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乘佛教五菩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大乘佛教五菩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乘佛教五菩萨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初释迦牟尼佛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其后自公元前四世
公元一至二世纪。中印度出了一位有名的大师。人们尊称他为马鸣菩萨。他对大乘佛学起了开端的作用。 他本学婆罗门教。擅长音乐及诗歌。声誉很高。后归依佛法。拜胁长老为师。 胁长老是北印度的高僧。他深虑当时沙门中缺乏杰出人才。佛法渐见式微。没有人能负起弘扬佛法、开导众生的责任。他听说中印度有位出家外道。才识过人。能言善辨;这位外道年轻好胜。自恃才高。要与沙门中学子辩论。他扬言说:如果沙门中没有人敢站出与他辩论。那就说明服输了。从此就不准公鸣犍椎 (犍椎是古印度召集僧众的一种木制法器)。进行僧伽活动。也不得受人供养。 胁长老暗想此人定非等闲之辈。很想去会会他;倘有可能。就想度他归依沙门。他不顾年迈体衰。跋山涉水地往中印度去。路上经过一个宝刹。有一群小沙弥见他年慈详。就围着他打趣说笑。胁长老毫不在意。对这些天真的小沙弥面露笑容。听之任之。其中有些年龄略大的。看出长老不是平凡之人。就提出各种问题来向他请教。胁长老总是有问必答。没有一点被难住。沙弥们至此十分钦佩。顿生恭敬之心。第二天长老辞别南下。沙弥们依依不舍。送了他不少路程。 长老到了中印度。故意在被外逭占据的那个最大的寺院住下。他问比丘们;“你们做功课时为什么不依法公鸣犍椎呢?”一比丘说:“长老有所不知。我们这儿来了一个傲慢无理的外道。他声称你们现在沙门中没有学子。都是一些平庸之人。而且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们不服。我们可以比试比试。根据各自的学说。来进行辩论。有本事的。请站出来吧!谁知我们有好几位法师。都不是他的对手。从此他就不许我们公鸣犍椎。还占据了我们寺院。我们住持怕惹是非。就委屈地依从他了。”胁长老听了。安慰道:“你们不要气馁。先去禀明方丈。大胆地鸣犍椎吧。有我来对付好了。”比丘们本来心里有气。今见长老出言不凡。知他必是高僧。一定具有辩才。就请住持与长老相见。并大胆地打起徤椎来。那外道在里面听见。气势汹汹地问道。“我不准你们打犍椎。今天为什么又打起来?”比丘们说:“这不干我等事。北方来了一位长老。是他打的。”外道说:“此人好大胆。我倒要会会此人!”外道见了胁长老。是一个清癯的老叟。就责问道:“你这远来的老和尚。大约不知道这儿的规矩吧!”长老笑道:“怎么不知道。不知就不打犍椎了。”外道说:“如此说来。难道你也想跟我辩论吗?”长老说:“你要辩论也可。这有何难。我们佛门宽大为怀。素来佛不犯道。你们外道太放肆了。竟敢限制沙门活动。我们佛学博大精深。如大海可容百川。今天让你知道一下深广也好。”外道说:“不要夸口了。我倒要看看你的本事。这样吧。我们就订在第七日。让我邀请国王、大臣、沙门、外道、娑罗门诸大法师。都来参加。看看我们谁胜谁负。” 至第七日。道场上钟鼓齐鸣。冠盖云集。与会者都来了。胁长老先到。从容地升上高座。仪态自若。微带笑容。那外道后到。态度傲慢。见长老已到。只得于另一旁坐下。他抬头看看长老。见他和颜悦色。情志安逸。端坐庄严。不由地微微暗惊:“这老和尚道风不凡。在这样的大场面处之泰然。可能很有学问。今天得要稍加谨慎。”外道定一定神。傲气又上来了。开言道:“今天我们两家辩论。非比平常。得先立个契约。你看可好?” 长老说:“悉听尊意。请你说吧。” 外道说:“如果谁输了。就割去谁的舌头好吗?” 长老说:“割掉舌头有何用处。我们辩的是学术见解。不是一般人打赌。我看谁输了。就自甘称作弟子。怎么样?” 外道说:“也好。只要你不怕惭愧。当众拜我。那么谁先提问?” 长老说:“我年纪老。从远方来。又先在此升座。理应我先提问。” 外道说:“好。那就请吧。” 长者说:“要使天下太平。人民丰衣足食。举国欢庆。国王欢喜。当用何法?” 那外道没有学过治国之道。一时竟答不上来。 长老说:“我们佛教有世法和出世法。这是世法。要使国泰民安。就要从国王做起。爱臣民。轻徭役。薄赋税。多作利国利民之事。使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始能太平。这是很普通的道理。难道也答不上来吗?” 外道面红耳赤。与会者笑声四起。 长老又提了一些世法与出世之法。有不少玄理外道连听都没有听到过。答的支支吾吾。都没有答好。轮到外道提问的时候。他想用婆罗门的学说来难住他。那知长老原先也是婆罗门种。对所有经典无不精通。凡有听问。长老都对答如流。令人信服。这下顿时挫了外道的锐气。在大庭广众前。外道只得服输。自称弟子。听从长老为他剃除头发。受沙弥戒。 那外道回到内室。低头闷坐。悒郁不乐。自思:“我才识远震数国。从无敌手。今天怎么输于一个老和尚了。今后还有什么面目做人!”长老明白他的心意。走到他身边。和善地说:“我们佛法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是我见太深了。处处以我为中心。以致一叶障目。使你不能高瞻远瞩。你试想:释迦佛作王太子时。也是信奉外道。他想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走出宫廷。苦修六年。使他感到外道学说不能解决他心中的许多疑问。于是独自到菩提树下。又修行了一年。终于在一个晚上的定中。突然见明星而开悟。彻证了无上甚深真谛。从此。他传道四十九年。收了许许多多外道成为弟子。你说。佛学能比外道不高明吗?” 接着。长老又给外道显示神通。并说:“神通不是出家人追求的目的。比丘应以精研正法为要。”经一番苦口婆心的解说。至此。那外道方知长老是个得道高僧。心悦诚服。甘拜为师。胁长老说:“你呀。天资聪慧。夙根又厚。只是错入了外道。使明珠沾上了尘土。从今后应该归依正法。精勤学佛。方能使你真正地进入觉道。”那外道彻底醒悟。从此虚心地聆听师父为他讲经说法。认真修学。数年后获得了很大成就。 再数年。胁长老回北方去了。这位比丘仍长住中印度。此时他已博览所有佛学经论。才识盖世。且虚怀若谷。与多年前换了一个人了。沙门与外道都敬服。连国王对他也极尊重。 不久。北印度的小月氏国王起兵来伐中印度。将王城团团围困。只是未动刀兵。中印度国王派使者去询问。“你们长时间的将我王城围困。使我人民遭难。你们为的是什么呢?”小月氏国王说:“我要你送我三亿金。我即可退兵。”中印度国王说:“我倾国相赠。也收集不到三亿金。”小月氏国王说:“你有稀世的两大国宝。足可抵三亿金。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印度国王说:“我那有这样贵重的国宝!”小月氏国王说:“你藏有释迦佛留下的佛钵。还有一位具有辩才的比丘。你把这两样宝贝赠于我。就足抵三亿金。我可以满足了。”中印度国王说:“这两样确是我的国宝。但是我不能赠于你。” 比丘得知此事。就去劝说国王:“陛下。你就满足他的要求吧。一则可以退兵。生灵免遭涂炭;二则他单要佛钵与我。说明他心中十分敬重佛法。陛下把我留在国内。只佛化一国。若把我送到他国。我就可以到别国去弘扬佛法。让天下都受到佛化的利益。陛下是归依佛法的。愿国王三思!” 国王平时对这位比丘甚是尊敬。听了他的开导。经过反复思忖。终于同意了。 小月氏国王马上退兵。迎着佛钵和比丘回国去了。快到京城。举国臣民焚香恭迎。数日后。有些大臣议论道:“国王啊。佛钵确是稀世之宝。而比丘国内有的是。怎抵得上一亿金呀?”国王说:“你们只知眼前利益。这位比丘名杨四海。佛学高深。精于说法。而且又是胁长老在世时的弟子。我迎他到本国来弘传佛法。于国于民。都是有很大利益的。” 一个月后。国王打算请比丘说法。他寻思:“人们说畜生也有灵性。也能受到感化。我何不借此机会试试。”他就挑选了七匹好马。让它们饿了五日。到第六日早上。召集国内所有沙门。外道、都来听法;同时又命令把饿马系在道场的柱子上。在说法的时候。不断添加拼有香料的肥草。看看饿马是吃草料。还是听法。 比丘登坛讲法。他讲的是《佛遗教经》。讲时语词恳切。深入浅出。感人肺腑。场上肃静;连那饿马似也听得出神。尽管饲以草料。它们都不思进食。竖耳谛听。 比丘讲经毕。只闻那七匹饿马一声长鸣。都潸然泪下。同王见此情景。深为感动!由于饿马能解佛经的原故。因此就称这位比丘为马鸣菩萨。 以后。马鸣菩萨得到国王的同意。又到别国去弘法。晚年他专门从事著作。著有《大乘起信论》、《大宗地玄文本论》、《佛所行赞》、《大庄严经论》、《十不善业道经》等。一直流传迄今。龙树菩萨传
龙树是大乘佛学的创始人。生于约公元二至三世纪。是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姓。传说其父姓龙。母生他于树下。故名龙树。 龙树天资特别聪明。在孩提的时候。听到婆罗门诵读经典。数遍之后。他即能背诵。到二十岁以后。对天文、地理、数学。以及婆罗门和各道的经文。几乎都读遍了。而且理解力相当强。因此在青年时名气就很大。 他有几个同龄好友。都是学识超群。一天大家议论道:我们把天下的经论都理解了。现在就是没有学到法术。不能纵情逸乐。不久打听到有一个术士。会隐身术。他们就去登门求教。那术士看到他们年轻。又动机不良。不愿传授。他们苦苦请求。术士缠不过他们。只得给每人一粒药丸。瞩告道:“你们在僻静的地方用水将药丸磨化。涂在眼睛周围。人们就见不到你们了。”龙树便当场试磨。细辩药丸的气味。对术士道:“你共用了七十样药物合成。对吗?”术士不胜惊讶。问他怎么知道。龙树说:“我是从气味中辩别出来的。”术士甚为叹服。只得叮咛要慎用此术。 龙树等四人仗着隐身术。从此常出入宫中。恣情取乐。百余日后。宫中的一些美女。竟有人怀孕了。国王大为忿怒。严加责问。妃子们哀泣说:“非是我们不贞。是睡梦中有妖人作弄。”国王召大臣商议。一老臣说:“凡这等事有两种可能。一是鬼魅作崇。一是术士捣乱。陛下可派几个精明的人。暗暗分守在宫门背后。若是术人。总有迹象可露。可用兵器除之。若是妖魅。虽无迹象。亦可用符咒消灭。”国王立即照办。 不久有人来报。是术士所为。国王当即派武士数百人。禁闭宫门。手挥刀剑。望空乱砍。三个婆罗门术士被杀死了。惟有龙树药性未过。没有现形。又屏气凝神地躲在国王背后。终于逃脱了性命。 受此严重教训后。龙树方才觉醒。想到了佛陀所说:“贪欲是众苦与祸患的根本。一切败德丧命之事。皆由此引起。”于是下了归依佛门的决心。他寻到一座山上的佛塔。向一位沙门虔诚请求.出家受戒。他在佛塔待了九十多天。读遍了所有经论。心不满足。但已无其它经文可得。他辞师下山。又访寻到北印度雪山的一座佛塔。向一位老比丘恳求。得到了《摩诃衍》大乘经典。他用心研读求教。三个月后。他又统统理解并背熟了。仍感不满足。于是就周游列国。搜集沙门的各种经论。一路上。他还和诸外道及部派佛学者辩论。都辩不过他。他逐渐产生了骄傲。认为佛经较诸外道。其理虽然高明深奥。但亦不难穷尽。不能满足我的要求。他就萌生非非之想。别出心裁。欲另自立一派。广收徒弟。宣扬他的学说。 正在这时。有一位叫大龙的比丘。长髯突眼。目光炯炯。特来找他。对他说:“年轻人啊。你不能持井蛙之见。你的学识再高能超过佛陀吗?你且跟我到一个地方。让你看看大乘经典。你再下结论吧。”这位大龙比丘就把他领到一个深山的石洞。入洞数步。竟是另外一个华藏世界。殿宇金碧辉煌。清静雅致。老比丘把他领入龙宫。打开了一个个玉石宝库。里面藏着数不尽的稀世经典。宝库里发出阵阵幽香。大龙比丘说:“年轻人。这下够你读了吧?”龙树忙不迭地贪婪地翻阅。口里说道:“长老。我太感谢你了!”这下龙树真的满足了。比过去读到的多十倍。玄理更其精妙深奥。他如饥如渴地昼夜阅读。不明之处随时就向龙师请教。视野顿时开阔。心量也开始谦虚了。至此他才真正地感到。佛学浩如烟海。其理博大精深。没有任何外道超得过它。够我一生用心钻研了。同时也就打消了自立门户的陋见。 他在龙宫待了很久。把所藏的经典反复细阅。几乎能背诵了。大龙长老又授予他—些神通术。他才别师出来。仍回到了南印度。从此大力宣扬佛法。说服外道。推广大乘佛教。被他感化的婆罗门等外道。不计其数。 当时有位婆罗门上师。会一点咒术。心生嫉妒。欲与龙树比个高下。他奏明国王。请王以观究竟。国王规劝他:“我看你虚心一点吧。龙树已是一位得道高僧。和多年前大不同了。他明与日月争光。智与圣心并照。你为什么不能容他呢?”婆罗门说:“陛下被他巧言迷惑了。我谅他没有什么真本事。如若不信。看我们比试吧。”国王见他固 执。只得准奏。 比赛的那天。国王与龙树先坐在听政殿上。婆罗门后到。他见国王如此尊重龙树。心中更是不悦。便于殿前立即作法。只见现出一个广大洁净的黄金池子。水波潾潾。中央升起一株千叶莲花。那婆罗门高坐其上傲慢地说:“龙树。你看我坐在莲花之上。宛如天神。而你屈居地下。卑微可笑。你敢与我莲上的大德智人辩论吗?” 龙树也不答言。从容地离开座位。用咒言化作一头庞大的六牙白象。自坐其上。绕黄金池子一周。然后举步池中用象鼻把那婆罗门高高举起。摔于地下。莲池与白象瞬间隐去。惟见那婆罗门腿折腰伤。一副可怜之相。他知非龙树对手。匍匐于地。叩首恳求:“恕我力不自量。毁辱大师。伏请多谅!从此愿意归依佛门。开我愚蒙。求大师收我为弟子。” 印度又有一个邻国。国王笃信外道。并强迫其臣民亦信奉外道;对沙门释子。则非平等对待。龙树闻之。特前往宣扬佛法。其时该国正在招募国王卫士。龙树应募。很快升为校卫。他在短时期内。帮助整顿队伍。严明纪律。使国王的卫队面貌一新。一日国王出巡。龙树率领卫队荷戟前行。彩旗招展。步伐整齐。威风凛凛。国王见了甚是满意。便问侍者带队的是甚么人?侍者答:此人奇怪得很。不吃王家一口饭。也不要王家一文饷银。说是来保护国王。整饬军纪。国王亦觉奇怪。就召他晋见。问道:“你是什么人?”龙树答:“我是一切智人。”国王惊愕。半晌说:“一切智人旷古少有。你敢大言不惭吗?”龙树说:“国王如果不信。可以当场试验。”国王心里想道:我是精研婆罗门教理的。可谓智人之主。他竟当我面自称一切智人。而且说得如此着实。不能小看。我若提出的问题。被他解答。证明他胜了。我若不提出问题。也说明我负了。迟疑良久。就索性提个大难题。看他如何回答。于是启口问道:“你可知今上天在做什么?”龙树不慌不忙的施礼作答:“启禀国王。当今上天正在与阿修罗作战。战斗方酣。”国王听了。喉咙里象塞了棉团一样。心里想:“这个人真是疯子吗?”半天说不出话来。龙树说:“国王。你不要以为我是虚谈怪论。片刻就能见验。”说罢。不一会。就闻空中干戈喊杀之声。阿修罗的手和断足从空掉下。龙树又施法术。让国王臣民与婆罗门等。统统见到天上鏖战的情况。良久才渐渐隐去。 这时从国王起。所有的臣民和婆罗门等。个个惊讶信服。国王再问龙树:“你究竟是什么人?”龙树忽现比丘身。稽首答道:“贫僧乃是沙门龙树。”国王早闻龙树是邻国的大师。举国被其佛化。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心悦诚服。於是也归依了佛门。国内所有婆罗门、外道。亦甘愿剃发受戒。至心归命。自此便恭请大师天天宣讲佛法。举国受到了正法的教化。以后龙树又回到本国去了。 据玄装大师《大唐西域记》介绍:龙树在晚年合成了一种长寿药。过百年后还不见衰老。国王也得到了长寿。年过半百的太子急了。对母亲说:“这样下去到那一年接位啊?”母后说:“
提婆菩萨传
提婆是龙树众多的弟子中最杰出的一个。南印度狮子国人。即今斯里兰卡。传说他是王子。最初学习婆罗门学说。天赋绝顶聪明。博学广识。年轻时很自负。曾说:“天下的学问我已学到十之八九了。就苦还没有人能信用我。” 提婆的左眼瞎了。有这么一段传说:狮子国有一大庙。庙里塑着一尊天神。号“大自在天”。像身有数十米高。屹立在大殿中央。每日烧香者不断。但殿门永远关着。善男信女只在殿门外磕头求祷。一日。提婆来到神庙。一定要开门进去。守庙的阻止说;“天神威灵显赫。会惹怒他的。殿下还是不进去为好。”提婆说:“天神既然立了像。自然让人观瞻。不然塑了像干什么!”守庙的说不过他。加上他又是王子。只得开门让他进去。提婆踏进殿内。果见天神高大无比。横眉怒目。对他似有愠色。提婆对神问道:“你既然是天神。受四方供奉。就应该以智慧感人。为什么要以威风吓人呢?我今挖掉你一只怒目。人们见你就不会畏惧了。”说着。就从像身背后的梯子上拾级而上。真的挖去了天神一只眼睛。然后大开殿门。鼓励烧香者大胆进去。是日。提婆凭他的声望和智慧。广泛罗致各种精美供品。当夜供奉天神。那天神现形前来受供。身躯甚为高大。酷似白天所见的“大自在天”。天神说:“你对我说的话我都听见了。其实我的本来面目并不那么可怕。是塑像人出于敬畏之心所为。我很佩服你的胆识。你是以心敬我。而别人的敬我。乃是畏我、诬我。”提婆说:“那未你对我有什么要求呢?”天神说:“我的一只眼睛被你挖去了。现在我要向你讨还。”提婆问:“那我怎样尝还呢?”天神说:“也用你的左眼。就看你有没有勇气!”提婆说:“这有何难!”当即把自己的左眼挖下奉给天神。天神赞叹说:“你这真是无上的布施啊!” 狮子国与龙树菩萨所在国仅一水之隔。提婆闻龙树之名。少年气盛。自持学问渊博。又长辩才。心中不服。就想去与龙树辩论。 龙树也听到提婆的名声。闻他前来。就叫一个弟子端了一满钵清水。不许说一句话。出来相迎。提婆见到迎者手捧一钵清水。不吭一声。心中会意。就从身上取下一枚针来。投入钵中。也不说一语。这两人打的是什么哑谜呢?原来.龙树的意思是。我的胸怀似清水一般。满而不溢;提婆的意思是。我的见解如针沉水。一探到底。那弟子回到里面。龙树见到水底一恨针。又闻不说一句话。佩服提婆十分聪明。就亲迎入内。 提婆原来是来辩论的。但一见到龙树面容慈祥。出言和善谦逊。已是敬佩了三分。就不言辩论之事。先和龙树交谈起来。两人交谈了一整天。提婆凡有所问。龙树必有所答。而且答的十分圆满。提婆深为折服。自觉远非龙树对手。难探其源。感到佛法博大精深。远超婆罗门学说之上。遂放弃了原来信仰。甘拜龙树为师。而龙树自感已届暮年。大乘学说还没有满意的弟子继承发扬。今见提婆聪明盖世。足堪传灯。十分欣慰。于是悉心传授。从此以后。提婆放弃了骄慢之心。如饥如渴地随师学了数年。 中印度摩揭陀国原是盛行佛教。此时却被其它外道势力侵占。压制佛徒。不得在寺院击打犍椎集众。这实际上是禁上佛徒活动。企图扼杀佛教。此事被龙树闻知。心中不适。就想到摩揭陀去找外道辩论。挽回颓势。提婆自告奋勇。劝说:“师父年纪老了。不堪跋山涉水。还是让我去吧。”开始龙树不怎样放心。就自扮外道。叫提婆先与他演习了好几天。龙树见屈不了他。心颇满意。便放心地让他去了。 提婆到了摩揭陀国。立即在王城建起论坛。写明了辩论的主题:一。一切诸圣中佛为第一;二。一切诸法中佛法为第一;三。一切道人中佛僧为第一。又说:八方论士若能辩胜此者。我愿斩首以表屈服。 摩揭陀国的婆罗门和诸外道论士。听到龙树的弟子敢来论坛辩论。而且发出豪言壮语。便都赶来参加盛会。有的论士看到提婆的誓约。不甘示弱。也立誓道:“你既敢拿性命打赌。那我们也照章办理。如果我们辩不过你。也愿杀头!”提婆笑道:“我要你们的脑袋何用。我只要剃除你们的须发。老老实实的做我弟子就可以了。” 那知经历了三个多月。没有一个人能辩得过他。不但如此。有不少论士虽然输了。但都心眼亮了。情情愿愿拜提婆为师。更有许多没有参加辩论的外道。听到提婆的论点圆满有理。得到开悟。也自愿归依正法。前后化度了近百万人。从此。佛教在摩揭陀国又重新兴旺起来。人们为了纪念此次盛会。特地建了一座犍椎塔。来颂扬提婆的功勋。玄奘大师到摩揭陀国时。还瞻仰过此塔。 之后。提婆又到中印度及北印度诸国弘传大乘佛法。收了不少弟子。晚年他回到南印度去。其时龙树大师已经离世了。南印度有一国王不信佛教。提婆也亲自前去教化了他。 提婆在晚年隐居山林。专门著书立说。弘传大乘佛学。他—生中曾和不少外道进行过辩论。晚年亦不放弃口诛笔伐。有一个心胸狭隘的婆罗门年轻外道。见师被提婆屈服。心里很不服气。屡想报仇。他发誓说:“你提婆以口胜我师。我要以刀胜你!”一直暗暗跟踪提婆。找机会行刺提婆。但提婆弟子众多。无从下手。 一日。终于被他得到了机会。看见提婆在大树下坐禅。他就纵身跳到提婆跟前。忿怒地说:“提婆。你这老瞎子。你知道吗。我已经跟了你很久了。过去你以利口战胜我师。而今我要以快刀劈开你腹。看看谁的厉害!”说罢举刀就砍。 但提婆没有就死。他心无怨恨。反而怜悯那年轻人的鲁莽行为。诚恳地对他说:“年轻人啊。学术上的争论那有用刀剑来代替的?你毁了我肉体毁坏不了佛法。你是被无明烈火燃烧得神智昏迷了。我可以原谅你的愚昧无知。你快逃到山上去吧。暂时不要下来。我的弟子们快要回来了。他们中有不少人还没有获得“法忍”(心能安住于实相之理叫法忍)。他们必不饶你。”那年轻人听了。愕住了!提婆接着说:“你这所作所为。是没有受过佛法教化。个人情见太重。为愚痴所欺。为狂心所惑。我不会计较你。快逃命去吧!”那青年外道见提婆竟如此宽恕他。怎忍再砍第二刀。反而跪下来忏悔认罪。提婆催他快走。他只得逃上山去了。不一会。众弟子回来。见师倒于血泊之中。大吃一惊!没有证到“法忍”的。果然怒火中烧。捶胸号啕。要追赶贼子报仇。此刻提婆尚未气绝。竭力地用微弱之声劝阻道:“行刺者早已远去了。原谅他吧。他是被妄心愚见所驱使。我已到了暮年。终有—死。怨怨相报。必无了期。佛法讲的是无我、能忍。我要你们宽恕他吧!”说毕。暝目而寂。面无一点憎恨之色。 提婆著作甚多。流传后世的有《百字论》。《广百论》等。最后的著作是《百字论》。传说是提婆被刺以后。在未死之前。用自己鲜血写下来的。
公元第五世纪。中期大乘佛学出了两个了不起人物。是兄弟二人。均名婆薮盘豆(译为无亲)。以后兄改为无著。弟独名天亲。后来改为世亲。二人对发展大乘佛学起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是北印度犍陀国人。原从父信婆罗门教。后归依沙门。均在有部(小乘之一)出家。不久二人就分开传道去了。 无著天资独厚。具有甚深夙慧。凡所修学经论。过目即能理解。后潜修禅定。而得离欲。曾反复思维空义。总不能深解辩忻。恨不得要自杀。有一位宾头庐阿罗汉。闻知此事。特来找他。给他说小乘空观。他依教修观。便得深入。 无著虽学得了小乘空观。但是还不满意。因为还有不少疑团。仍未得到圆满解答。一日。他在定中用神通力上升到兜率天。见到了弥勒菩萨。于是虔诚求教。弥勒甚是欢喜。给他讲解大乘空观。这使他如拨云见日。许多疑点尽释了。从此。他就根据弥勒菩萨的教导。专修大乘空观。遇到自己不可解时。便上升到兜率天。向菩萨顶礼请教。弥勒一一为他开示。还给他详细说大乘经义。他随听随悟。把大乘经论基本上通达了。就正式开始宣讲大乘。 可是有不少人不相信他。认为是他胡编自造的。他感到自己的威信不够。发愿要让人家深信不疑。就再升到兜率天。力恳菩萨下界宣讲。弥勒为了开导众生。立即同意了。 自此。每到黄昏过后天空黑下来时。只见天上大放光明。弥勒菩萨脚踏五彩莲华。冉冉而下。菩萨来到说法堂上。每夜开讲《十七地经》。连续讲了四个多月。没有中断。奇怪的是只有无著可以接近菩萨。其他人只能听到菩萨的声音。偶而也可见到一下菩萨慈容。晚上由菩萨开讲。白天则有无著再为大家解释不明白的地方。数月之后。终于使广大佛教信徒接受了大乘学说。 无著大师以后又进一步修习“日光三摩地”。经刻苦地修学。终于得到了胜果。自此。凡过去不能了悟的。皆能通达;凡所见所闻所阅的经典。悉能永记不忘。对当年释迦佛所说的《华严经》等诸部大乘经。尚有未彻底明了的。经弥勒在兜率天一一再为他解说。使他完全了解。并能记忆受持。他在本国造了一个大讲堂。专门为众宣讲一切大乘经义。 话说佛灭度后五百年。有个阿罗汉名迦旃延子。先在“有部”出家。本是天竺人。后往北印度罽宾国传道。集五百罗汉及五百菩萨合造有部《阿毗达磨》(译为“对法”。以智慧对观诸法真理的意思)。造论时曾宣告远近佛徒。凡有人听闻过《佛说阿毗达磨》者。不管记得多少。即使是一言半语。都请记了送来。并且只要义理与有部精神不违背。即可采纳。凡所采纳的文句根据其内容分类。若是阐述意义的。则列入慧的结目中。若是阐述定义的。则归入定的结目中。化了很长时间。共造了八结。有五万偈。此项工作完成后。又想另造《毗婆沙》释文。 当时有位马鸣大师。是中印度舍卫国人。精通《八分毗伽罗论》(“毗伽罗”译为“声明”。是言语文字之学)及《四皮陀六论》(皮陀译为明智)。能解十八部三藏。文才甚好。是位德高望重的圣僧。迦旃延子竭诚请他主持撰写。马鸣到了罽宾国。被迦旃延子等礼为上宾。依次由他解释先前所造的《八结》。之后便与各位大师共同研讨释文。只要达成结论。便由马鸣撰写成文。如此经历了十二年。完成了《毗婆沙论》。(“毗婆沙”译为广解)。约百万偈。论著完成后。迦旃延子即命刻上石碑。订出制度。凡学得此法之人。就不得离开罽宾国;凡《八结》及《毗婆沙论》。乃至每一部分摘录。均不得流传到国外。以免被其它部派与大乘学派歪曲损坏。制度订立后。就奏明国王通过。 罽宾国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国。王城只有一门可通。迦旃延子等法师命令夜叉神守护。凡慕名前来学法的。不予拦阻。并给供养。但是学得后就不准出国了。 阿逾阇国有一位极有学问的法师。名叫婆娑须跋陀罗。他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好。他很想学《八结》与《毗婆沙》义理。并想到其他国家弘传。他为了不被识破。伪装成一个半疯半癫的邋遢和尚。来到了罽宾国。混在人群里听法。遇到集中讨论的时候。他的举止言谈。故意装得离题出格。使大家疏忽他。把他不放在眼里。他在罽宾国待了十二年。听讲了《毗婆沙》数遍。把义理学得精熟。且能背诵。便想回本国去了。他来到城门。被夜叉神发觉。将他送回讲堂。迦旃延子亲自质问。见他说话颠颠倒倒。不象一个真正学法的比丘。问他义理毫不了解。就把他放了。他再到城门。夜叉神又把他押回。他装腔作势。吵吵嚷嚷。盘问时语无伦次。一问三不如。仍把他放回。他又欲出城。夜叉神继续把他押回。这一次国王命令集合大众进一步盘问。他更装得疯疯癫癫。问非所答。且手舞足蹈地唱起来。大众见他这般模样。身上又发出一股汗臭味。心上早已讨厌。只略问几句又放了。如此数次三番。第四次他出城时。夜叉神已失去信心了。就不再予以拦阻。让他大摇大摆的出城。 他回到本国。立即宣告远近。说明他在罽宾国已经学得了《毗婆沙论》义理。定期开讲。凡愿学习的即可前来听讲。一时四方学子。云集而来就学。此时这位法师年已衰老。他恐在世不久。就一面抓紧讲学。一面叫弟子立即记录。随讲随记;他再抽空整理。等到讲完。书稿也已完成了。不久罽宾国诸法师闻知此事。《毗婆沙论》已经流传到其他国家。而且没有走样。对昔日这位装疯之比丘的弘法精神为之嗟叹不已! 佛灭度后九百年。出了一个婆罗门外道。当时有个龙王住在频阇诃山的池中。他善解《僧法论》。(译为“数论”)那外道欲学此论。就去找他。龙王常变作仙人。住在山上茅屋中修道。外道找到跏趺而坐的龙王仙人。说明来意。他来时采了一满篮鲜花。头顶花篮。绕龙王仙人一周。便掷一花。并作一偈。赞叹龙王的美德。龙王听了他的偈句。也作一偈。来破他的偈义。并拾花还掷外道。于是外道又立偈语。把篮里鲜花掷于龙王。如此且立且破。一篮花尽。咏叹的偈文也完成了。龙王佩服他的诚恳和聪明。终于同意给他讲说《僧佉论》。但感到他相当骄傲。就预先立下誓约。声明“我说的《僧佉论》不得任意改动。外道连口答应。于是龙王一面讲。外道就一面记录。凡龙王未讲及义理不清楚的。外道便一一予以补充改正。等到龙王讲毕。外道的记录也完成了。龙王取过稿件审阅。发现有稿被改动处。不愉快地说:“我叮嘱过你不得任意改动。你为什么不守诺言?”外道巧辩说:“师是嘱我论完成后不要改动。未嘱我在说论时不要改动;而且请师仔细察看。我在论义上根本没有改动。”又说:“请师放心吧。以后决不会再改了。只要我本人在世。也决不让任何人损毁此论。”龙王听了他的保证。同意他将论稿带去。 那外道得到《僧佉论》后。真是趾高气扬。他夸口说:“而今盛行于世的莫过于释迦法了。可是如今我已得了《僧佉论》。可以叫他们让位于我了!”他踌躇满志。来到了阿逾阇国王城。闯进论议堂。头击论议鼓。大声地喊道:“我要与沙门弟子辩论。假使我输于沙门。可以斩我脑袋;可是假使沙门输我。亦须斩首。” 国王召见外道。外道说:“您是一国之主。应该心无偏向。对沙门与婆罗门一视同仁。对两家所传之法。要站在公正的立场。辩别一个高下。如今我要与沙门学子辩论。决一胜负。各须以头为誓。陛下须要公平作证。”国王本来偏向沙门。见这外道这般傲慢。知他不是沙门对手。当即同意。 哪知著名的天亲法师等恰好到外地去了。只有佛陀蜜多罗法师在国内。他虽然学识渊博。但年已老迈。智力迟钝。不堪胜任辩论。老法师想:我沙门健将都不在。而这外道又如此骄横。只有我来应战了。他奏明国王。国王也有些耽心。问道:“长老。你年迈了。能胜任吗?”老法师说:“不妨。”於是定下日期。召集沙门外道于论议堂上。展开辩论。那外道问:“老比丘。还是你先立义?还是先破我义?”老法师说:“我佛法浩如烟海。无所不容;你外道犹如泥块。入海便沉。随你自己意吧。”外道说:“别夸口了。是我挑战的。让你先立义。由我来破吧。”老法师就立“无常”义说:“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灭。”你且破来。外道冷然一笑说:“这有何难!”当即破之。接着便朗诵自己《僧佉论》。叫老法师破。长老没有见过《僧佉论》。又前听后忘。答不上来。结果负了。外道装作宽容地说:“你原是婆罗门种。我怎忍杀你头。可是又誓约在先。不得不罚。这样吧。你让我鞭挞数下。权作表示一下吧。”说罢举鞭就打。打罢大笑而去。 那外道得此胜利。以为折服了沙门。洋洋自得!他来到频阇诃山。没有找到龙王。就走进一个石窟内。用咒言召来夜叉神女。吩咐道:我将身变岩石。永不毁坏。你给我将巨石封闭石窟吧。”神女唯唯应命。那外道遂舍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4/44813.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大乘佛教五菩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大乘佛教五菩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