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获得富贵的四种修行法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获得富贵的四种修行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获得富贵的四种修行法
可以让我们
一、应时行施
是指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布施的行为。譬如冷时。我们为无衣者布施衣服;在饥荒时。为饥者布施食物。如此。对需要者而言才有用处。否则锦上添花。对有者而言。实在毫无意义。所以。布施应该对应著时效。在人们没得吃、没得穿时给他吃的、穿的、为最有利於需要者的布施。才可显现其效果。此种布施才可以称作「应时行施」。
有位在逃难中、饥渴的国王。遇到一位农夫施舍给他一碗地瓜汤。他吃得津津有味。觉得这碗地瓜汤真是人间珍品。事后。他凯旋回朝。吃的虽是山珍海味。但他每每想起农夫为他煮的那一碗地瓜汤。总觉再鲜美的食物都抵不过那碗地瓜汤的可口、好吃。
他要求厨房为他煮地瓜汤。但是。不论御厨如何变换口味。他都觉得没有农夫煮的好吃。於是。大臣们找来当时为国王煮地瓜汤的农夫。请他依著当时的作法再煮一碗。当国王吃著这碗新做的地瓜汤时。一样觉得没有当年那碗地瓜汤的好吃。
其实。地瓜汤并没有今昔之别。有别的是当年国王正在逃难中、在饥锇中。虽是最粗糙的食物。对一位又饥又渴的人来说。地瓜汤简直就是玉液琼浆、人间美味。而现在。国王口中吃的是山珍海味。心中的感觉是餍足的。地瓜汤如何能和王宫中的食物媲美呢?所以说:「救人救急。」在人们没有且需要时给他、救他。他的心中必然非常的感激。而对一位布施者而言。也是上天给了他一次非常好的布施的机会。让他有机会去获得功德。累积功德。此时他做的布施、功德也是最大的。反之。在人们匮乏时。不但不救助。甚至还哄抬物价销售。就是非常缺德的行为。
二、无轻慢心
如果对待人有轻慢心。所有的富贵就会消失於无形。在中国大陆的五台山。那里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那儿曾经刻过一尊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佛像。佛像手中抱著一个小孩。有如《观音送子图》。此佛像就是在阐扬文殊菩萨所示现的一段故事。
那时正值饥荒。人们都无粮食可吃。寺庙因而为众
这天。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孕妇。手中还抱著一个婴儿。向寺庙乞求一碗稀饭。出家人照例给了她一碗稀饭。孕妇说:「我手中的婴儿也需要一碗稀饭。」出家人依言再给她一碗稀饭。孕妇指著她的肚子说:「我腹中的胎儿也需要一碗稀饭。」出家人非常不高兴。立刻起了轻慢的心。当出家人生起轻慢心时。文殊菩萨所示现的妇人也立刻恢复他菩萨的真身。出家人一见文殊菩萨。心中非常的懊恼、忏悔。此时菩萨却已消失无踪。出家人赶紧跪下忏悔。并拾起妇人掉落在地上的一撮头发。出家人心想。我平常想供养菩萨都觉不容易。今天菩萨来到面前。不但未能掌握契机。还无端的生起轻慢心。使得自己与菩萨缘悭一面。 越想心里越是惭愧。一时想不开要寻短见。经众人一再规劝。出家人才打消自杀的念头。并发愿盖一座塔。将拾得的一撮头发供奉在里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随时随地都能不起轻慢心。自然有机会供养菩萨。只要有真正虔诚的心、恭敬的心。就能够获得富贵。
三、欢喜心
给人东西需出自真正的欢喜心。如果不是出自真正的欢喜心。而在给人东西时。说:「拿去!」这种不好的态度、不好的口气。对人真是没有礼貌。比不给还要糟糕。因此。给人东西时。需有虔诚、恭敬的态度。人家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当下才能得到功德。
人与人间的相处。重在是否有礼貌与虔
四、不冀求果
布施应出自对方有需求。因对方有所缺。而后我们有所给予。而不可以只为了布施的目的是在於求得好的果报。如果。人的布施是希望获得果报。换句话说。是为求得果报而去布施。此种称斤称两的心理。功德可就没有那么大了。布施能在没有冀求果报之下自然给人。方能获得很大的功德。
希望获得富贵的一生吗?只需依照这四点去做。且也只有这四点而已。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为什么人们却都不愿意好好地去实行呢?为什么情愿让自己遭遇贫穷困苦的业报呢?
诸位善知识!这么好的机会。千万别错失。如果没有富贵的因。想要获得富贵的果。是绝对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没有种种子。想要有收成。是不可能的事。种什么因得什么果。道理如此明白。且求富贵一生的「因」是这么的简单。为什么不去种呢?为什么偏偏要种下恶因恶果呢?我们是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懂得为自己种下善因。种下富贵的因。
诸位善知识!我们是不是能获清净庄严的身体和一生的富贵。还是过著贫穷因苦的日子?谁也不能代替我们去做决定。我们自己才是这件事情的主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93193.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获得富贵的四种修行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获得富贵的四种修行法;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