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人天路上 布施为先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0 00:3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人天路上 布施为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人天路上 布施为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人天路上 布施为先

人天路上.布施为先

佛教「六波罗蜜」又称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以「布施」为首。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亦以「布施」为前导;所谓「人天路上。布施为先」。布施作为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法门。是大小二乘、显密诸教所共有的。布施。目的在于对治、消除悭贪的习气。因为我们众生一般都有贪执的心。贪爱世间一切事物。心为形役。心被物缚。以致无法出离;行菩萨道者。明了悭贪乃障道之因。是故力求少欲无为、去除贪心。进一步还能广行布施。

佛教慈善事业与布施法门

佛教以「慈悲喜舍」的精神为出发点。现时海内外不少的佛教团体。为了利益众生。使幼者得教、老者得养、病者得愈、亡者得安。在弘法之余。对普利众生的慈善公益事业。均不遗余力地作出奉献。从而建立了多元化之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其最终目标无非是为解除受难者的种种痛苦。使之离苦得乐。

关于慈善救济与公益。佛陀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可以说。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公益家。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事例。比比皆是。多不胜举。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为彻底解决众生的生老病死苦。弃国捐王。出家证道。弘化十方。十方诸佛与菩萨亦复如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药师佛为众生除病消灾;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地藏菩萨在地狱教化等。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深深影响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

可以说。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布施」。由于布施是六度之首。所以行一度即含摄其余五度──在布施的时候。首先应防护身、口、意三业。就需要以「戒」为助伴;若在布施过程中遭受到误解或辱骂时。就需要以「忍辱」来助成;若在布施过程中生起退心或懈怠心。就需要以「精进」来策励;若在布施过程中不受外界毁誉、批评的影响。就需要

佛学常识口业清净

以「静虑」来保持内心的安定;为了能知布施因果。或通达布施实相。作三轮体空的如法布施时。当然更就少不了「智慧」。所以。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所行的布施。本质上就是六度齐修。

因此为了更好地从

佛学常识问答小说

事并推广佛教的慈善事业。实有

及时之雨佛学基本常识

必要更积极地来发扬布施法门。

布施波罗蜜

佛教认为。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其根本原因在于「我见」;因为我见而起我执。因为我执而起贪爱。因为贪爱而起悭吝。悭贪是我执最直接的表现。由于悭吝是布施所对治的根本。所以只有破除悭、贪二执。布施才能圆满。所以。无论何种布施。都是将自己所有惠施于他人。令他人能离苦得乐。因此。施的精义在于能舍;如果在完全的舍的同时。又能把布施所得的功德回向给众生。这就是圆满的布施。也就是说。布施的圆满是就心量而言的。若布施之时能始终不离菩提心。以无我之心而行。如是即能成就布施波罗蜜。

布施波罗蜜具有四相。即无悭吝施、空性施、随他意施、依他根器成熟施。施者若能体达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都是空无自性的。能摧坏执着之相。这就是「空性施」。又称「三轮体空」。施者于来求者。有求必应。随意布施。成就欢喜。此即是「随他意施」。而依他根器成熟施则主要是指具慧布施。不损害他人。观机逗教。成就他人现时、究竟二种利益。

布施的种类

我们通常说:平等布施。也就是以无分别之心施予一切。可是。由于众生根性与智慧的不同。布施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三种布施

一般而言。布施。可分为三种:一是财施、二是法施、三是无畏施。

(一)财施:分为外财、内财。外财是指外在的财物。例如土地、钱财;内财是指个人的身体。如四肢、头目脑髓、五脏六腑。布施内财对普通人而言不容易做到。要发大菩萨心的行者才做得到。例如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修菩萨行。舍身喂虎、割肉喂鹰。这是因为了解众生都有佛性。所以能以平等心行布施。真正成就布施波罗蜜。

(二)法施: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以这种真理来布施。称为法施。真理包含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的真理。称为俗谛;出世间法的真理。称为真谛;以最上乘而言。即中道第一义谛。修行不能离开世间法。世间法是指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道理;行菩萨道必须明白俗谛、真谛、中谛。达到三谛圆融。方能以法施利益不同根基的众生。

(三)无畏施:对贫者施财、病者施医、暗者施灯。使他人在精神上得到安定。减少恐惧。称为无畏施。例如。对失意的人给予关怀、鼓励。使其建立起信心;在偏僻的暗路上装置路灯。使行人免除恐惧。这都是无畏施。

二、两种布施

《瑜伽师地论》中分为有「过失施」与「无过失施」两种。有些人布施的时候。身心懈怠。不能精进于正法;或耽着于过去。忽视未来;或希望于未来。忽视现在;或心不清净。有所畏有所求;或心怀轻慢。不能恭敬来求者;或希求富乐。把布施当交易;或求大名声。惟恐别人不知道。这七种施都是有过失的。虽然也有些许功德。但是不能令施者恶法得以减少。善法得以增长。所以生命的质量难以提高。无过失施则是为涅槃大果而施。没有丝毫世间的垢染。并将一切回向于无上菩提。

三、四种布施  《中阿含经.瞿昙弥经》中则把布施分为四种。一是布施因施主净而非受者。二是布施因受者净而非施者。三是施主受者都不净。四是施主受者都净。这里所说的「净」。是指精进于佛法。明见因果。信解有施有施果。如果不精进而行恶法。否定因果。认为无施无施果。即为不净。有净法。则有净施;有不净法。则有不净施。四种施中。以施主受者都净最为上乘。如佛在经上说:「精进施于精进。如法得欢喜心;信有业及果报。如是施有广报。」

布施如种福田

在佛经里。将布施比喻成农夫耕田。好的田地能获得丰收。同样的。多布施给贤德之人。就能为大众创造更多的福利。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所以。《四十二章经》中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因此为了让大家易于了解。佛教将布施的对象分成三种:  (一)悲田:即对于困苦之人。我们应该量力而为。悲悯济助。  (二)恩田:即对于父母师长。我们必须知恩、感恩、报恩。  (三)敬田:即对于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能得无量福德。

布施就如种田──只不过所种的不是土地的田。而是「福田」。但是若不播种。又怎可能有收获?俗话说:「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我们可以看到。现时社会上捐钱最多的。往往是大企业家。或经商的财团。他除了善心之外。都很懂得「舍」的道理;而最近广东省揭阳市护持三宝、捐献巨款的

佛学小常识大全

善心居士。大部份都是经商、搅贸易、做生意的人。这种布施实应大大的提倡。这令人想起了我国春秋时代。越国有个大臣叫范蠡。他辅佐国君建功立业。看到国君不可以共富贵。便弃官出走。到他国隐姓埋名。做起生意来。在一个地方发大财之后。便把钱财散掉了;又到另一个地方。又发大财。之后又散掉;又换另一个地方。再发大财。之后又散掉;如此三聚三散。真是越舍越有。所以后世做生意的人都很尊崇他。把他当财神看待。由此可见大财不是争得的。而是「舍得」的。所谓「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如同《地藏经》中说:「三生受乐。舍一得万。」就是这个道理。

结语

布施的功德实在非常殊胜。经中所载。不胜枚举。不过更重要的是。佛陀启示我们。布施其实不在于多少。不在于财富。不在于地位。关键是要随分随力。一念至诚。我们如果能够真心布施一分钱。这一分钱就是最大的功德!佛菩萨善用任何一分钱。作广利众生。饶益有情。使之离苦得乐之用。这就是诸佛菩萨所感叹的:众生果报不可思议。诸佛愿力亦不可思议。

布施。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为之行;为众生宣扬佛法。或施予千金。乃至为人解除身心怖畏等都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赞叹。甚至是一

一分钟学会佛学常识13

份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呢?但是。作为真正的佛弟子。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既得人身。又能闻法修行。是多大的因缘福报!因此要有感恩奉献之心。还需奉行三皈五戒、六度四摄。自净其意。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导人向善。乃至最终圆成佛果。才是学佛的最终目的。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8851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人天路上 布施为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人天路上 布施为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7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