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四众弟子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比丘尼」四众弟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四众弟子
释名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
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桑门”)。意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
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那”。意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父相同。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谓讲说经法的师父。其中比丘、沙门二词多用于文字;僧人、和尚多用于口语。至于彼此称呼。对一般僧人则称某某师。对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对寺院住持称某某和尚。蒙藏地区称僧人为喇嘛。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和尚。也是师父的意思。俗称比丘尼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称。姑是汉语。世俗也称比丘为“大僧”。而称比丘尼为“二僧”
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优婆塞是梵语。意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亲近奉事三宝。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这是梵语“迦罗越”的意译。原指多财富乐的人士。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为居家修道之士的称呼。
四众之仪式
佛教信徒愿求出离家庭、独身修道是要经过一定手续的。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从汉唐到现在。由于地理和时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各有所不同。
按照佛教戒律规定。佛教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中向一位比丘请求作为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侣说明情由。徵求金体意见。取得一致同意
沙弥是梵语。义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沙弥最小的年龄是七岁。依止师对弟子负有教育和赡养的责任。
俟其年满二十岁时。经过僧侣的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
沙弥戒和比丘戒都是个别人单独受。不得集体同受。比丘戒最多许三人同时受。至于女子出家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弥尼戒(沙弥尼戒也是十条)。至年满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戒(式叉摩那戒有六戒)。成为‘式叉摩那尼’。义为学法女。经两年后。至年满二十岁。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条)。这叫做二部受戒。成为比丘尼。当大乘佛教在印度盛行以后。修大乘法的比丘可以根据自愿。从师受菩萨戒。但不是必须受的。
四众
佛法传入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唐宋时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项劳役。垂发而不剃发。可以从师受沙弥戒。等政府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经过政府的甄别。或经过考试及格。得到许可。给与度牒。并指定僧籍隶属于某寺院。然后方取得僧人的资格。可以剃度为僧。此后再等机会前往政府许可传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师也由政府指定。凡是不经政府许可、未得度牒而私自剃发的僧尼。没有寺籍。名为私度。要受到惩罚。到了宋初。年满二十方得受比丘戒的规定被忽视了。常有七八岁的人便受比丘戒。至于菩萨戒仍是随比丘的自愿。可以随时从师受。或者不受。
这种程序到了元代完全废弛了。明末开始规定‘三坛同受’的制度。出家的人先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为‘剃度师’。为己剃发而不受任何戒。剃度师的僧籍属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属于这个寺院。为寺院的下一代。一般僧籍只属于子孙寺院(俗称小庙)。而丛林寺院是不开僧籍的。遇到某一丛林寺院公开传戒时(小庙是不许可传戒的)。前往该寺。在若干时日中先后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同时领取政府的度牒。而僧籍却不由政府指定了。到乾隆时废止了度牒。便只由传戒的寺院发给戒牒而已。
现在蒙藏地区出家的程序。一般还是实行接近佛陀时代的比较原始的办法。也没有度牒和僧籍的问题。
在家佛徒的仪式
在家人信仰佛教。愿意成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优婆塞、优婆夷也要经过一定手续。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条件是受持三归。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是投靠的意思。言其以自己的身心性命投靠于佛法僧。依佛法僧的教导行持。这里所谓归依佛。不是归依的生身。而是归依佛的道德品质;所谓归依法。就是归依趣向涅槃的方法;所谓归依僧。应是归依佛所教导的大菩萨、大阿罗汉等。受持三归。要经过一定的仪式。即请一位法师依照《三归仪轨》为自己说明三归的意义。自己表示从此以后。尽自己的一生归依三宝。如是便成为优婆塞、优婆夷。与受三归同时。或若干时以后。可以进而从师受五戒。其仪式也是请一位法师依照授五戒仪轨为已教导。自己表示一一遵守。便成为五戒优婆塞、优婆夷。随著自己修学的进步。到一定程度。可以进而从师受菩萨戒。也是要请一位法师依照授菩萨戒仪轨为己教导。自己一一遵守。便成为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受持三归主要是归依佛法僧。请师只是为了证明。如果认为请某法师为自己说明归戒。便是归依某法师了。那就有失归依三宝的真实意义。
在家、出家佛徒的区别
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除比丘要剃除须发外。在衣服上也有所分别。比丘应蓄的衣服。根据佛教原始的规定。只有三衣。总名为‘袈裟’。其中一件是‘五衣’。是由五条布缝缀而成的衬衣;一件是‘七衣’。是由七条布缝缀成的上衣(平时穿着的);一件是‘祖衣’。是由九条以至二十五条布缝缀成的大衣(遇有礼仪或出外时着穿的)。每一条布又要由一长一短(五衣)、二长一短(七衣)或三长一短(大衣)的布块所合成。这种式样叫做‘田相’。言其如同田地畦陇的形状。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但在中国寒冷地带。只穿三衣是不够的。如是在袈裟以下穿着圆领方袍的俗服。其后时代变迁。俗人的衣服改变了式样。而僧人始终保持原样;如是圆领方袍便成为僧服的特型了。在家佛教徒在平时只穿着俗服。在拜佛时可以穿着五条布缝缀成的‘缦衣’。言其通缦无有田相。所以缦衣的每条不许用一长一短合成。沙弥和沙弥尼也只许穿着缦衣而不许穿着割截成的袈裟。
最要遵守的戒律
佛教徒中比丘、比丘尼是独身修道的。必须清心寡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佛教制定受比丘戒之前要有许多质问。凡是不合条件的人。是不允许受比丘戒的。例如:父母未曾允许。身有负债。身有痼疾或精神病。现任官吏及曾为比丘而违犯四根本戒等等。凡有十三难、十六遮。至于受比丘戒以后。又厌倦出家的清苦生活。愿意还俗。却是极其容易的。只要对任何一人声明。自己愿意舍戒。便可以放弃比丘身分。改变独身的生活。如若不舍戒。不放弃比丘身分。却私自违反戒条。这叫作‘破戒’。是不允许的。其他比丘可以检举。经过僧侣集会评判。要受到一定的惩罚。受五戒的在家居士也可以根据自愿。随时对任何一人声明。放弃优婆塞、优婆夷身分。唯有菩萨戒是只有受戒。或者破戒。而没有舍戒之说。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107542.html
以上是关于「比丘尼」四众弟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比丘尼」四众弟子;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