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佛教典籍简介:百喻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百喻经」佛教典籍简介:百喻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典籍简介:百喻经
《百喻经》
《百喻经》。又称《百句譬喻经》、《百句譬喻集经》、《百譬经》、《百喻集》。四卷。僧伽斯那撰。求那毘地译。 僧伽斯那。又称僧伽斯、僧伽先。是五世纪印度的大乘法师。为求那毘地的老师。
求那毘地(?-502)。中天竺人。南齐译经僧。幼年出家。师事僧伽斯那。聪慧强记。勤于讽习。所诵大小乘经二十余万言。兼学外典。齐建元初(479-482)到京师。居止于毘耶离寺。执锡从徒。威仪端肃。王公贵胜迭相供请。初。僧伽斯那于天竺国抄集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切要的譬喻。撰为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学。毘地悉皆通诵。兼明义旨。以永明十年(492)秋译为齐文。凡有十卷(今为四卷)。称为《百句譬喻经》。或《百喻经》。
本经集录近百则(九十八则)有关善恶罪福报应的譬喻故事。说明佛教的基本教义。所以称为《百喻
本经所集录的九十八则譬喻故事。每则末后都载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来说明佛教的教义。其中大部分故事是以一般民众为教化对象。也有对外道、出家众、国王等而说者。兹略述各卷内容如下:
卷一:以愚人食盐喻、愚人集牛乳喻、以梨打破头喻、妇诈语称死喻、渴见水喻、子死欲停置家中喻、认人为兄喻、山羌偷官库喻、叹父德行喻、三重楼喻、婆罗门杀子喻、煮黑石蜜浆喻、说人喜瞋喻、杀商主祀天喻、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灌甘蔗喻、债半钱喻、就楼磨刀喻、乘船失釪喻、人说王卒暴喻、妇女欲更求子喻等二十一则譬喻。说明布施、持戒、因果报应、生天等道理。
□愚人食盐喻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三重楼喻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
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煮黑石蜜浆喻
昔有愚人煮黑石蜜。有一富人来至其家。时此愚人便作是念:“我今当取黑石蜜浆与此富人。”即着少水用置火中。即于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
傍人语言:“下不止火。扇之不已。云何得冷?”尔时众人悉皆嗤笑。
其犹外道不灭烦恼炽然之火。少作苦行。卧棘刺上。五热炙身而望清凉寂静之道。终无是处。徒为智者之所怪笑。受苦现在。殃流来劫。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昔有国王。产生一女。唤医语言:“为我与药。立使长大。”
医师答言:“我与良药。能使即大。但今卒无。方须求索。比得药顷。王要莫看。待与药已。然后示王。”
于是即便远方取药。经十二年。得药来还。与女令服。将示于王。王见欢喜。即自念言:“实是良医。与我女药。能令卒长。”便□左右赐以珍宝。
时诸人等笑王无智。不晓筹量生来年月。见其长大。谓是药力。世人亦尔。诣善知识而启之言:“我欲求道。愿见教授。使我立得善知识。”
师以方便故。教令坐禅。观十二缘起。渐积众德。获阿罗汉位。踊跃欢喜。而作是言:“快哉大师!速能令我证最妙法。”
卷二:以入海取沈水喻、贼盗锦绣用裹氀褐喻、种熬胡麻子喻、水火喻、人效王眼□喻、治鞭疮喻、为妇贸鼻喻、贫人烧麤褐衣喻、牧羊人喻、雇借瓦师喻、估客偷金喻、斫树取果喻、送美水喻、宝箧镜喻、破五通仙眼喻、杀群牛喻、饮木筩水喻、见他人涂舍喻、治秃喻、毘舍闍鬼喻等二十则譬喻。说明修行善法诸功德、出家求道、流转生死、苦、持戒等道理。
□斫树取果喻
昔有国王。有一
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
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能生胜果。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返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送美水喻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
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
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厌惓。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杀群牛喻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水草。随时餧食。时有一虎。噉食一牛。尔时。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为?”即便驱至深坑高岸。排着坑底。尽皆杀之。
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受持如来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惭愧。清净忏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为?”一切都破。无一在者。如彼愚人尽杀群牛。无一在者。
卷三:以估客驼死喻、磨大石喻、欲食半饼喻、奴守门喻、偷犛牛喻。贫人能作鸳鸯鸣喻、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小儿争分别毛喻、医治脊偻喻、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伎儿作乐喻、师患脚付二弟子喻、蛇头尾共争在前喻、愿为王剃须喻、索无物喻、蹋长者口喻、二子分财喻、观作瓶喻、见水底金影喻、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病人食雉肉喻、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五百欢喜丸喻等二十四则譬喻。说明不杀戒、无明、八正道、五蕴皆空等道理。
□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本以来常无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如彼痴人。于半番饼生于饱想。世人无知。以富贵为乐。夫富贵者。求时甚苦。既获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中。都无有乐。犹如衣食。遮故名乐。于辛苦中横生乐想。诸佛说言:“三界无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横生乐想。
□师患脚付二弟子喻
譬如一师。有二弟子。其师患脚。遣二弟子。人当一脚。随时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当按摩之脚。以石打折。彼既来已。忿其如是。复捉其人所按之脚。寻复打折。
佛法学徒亦复如是。方等学者非斥小乘。小乘学者复非方等。故使大圣法典二途兼亡。
□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譬如有蛇尾语头言:“我应在前。”
头语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尔?”
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
师徒弟子亦复如是。言师耆老。每恒在前。我诸年少应为导首。如是年少。不闲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牵入于地狱。
□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
昔干陀卫国有诸伎儿。因时饥俭。逐食他土。经婆罗新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刹。时诸伎儿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然火而卧。伎人之中有患寒者。着彼戏衣罗刹之服。向火而坐。
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舍之而走。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时彼伴中着罗刹衣者亦复寻逐奔驰绝走。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处于烦恼。饥俭善法。而欲远求常、乐、我、净无上法食。便于五阴之中横计于我
卷四:以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共相怨害喻、□其祖先急速食喻、尝菴婆罗果喻、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唵米决口喻、诈言马死喻、出家凡夫贪利养喻、驼□俱失喻、田夫思王女喻、搆驴乳喻、与儿期早行喻、为王负机喻、倒灌喻、为熊所囓喻、比种田喻、猕猴喻、月蚀打狗喻、妇女患眼痛喻、父取儿耳璫喻、劫盗分财喻、猕猴把豆喻、得金鼠狼喻、地得金钱喻、贫儿欲与富等财物喻、小儿得欢喜丸喻、老母捉熊喻、摩尼水窦喻、二鸽喻、诈称眼盲喻、为恶贼所劫失叠喻、小儿得大龟喻等三十三则譬喻。说明善法果报、净戒、布施、解脱因缘等道理。
□夫妇食饼共为要喻
昔有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
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手。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
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世人闻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故。诈现静默。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略。丧其善法。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着嬉戏。虽遭大苦
□尝菴婆罗果喻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菴婆罗果欲食之。而□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闻持戒施。得大富乐。身常安隐。无有诸患。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时。然后可信。”目睹现世贵贱贫穷。皆是先业所获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怀不信。须己自经。一旦命终。财物丧失。如彼尝果。一切都弃。
□劫盗分财喻
昔有群贼共行劫盗。多取财物。即共分之。等以为分。唯有鹿野钦婆罗。色不纯好。以为下分。与最劣者。下劣者得之恚恨。谓呼大失。至城卖之。诸贵长者多与其价。一人所得。倍于众伴。方乃欢喜。踊悦无量。
犹如世人不知布施有报无报。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无量乐。方更悔恨。悔不广施。如钦婆罗后得大价。乃生欢喜。施亦如是。少作多得。尔乃自庆。恨不益为。
□小儿得大龟喻
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
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
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
邪见外道、天魔波旬。及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
如是愚人不谛思惟。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小儿。掷龟水中。
《百喻经》中的故事。篇幅虽短。却生动有趣。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不衰。在文学史上亦有其重要地位。近代鲁迅先生曾出资在金陵刻经处刻印此经。另有不少人将其中的故事白话化。使其影响更加深远。
《出三藏记集》卷九康法邃所作《譬喻经序》载:“譬喻经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敷演弘教。训诱之要。牵物引类。转相证据。互明善恶罪福报应。皆可寤心。免彼三涂。如今所闻。亿未载一。而前后所写互多复重。今复撰集。事取一篇以为十卷。比次首尾。皆令条别。趣使易了。于心无疑。愿率土之贤有所遵承。永升福堂。为将来基。”由是可知。运用此等譬喻教训。可增加学者对教义的理解。是弘法布教者的最佳教材。
譬喻是“因类取譬”。因此广泛涉及当时的器物、植物、动物、社会习俗及政治制度等。所以除了直接的文学价值和弘法效果外。我们还可以从其资料中了解佛陀时代的种种环境。而对某种教说的产生有较充分的证据。扩展研究视野。
僧伽斯那主张读《百喻经》者应着重领会故事中所隐喻的道理。一如经末偈语所言:“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
本经收录于《高丽藏》第三十册、《碛砂藏》第二十八册(二卷)、《龙藏》第一0七册、《卍正藏》第五十册、《大正藏》第四册。坊间亦有单行本流通。
又与本经编纂目的相同的经典。计有:
□《杂譬喻经》:又作《新譬喻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一卷。共集录十二则譬喻。
□《杂譬喻经》:失译。二卷。共集录三十二则譬喻。
□《旧杂譬喻经》:又称《杂譬喻集经》、《杂譬喻经》、《旧杂譬喻集经》、《集譬经》。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二卷。共集录六十一则譬喻。
□《杂譬喻经》:比丘道略集。一卷。共集录三十九则譬喻。
□《众经撰杂譬喻》:鸠摩罗什译。比丘道略集。二卷。共集录四十四则譬喻。
另有单译的譬喻经。如:
□猘狗经:吴支谦译。一卷。
□群牛譬经:西晋法炬译。一卷。
□大鱼事经:东晋竺昙无兰译。一卷。
□譬喻经:唐义净译。一卷。
□灌顶王喻经:宋施护译。一卷。
□医喻经:宋施护译。一卷。
□本经是属十二部经的那一种类?
□试以譬喻故事说明布施果报。
□试以譬喻故事说明持戒的重要。
□如何运用本经弘法?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93245.html
以上是关于「百喻经」佛教典籍简介:百喻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百喻经」佛教典籍简介:百喻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