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五大菩萨法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五大菩萨法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五大菩萨法门
在佛教教育制度中「佛菩萨」不是神明。而是我们修学的榜样。供养菩萨的意义。是提醒自己要能够见贤思齐。而不是把菩萨当神明看待。或祈求菩萨保佑。中国有五大菩萨。代表佛法五大修学的科目。与人生关係至为密切。分述如下:
初入门:以「弥勒菩萨」为代表
「弥勒菩萨」的塑像是中国传统寺庙一入山门。第一眼见到的菩萨。代表初学佛的资格与条件。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菩萨要教我们的就是「放下慾望。知足常乐」。并且学习大地:「厚德栽物。雅量容人」的功夫。
孝敬门:以「地藏菩萨」为代表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内容是释迦牟尼佛讲述地藏菩萨以孝敬为根本所发的弘愿。中国有句话「百善孝为先」。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净业三福」亦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列为第一。因为「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乃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是人之善良本性的流露。孝敬做到究竟圆满。是超越时空。无始无终。是尽虚空遍法界。只有诸佛如来才可达到的境界。我们若能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心。来看待每一位眾生。并将孝敬做到究竟圆满。就是成佛了。
慈悲门:以「观音菩萨」代表
「慈是予乐。悲是拔苦」。慈悲就是要为别人带来快乐。解决眾生的烦恼痛苦。菩萨教化眾生是完全出自内心的爱护。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我们若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且了解所有眾生与自己是一体。进一步帮助眾生离苦得乐。就是观音菩萨的
智慧门:以「文殊菩萨」为代表
有了慈悲而没有智慧。往往会流於溺爱与感情用事。这种教育并不圆满。所以「文殊菩萨」所代表的教学科目。就是教导我们日常生活的智慧。使我们了解:「心随境转则苦。境随心转则乐」。要做到「境智相应」;祛除妄想、执著、分别之心。达到「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的境界。虽面对宇宙万象。心却是如如不动的。培养「不是别人使我们烦恼痛苦。而是自己的修养不够」、「改变不了别人。就从改变自己做起」的生活信念。凡事学习看顺眼。不与人计较、起衝突或结恶缘。不让瞋念起现行。破坏自己的功德。更进一步让自己精进。学习以较高或较广的观点处理事情。
实践门:以「普贤菩萨」为代表
「普贤法门」是代表实践圆满的法门。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吾人须瞭解:「说一丈。不如行一尺」、「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亦即「实践」才是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的法门。也就是将孝敬、慈悲、智
从以上探讨。可知佛教教学的特色:
1)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眾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绝非迷信、消极或遁世。而是要「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2)佛法的修行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从心地下功夫的法门。学佛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体悟及歷练人生的智慧。要藉境(事)练心。要能面对逆境。勇於接受人生的各
3)佛法的教学蕴含在
4)学佛乃是学觉悟、学快乐、学自在。诵经重点是要「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正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及做法。因为「实践」才是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的法门。
佛法是教导我们生活智慧的教学。是变化眾生气质的工作。使眾生能够达到「化恶成善」、「转凡成圣」、「离苦得乐」的教育目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9308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五大菩萨法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五大菩萨法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