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上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上
诺那华藏精舍编辑室著
前言第一章 名词简介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第三章 基本观念第四章 学佛第五章 皈依第六章 受戒第七章 宗派
《前言》
佛教和其他宗教信仰之差异。主要在于其他宗教都是感性的信仰。以感情为信仰的支柱。佛教则是理性的信仰。以理智为信仰的根源。所以在学佛的四门—信、解、行、证—中。解是居于关键地位。能领解佛法的义理。才能生起真实的信心。才能发起真切的行持。才能证入此义理的境界。反推来说。信心必须靠正确的知见来支持。才不会中途退失信心;修行必须靠正确的知见来引导。才不会走入歧途;证果必须靠正确的知见为依据。才不会堕入魔境邪道而下自知。由此可知知见的重要。学佛的行者。千万不可轻忽。
高广庄严的法幢。也必须以最基本的正确知见为基础。才能建立稳固。有鉴于正确基本知见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编了这本书。针对学佛最基础的问题。用最浅白的词句。将各问题由浅至深各个层面的看法都做重点式的讨论。由于这是针对初机学佛者所设计的问题。所以它的外貌或许并不吸引人。就像柱底的础石一样。外表粗糙而单调。但我们希望这本书也能够像础石一样。发挥它稳固的功能。让所有学佛者。都能具备正确的基本学佛知见和心态。踏著它往上攀越。突破种种障碍。而达佛法的顶峰。我们更希望这本书能广为流传。愿让所有的人都能在这块粗陋的础石上。建立超高广庄严的法幢。
在翻阅本书时。方可做个人之需要。先选择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来探讨。若还有仍看不懂的地方。或其他关于佛法的各种问题。都欢迎向我们各分舍咨询讨论。
第一章 名词简介
一、什么是佛?
(1)‘佛’是‘佛陀’的简称。而‘佛陀’是印度话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目二种极其尊敬的称呼。它含有自己觉悟、令别人也觉悟、及时时刻刻对宇宙人生一切事情都具有正确而彻底的觉悟等三个意义。凡是这三点都能做得圆满的。便尊称他为‘佛陀’。因此。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成为‘佛陀’。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众生(一切有生命的存在体)都能成佛。因为众生的本性和佛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只是众生都是‘迷’而不能‘觉’、或者‘觉’得还不彻底。但只要自己愿意。又有正确的方法。每一个众生。最后终必都能达到究竟圆满的觉。而成佛。所以。‘佛陀’是一种广泛称呼的名词。宇宙里其他世界的佛陀。也是无量无边。数不清的。
但是。什么是迷?什么是觉?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作用。都是局限在相对的世界。这都是迷。都是错觉;唯有超越意识的感知。超越一切相对的现象。到达没有对待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觉。
又。怎么样的觉才算圆满呢?必须要具备正觉、平等觉、无上觉三个特性。才是圆满的觉。正觉。是正确的觉悟、真正的觉悟、正直(当下直接)的觉悟。而不是错觉、邪觉;是依智慧直截看得透澈的觉悟。而不是经过意识思考、分辨、判断、感受等作用后而得到的觉知。平等觉。是这个觉无处不到、无时不在、无所不觉。超越虚空。遍满宇宙。没有一事一物不是在这个觉里;而这个觉。又是一切事物真正的生命;如是觉证到一切生命都和自己的生命没有分别。甚至是一体。不可分的。无上觉。是这个觉超越一切相对境界。到达绝待、究竟的境界。这样的觉。才是真正圆满的觉。
(2)一般所称的‘佛陀’。如果没有特别标明是指那尊佛的话。通常都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因为虽然宇宙的其他世界里的佛很多。在我们这世界上成佛的也不少。但在我们目前所知的历史中。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有展现成佛的外在形相。并且把他自己成佛的经验教给大众。流传下来。因此我们尊他为佛教的教主。其他后来依这经验而修持成佛的人。为了尊重教主的缘故。虽然事实上内在的境界已经成佛了。但在外在的形相上就不表现为佛的形相。而仍旧是一般人的形相。所以一般所称的佛陀。通常都是指释迦牟尼佛。
(3)真正的佛。是一种充遍于宇宙中的智慧、悲愿与能力。他恒常以非意识所能感知的光明之相存在。没有生灭、增减。也没有动静。却能够随缘如幻地化现出种种境相。我们一般所称的佛。有形相、有名字的佛。都只是他依其大悲力而如幻所化现的形相之一而已。
(4)事实上。在成佛之后的实际境界里。根本没有什么是佛、什么是众生。佛和众生。都只是我们自己的妄见罢了。众生因为不能觉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妄见有种种世界、种种境相、种种众
二、佛祖、苦萨、罗汉、和神明一样吗?
(1)佛和祖是两种身份。佛是佛陀。祖是祖师。不应该合为一个名词。
(2)菩萨是印度话‘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智、觉性、或者是觉道(觉悟之道);‘萨埵’。一般翻译作‘有情’(即众生)。但这不是很正确的翻译。因为它不是指一般的有情。而是指具有大能力、大智慧、勇猛无畏的有情。所以有人译为‘勇识’。这个译法是比较贴切的。菩提萨埵。就是指具有大慈悲心、大智慧、和大能力。能够勇猛无畏地追求觉悟之道。又能教导他人求觉悟。这样的人。就是菩萨。事实上。菩萨就是在追求成佛的修行者。
‘萨埵’又有总集合体的意思。能摄集一切智慧、能力、功德、事业。有人将此义翻译为‘心’。但这个心是总持精要的意思。不是指思考的意识心。也不是指心脏。菩提萨埵。也就翻成‘大道心众生’。是指能追求如佛般觉悟的正道、能修持积聚如佛的智慧能力功德事业的人。
菩萨又分为:凡夫菩萨、贤位菩萨、和圣位菩萨。凡夫菩萨。是还没能解脱生死。但已发起自觉、觉他的心愿。并开始学习像菩萨一样做自利、利他的行为的人。贤位菩萨。是已经解脱世间的生死轮回。已经修习觉悟之道。但还没有真正复现自己与佛无二的本性的菩萨。圣位菩萨。是已经复现本性。但还没有究竟圆满的菩萨。如果圆满了。也就是成佛了。
菩萨。依他觉悟的程度。又分为好几个阶位。贤位菩萨。分‘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个阶位。圣位菩萨。则分‘十地、等觉、妙觉、无上正等正觉’等十三个阶位。
(3)罗汉。全名是‘阿罗汉’。也是印度话。有三个意义:一是不生。已经解脱生死轮回。不用再来受生;二是杀贼。这是一个比喻。因为他不再受烦恼。好比已杀了烦恼贼;三是应供。以他解脱的功德。应受人天之供养。
菩萨是不但自求解脱、自求觉悟、自求成佛。也要使一切众生都能解脱、觉悟、成佛。而另一种人。只以自求解脱为目的。他们依佛陀所开示的自求解脱的方法来修。这种人称为‘声闻’。而他们所证到的最终果位。就是阿罗汉。因为他们一开始的发心是求自己解脱生死轮回。并没接受自己本性与佛无二的教导。也没接受回复自性的方法。所以即使证到阿罗汉。即使已经解脱生死轮回。也都还不知道自己的本性。
(4)神:在民间的习俗里。常把神和天混淆。其实天和神是不同的两类众生。事实上。神和鬼才是同类。
一般所谓的‘天神’。其实是具有大力量的善鬼。受天的管辖差谴。来保护世间行善的人和佛法的。
另一种神。是民间所祭拜的神。一般称为‘王爷、千岁、将军、太保、娘娘、某某公’等等的。这些都只是福报比较大的鬼而已。民间的习俗。凡有冤死的鬼魂闹事。地方不得宁静。就为他盖庙祭拜。求他不要闹事。这就是民间神祠的由来。其实所祭拜的也都是鬼类的众生。还有一类。是民间以神怪小说的虚造人物为祭拜对象。像孙悟空、哪叱、济公等。结果引来一些鬼类众生。假借所祀者的名号前来受祀。更甚者。还有供奉精怪为神的。像树神、蛇神等就是。
不管是那一种神。善鬼也好、福报鬼也好、精怪也好。虽然具有鬼通、妖通。有人所没有的能力。却都和人一样。还是在生死轮回之中的众生。
因此。佛教对‘神’的看法。是相信有神的存在。但不崇拜神。我们尊敬并感谢保护世间和保护佛教的神。但不对他有所祈求。我们悲愍贪享祭祀的鬼神和精怪。但避免和他们接触。这也就是儒家的看法:‘敬鬼神而远之’。等我们自己有能力之后。这一切鬼神都是我们所要度化的对象。
三、佛和上帝一样吗?
(1)从信仰上来分辨。信仰上帝的人说上帝是造物主。是宇宙和一切生命的创造者。但信仰佛陀的我们却不认为佛陀是造物主。所以佛和上帝是绝不相类的两种信仰。
(2)从证境上来说。上帝是天的统领者。虽然福报、智慧、和力量会比我们一般人要高些。但仍然还没脱离生死轮回。仍然要死亡。而佛则是具有完全的智慧觉悟的人。是已经脱离生死轮回的人。
在佛教的看法。天人的精神层次是比神还要高的。而天帝或上帝则是天人中最高的。所以我们对天帝要存有恭敬心。但这种恭敬心是好比世间法上对父母师长或国王大臣的恭敬。而不是如对佛菩萨的皈命礼敬。也不用畏惧。因为我们不认为他们能‘创造’我们、主宰我们、拯救我们、或毁灭我们。
事实上。据佛经所说。有很多菩萨都会示现为天帝。来保护、教化众生。所以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天帝或上帝。说不定也是某些菩萨示现去教化那类众生的。
(3)道教的‘玉皇大帝’。是欲界第二天的天帝—释提桓因。基督教和回教的上帝。依华藏祖师的开示。都是欲界第六天的天帝。第六天有两层。下层是基督教的天国。上层是回教的天国。
四、什么是佛性?
佛性。简单地说。就是‘成佛的本能性’。或‘觉悟的本能性’。这种本能性。是一切的众生都具备的。因为有这种本能。所以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开发。所有的众生都能觉悟、都能成佛。众生之所以还不能成佛。就是因为这种觉悟的本能性。被长久以来依靠感觉而认知、分辨、判断的错误习惯所掩盖。成佛。也只是把自己这种本能完全地开显出来而已。
这‘觉悟的本性’。就是我们真正的本性。我们也称它为‘自性’、或者‘真心’、或者‘本体’等等不同的名字。当它被完全开显出来。也就是圆满觉悟之后。就称之为‘法身’、或者‘圆觉’等等。
五、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根据佛陀的人格及其教育为信仰。以其教化和实践为中心。而建立的宗教形态。
六、什么是佛法?
简单的说。佛法就是过去诸佛成佛的方法。或者说是经验。诸佛把他们成佛的经验讲述出来。让所有的众生都知道。虽然说众生都具有佛性。却也都不知道如何回复自己本有的佛性。佛法。就是使众生回复本有的佛性而成佛的方法。众生依著诸佛成佛的方法去修。自然也就能成佛。
但是因为众生的层次都不一样。所以佛陀教导众生成佛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同。有的是先教人世间的方法。再修解脱生死轮回的‘声闻’法。最后再引导学习成佛的‘菩萨’法;有的先从声闻法下手。先使其解脱生死轮回。再引入成佛的‘菩萨’法;有的直接教导他修习菩萨的法门。一开始就求成佛。而最直接的佛法。是直接告诉我们:佛是什么?并教我们依佛的觉悟来行。直接学佛的觉悟境界。也就是放下众生的意识作用及习惯。直接回归自性。
这么多的教法。并不是要我们每一种都学。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习性的一种来学。当然。如果能学较直接的教法。就不需要学其他迂回的方法。
七、什么是佛学?
(1)佛学。原本应称为佛理。是指佛法的义理。也就是诸佛所觉悟的真理。亦即宇宙人生的真相。因为佛法中所含的义理太广、太深。包括一切世间(安住生死)和出世间(解脱生死)的学问。而它本身也类似一般所谓的‘学问’。所以称它为‘佛学’。
可以说:佛教是以信仰为主。佛法是以实修为主。佛学则以理解为主。佛学是依据的理论。佛法是实行的方法。佛教是传播的组织。三者缺一不可。
但是因为佛学的范围实在太广。如果要一一去学习。恐怕在一辈子的时间也学不完。所以就跟佛法一样。必须要有选择性地学习。而不是全部地学习。在此建议:若是真正想学佛(而不是想学‘佛学’)、想即身成就的人。只要了解佛学中的重点即可。其他的枝末理论和表相的东西。可以不用去浪费时间和精神。什么是佛学的重点呢?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基础的佛学知识。二是最究竟了义的教理。了解了以后。就好好修持佛法。不要再在佛学上执著、钻研。因为佛学也只是一种知识而已。其实都还只是意识在攀缘思考。是分别心在比较判别。愈钻研法执愈重。离成佛也愈远。
(2)另有一种佛学。是现代很多‘学者’、‘佛学大师’。把佛法、佛教、或佛经。拿来当一门专门的学问做研究。他们所要追求的。不是对佛学本身的认知。不是体会佛经所教授的义理。不是了解佛教的精神。更不是佛法的实践。而是在它们的表相上研究、分析。这是近代受到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之后才发展出来的情况。而这已经和释迦牟尼佛当初传播佛法、创立佛教的宗旨相违了。因为不管是佛法或佛教。都是在教导我们如何成佛。而成佛不是靠研究的。是要靠实际去力行的。佛法、佛经不是让人当研究的。而是要了解、吸收、体会它的义理;佛教也不是教人研究学问的宗教。而是教人实修和体验的宗教。
这便是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连带的教育思想也不同。东方文化(包括佛教和中国文化等)是以心为主。凡事都要沉思理解。以精神的体验为根本。以改善人心为教育目标;西方文化是以物为主。凡事都要拿来研究。以实物为凭证。以改善物质环境为教育目标。因此。习惯于西式教育的人接触到佛教之后。便容易把西式教育那一套方法用在佛法上。变成只研究学问的‘佛学’。而忽略了佛法的本质。
真正想学佛的人。切莫学这种佛学。
八、什么是三宝?
(1)三宝是指‘佛、法、僧’三者。
佛陀和佛法。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至于僧。是印度话‘僧伽’的简称。翻译为‘和合’。就是大众和合而一起共住的意思。一般的解释。僧是指出家众。
(2)三宝。有化相三宝、住持三宝、一体三宝三种。
化相三宝:是最初应化世间而建立佛教的三宝。以释迦牟尼佛为化相佛宝。以释迦牟尼佛最初所说的法—四圣谛法。为化相法宝。以释迦牟尼佛最初所教化的五位出家众为化相僧宝。
住持三宝:是住于世间、维持佛教的代表形相。以佛像、佛寺、舍利塔等为住持佛宝。以佛经为住持法宝。以出家僧众为住持僧宝。
一体三宝:所谓‘一体’。是指自性本体。这是以众生本具的佛性为一体佛宝。以众生本具的佛智为一体法宝。以众生本具的佛力功德为一体僧宝。实际上。这三者就是自性的三大部分。或者说三大特性。合起来。也就是自性。
另外又有‘常住三宝’。是指常住于十方三世的一切佛法僧。这里所谓的僧。则包括贤圣位以上的声闻和菩萨众。
九、为什么称佛法僧为三宝?
(1)从世间建立宗教的观点来看:佛是教主、法是教义、僧是教团。这三者是组成宗教的三大要素。所以以他们为三宝。
(2)从教化众生的目的来看:释迦牟尼佛是应化示现成佛的典范。并把佛法宣扬出来。而且组织僧团的人。他是最重要的根源;佛法是教化众生的主题;僧团则是专业的组织。是指导信徒、宣扬佛法的主要力量。是推动教化工作的执行者。要以佛法来教化众生。这三者也是缺一不可的。
(3)从修持成就的境界来看:佛是自性的本体。由圆满无上觉行而证得;法是自性的觉智。由圆满自觉而证得;僧是自性的功德妙用。由圆满觉他而证得。这三种特性。是成佛的三大特性。缺一即不是圆满的觉者。所以以此为三宝。
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
一、佛教是迷信吗?
所谓迷信。是自己未经探究了解。就附和他人的说法。盲目的相信。
任何教法。都没有所谓迷信不迷信。迷信与否。是你信仰的态度。如果你已经深
佛教从不赞同人迷信。相反地。它鼓励人怀疑。并把所怀疑的事提出来讨论。唯有知道怀疑。才会认真地探讨。而得到答案。如此才能产生埋性的信心。事实上。没有任何宗教是像佛教这样容许怀疑。这样开放。这样不迷信的。
二、佛教是消极悲观吗?
许多人听到佛教讲‘无常’、讲‘生死’。就认为佛教是悲观消极。但是事实上。无常、苦、空、生老病死。都是这世界存在的事实真相。它不会因为你不谈它而消失。
消极或积极、悲观或乐观。不是在于无常、苦、空、或生老病死这些事。而是在于你如何面对这些既存的事实?你用什么态度来面对它?如果你能正视它。这就是积极;如果你认为这些太消极。而不愿意谈。或者不敢碰触。以为不面对它就不存在了。这种逃避的心态。才是真正的消极。不只是消极。更是自欺欺人的愚痴想法。如果你面对这些事实。而认为无法突破。甘心被它所限。因而消沉。或放纵享乐。那是消极;如果能正面探讨它。突破它的限制。就是积极。如果你不愿去突破它。而认为人生完全没有任何意义。那才是悲观;如果你能从探讨和突破中发现人生的另一层真实意义。那就是乐观。
佛教正视这世界上一切现实问题的存在。用心来探讨。并找寻解决的方法。从内心真正的自己。来突破外在的限制。找到无量的生命的意义。所以事实上。佛教是真正积极乐观的。
三、佛教是逃避现实、脱离社会的厌世主义吗?
前面已经谈过。佛教不仅是不逃避现实。而且更能彻底看透现实。面对现实。解决现实。一般人把生活的假相误认做是现实。把沉迷于追逐这些假相误当做是面对现实。反而把因看清这些假相而不被蒙骗、把真正的生命现实提出来讨论的佛教。批判为逃避现实。这是迷信于他们自我的感官。或者迷信于别人对佛教的盲断。这种人才是最可怜的。
真正的佛教。是以改造社会为目的。而不是脱离社会。而要改造社会。必须先改造众生的心念和业力。因为社会现象都是由众生共同的业力所造成的。佛教的教法。就是要教化众生净化自己的心念。以改善我们共同的社会环境。而最后的目标。则是要回复众生清净无染的真心。以显现我们自性本具的净土。
佛教虽然了知世间现象、社会现象。都是假相。但并不因此而厌弃世间、脱离社会。这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发的大菩提心、大慈悲心。虽然我们自己知道它的不实在性。但其他众生并不知道。我们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和我们一样成就。都能和我们一样了知世间假相。就必须进入世间。才能教化大众。因此。佛教并非厌世。而是入世的。但是我们自身如果没有足够的修持相定力。入世常会被世间法所染著、缠缚。所以佛教徒常常都是先远离世俗。到深山去修行。就是为了先培养自己度生的能力。为将来教化众生做准备。所以在自度上。就不能不藉用出世的方便。但出世并不是厌世。不过单是远离世俗修持。将来在面对世间法时。还是要再突破。所以。若是出世与入世交互并进。即时常利用时间做短期闭关。然后再回到世间法上体验、突破。一段时间后再去闭关、再回来。如是交互修行。或许是较好的修行方式。这样不管在自度或度他方面。应该都能更快成就。
实际上。佛教是超乎入世与出世的。入世或出世都只是应用的方法。最后的目的是要超越。超越入世与出世。超越一切相对观念与境界。
四、佛教是禁欲主义吗?
佛教认为欲是生死的根源。要成就一定要消除一切欲念。但是对冶欲念的方法。并不是用压抑禁制的。而是要转化。从彻底的认知欲念的特性。是无常、是苦、是虚妄、是不得自在。认清它的真相。便转化成智慧;然后再将它提升、扩展。成为对一切众生的关怀。
五、佛教违反科学吗?
现代人最大的‘所知障’。就是迷信科学。凡是科学所不能知的、不能解答的。就一律视为无稽。视为‘迷信’。以一句‘不科学’来否定。
其实。科学也是以人类有限的知识所发现约有限现象。并不是完美的。更不是绝对的答案。新的科学观念。一直不断在推勫旧的科学。我们怎能执著迷信于随时可能被推勫的‘科学’。来否定广大宇宙间未知的事物呢?
事实上。科学愈进步。愈能证明佛法的正确性。比如佛经中说宇宙是无穷尽的。说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生命。说人体内的细胞和内分泌作用情形。说物质分析到最后所得的最小粒子的状态。如是种种。在还没有科学发现
六、佛教崇拜偶像吗?
所谓崇拜偶像的定义。如果是指对偶像致敬。那所有的宗教。包括批评别的宗教是崇拜偶像的。它自己也都在崇拜偶像。不只是宗教。所有国家的人民。对其国父及元首的铜像致敬。也都算是偶像崇拜。如果定义是把偶像当神灵崇拜。那和佛教是绝对没有关系。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不以色身相见’。我们尚且不应该把佛陀的应化身当做是真的‘佛’了。何况是佛陀的形像?我们尊敬的是佛的人格、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佛的觉性。不只尊敬已经成佛的佛。也尊敬一切末成佛的佛。即一切的众生。
至于佛菩萨的法相。是随顺世间的习惯。为了让人生起信心。和提醒大家不要忘了自心的佛性。而设的方便法。
七、佛教是宿命论吗?
佛教是讲‘因缘果报’。是因果论。不是宿命论。我们认为一切都是过去所造的因。依现在的缘而成。没有什么天生注定的命运。也没有什么神、什么上帝能主宰我们的命运。
所谓因。就是过去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所想的念头(我们称为‘业’)。所留存在我们心中的能量(称为‘业力’);所谓缘。是指现在的环境、和我们的心念。如果现在的环境和心念。适合让心中保存的能量发展。它就展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果;这种结果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就是所谓的报。
所以没有所谓的‘命运’。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愿意去改变它。如果能控制我们的心念。不造成不良的缘。则过去所造恶业的因便无法发展。恶业的果也就不会出现。但最重要的是控制我们的心念。不要再起恶的念、说恶的话、做恶的事。从根本上断除恶因。才能彻底改变生命、净化生命、提升生命、乃至圆满生命。
八、佛教把别的宗教都贬为‘邪魔外道’。不是排他性很强吗?
(1)首先。要了解‘邪、魔、外道’三者是有区别的。
‘外道’是‘向外寻逐之道’。或‘执著外相之道’。他们也有正面性的理想。只是没有足够的智慧。不知道真正的自心。而在色身或妄念做工夫。在事相仪轨上修持。他们也能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就。或者成仙。或者生天。对自己精神的层次有正向的提升。但都不是究竟。仍旧不能解脱生死。虽然严格说来。他们追求的方向也错误。但若方便说。外道的教法都只是层次上深浅的差别而已。
‘邪道’是‘邪曲之道’。是不正的道。一种是邪曲世间法。即违反世间伦常的。如在自己团体内邪淫乱沦、在自己国家内叛乱夺权、在种族国家间争战攻伐等。利用宗教的名义。利用信徒对宗教理想的盲目信仰。控制这些盲从的信徒。来执行这些贪嗔痴的行为。满足某些领导人物的私欲。罔顾社会国家民众的利益安乐和生死。这便是‘邪道’。这样的宗教便是‘邪教’。另一种是邪曲出世法。即搅乱其他宗教的正统教法。扭曲错解别人的教义。更进而弘扬这种错误邪曲的教法。混淆信徒的知见。破坏他人的宗教。引导众生入歧途。这也是邪道、邪教。
至于‘魔道’。则是由外魔附身于某人而教授。或者由外魔教授给某人。再转授其他信徒。会让外魔附身或接受外魔教授的情形。通常都是修行人修持到某种程度时。有超乎常人所能感知的境相出现。便于此执著。自以为已经成就。并认为必须依自己如此修才是正确的。自己心念这么一偏。和他过去世有因缘的外魔便来了。依修行者所喜爱的境相面现。让他更执著、更狂傲。而接受外魔的教法。并自立宗派弘扬他的魔道。因此修行者在修行的路途中。必须步步为营。随时观照自己的心念。千万不要贪求感应神通。不要起我慢心。不要让外魔有机可乘。
邪、魔、外道三者的差别。简而言之。外道虽不究竟。追求错了。但至少对世间人心还是有所助益的;邪道和魔道则会断人慧命。而邪道主要是由人在控制人。要想转念回头比较容易。但是魔道则是由外魔在控制人。一入魔道。要想脱离便极困难。甚至于生生世世都要受到外魔的纠缠。生生世世都沦为魔眷。然而。魔道和邪道。也会利用世俗的‘善行’来博取世间的名闻。以方便于他弘扬断人慧命的邪道和魔道教法。所以我们要判断是否是正法。不能由他世间的善行来判断。而必须依正智慧。从其教法来判断。
(2)了解了这三者的区别。就可以知道佛教对别的宗教的看法。完全是依事实来探讨。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提出他们不究竟和错误的地方。并不是只关在自己房间里自说自话。所以这绝对不是排他。
(3)各位要了解:并不是把所有宗教都收到自己的宗教来才算有包容性。更不是把别的宗教所崇奉的对象划到自己崇奉的对象之下才叫包容性强。实际上那是世间最大的窃盗。也是对别的宗教侮辱之极致。
由于各个宗教的教理各不相同。把所有的宗教收为己有。必然要将各种理论重新整合。也必然要改变各种教法的本意。去附会他们自己的论调。所以表面上说是尊重各种宗教、包容一切宗教、对一切宗教都平等。但事实上是在破坏各种宗教、坏乱各宗教的教法。所以事实上。这种做法已经属于伤害别人、误导众生的‘邪道’了。
(4)其实佛教才真正是具有广大包容性的宗教。因为即使对于邪师及魔本身、及他们的弟子。也都深具悲愍。也一样都是所要度的众生。而不会‘欲除之而后快’。而对于一般的宗教(包括所谓外道及邪道)。虽也悲愍他们的不究竟。但却一样尊重他们的教法。也尊重他们教徒的选择。因为众生根器不同、因缘不同。只要能有利众生的。佛教都是同样敬重。这种包容性。是其他宗教所少有的。
第三章 基本观念
一、佛教相信死后的生命吗?
当然。佛教的生命观就是永恒不灭、无始无终的生命观。不只死后还有生命。生前也有生命。每一番生命的生死现象。都只是一次受业报的形态而已。
当这一阶段的生命‘死亡’之后。会暂时进入一种叫‘中阴’的过渡状态。等待再一次的‘出生’。至于下一生的地点和形态。是依过去世所造的业而决定。过去世所造的善业成熟的。就生为天、或人。过去世所造的恶业成熟的。就生为畜生、或饿鬼、甚至到地狱。等下一期的业报尽了。又会再从那种形态的生命‘死亡’、又再‘出生’为男一形态的生命。如此一直在天、人、阿修罗(一种神)、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中不断
二、佛教相信天堂和地狱吗?
佛教相信有天、有地狱。但天不是生命永恒不灭的归宿。地狱也不是魔鬼的世界、或不信上帝者的终结所。
佛教的世界观。认为天有二十八层。分为‘三界’。由下往上次序是:一、欲界。是还有男女淫欲、饮食、和享乐等种种欲求的地方。有六层天。常行善行。就可以生到欲界天。这里的众生。都沉迷于享受感官的快乐;二、色界。已没有一般的欲望。但还有色身存在。修习禅定。就可以生到色界。包括修世间四禅所生的有十二层天、外道修无想定所生的有一层天、佛教修声闻法的圣者所生之处有五层天。一共是十八层;三、无色界。有四层天。也是修更深的四种禅定而生。这里已经没有色身。只有意识的存在。生到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都沉迷于禅定所生的快乐。愈往上层的天。寿命愈长。但不管多长久。除了‘五净居天’(声闻圣者所生的五层天)的圣者之外。其余都仍会在福报享受完后。或禅定的定力消退而出定之后。再堕落下来。随过去世所造的业。而受报转生为其他众生。
佛教的地狱。是随众生所造的重大恶业。而变现出来令受业报的地方。这里没有魔鬼撒旦。也没有十殿阎罗。甚至没有‘狱长’管理。所有的狱卒、刑具等等。都是由众生各自的业力所变现的。令众生各各感受到受刑罚的痛苦。但是除非众生的业和地狱相应。否则不会到地狱去。同样的。除非造了应受地狱业报的罪业。否则不会见到地狱中的狱卒刑具。
三、佛教相信阎罗王和死后的审判吗?
阎罗王。又翻译作‘琰魔王’。
据显教的经典所载。阎罗王是大鬼王。统治大鬼城的饿鬼众生。另据密宗的说法。阎罗王是死后审判的主持人。
饿鬼和地狱是不同的生命形态。堕入地狱中的众生。不是鬼;而鬼也不会到地狱。地狱的众生无法自由活动。而鬼则会到处游荡。
至于所谓死后的审判。其实是自己审判自己。依自己的业力。变现出阎罗王。来检视自己的罪。所谓阎罗王。其实就是自己良知的化现。
四、佛教相信复活和永生吗?
(1)除了诸佛菩萨为度化众生而示现神通游戏。一般众生绝不可能死后复活。更不可能因复活而得永生。
(2)肉体的永生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肉体是分子暂时积聚的假合体。而每一细胞都是每分每秒地不断在变化。不断死亡与新生(新陈代谢)。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一直都维持著一个肉体。但事实上这个肉体是刹那刹那都在变化的。要求肉体暂时维持不变都不可能了。何况想要它永久存在。不变不灭?有聚合必有离散。有生长必有衰败。有存在必有灭亡。这是我们这个相对世界里一定的原则。
(3)肉体无法永生。永生的是不灭的生命。生命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生命展现的形态一直不断在改变。即是生死轮回。但虽在轮回之中。生命的本质却不曾改变过。未来也永远不会改变。第二种是我们藉著不断变化的生命形态。来突破、开展、还原生命的本质。到生命不再有形态的改变。就是解脱生死轮回。也就是‘涅槃(圆寂)’。这才是真正的永生。
五、超度亡灵有用吗?
(1)基本上。亡灵的确是可以靠超度的力量而获得利益。但并不是所有的所谓‘超度’都能使亡者获益。要真正能利益亡者。第一要看亡者家属的诚敬心。第二要看超度的师父之修持。第三要看所用的方法。第四要看亡者自己的配合意愿。
(2)超度是基于对亡者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要帮助他生命能获得更好的提升。而不是只求活著的人自己的心安。更不是为了活人的面子。
(3)帮助亡者的方法。不只是超度。当然。能够找到一位真正成就者为他超度。是最直接稳当的方法。其他像助念、布施、供养三宝、诵经持咒等。也都能做为帮助亡者的助缘。而最重要的。是不要杀生祭拜鬼神。这样做反而会加重亡者的障碍。
六、焚烧纸钱对亡灵有用吗?
(1)首先要了解。亡者能得到什么。那完全是依业力感应而来。并且都只是靠心念的力量而化现、而感受而已。
所以。第一个。如果亡者本身具有大福报的业力。甚至具有生天的福报。纸钱这种小福报和他的业力根本不能相感应。焚烧纸钱对他也是根本没有用。基本上。只有鬼道众生的业力才会和纸钱相感应。也就是说。焚烧纸钱只对鬼道众生有用。但也不是所有的鬼道众生都能受用到。如果他的福报不够。还是得不到。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烧纸钱的人的心念。是否真诚。是否能让亡者或鬼道众生感受到他的诚意。因为亡者或鬼道众生能否受用。完全看他们的信心。而他们的信心。又必须靠烧的人的诚心来建立。
(2)基本上。正信的佛教是不鼓励焚烧纸钱的
七、极乐世界和天堂一样吗?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极乐世界和天堂都是完全不同的。
天堂。是由众生的共业力所现的。一个供善业成熟的众生享乐的地方。每一层天大多都有它的天帝管辖。却不一定有佛法。它的快乐是相对的乐。是感觉作用的乐。是终必会消失的乐。是会引生痛苦的乐。是不究竟的乐。它的景象、享用的物品。尽管再多么美妙。也都终必坏灭。都不是真正清净的。最重要的是。它还是在六道之中。福报享尽后。还是要堕入其他五道之中。继续再受轮回。
而极乐世界。它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建立的清净国土。是一个供发心努力修行者专心修行的地方。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极乐世界没有恶道。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也都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寿命非常长。长到足以修行成就。所以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永远没有机会再受生死轮回。除非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承著弥陀宏愿到六道中示现生死。广度众生。又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所有生活上的必须品。和修行上所需要的东西。都只要动一个念头就自然出现。不必再为生活和修行而烦恼。可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神都用在修行上。所以能够很快成就。又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极乐世界没有任何会障碍修行的事物。所有的事物都是帮助大家修行的。所以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很快就能成就。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必定都安享清净的究竟大乐。因此称为‘极乐’。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32620.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上;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