿难!若是任何世界中。任何国土内。所有众生。随他们的国中所产的。桦皮也好。贝叶〈注一〉也好。无论白纸。白叠〈注二〉。书写此咒。贮存在香囊中。纵然此人心内昏暗。不能读诵记忆。或是带在身上。或是放在家宅中。应当知道此人。尽其一生。一事诸毒。都不能伤害他〈注三〉。 注一 :印度贝多树的树叶。长大宽广。本地人用来写字。 注二 :高昌国所生的一种草。绪的果实如茧。其中有根细的丝。本国人用来织成的细毛布。 注三 :毒分为内外二种。内毒即是贪嗔痴等。渐渐为神咒威力化除。因神咒威力使蚖蛇蝮蝎等毒虫远遁。故诸毒所不能伤害。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译文 :阿难!我现在为你再说此咒威力。救护世间众生。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的智慧〈注〉。 注 :世间众生内受烦恼之侵。外遭魔鬼之扰。因咒力故。内救众生免除烦恼之侵。外护众生。不受魔鬼之扰。故能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天龙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着。心得正受。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 译文 :若是将来在我入灭以后。未法时期的众生。有能自己持诵此咒。若是教他人持诵此咒。应当知道这些诵持此咒的众生。火不能烧他〈注一〉。水不能溺他。一切大毒〈注二〉小毒不能伤害他。甚而至于一切天龙。鬼神。精祗〈注三〉魔魅〈注四〉所有恶咒。都不能着身。诵咒至心得疋受时〈注五〉。一切咒诅。厌蛊〈注六〉。毒药。金毒银毒〈注七〉。草木虫蛇。万物毒气进了此人口中。都成了甘露味。一切恶星。以及一切鬼神。凡是存恶心害人的。在此人面前。都不能起恶心。 注一 :火有内外种:内火是从心而发。如欲火等。外火是从缘而起。如天火等。内外相感。轻而房舍焚烧。身首焦烂。大而劫火洞然。梵天同坏。都因咒力而得免难。 注二 :大毒如瘟疫流行。小毒如虫蛇触螫。也可赖咒力得兔。 注三 :得天之灵为精。得地之灵为祗。 注四 :专力障道为魔。一味迷人为魅。 注五 :咒力而一心禅定。能所双忘。不受一事。名为正受。 注六 :厌为尸毒。汉书说“厌杀四百余家。” 注七 :相传金银经火沥水。都能毒人。 频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
佛学常识新浪博客
恩。常加守护。 译文 :频那夜迦所领导的众恶鬼王。与乎他们所率领的鬼众。过去曾经蒙佛的教化。都曾领受佛的深恩。对于持诵此咒的人。都常来守护。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 译文 :阿难!你应当知道。此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注一〉恒河沙俱胝〈注二〉金刚藏王〈注三〉菩萨种族〈注四〉。而他们一一都有金刚众作他们的眷属。昼夜随侍此咒。 注一 :印度计数名。那由他为万亿。 注二 :俱胝意为百亿。 注三 :现忿怒之形。具降魔之力。名为金刚。蕴秘密之德。统金刚之众。故称藏王。 注四 :如许菩萨。都是同一种类。同一族姓。所统护法之众。都听其驱使。故为其眷属。 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 译文 :若有众生。在散乱心中。不是处于正确的禅定境界中〈注一〉。只要能心中忆念。口中持诵。这些金刚藏王。都要随时随从保护这些善男子〈注二〉。何况决定正确的菩提心的人。 注一 :如盲修瞎炼。不定和邪定之类。 注二 :虽然这些人不是正定。但只要他们能心忆口持此咒。即具足善根。故也称他们为善男子。 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译文 :这些金刚菩萨藏王。精心〈注一〉在暗中启发他们的神识。此人即时心中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的事。而且周遍了知〈注二〉。没有什么疑惑。 注一 :精心即是纯真之心。此心上与请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所以能启发他们的神识通明。 注二 :因为他们的神识。受了启发。能记忆过去。对于现在和未来。也同样周遍了知。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 译文 :从第一劫直到成佛以前最后之身。生生世世不生在药叉罗刹〈注一〉与及富单那〈注二〉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注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注四〉。有想无想〈注五〉。如是恶处。 注一 :药叉即夜叉。是捷疾之鬼。罗刹意为可畏。食人之鬼。 注二 :富单那为臭恶鬼。主人热病。迦吒富单那为奇臭鬼。主热病之甚者。 注三 :鸠槃茶为瓮形鬼。毗舍遮为啖精气鬼。(此上都属于饿鬼类)。 注四 :有形即有色类。如后文所言休咎精明之类。无形即无色。如后文所言空散销沈之类。 注五 :有想即灵通变怪。如后文所言鬼神精灵之类。无相即凝滞坚顽。如后文所言精神化为金石土木之类。这些种种恶趣。都各有其苦。足以遮障圣道。故都称为恶处。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译文 :这样的善男子。或是读。或是诵。或是书写。或是带在身上。或是收藏在家中。种种供善。累生累劫。不生在贫穷下贱。不能安乐相处的家中。这些众生。纵然自己不造福业。十方如来。会把自己的功德。全部给与他。正因为这样。可以在恒河沙无量数不可说不可说劫。永远和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像恶叉果一样。聚在一起。永不分散〈注〉。同在一处。熏炼修习。一样也永不分散。 注 :恶叉果是一蒂三果。永不分散。 解 因此咒即是佛心。不离此咒。即不离佛心。故诸佛功德。可以全部给与。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译文 :因此可以使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没有得戒的人。使他们得戒。不能精进的人。令他们精进。没有智慧的人。令他们得到智慧。不能清净的人。使他们狠快得到清净。不持斋戒的人。自己成就斋戒。 解 如本经阿难因心清净故。未被沦溺。摩登伽宿为淫女。今为性比丘尼。阿难宿好多闻。今得殷勤请定。摩登伽成精进林。摩登伽缠绵贪爱。不知为苦。今与罗侯母同悟宿因。又如摩登伽蒙咒后。淫心顿歇。心得清净。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 译文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持此咒时。若是他在未受持以前曾犯禁戒。现在持咒之后。一事破戒的罪过。无论其轻重。都一齐销灭。 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着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译文 :纵然曾经饮酒。食啖五辛。以及种种不净行为。现在持咒以后。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力士。天仙鬼神。不以为过。纵然穿着不净的破弊衣服。一行一住。都同于清净的一样。纵然不作坛。也不进道场。也不按仪轨行道。诵持此咒。也和按照仪轨入坛行道的功德。没有差别。 解 这是为了便利一般没有条件。无力作坛行道的众生。而特开的方便法门。如有条件时。仍以依照仪轨如法作坛行道为宜。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译文 :若是造了五逆无间重罪〈注一〉。与乎比丘四弃〈注二〉和比丘尼八弃〈注三〉罪。诵此咒后。这些重罪。都像猛烈的风。吹散聚起来的沙一样。全部销灭。一丝一亳都不存在。 注一 :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为五逆重罪当堕无间地狱。 注二 :淫杀盗妄为比丘四弃罪。意为犯此四罪。当永弃佛法。又名四波罗夷。波罗夷即意为弃。 注三 :比丘尼八弃罪除上述所举四罪外。再加上触八覆随四罪。触就是与染心男子身相触。八是与染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处共坐。共语。共行。相倚。相期。覆就是覆他重罪。随就是随彼被举大僧供给衣服饮食等。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译文 :阿难!假若有些众生。从无量无数劫以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自前世以来。没有来得及忏侮。若是能够读诵书写此咒。或是带在身上。或是安放在住处。无论是庄宅或园馆。这样多的罪业。就会像热汤浇在雪上一般。不久都能得到悟无生忍〈注〉。 注 :按照上文。即是达到俱空不生的境界。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译文 :再说。阿难!若有女人。没有生育男女。要想怀孕的。如能诚心忆念此咒。或是身上带着这白伞盖咒的。就能生福德智慧的男女。想求长命的。就可以得到长命。想果报〈注一〉能很快圆满的。果报就会很快得到圆满。身命和体力。也同样会得到所求如意。“如大悲经所说“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将来命终之后。可以随你的愿望。任意往生十方国土〈注二〉。一定不会生在边远下贱的地方。何况是杂形〈注三〉? 注一 :就是自己作了福德。。希望能早日得到果报。 注二 :十方国土。有净有秽。此处是指净土而言。 注三 :杂形是指地狱。饿鬼。畜生等异类之形。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译文 :阿难!若是一些国土。或州县聚落之地。发生饥荒。疫疠。或是刀兵。贼难之事。斗诤不息。至而旱涝为灾。风雹等灾难之地。写此神咒。安放在四城门上。并放在支提〈注一〉和脱阇〈注二〉上端。令国内所有的众生。大家一齐来迎请此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善。令人民每人身上佩带。或是每人安放在自己居住的地方。那么。以上所说的种种灾难。尽都会销灭。 注一 :支提意为可供养处。据杂心论说:“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 注二 :脱阇意为幢。如尊胜幢。陀罗尼幢之类。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着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译文 :阿难!随在何处。只要有国土众生。信受供养此咒。就可使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登。万民安乐。并能镇伏一切恶星。不作变怪。灾难和祸障永不发生。人民不遭横事殃祸短命之事。镣铐锁链。也不会着身。昼夜睡眠安稳。永无恶梦。 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译文 :阿难!此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注一〉。而以二十八大恶星主其变〈注二〉。另外更有八大恶星作它们的主宰〈注三〉。它们出现在世时。能对众生产生种种灾变。有此咒之处。这些灾变。尽都会销灭。在十二由旬〈注四〉以内。成为结坛之地。众恶灾兆。永不入内。 注一 :一切灾变。都由众生心所生。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故灾变亦同此数。 注二 :二十八大恶星即二十八宿。分布于四方。佛经所说与中国所说略有不同。依孔雀经之说东方七星为昴毕觜参井鬼柳。而中国则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星依孔雀经为星张翼轸角亢氐。而中国则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星依孔雀经为房心尾箕斗牛女。而中国则是奎娄胄昂毕参觜。北方七星依孔雀经为虚危室壁奎娄胃。而中国则是斗牛女虚危室壁。可能孔雀经所说。专指灾变而言。中国则就常度而言。天下无故。则四方四七。各住自位。灾难将起。则四方星位。递互交错。 注三 :八大恶星为金木水火士罗侯计都和彗星。 注四 :由旬有三。大由旬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 解 依照万有引力之说。天体一切星球的变动。都会影响地球上人事的变化。如太阳黑子可以影响世界上经济不景气。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又史记天官书上说:荧惑舍命国为饥馑刀兵。七宿黄。兵大起一星亡则兵丧。消灾经说“或被五星陵逼之时。作诸灾难。若大白火星入于南斗。于国于家及分野处作诸障难。”又上文所说二十八宿都是恒星。八大恶星为太阳系内行星。因此在易经即以日月五星为主。因为日月五星距地球最近。对地球的影响最大。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 译文 :因此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中。保护初学的众修行人。能够进入三摩提。身心都泰然平静。得到大的安稳。更不会有众魔及鬼神。与乎无始以来的冤家对头。旧业宿债。来作恼乱。 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译文 :你和这些还在有学阶段的人。与及未来的众修行者。依我所说设立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必然是戒行清净的僧人。持此咒心时。心内不存
每日一读佛学常识
在怀疑和后侮。这个善男子〈注一〉。就在这父母所生的身体中。若不能得到心通〈注二〉。那么。十方如来所说。都当成为妄语〈注三〉。 注一 :依楞严正脉所说:不犯以下四种过失的人。都可称善子。四种过失为一、坛差。二、戒缺。三、师秽。四、疑悔。 注二 :据楞严正脉认为心通不出三种意义:一是证果。前文所说端坐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坐。得须陀洹果。二是发解。前文所说: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三是宿命。前文所说: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又楞严指掌认为心通即是心地开通。如前所说不犯四过。自然心地开通。设自力未充。亦必蒙佛现助。如前文所说: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注三 :佛无异说。如我说为妄。诸佛亦应同为妄语。诸佛无妄。故我亦无妄。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译文 :说完这番话后。会中无量百千金刚。同时在佛前合掌顶礼而对佛说:正如佛所说。我们应当诚心保护这样修菩提的人。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译文 :其时梵王与帝释四天大王也在佛前同时顶礼而对佛说:果有这样修学的善人。我们会尽心至诚的保护他。使他能在一生中所行所作。能够如愿成就〈注〉。 注 :即于现身。圆满菩提。这就是所谓“不历僧祗获法身。”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译文 :又有无量药叉大将。与众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众大鬼王与众鬼帅。也在佛前。合掌页礼而说:我也誓愿。护持此人。使他们的菩提心。能尽快得到圆满。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译文 :又有无量的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和值年太岁。以及诸星眷属等。也在会中。顶礼佛足而告佛说:我们也保护这样的修行人。使他们能好好的安立道场。无所畏惧。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译文 :更有无量的山神海神。一事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的精祗。以及风神王和无色界天。在如来前同时顶礼而对佛说:我也保护这样的修行人。成就菩提。永远没有被魔扰乱的事发生。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地正修行者。 译文 :其时。有八万四千万亿恒河沙俱胝〈注一〉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世尊!如像我们。所修功业。很久以前。已成就菩提。但我们都不取涅槃极果。而常随此咒。救护未法时期修三摩提的正确修行的人〈注二〉。 注一 :此处是指无量多的大数。不必机械理解它的确数为多少。 注二 :修习圆通。必先持戒。诵咒。如教而行。即是正确修行的人。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 译文 :世尊!像这样修心求正定的人。若是在道场中。或在途中经行。甚而至于以散乱心诵咒游戏于聚落中〈注〉。我们的徒众。也经常随从侍卫
佛学入门基本常识
此人。 注 :修习正定而不知摄心。妄说自己是动中取静。这是邪定而不是正定。 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译文 :纵然是魔王和大自在天〈注〉。想找机会作扰乱。始终得不到机会。其他的小鬼神。都隔离在这
佛学常识宗教的层次
个善人的十由旬以外。除了他们也发心想修禅定的。世尊!像这样的恶魔和魔眷属。想来侵扰这个善人的。我就用宝杵击碎他们的头。像灰尘一样的粉碎。常令此人。一切所作。都能如愿。 注 :
佛学常识100句
魔王即是欲界天顶魔王天的天王。大自在天即是色界天顶摩醛首罗天王。 解 自阿难喻屋求门以来。至此说法复为一周。名选根示仪周。即是阿难所请之三摩提。按常途三摩提。意为等至。以销幻为本义。现在阿难喻屋求门。如来开示从根解结。当于结心。给心就是不堕有为。不住无为。平等任持。期至胜定。即是等至之义。六给既解。三空顿明。即是销幻。圆觉经疏释为起幻销尘。现在本经耳门称为如幻三摩提。即是起幻。始而入流亡所。动静不生。继而闻所闻尽。觉所觉空。究极而至于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即是销尘之义。楞严经正脉认为全取正因佛性。而略兼缘因以为三摩提之体。此处以耳根真闻。即是正因佛性。虽然本自具足。然而开显还需解结工夫。这就是略兼缘因。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29040.html
以上是关于「楞严咒」楞严咒的功能和功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楞严咒」楞严咒的功能和功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