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六度集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六度集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典籍简介: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又称《六度无极经》、《六度无极集》、《六度集》、《度无极经》、《杂无极经》。三国时代康居国沙门康僧会(?-280)译。师为精通经律论三藏之译经僧。原是康居国(今新疆北部)人。世居印度。以其父经商而移居交趾(越南北部)。十余岁丧亲、出家。三国吴赤乌十年( 247)至建业。后吴主孙权感其威神。皈依于师。并为之
全文共分八卷六章:
第一、布施度无极章(卷一-卷三)
□记载佛陀于王舍国鹞山中。为五百罗汉和一千菩萨讲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
□说明:
□菩萨布施的动机在于“哀念众生处世忧苦”、“欲求佛擢济众生。令得泥洹。不复生死”。所以菩萨一心为拯济众生。慈惠度无极行布施。
□布施的对象是无限的。一切含识有情无不是行施的对象。如:贫病孤苦无依者、孑然一身的云游沙门。以及地上空中的飞禽走兽等。也就是行菩萨道者须“跨天踰地。润弘河海。布施众生”。
□布施的内容不离日常生活的物质资具。如:衣、被、医药、财宝等等。皆令“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同时施舍时。不惜身命。至无数劫无有悔恨。
□布施的态度是“无求不与。索即惠之”。也就是布施济众须常怀“布施贫乏。若亲育子”。愍而不怨。乃至杀身舍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的精神。大家熟知的佛陀本生事迹。如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投海喂鱼等。都是菩萨危己济众的利他精神。
□布施的功德有来世生天之乐。也有现世五福。即:长寿、颜华日更好色、德勋八方上下、无病气力日增、四境安隐。心常欢喜。此外。“累劫仁惠。拯济众生”的菩萨行。更是成佛所必须实践的。
□列举菩萨、萨波达王、贫人、干夷王、国王、仙叹理家、普施商王、长寿王及《波耶王经》、《波罗□国王经》、《萨和檀王经》、《须大拏经》、和默王本生、《四姓经》、维蓝梵志、鹿王、鹄鸟、孔雀王、兔子、理家、沙门等二十六则本生因缘。说明布施波罗蜜。
□本章的主旨在说明布施波罗蜜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实践。即“慈心向彼。悲心追愍。喜彼成度。护济众生:::不惧乏无也。”如果违反此四无量心而行布施。纵使“后得其福”。也是“福中之薄”;“官位七宝”。也“得不足荣”。
第二、戒度无极章(卷四)
□说明:
□戒波罗蜜的意义。即:敬信三宝。奉持五戒十善。过合理自律的生活。修无欲清净的梵行;不做“狂愚凶虐。好残生命。贪余盗窃。婬□秽浊。两舌恶骂。妄言绮语。嫉恚痴心;违亲戮圣。谤佛乱贤。取宗庙物。怀凶逆。毁三宝”的恶行。
□持戒应有的态度。是尽形寿奉行佛戒。无有毁犯。面临清净戒行与性命存活攸关之际。菩萨的智慧抉择是“宁脱眼而死。不犯淫而生”。“宁殒躯命。不去仁道”。以舍生来保全戒法的清净。
□奉行五戒十善的功德。是得生人天。不堕恶趣。
□列举清信士、象王、鹦鹉王、法施太子、国王、凡夫、贫商人、贫道士、童子、兄猕猴、长者。及《太子墓魄经》、《弥兰经》、《顶生圣王经》、《普明王经》等十五则本生因缘。说明持戒波罗蜜。
第三、忍辱度无极章(卷五)
□说明:
□菩萨忍辱的动机。是不忍见众生“以痴自壅。贡高自大”、“贪嫉处内。瞋恚处外”、“长处盲冥”。积苦无量。于是发愿世世怀忍行慈。济护群冥。助其免咎。获得身心俱净的喜悦。
□忍辱的态度。众生愚昧。时时三毒焚身。常常不知不觉作出害人害己的事情。面对这般难调难伏的无明众生。菩萨依然不违悲心愿力。不轻言弃舍任何一位众生。“宁就汤火之酷。葅醢之患。终不恚毒加于众生”。乃至“众生加己骂詈捶杖。夺其财宝、妻子、国土。危身害命。菩萨辄以诸佛忍力之福。迮灭毒恚。慈悲愍之。追而济护。若其免咎。为之欢喜。”
□忍辱的功德。“夫忍不可忍者。万福之原”。是菩萨以“若无有爱育众生犹护身疮”及“截手足仍无以污心。犹慈母哀其赤子”的悲心弘愿。造就而成的忍辱功德。凡人在世。所以“有亡国破家危身灭族”的遭遇。死后“有展转五道。太山烧煮。饿鬼畜生。积苦无量”的苦患。这都是由于不能怀忍行慈。因此能行忍怀慈的人。生时则可免受刀山剑树之难。死后可脱离三恶道之苦。乃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第四十八则说:“忍不可忍者。是乃为佛正真之大戒。”又说:“贪欲为狂夫。靡有仁义心。嫉妒欲害圣。唯默忍为安。非法不轨者。内无恻隐心。悭恶害布施。唯默忍为安。放逸无戒人。酷害怀贼心。不承顺道德。唯默忍为安。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是为愚痴极。唯默忍为安。”这是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和谐的不二法门。
□列举菩萨、睒道士、羼提和梵志、童子、国王、獭猴、龙、难王、盘达龙王及《雀王经》、《之裸国经》、《六年守饥毕罪经》、《释家毕罪经》等十三则本生因缘。说明忍辱波罗蜜。
第四、精进度无极章(卷六)
□说明:
□精进的意义。是指努力收摄身口意三业。使其向善不犯过。也就是着力于六根的收摄。使“其目髣□。恒□诸佛灵像变化立己前矣;厥耳听声。恒闻正真垂诲德音;鼻为道香;口为道言;手供道事;足蹈道堂。不替斯志呼吸之间矣”。
□精进的动机。菩萨累劫精进不休。行住坐卧之际无不以道为念。志恒存无常、苦、空、无我之想。坐则思惟。游则教化。一意崇尚无欲之行。旨在“忧愍众生。长夜沸海。洄流轮转。毒加无救”。于是发愿疗治众生亿载病苦。化其愚冥。令其能真正奉行六度。不再受囿于无涯的沉沦苦痛。
□列举凡人、猕猴王、鹿王、修凡鹿王、驱耶马王、鱼王、龟王、鹦鹉王、鸽王及《蜜蜂王经》、《佛以三事笑经》、《小儿闻法即解经》、《杀身济贾经》、童子本生、《调达教人为恶经》、《杀龙济一国经》、《弥勒为女人身经》、《女人求愿经》、《然灯授决经》等十九则本生因缘。说明精进波罗蜜。
第五、禅度无极章(卷七)
□说明:
□禅定的意义是“端其心。壹其意。合会众善。内着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简单的说。就是专一心境。使冥退明存。道志强盛。令明善之心得以昭然。
□禅定的内容。如第七十五则所载:
□初禅:十恶退。五善进。
□二禅:不计不念。制心内观。善行在内。不复由耳目鼻口出入。善恶二行不复相干。心处在内。唯有欢喜。
□三禅:除去欢喜。心尚清净。怕然寂寞。
□四禅:喜心去。得寂定。
又“一禅。耳为声乱;二禅。心为念乱;三禅。心欢喜乱;四禅。心为喘息乱。一禅耳声止。进至二禅;二禅念灭。进至三禅;三禅欢喜灭。进至四禅;四禅喘息灭。得空定。”
□习禅的方法。于初禅进二禅。二禅进三禅。三禅进四禅之际。须有三行。即:勤仂、数念、思惟。此外。在第七十六则中。也记载有能令行者内净。一心得禅的种种方法。如:或见老病死相。或观尸肿胀烂臭。或闻地狱汤火之毒及饿鬼饥馑积年之劳。或睹畜生屠剥割截之苦。或思十六事。或观身不净等法等。
□举比丘、菩萨、太子、佛之得禅、常悲菩萨、那赖梵志等八则本生因缘。说明禅波罗蜜。
第六、明度无极章(卷八)
叙述须罗太子本生、《遮罗国王经》、《菩萨以明离鬼妻经》、《儒童授决经》、《阿离念弥经》、《镜面王经》、《梵摩皇经》等九缘。由于六度相摄。因此本卷可说是善巧运用前五度。明示菩萨行者累载忧念众生。以四等弘慈。明施六度无极以拯济群伦。
《六度集经》记载的本生故事。篇篇生动感人。足以作为学佛修道者的轨范。同时也是人间佛教的最佳诠释。
《六度集经》中的故事富有教育意义。今摘录数则。略述如下:
!一.萨波达王本生
过去有一位国王。名萨波达。以仁心治国。慈愍众生。发愿以内外财布施。帝释天见国王慈惠。德被十方。天神鬼龙都说:“国王戒具行高。慈惠福隆。命尽之后。将生为天帝。”帝释害怕自己的帝位被夺。于是计划前往试探。
于是。帝释教边王化作鸽子。自己化身作鹰。一路追逐鸽子。鸽
故事中的萨波达王。即是佛陀的本生。
!二.清信士本生
有一清信士。 所处国境。国王以仁心教化臣民。劝导臣民认知三宝。凡是持戒奉斋的人。可以免除税赋劳役。百姓们见国王崇尚贤人。大多伪善而暗中行邪。 一天。国王以佛戒观察臣民节操。 发现有人外善内秽。违反佛陀清化。于是以权巧方便下令:凡是信奉佛道的人。一律腰斩于街市。 于是伪善的臣民纷纷放弃信仰。只有此清信士不惧王令。宁可舍身也不愿改变对三宝的信仰。
国王从使者处知道清信士确实是一个奉佛的佛弟子。 于是迎接他到朝廷。拜为国相。(卷四.戒度无极章)
故事中的清信士是佛陀的本生。而当时的国王即是弥勒。
有人为了爱情改变信仰。 有人在枪炮威胁下改变信仰。而菩萨在生命与信仰抉择时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信仰。真不愧为正信佛子的典范。
!三.之裸国经
过去。有兄弟二人到裸人国经商。弟弟说:“福报丰厚的人。衣食自然;福报浅薄的人。衣匮粮缺。我们来到裸人国。可以说是蛮夷之邦。宜应入境随俗。慈悲柔和。才能不虚此行。达到经商的目的。”
哥哥听了。不以为然的说:“礼教不可缺。我怎么可以裸形。放弃我的礼教呢!”
弟弟劝哥哥:“佛法教化讲究俯顺时宜。善巧方便。犹如黄金为本。却可做成种种耳环、戒指等。仍不失黄金的本性。”哥哥听了。只好请弟弟先到裸人国了解情况。再作打算。
弟弟到了裸人国。一切依该国的民情风俗行事。每到节庆。就与当地人同欢。以白土绘身。兽骨环颈。男女携手。逍遥歌舞。上自国王。下至百姓。莫不欢迎礼敬。国王更以高价购买他所贩卖的商品。
哥哥听到弟弟获利丰厚。因此。满载着货物。浩浩荡荡地来到裸人国。由于哥哥坚持礼仪。作法严苛。指责裸人国这里不对。那里不好。与民心相违背。不但国王生气。连百姓都讨厌他。当地土人甚至打伤他。还赶他出国。落得财空人伤。后来。经弟弟求情
故事中的弟弟就是佛陀的本生。而不知变通的哥哥就是调达。
这则故事说明佛法的弘扬需要因地制宜。观机逗教。才不至于泥古不化。反而失去了传播佛法的先机。
!四.九色鹿王本生
从前。有一鹿王。名叫修凡。身上皮毛有九种颜色。世上罕见。一天。正在江边嬉戏的九色鹿。听江里有人溺水求救。立刻泅水到江里。把那人救上岸来。那人礼谢了九色鹿的救命之恩。更说愿意终身作奴仆。为九色鹿供给水草。九色鹿坚决辞谢。只要求他不要说出自己的住处。以免生命危险。那人听了。誓愿不敢忘恩负义。于是告辞九色鹿而去。
当时。国王名摩因光。一天。皇后梦见鹿王。身毛九色。头角胜过犀牛。请求国王以九色鹿的皮角做成大衣及耳饰。并以死要胁国王一定要替她找到这头鹿。国王于是在全国张贴布告:凡是能找到皇后梦中所见到的九色鹿的人。就赏赐黄金千两。那人为了贪图财宝。竟然忘了当初在九色鹿面前立下的誓约。将向国王报告九色鹿的行踪。
于是。国王亲自带领大队兵马。教那人在前引导。浩浩荡荡往江边围捕九色鹿。此时
故事中的九色鹿。是佛陀的本生。掉在水里被救的人是提婆达多。报信的乌鸦是阿难。国王是舍利弗。而皇后正是提婆达多的妻子。
《六度集经》不但为我国保留了大批优美的本生事迹与佛传故事。同时也成为文学艺术的创作题材。自古即有各种雕刻绘画之变相。如敦煌石窟中存有的本生故事变相图。多采自本经。本经也是研究佛教初传中国的宗教与社会思想之重要资料。
本经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一册、《碛砂藏》第十一册、《龙藏》第三十二册、《卍正藏》第十五册、《大正藏》第三册。其同本异译的单经有:
长寿王经 一卷 失译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六卷 宋.施护等译
佛说太子慕魄经 一卷 后汉.安世高译
佛说太子墓魄经 一卷 西晋.竺法护译
太子须大拏经 一卷 西秦.圣坚译
佛说菩萨睒子经 一卷 安公录中阙译。今附西晋录
佛说睒子经 一卷 西晋.圣坚译
佛说大意经 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佛说九色鹿经 一卷 吴.支谦译
佛说九色鹿经 一卷.别本 吴.支谦译
□试举佛陀本生修行六度的实例各一则。
□九色鹿王本生对吾人有何启示?
□长寿童子的本生对吾人有何启示?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9324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六度集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六度集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