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十法界:六凡与四圣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0 00:3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十法界:六凡与四圣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十法界:六凡与四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十法界:六凡与四圣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六凡。

另外。佛陀的圣弟子。依各人解脱方式和度众愿力的差异。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此三者与佛陀合为四法界。又称四圣。六凡加四圣。合称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与因缘果报。

一、六凡

1、地狱界

造十恶业。尤其是五无间罪的众生。便堕入地狱受报。五无间罪又称五逆罪。指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以及破僧团和合的重罪。十恶是指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及邪见。地狱之苦。好比一个羸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永无止息。

2、饿鬼界

造下品十恶业(作已能悔。称为下品)。或悭贪、嫉妒、谄媚、欺诳。乃至饥渴而死的。即堕饿鬼道。如何度化鬼道众生呢?可以备办简单的素菜素果。以佛门的诵经持咒来利益它。千万不要宰杀牲畜来祭祀。以免增加他们的罪业。

3、畜生界

造中品十恶业者(不明因果而造恶。但事后稍悔)。便堕入此道。例如布施不净物、邪淫、犯戒偷窃、负债不还、杀生、或毁骂恼害有情等。便得畜生报。例如《辩意长者子经》中就指出会堕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犯偷盗罪、负债不还、喜欢杀生、不喜听闻经法。以及造作种种因缘阻挠他人办法会等。畜生的生存范围。除了人道之外。遍于五道。其种类也最多。一般说“披毛戴角。鳞甲羽毛”。披毛指走兽。戴角如牛羊。鳞甲如鱼。羽毛为飞禽。根据佛经记载。最大的鸟是金翅鸟。最大的兽是龙。最大的鱼是摩竭鱼;寿命最长的是龙。可长达一中劫。最短的是蜉蝣。朝生夕死。畜生最

佛学知识礼佛常识之膜拜篇

大的痛苦是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因此常处于恐怖中。或为人驱使、鞭挞而劳役不停。

4、阿修罗界

阿修罗生前虽行下品十善。但因为

佛学的文学常识

瞋恚、我慢、猜疑心过重。因此不能升天。并且怀有怖畏心。阿修罗常常嫉妒佛陀说法。如佛为天人说四念处时。阿修罗则说五念处;佛说三十七道品。阿修罗则说三十八道品。又因为嫉妒天道的福德。因此常常兴兵与天道的帝释天作战。想要占领天的住处。《楞严经》卷九记载。阿修罗分布于鬼、畜、人、天四趣。有胎、卵、湿、化四种受生方式。

5、人界

人者。忍也。因为能忍世界的种种苦乐。因此名忍。六道中。人身最为难得。《阿含经》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人道是五趣升沉的枢纽。因为人道苦乐参半。又有因缘得闻佛法。因此知道积善修福得以升天。乃至修得圣果。但也有恶性难改。造十恶业而下堕地狱、饿鬼、畜生者。地狱、饿鬼、畜生等众生则受苦无间。无暇修善;天界的众生则沈溺于享乐之中。不知要继续修持善法。因此佛经上说。人间有三种殊胜。为其它五道众生所不及。即记忆力强、勇猛精进、清净梵行。能保有人身。如“盲龟浮木”。最为难得。

持守五戒。以及实践中品的十善业。是得人身的原因。五戒的前四戒是杀、盗、淫、妄。属性戒。无论受戒与否。一旦违犯。便须受业报。第五戒是不饮酒。属遮戒。喝酒本身虽然不造恶。但是酒能乱性。使人容易触犯前四戒。因此必须制止。

6、天界

天界上品十善即可生此。天界有四事胜于其它众生。即身胜、寿胜、定胜与乐胜。虽然如此。天人寿尽时会有“五衰相现”。而后依据过去世所造作的业力。牵引下堕受苦。并且继续轮回。

除此以外。世界快要毁灭时。天界也会受到波及。即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即使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经过八万大劫后。仍然难逃成住坏空的命运。因此。天界虽然殊胜。但是也不是究竟安乐的地方。

二、四圣

1、声闻界

声闻。音译舍罗婆迦。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声闻所修行证悟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罗汉。阿罗汉为小乘的究竟果位。

初果。音译须陀洹。意译预流、逆流。意思为逆生死的瀑流而预入圣者的果位。初果圣者修不净、慈悲、缘起、无我

烟雨烟雨小师弟佛学常识

。数息等五停心观。然后观苦、集、灭、道四圣谛。经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位。而以八忍八智了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证初果须陀洹。不再堕入三恶趣。因为初果的烦恼如同大树被连根拔起。只剩下欲界九品思惑。所以不须永久轮回。只要“七次上升天上。七次投生人间”即可。达到初果的条件是:对三宝有不坏的信仰;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对于受持的戒法不会违犯;不违犯五无间罪。

二果。音译斯陀含。意为一来。只要再一次生天。一次来人间受生即可。二果已断尽欲界前六品思惑。因此他的特色是淫、怒、痴微薄。

三果。音译阿那含。意为不还。死后直接升往色界或无色界而入涅盘。因为三果已经断尽欲界后三品思惑。因此不须再来人间受生。

四果。音译阿罗汉。意为无学、无生、杀贼、应供。阿罗汉已经杀尽了一切烦恼贼。无须再来三界受生。堪受人天的供养。而且已证得小乘最究竟果位。因此又称为无学

佛学常识

位。

修证声闻果的法门很多。初步为:

密护于根门: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饮食知节量:以保持健康。

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注心一处。安住于正知正见。

2、缘觉界

缘觉。梵语 p

佛学常识题目

ratyeka-buddha。音译为辟支佛。又名独觉。缘觉是值佛出世时。听闻十二因缘教法(内因缘)而开悟。乐于独居。故称缘觉。独觉则生于无佛出世的时代。观察外界现象的生灭变异(外因缘)而无师自悟。故名独觉。名称虽然不同。不过都是由于观“缘”起法而“觉”悟。因此能破除少分习气。不像阿罗汉习气全存。所以胜于声闻。依据佛经记载。独觉有两种:

部行独觉:指聚合部众而独悟证果的缘觉人。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修声闻乘已证得三果的人。将证得四果时。暂离佛之教法。聚集若干的同修人。而自修自悟者。

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积足善根功德的觉者。以独居悟道。犹如麟之仅具一角。故称麟角喻独觉。

与声闻相比。缘觉不依善知识而修。因此属于利根。声闻与缘觉合称为二乘。又被称为小乘。因为二者只知利己而无利他之心。佛陀直至法华会上。才开显“会三归一”。指出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同样回向一佛乘。皆须向佛道精进努力。

3、菩萨界

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 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指“正觉的智能”。萨埵指“有情”。故合译为“觉有情”。也就是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者。

菩萨的性格特征在于慈悲。所以不畏惧众生的难度与佛道的长远。

声闻果的求证。利根需要三世。钝根需要六十劫;缘觉果则利根需要四世。钝根需要一百劫。而菩萨必须三大“阿僧祇劫”(意为无量劫)。历经五十二阶位才能成就佛果。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中的初地为第一阿僧祇劫;第二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第八地至第十地、等觉及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此外尚须一百小劫修相好圆满。才能证得佛果。

除了慈悲以外。菩萨的思想特色在于般若的智能。也就是泯除对于世间种种对立现象(主体与客体。物与我等)的执着。而达到无分别智。因此菩萨认为宇宙与我一如。众生与我同体。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佛经上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诸佛之母。

菩萨的精神是坚忍与精进。一个志愿修学大乘菩萨法门的人。首先要发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进不断的饶益众生。《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此。菩萨的实践法门。首重于六度波罗蜜。或十度波罗蜜。而作为菩萨的共同愿行。便是无休止的“四弘誓愿”。

4、佛界

佛。梵语buddha的音译。全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历史上的佛。是指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但是佛陀的真身。却是遍满虚空。不生不灭的真理法身。必须具足十住位的菩萨。才能常听到法身演说妙法。法身便是佛陀所证悟的境界。《华严经》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

如何能认识法身呢?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因此。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奉行这些教法的僧团。都是佛的法身。

佛的教法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以人间为主。诸佛从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众生。无一不是在人间。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人间的佛陀。从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自利利他的精神。

譬如佛陀必须吃饭睡觉。也一样走路讲话。但这些都是在实践六波罗蜜。佛陀披搭袈裟。表示不忘清净戒法(持戒波罗蜜);沿门托钵。使信众得种植福田。并且为众生说法(布施波罗蜜);不分贵贱。次第乞食(忍辱波罗蜜);洗钵铺床。教化弟子(精进波罗蜜);禅坐瞑思(禅定波罗蜜);这一切都是证悟真理的悟者生活(般若波罗蜜)。

因此。如何契合佛陀的本怀。推行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实在是每一位学佛者的目标。

从地狱的苦楚不断。饿鬼的长久饥渴。畜生的互相残杀。阿修罗的嫉妒瞋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乐。可以得知唯有人间才能修行佛道。而学佛的八难更显出能接触佛法是多么地难遭难遇。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正是最好的写照。

学佛的弟子。有只求自利的声闻、缘觉二乘。及上求下化的菩萨。站在广度众生的利他立场。佛陀常斥责二乘为焦芽败种。意思是有如烧焦的芽。败坏的种子。再也不能成长为大树来庇荫众生。

相反地。菩萨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虽然以般若的智能而知道诸法虚幻不实。却能够不厌生死。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度化众生。所谓“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因此。学佛的弟子应当“发菩提心、走菩萨路、学佛做人、利益众生”。方不枉费这个宝贵的人身。也唯有在人间。才能实践菩萨的悲愿。完成无上的佛道。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88378.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十法界:六凡与四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十法界:六凡与四圣;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7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