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遗教经」佛教典籍简介:佛遗教经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9 13:0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遗教经」佛教典籍简介:佛遗教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遗教经」佛教典籍简介:佛遗教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典籍简介: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又称《遗教经》、《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佛垂涅槃教诫经》、《佛临涅槃略诫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迎师。途中。吕光闻苻坚败殁。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401)。姚兴礼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叡、僧肇等从事译经工作。自后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法华》、《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自佛教传入。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流通极广。罗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门。当为般若系的大乘经典。与龙树、提婆系之中观部论书的翻译。所译的经典。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此外。所译的《法华经》。肇启天台宗的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及《十住毘婆沙论》为净土宗所依的经论;《弥勒成佛经》促成了弥勒信仰的发达;《坐禅三昧经》的译出。带动了“菩萨禅”的流行;《梵网经》一出。中土依之而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的重要资料。

遗教。又作遗法、遗诫、遗训、遗告、遗化。是指佛陀临涅槃时所说的教法。本经是佛陀临入涅槃时。为后世佛弟子所说的最后教法。因此特称为《佛遗教经》。与《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

本经内容主要叙述佛陀在拘尸那揭罗的娑罗双树间。行将涅槃前的最后垂诫。共分三分:

序分:叙说佛陀初转*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中夜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正宗分:是佛陀教诫的主要内容。分为修集世间功德及成就出世间功德二部分。

一、修集世间功德

诫邪业:

说明戒的尊贵: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

列举戒相: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蓄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

种植、聚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

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不应为。节身时食。清净自

活。

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不

恭不敬。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事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

事。不应蓄积。

赞叹持戒功德:戒是正顺解脱的根本

佛学常识什么是佛

。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能。

劝修持戒利益:持戒能生善法。是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诫放逸:

诫根心:佛陀以牧牛执杖。恶马辔制。教诫比丘不得放逸五根。入于五

欲之中。应当紧守根门。不使放逸。致遭诸苦。又明心之可畏

甚于五根。以毒蛇、恶兽、烈火都不足以比喻心之为害。如一

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只见其蜜。不见深坑。又譬如狂象无

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因此。应当急挫此心。

勿令放逸。精进求法。折伏其心。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诫多求:教诫比丘对于饮食要知量。视饮食如同服药一般。于好于恶。

勿生增减。只为疗身。以除饥渴。如同蜜蜂采华。但取其味。

不损色香。又如智者筹量牛力所能负荷多少。不使过分。而损

其体力。

诫放逸:教诫比丘:人命无常。诸烦恼贼又乘隙而动。勿贪睡眠。空过

一生。昼则勤心修习善法。夜则诵经以自消息。烦恼毒蛇睡在

你心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第五

。譬如黑蚖在你室睡。应当以持戒的钩屏除之。才能安眠

。烦恼毒蛇不出而眠。是无惭人。

劝惭愧: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惭

愧。与诸禽兽无异。

诫烦恼:

对治瞋恚:教诫比丘应当摄心无令瞋恨。护口勿出恶言。忍德是持戒、

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辱。才可称为“有力大人”。如果不

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不能名为“入道智能人

”。瞋心甚于猛火。又如劫功德贼。无令得入。

对治憍慢:出家比丘。剃除须发。着坏色衣。托乞食。以资生活。如

果生起

佛学的七大常识

憍慢心。应当疾速灭除。当自思惟:为求解脱而行乞

食生活。因何憍慢?

对治谄曲:谄曲心是欺诳。与道相违。因此。修道的人应以质直为本。

不应生起谄曲心。

二、成就出世间功德

无求功德:多欲多烦恼。少欲少烦恼。少欲的人。无所忧畏。触事有余。

常无不足。而有涅槃之乐。

知足功德:知足是解脱烦恼缠缚的妙方。也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的人。

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知

足的人。虽贫而富;不知足的人。虽富而贫。

远离功德:远离愦闹场所。独处闲居。思灭苦本。寂静无为。是真正安乐

精进功德: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懈怠如钻火

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忆念功德:不忘失正念。犹如披着铠甲上战场。能无所畏惧。因此。念力

坚强。虽入五欲贼中。贼不能害。

禅定功德:精勤修习禅定。心不散乱。能知世间生灭法相。犹如惜水之家

。必先善治堤塘。比丘善修禅定。便能防止智能之水漏失。

智能功德:智能是度老病死海的坚牢船。是无明黑暗的大明灯。是一切病

者的良药。是伐烦恼树的利斧。当以闻思修三慧而自增益。

毕竟功德:戏论则令心散乱。因此虽然出家。犹未能得解脱。若欲得寂灭

乐。唯有善灭戏论的过患。

流通分:佛陀勉诸弟子当勤精进。勿使此身空过。阿楼驮更于佛前证决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本经特色:

一、专为比丘而说。佛陀最后嘱咐少欲知足。实因此是入道的根本。

二、出世思想非常浓厚。因为既已出家。即应先有出世思想。方能作入世事业。

三、全在要求学者严于约束自己身心。因为不经磨练。不能成功。

四、本经既具有经的性质。又具有律的性质。可谓经中之律。

本经虽是佛陀为比丘而说。但是佛陀所说诸法。皆为真理。放诸四海皆准。因此。对于佛陀最后的遗嘱。吾等佛弟子。实应经常诵念。若能至诚诵念。道心自会增进。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三册、《碛砂藏》第十三册、《龙藏》第三十册、

《卍正藏》第十四册、《大正藏》第十二册。注疏甚多。如:

遗教经论 一卷 天亲菩萨造、真谛三藏译

遗教经补注 一卷 宋‧守遂注、明‧了童补注

遗教经论疏节要 一卷 宋‧净源节要、明祩宏补注

遗教经论住法记 一卷 宋

数字开头的佛学常识有哪些

231;元照述

遗教经论记 三卷 宋‧观复述

遗教经解 一卷 明‧智旭述

佛祖三经指南──佛遗教经 一卷 清‧道霈述

佛遗教经讲要 民国‧太虚述

?

佛学常识

153;本经的特色为何?

如何修集世间功德?

出世间的功德有那些?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93152.html

以上是关于「佛遗教经」佛教典籍简介:佛遗教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遗教经」佛教典籍简介:佛遗教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3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