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妙法莲华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妙法莲华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典籍简介: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略称《法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后秦鸠摩罗什(344-4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迎师。途中。吕光闻苻坚败没。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40)。姚兴礼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叡、僧肇等从事译经工作。 自后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法华》、《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这
本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以全经所说教法甚深微妙。所以称为妙法。莲花是用来比喻稀有无上的妙法。因为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妙法是本来清净的。如同入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又莲花是花与实同时俱有。因此以花果同时的莲花来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九界众生以迷为因。佛界以悟为果。据法华十界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当中具有众生界。众生界当中具有佛界。从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生佛不二。因果同时。就像莲花的花果同时生出相似。由于莲花有此独特殊胜之义。因此以莲花喻妙法。
《方便品》中说:“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耳。”优昙□花。是天花。为世间所无。此花三千年开花一次。开时金轮王出世。是佛的瑞应。如来开显的妙法。就好像是这稀有的瑞花一现。难遭难遇。
本经是佛陀晚年在王舍城东北耆闍崛山(灵鹫山)所说。内容共有二十八品。即《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授记品》、《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法师品》、《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劝持品》、《安乐行品》、《从地踊出品》、《如来寿量品》、《分别功德品》、《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如来神力品》、《嘱累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陀罗尼品》、《妙庄严王本事品》、《普贤菩萨劝发品》。主旨在“开权显实”。也就是区别小乘而显示大乘。经过这种区别。最终达到“会三归一”。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归于一佛乘。调和大小乘的各种说法。以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二十八品的各品教义都很重要。为了便于说明。可大别为本门和□门二门。前十四品就是释尊垂□的一切。称为□门。以《方便品》为主。开三乘的权巧方便。而显一乘的真实义。这就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依释尊本地而说的本门。以《如来寿量品》为主。开伽耶始成佛的近□。而显久远成佛的本□。这就是“开□显本”。这都是佛陀出现于这娑婆世间所说的言教。
又□门中的《方便品》和《安乐品》。本门中的《寿量品》和《普门品》。合称为《法华》四要品。天台宗湛然大师说:“《方便品》相当于发心。《安乐品》相当于修行。《寿量品》相当于菩提。《普门品》相当于涅槃。”从发心、修行。而至菩提的觉悟。再由现前的觉悟而至涅槃的《普门品》。由此可知《普门品》在《法华经》中地位的重要。
一、佛陀讲说本经的因缘
据吉藏大师的《法华游意》载。佛陀讲说《法华》有下列十缘:
□欲为回小入大的菩萨说菩萨行:佛陀过去为利根菩萨说大乘经。这些利根菩萨已供养过去诸佛。种诸善根。如《踊出品》云:“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故知菩萨利根。先闻大道;声闻浅劣。后入佛慧。
□欲受梵王请:过去佛陀亦曾受梵王请。说三乘教;今受其请。说一乘根本*轮。说明受请与往昔不同。
□欲明十方三世诸佛权实二智互相资成:诸佛心未曾有权实的区分。也没有一三的差别。但是为了度化众生。强称权实。以互相资成。又“实”有起权之功。“权”有资实之用。因此《譬喻品》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执三乘教人。既丧于实。亦复失权;执一乘教人。既失其权。亦复丧实。这两种人都是失去如来权实二智。并住颠倒虚妄断常。佛陀欲破今昔互失之缘。令识如来权实二智互相资成。使入佛慧。同归一道。
□欲说三净法门:诸佛菩萨为令垢重众生渐出。于是开三净之教。即:以五戒十善净于三途;说二乘以净三界;明一道以净二乘。以三途为重苦。三界为中苦。变易为下苦。而说三门以净其三垢;三垢既灭。则三净亦忘。
□欲说三摄法门:佛陀说法教化众生有三门。即摄邪归正门、摄异归同门、摄因归果门。
□欲说三种*轮:三种*轮是指根本*轮、枝末之教及摄末归本。其中根本*轮谓佛陀初成道华严之会。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法门;枝末之教是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佛陀四十余年说三乘教陶练其心。至法华会上始得会三乘归于一道。是为摄末归本。
□欲释声闻菩萨二种疑:声闻二种疑:□旧疑。如舍利弗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又云:“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四十余年常怀此疑。□新疑。如云:“初闻佛所说。心中大疑。”菩萨二种疑:□旧疑。昔禀三乘之教。既执道理有三。或疑退堕二乘地。或疑进成佛道。□今疑。疑佛所说今昔相违。昔说有三。今不应明一;今辨有一。昔不应说三。
□欲说中道法:中道即是妙法。但禀教之徒堕在诸边。如求人天乘者堕生死边。求声闻缘觉乘者堕涅槃边。学摩诃衍者堕大边。闻一乘作一乘解者堕一边。今为破此诸边。令心无所著。而说此经。
□欲显诸菩萨念佛三昧:凡夫二乘及始行菩萨犹未识佛。因此。不解念佛。亦不解礼佛。如来为示三种教门。即:普集分身。示本一□多;次开塔并坐。生灭互显。多宝灭既不灭。则显释迦虽生不生。不生不灭。名为法身;次明过去久远成佛。未来不灭。称为法身。燃灯授记。伽耶成道。为方便身。若能识此三义。即能识佛。增益念佛三昧。
□欲为现在未来十方众生如实分别罪福果报:如一言毁法及谤持经人。则获广大罪报;一念随喜。则招无边之福。
二、十奇特事
本经有十事奇特。为众经所无:
□化主不可思议:一般经典或
□徒众不可思议:十方世界。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诸佛侍者遍满其中。又下方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从地踊出。遍满十方虚空。乃至沙竭龙宫不可思议大士云集灵鹫山。即使是鹿园禀道之众。鹄树闻经之宾。也没有如此的盛况。
□国土不可思议:佛陀欲容受分身诸佛。各变八方六万亿那由他国土。同为净土。乃至《如来神力品》云:“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说余经时。或有变土。或不变土。未有如斯庄严事。
□教门不可思议:如《华严》、《大般若》等。各十万偈。尚以为多;大通智胜佛说恒河沙偈。威音王佛说二十千万亿那由他偈。欲显其义广。此是教门不可思议。
□时节不可思议:日月灯明佛说此经六十小劫。妙光菩萨八十小劫。大通智胜佛八千劫。十六沙弥八万四千劫。佛陀说此经时。踊出大士。问讯之间。五十小劫。说经之时当不可思量。
□神力不可思议:佛陀及十方分身共现七种神力。满百千岁。然后摄之。其余经典虽现神力。或但一佛。或但一时。未有如斯之事。
□利益不可思议:如《分别功德品》叙述闻经得十二种利益。始自无量恒河沙菩萨悟无生忍。终则八方世界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诸余经教悟道者未有如斯之例。
□功德不可思议:从初至后。叹法美人功德无量。如《随喜功德品》说。第五十人闻一偈。随喜转教。胜布施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趣众生一切乐具。及令得阿罗汉道。
□明乘权乘实不可思议:如三藏等教唯辨小乘。般若诸经但明大乘。未若《法华》说实归本。泯寂异途。开会一三。融释大小。使羊鹿无息驾之累。白牛有直进之功。
□身权身实不可思议:多宝踊现。示真常应灭;分身向集。表示本一□多。并开近显远。囊括古今。使知长短无二。令菩提心力坚固猛利。念佛三昧倍复增益。
三、法华七譬喻
佛陀所说教法。为使大众易于理解。因此。多取譬喻而宣说教义。本经的譬喻。古来就有所谓“法华七喻”。今略述如下:
□火宅喻(卷二.《譬喻品》)
国内某大村庄中。有一位大富长者。年老力衰。财富无量。僮仆成群。住宅宽广。但只有一道进出的门。由于大宅年久失修。堂阁腐朽。墙壁斑剥。柱基败坏。梁栋倾危。一天。大宅忽然四面起火。长者的孩子们都在这旧宅中玩乐嬉戏。
长者眼见大火四起。蔓延迅速。非常惊惶恐怖。心想:“我虽然能安然冲出火宅。而我的孩子们却仍在火宅内耽着嬉戏。根本不知道危险恐惧。也没有求出的意思。”
长者心想:“我身手有力。当可用衣□。或以几案掩护而出火宅。”可是又想:“这舍宅只有一道门。而这唯一的门又很狭窄。孩子们幼稚。缺乏见识。不知道处境的危险。仍然恋着嬉戏的地方。可能会困在火宅之内。被火烧伤。我当告诉他们处境的危险可怕。应当赶快出去。免遭大火伤害。”想到这里。立即告诉孩子们赶快离开。虽然父亲善巧诱导。而孩子们却只顾耽着于嬉戏。不肯相信父亲的话。没有惊惶畏惧的形色。更没有出离火宅的意思。也不知道甚么叫做火。甚么叫做屋舍。什么叫做损失。仍相互东西追逐。嬉戏笑闹。
这时长者心想。这舍宅已起火燃烧。我和孩子们如果不即时逃出。必定会被火烧死。于是对孩子们说:“你们所喜好的玩具。世间少有。很不容易得到。你们如果不马上去拿。将来一定要后悔的。这些难得的东西如羊车、鹿车、牛车等。现正放在门外。可以任你们游戏。你们赶快从火宅出去。依你们各人所喜欢的。我都给你们。”
孩子们听父亲说有羊车、鹿车、牛车等好玩的东西。正是他们希望得到的。于是迫不及待的向外奔跑。你推我挤。惟恐落后。争着冲出火宅。这时长者见孩子们已经安然脱离火宅。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席地而坐。再也没有任何障碍。于是心里泰然。不胜欢喜。这时孩子们各自对父亲索求说:“父亲先前答应给我们的东西。羊车、鹿车、牛车等物。希望现在就赐给我们。”
这时长者满心欢喜。各赐他们一辆同样的大车。每车都高大宽广。并以各种珍宝装饰。拉车的是肥壮的白牛。颜色洁白光亮。形体姝好。筋强力大。行时脚步平稳。且快如疾风。又有众多的奴仆随从侍候、卫护。
本则譬喻中。火宅比喻三界。三界为五浊、八苦等苦恼所聚。无法安住;诸子比喻众生。谓众生贪着三界。耽于享乐的生活。不知处境的危险;长者比喻佛陀。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意思是说佛陀见众生遭烦恼之火所逼迫而不知苦。于是以种种智慧、方便。为三界众生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如彼长者以三车诱引诸子。待众生出三界苦。再以佛乘开示众生。即法唯一乘。本无二三。但因众生根机不同。于一佛乘。方便说三。
□穷子喻(卷二.《信解品》)
有一人。在他幼年的时候。就背弃他的父亲离家出走。流浪外国。直至五十岁。年龄既大。气力日衰。也就更加穷困。于是四方奔走。以谋求衣食。渐渐游行。不知不觉走向本国。
先是。长者四处寻子不着。只好在一城中住下
此时这贫穷的儿子到处流浪。游走于各村落。历经大城小镇。不经意的来到他父亲居住的城中。父亲与子离别已经五十多年。虽常思念。但从不曾向人提及。自念已经老朽。住世的日子不长。这么多的财物。金银珍宝。满仓满库。可是没有子息。一旦命终。无人继承守护。所以每日更加殷切的想念出走的儿子。又想。我如果找回儿子。将财产交给他。就能坦然快乐。再也没有什么可忧愁挂虑的了。
这时流浪的儿子因为贫穷困苦。无依无靠。展转受人雇佣。来到了父亲的门侧。远远望见父亲坐在狮子床座上。足踏宝几。身上佩戴着价值百千万的真珠璎珞。许多的婆罗门、刹利王族、居士等皆恭敬的围绕着他。有吏民、僮仆手执白拂。左右侍立。床座覆以宝帐。帐沿垂挂着花幡。并以香水洒地。散布各种名贵鲜花。罗列各种宝物。出纳取与。威德巍严。显得特别尊贵。
穷子眼见父亲有这样大的势力。心中感到恐惧。后悔不该来到这样的人家。心里揣测。这可能是位国王。或是与国王相当的大人物。不是我佣工谋食的地方。不如转往较贫贱的地方。有较多出卖劳力的机会。容易获得衣食所需。如果在这里停留太久。可能受到逼迫。强令我工作。这样一想。急忙拔腿就跑。
当时大富长者在狮子座上。一眼就认出是自己的儿子。心里非常欢喜。立即想到:“我的财物库藏。现在有所付托了。我常思念的儿子。今天忽然回来。这岂不是天从人愿么?”于是立刻派人急追。将他带回来。
当时使者奉令。立即追赶捉拿。穷子惊恐愕然。不禁大喊冤枉。使者穷追不舍。还是将他押了回来。穷子心想。我既没有犯什么罪。却要被囚禁。必定难以活命了。因此更感到惊惶恐怖。竟吓得昏倒在地。
他父亲远远的看到这种情形。心生怜悯。告诉使者说:“我不须要这个人。不必强迫他回来了。不要再和他说什么。让他走吧!”
使者等他清醒之后。告诉他说:“你不要怕。我现在放你去。你愿到那里就去那里。不会再有人捉拿了。”
穷子听了非常欢喜。忙从地上爬起。逃往贫穷里巷而去。以求衣食。
长者眼见儿子离去。不得不另想办法诱引他回来。于是秘密派遣两位形容憔悴。无有威仪德望的人。吩咐他们说:“你二人到那穷子那儿去。慢慢的接近他。说这里有工资比别处高出一倍的工作可做。穷子如果愿意来工作。你们就带他来。若是问你是什么样的工作。就说是雇他清除粪便。你们也和他一起工作。”
二人即时出发寻找穷子。并依照长者的话。一一说给他听。穷子果然同意来做清除粪便的工作。而且先取得应得的工资。然后才为主人除粪。
父亲见儿子乐于粗秽的工作。心生怜悯。也怪儿子为何这样狭劣。数月之后。于窗户中。远看儿子身体瘦弱。形容憔悴。满身是粪土灰尘。肮脏不堪。心中甚是不忍。立刻脱去身上佩戴的璎珞、细软的衣服及珍贵的饰物。换上破旧的粗布衣服。灰尘着身。右手拿着清除粪便的器具。来到穷子工作的地方。并对工作的大众说:“你们要勤奋工作。不得偷懒怠惰。”以这样的方便。才得以接近自己的儿子。之后。又对他的儿子说:“你以后就常在这里工作好了。不要再到别处去。我会加你的工资。生活上各项所需物品若有匮乏。只管向我说。我会给你。你安心的在这里工作。我就像你的父亲一样。你不必再有忧虑。我已年老。而你正是少壮。你平时工作很勤劳。没有欺瞒怠惰的行为。也不见你有瞋恨怨言。不像其他的工人有任何过恶。从现在起。你就如同我亲生的儿子一般。”当时长者更为他取名为儿。
这时穷子虽然感到欣喜。但是仍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暂时受雇的微贱工人。因为这个缘故。二十年来都做除粪的工作。二十年后。心逐渐开通。相貌改变。体力增强。自信心也增加了。对金银财宝的管理出纳。也没有困难。然而他仍住于简陋的工寮。
那时长者已患有疾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因此对穷子说:“我现有各仓库都堆满了金银财宝。其中多少数目。所应该收入或付出的。你都很清楚。我这样的用心。你当体会我的意思。我现在将所有一切。付与你掌管。我的就是你的一样。应尽心管理。不要让这些财物耗散了。”
穷子依长者的教诲和咐嘱。领管众多的财物。以及金银珍宝等库藏。而没有希求取得一餐的意志。他休歇的地方。依然是在粗陋的工寮。自卑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消失。又经过了一段时日。父亲知道穷子的心意已渐渐通达而安泰。成就了大志。并鄙视自己先前的心量。因此在临终之前。特命其子通知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等皆来家中聚会。当着亲族等大众宣告说:“这人就是我亲生的儿子。从前在某城。舍离我而出走。孤苦零丁。在外辛苦了五十多年。他本来的名字叫某某。我就是某甲。从前来到本城。怀着忧急的心情。探寻我儿的下落。数十年来。找不到他的□迹。现在忽然在这里相会。失而复得。他确实是我的儿子。现在我所有的一切财物。都由我儿继承。”
这时。穷子听了父亲这样的宣告。实在太欢喜了。心里想:我本无心。也不敢希求这样庞大的财富。现在这样多的宝藏。竟自然而得。
本则所喻大富长者就是佛陀。二乘人(声闻)无有大乘法财庄严。犹如贫穷之子缺乏衣食。以资活命。佛陀施设种种方便。令除烦恼粪。净五蕴舍。增上其心。然后教以大智。即以佛道化度声闻。令回小向大。
□药草喻(卷三.《药草喻品》)
又作云雨喻、三草二木譬。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上生长有各色各类的花卉树木、森林以及药草等。由于浓云密布。笼罩三千大千世界。一时普降甘霖。遍洒大地一切花卉树木、森林及诸药草。不论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大小树木。随上中下三等。都能各自吸收适量的水份。一云所雨。各种植物随其种性而获滋润。皆得生长。枝叶茂盛。各自开花结果。虽是一地所生。一雨所得。一雨所润。但花卉树木。各有差别。
佛陀说法。如同云雨普润众生。然因众生的根性不同。受益亦有差别。以小药草喻人天乘。中药草为二乘。上药草为菩萨乘。又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者为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百千亿众生的菩萨为大树。佛陀平等说法。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同草木受雨有异。
□化城喻(卷二.《化城喻品》)
譬如有一条五百由旬远的险恶道。沿途尽是荒山旷野。绝无人迹。充满恐怖;适有众多的人。欲通过这条险恶道路。前往富藏珍宝的地方。这时有位导师。智慧高超。事理通达。经验丰富。对于沿途通衢艰险情况。非常清楚。将引导大众越过这段险恶的里程。
走到半途。大众起了懈怠后退的念头。因而向导师要求说:“我们现在已经疲惫不堪。又加上恐怖。实在很难再向前行。况且路途还很遥远。如今只想退回。”
导师知道了他们有退回去的意思。心想:“他们太可怜了。为什么要舍弃获得大珍宝的机会。中途退回呢?”想到这里。于是施设方便。在险道上。过三百由旬的地方。化了一座城市。告诉众人说:“你们不要恐惧。也不要退还。现在前面有座大城。我们可以到城中休息。进入城中。就能获得安全快乐;如果想再前往宝所。也可以前去。”这时已感到非常疲乏的大众。听导师这么一说。非常欢喜。心想:“我们现在可以避免这恶道的险难。得到安全快乐了。”于是众人一齐进入化城。认为已经脱离险恶之道。得到安稳。
导师等待他们经过休息之后。体力已完全恢复。于是立刻灭却化城。向大众宣告说:“你们既为求宝而来。现在我们还要继续前进。藏宝之处离此已经不远。刚才你们休息的大城是我化作的。只是让你们暂时休息罢了。”
此则喻佛陀知道众生心性怯弱。若闻一佛乘。则不欲见佛。佛陀以方便力。说有二种涅槃。如同化城。令众止息。而佛陀的正意。是在对治阿罗汉。令其勿执着于化城的小涅槃。当进趋于无上佛乘的宝所。
□衣珠喻(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
又作系珠喻。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酒醉而卧。恰值亲友有公事。急须他行。于是将无价宝珠系在他的衣里。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人因为酒醉。毫不知情。醒来以后。也就自己离开外游。到了异国。为了衣食。勤力谋求。非常艰苦。稍有所得。就感到心满意足。后来亲友偶然遇着了。很讶异的问:“大丈夫何以为了衣食。沦落到这种地步。我从前想让你得到安乐幸福。于某年某月某日。以无价宝珠系在你的衣里。你却至今不曾察觉。以至勤苦忧恼而求生活。实在是很愚昧。你现在可以拿这宝珠去变换一切所须之物。往后生活当可如意。无所缺乏。”
喻二乘人过去世曾在大通智胜佛座下结下大乘之缘。然而因为被无明所覆盖而隐蔽不显。今依如来方便开示。于是能入于一乘。
□髻珠喻(卷五.《安乐行品》)
又作顶珠喻。譬如威势强大的转轮圣王。想要诸国臣服。而各国王皆不顺从。这时转轮圣王必发兵征讨。而转轮王见兵众战无不胜。随即感到很欢喜。依照将士的战功大小。给予各种赏赐:或给予田宅。或赐予村庄城镇。或给以华服美饰。或奖章玉带等物;或赏以各种珍宝。如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以及象马车乘、奴婢人民等。唯有他自己佩于发髻中的明珠。不作赏物。这是因为只有轮王头顶上有此明珠。若将此珠赏赐给将士。轮王的臣属一定会感到非常惊异。
喻佛陀以禅定、智慧的力量。于娑婆国土为三界法王。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座下的贤圣也奋勇与魔王交战。佛陀依其战功赐以禅定、解脱诸法财。又赐以涅槃城。然恐大众惊疑。而不为他们说此《法华》。待众生根熟。佛陀为说《法华》。如同转轮圣王解髻中明珠与功臣。
□医子喻(卷五.《如来寿量品》)
又作医师喻。譬如良医。智慧聪利。通达医理。深明药性。善治各种疾病。有众多子女。一天。良医因有事故。远至异国。孩子们误饮了他人的毒药。毒性大作。以至心神错乱。痛苦呻吟。宛转于地。这时父亲由外归来。饮了毒药的儿女。不论是心神错乱的。或者神志尚清醒的。远远望见父亲归来。非常欢喜。跪拜问讯。并诉说自己愚痴。误服毒药。希望父亲及时救治。赐与他们寿命。使不至被毒死。
父亲见孩子们如此痛苦忧恼。立即依诸处方。寻求色香味美的最好药草。调配和合。令他们服食。并说:“这是上等的良药。色、香、味具足。你们可以服食。毒害的苦恼很快就能解除。不会再有各种的祸患。”
这些儿女中。神志尚清醒的。看到这种色香味美的良药。立即服食。毒性尽除。获得痊愈。其他心神昏乱的。见父亲回来。虽也欢喜问讯。祈求治疗。然而因为中毒太深。精神错乱。失去分辨的能力。因此不肯服药。
父亲心里想:“这些孩子们太可怜了!毒气攻心。神志颠倒错乱。虽见我喜。求为救疗。但给他好药却不肯服用。我现在应当另设方便。使他们能服下这剂良药。”于是对他们说:“我现已衰老
稍后。更派人通知诸子:“你们的父亲已死于他国。再也不会回来了!”
儿子们听到这个恶耗。非常悲伤忧虑。心想:“若是父亲仍在世间。慈心怜悯我们。自会救护。现在抛下我们。远丧他国。让我孤苦。无依无靠。”由于悲伤忧戚。终于醒悟。知道父亲留下的良药。果然色香味美。立刻取而服食。毒病都得以痊愈。 父亲得知孩子们的病都好了。不久就回家。
这是譬喻三乘信受权教。不得正道。佛陀于是施设各种方便。令服食大乘法药。速除苦恼。不再有众多苦患。
《法华经》中。除此七种譬喻外。还有其他的譬喻。如《授记品》的“大王膳譬喻”、《踊出品》的“父少子老譬喻”等。
四、本经的特色
□诸经之王:本经是经中之王。在佛教经典中。受持读诵、书写之盛。无过此经。如唐代道宣律师谓:“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明代蕅益大师说:“此一部经乃如来究竟极谈。具明施设一代时教所以然之线索。如家业之有总帐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
□由信成佛:《常不轻菩萨品》的常不轻菩萨。每见四众。即礼拜赞叹道:“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又闻本经不生疑惑者。能够“疾成佛道”。而《方便品》中也一再阐述过去诸佛都是以一乘法教化众生。于佛陀灭度后。供养舍利。建筑塔庙。庄严佛像;或童子戏以聚沙为塔。敬心供养;或以歌呗赞颂佛德;乃至心多散乱的人以一华供佛。一礼拜。一合掌。一举手。一低头。一称佛号。都能长养善根。增长福慧。共成佛道。这是显示由于“信”而成佛。也是《法华经》的显著特色。
□久远成佛:《如来寿量品》中。佛陀从三身如来显现佛寿量无有齐限。经中明示佛陀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种种方便。随类应化;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只劫。常住不灭。从“久远成佛”。显现常住的佛陀。是本经的一大特色。
□慈悲教化:本经藉由各种譬喻。巧妙地显示佛陀的慈悲。如《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是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余如穷子喻、三草二木喻、髻珠喻、良医喻等。莫不显现佛陀的慈悲教化。这也正是大众信奉本经的原因之一。
□一乘真实:本经宣说一乘教理。正是显示本经的宏广。本经有“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的说法。就是宣扬声闻行即菩萨行。如此不否定声闻、缘觉之行。进而提升至成佛之列。这就是一乘之教。而一乘。就是众生都能成佛。
□受持利益:本经中多有劝人受持此经的经文。尤其后半部一再地重覆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法华经》的功德。使得本经在中国、日本盛行书写。《法师品》说:“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又说:“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这是其他经典所不及。
本经为了把握佛陀的真精神。于是采用偈颂、譬喻等。赞叹永恒的佛陀(久远实成之佛)。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由于行文顺畅。词藻优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是古来流布最广的经典。在《大般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及《大智度论》、《中论》、《究竟一乘宝性论》、《摄大乘论》、《佛性论》、《入大乘论》等诸论中。皆曾举出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
智者大师依本经创立天台宗。日本圣德太子注义疏以后。此经成为日本镇护国家的三部经之一。最澄于日本开创天台宗后。该经更成为佛教教学的中心、新佛教的主干。而影响日本佛教界。
汉译《妙法莲华经》有六种。现存的异译本有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及闍那崛多与达磨笈多译的《添品妙法莲华经》八卷二十七品。此外。敦煌出土本中。有《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其中以《正法华》最详密;《妙法华》最简约。流传最广。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九册、《碛砂藏》第九册、《龙藏》第三十一册、《卍正藏》第十五册、《大正藏》第九册。 又本经的梵文本近时于新疆的喀什噶尔(Kashgar )等地发现。一八五二年。法国学者布诺夫(Eugene Burnouf )自梵文翻译成法文出版。其后更有英译本、日译本。
由于本经流传的广泛。因此注疏亦甚多。重要的有: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 三卷 世亲菩萨造
□法华经义记 八卷 梁.法云撰
□妙法莲华经玄义 三十卷 隋.智顗说
□妙法莲华经文句 二十卷 隋.智顗说
□法华义疏 十二卷 隋.吉藏撰
□法华玄论 十卷 隋.吉藏撰
□法华游意 一卷 隋.吉藏撰
□妙法莲华经玄赞 二十卷 唐.窥基撰
□法华经疏义缵 六卷 唐.智度述
□法华义疏 四卷 日本.圣德太子撰
□法华经教释 民国.太虚着
□试述本经主旨。
□本经有什么重要影响?
□本经的特色是什么?
□何谓“法华七喻”?经中还有那些譬喻?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8929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妙法莲华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妙法莲华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