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教中的动物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9 08:2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教中的动物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中的动物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中的动物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别。但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度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时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这也成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个有效方式。

  下面就佛经中经常用到的一些动物的寓意略作阐

佛学常识问笞

解。

  龙。在佛经中。龙为守护佛法的八部之一。经中说龙族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之别。龙族的首领称龙王。他们具有强大的威力。故成为佛的守护者。另外有一类“非法行龙王”。由于不顺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门及婆罗门。所以常受到热沙烧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楼罗捕食的苦恼。在诸尊龙王中。以五大龙王及八大龙王最为著称。

  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的象征。常以象王来譬喻佛的举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记载。佛有八十种好。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无量寿经》中记载。菩萨犹如象王。因其善调伏之故。

  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种姓的象征。如释迦牟尼佛。在《摩诃止观》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萨的无漏六神通。象有大力。表法身能负荷;无有烦恼杂染。因而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又因在动物中。龙与象分别是水上、陆上最有力者。因此经典中常将二者合用。以“龙象”比喻菩萨的威猛能力或威仪具足。后人引申为殊胜的禅定力量。或者用来赞扬威仪庄严的高僧大德为“法门龙象”。

  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许多经论中。都用狮子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如《大智度论》记载。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所以称为人狮子。《略出经》中说:“于菩提树下。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释师(狮)子。”佛陀以无畏音声说法。如同狮子的吼叫。所以也称佛陀说法为“狮子吼”。

  此外。诸佛菩萨摄化众生的法门也称“师子法门”。即以狮子王来彰显诸佛菩萨的功德。《涅槃经》中。以狮子吼列举21事。一一配以菩萨的法门。《宝雨经》则列出菩萨的10种善法。一一比喻狮子王。

  牛。在佛教中也象征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就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佛陀的德号中也有以“人中牛王”来称赞佛陀的德行广大无边。在《法华经》中则以牛车来比喻菩萨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佛乘——大乘妙法。此外。禅宗则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图。即以牧牛为主题来代表修行的十种境界。

  马。佛的三十二相中。就有一相是马阴藏相。又称作阴马藏相、马王隐藏相。这个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经超越男女之间的欲望。而现马阴藏相。佛教的经典中。常以马来比喻众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马”。即是指心意驰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马。经典中还以马比喻众生的根机四种分别。《杂阿含经》就列举四种马。比喻四种人悟道的层次。

  驴。经典中以驴乳、牛乳来比喻似是而非者。就如同牛乳与驴乳。其颜色虽然相同。但是牛乳攒聚则成酥。驴乳攒聚则成粪。在

反常识的佛学核心

禅宗中。驴通常被喻指那些根器下劣的人。除了用“驴前马后”指斥学人只一味追从他人言行。而没有自己独特的机用者之外。还用“驴鞍桥”比喻愚昧、不辨真假法义的情形。

  骆驼。经典中。骆驼被用来比喻心性难以调伏。或者代表散乱的心思。指心念随着六根追逐外境。无法安住一处。《摩诃止观》中云:“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无钩醉象。踏坏华池;穴鼻骆驼。翻倒负驮。”

  羊。在佛教的经典中。羊通常用以比喻凡夫不分辨世间法与修行。只是一味放任“贪、嗔、痴”三毒。贪着色、声、香、味、触五欲。在《法华经》中。以羊车比喻声闻乘。在《大智度论》中。则以“牛羊眼”来比喻凡庸之眼。禅宗则以“触鼻羊”来比喻不识法的昏昧学人。因为羊的眼睛不能分辨食物。凡是触碰到鼻者即食之。因此有此比喻。

  猪。在佛法中。其代表的是生命的愚痴体性。

  狗。在佛法中。其代表的是贪、嗔二毒。

  猫。在禅宗公案中。猫用来比喻对佛法茫然

佛学常识什么是僧

无知的人。如“黧奴白牯”。黧奴。又作狸奴、猫类。意指无知的动物。多用以比喻不解佛法的人。

  鼠。佛经里。常以黑、白二鼠来比喻时间。说明生命无常。

  猴子。由于其心性轻浮躁动。难捉难调。常舍一取一。故经典中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又以“猿”来比喻人的心识。谓众生的心识如猿猴般无法安止。

  鹿。据《毗奈耶杂事》记载。佛陀于过去世曾为鹿王。为救群鹿而丧失生命。并于临终时发誓愿。当来得成无上正等觉。将诸鹿都能度脱生命罗网。佛陀于鹿苑初转四谛法轮。即以鹿为轮法轮之三昧之形。

  兔。《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记载。在佛陀的本生中。也曾经为兔王。为使佛法能久住于世。兔王自愿投身火中。供养仙人。仙人因而悲伤地发愿再不食肉。佛经中也以兔毛来表示极微细的物质现象。如:“尘又有微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佛经还以“龟毛兔角”来比喻了不可得之事。

  龟。佛经常常以金龟来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说佛性能游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龟之能游水与陆地。此外。佛经中以“龟藏六”来比喻学人应当守护六根。如同龟守护头尾和四足一样。龟藏六:1、藏头。比喻众生收摄眼根。不令观色。则不为一切色尘所危害。2、藏前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耳根。不令闻声。则不为一切声尘所危害。3、藏前右足。比喻众生收摄鼻根。不令闻香。则不为一切香尘所危害。4、藏后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舌根。不令尝味。则不为一切味尘所危害。5、藏后右足。比喻众生收摄身根。不令觉触。则不为一切触尘所危害。6、藏尾。比喻众生收摄意根。不令知法。则不为一切法尘所危害。

  蛇。佛教中以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金光明最胜王经》记载。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于一箧。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风、火二蛇之性轻举。四蛇若相互乖违。则众病人。

  虱子。在佛经中。由于虱子的卵称为虱虮。转用为长度单位。为隙尘的七倍。《俱舍论》记载:“积七牛毛尘

佛学根本常识及时之雨

为隙游尘量。隙尘七为虮。七虮为一虱。”

  蝎子。由于其本身具有毒性。在藏密中被视为凶猛的象征。常用于降伏守护、破除障碍等意。

  豺、狼。佛教多用此两种动物来比喻恐怖的地狱。如十六小地狱中。就有“豺狼地狱”。其中有豺狼竞相咬罪人。使其肉堕骨伤。脓血流水。苦痛万分。经中也以“贪狼”形容贪欲之深犹如狼的特性。

  孔雀因能啖食一切毒虫。因此在佛教经典中常被象征本尊能啖尽众生一切五毒烦恼。在《白宝口抄》中记载。孔雀尾表示息灾。三茎之孔雀尾。表征拂去贪嗔痴毒使其证三部如来;五茎之孔雀尾。表拂去众生眼、耳、鼻、舌、意之五识烦恼。令其得证如来五智圆觉之果。

  鹅。经典中常以鹅王来比喻佛陀行走时。

佛学知识礼佛常识之膜拜篇

安详徐步的样貌。如《央崛摩罗经》记载:“尔时。世尊犹如鹅王。庠行七步。”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则举出天上的鹅王有五种功德:1、染合有时;2、呼鸣无畏;3、量宜求食;4、心无放逸;5、不受诸鸟谄佞言辞。

  鸡在佛教的经典中。属于十二兽之一。所谓十二兽。据《大方等大集经·净目品》记载。即是指每十二日交替司职时辰。常于阎浮提内游行教化的十二兽。这十二兽乃是菩萨为度化众生所示现。一日一夜常有一兽遍历人间天上。教化众生。其余则安住修慈。如是周而复始。

  佛典中也曾用金鸡来比喻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在《造像度量经》中。则以“鸡子面”来形容菩萨的脸型。鸡子。即鸡蛋。

  鸽子也是佛教经典中经常见到的动物。如在显示众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趣中。生死流转不已的轮回图像“五趣生死轮”即以鸽子代表贪心的烦恼。

  有时。鸽子也被用来比喻以姿色姣好而自傲者。

  雁。因佛陀又被尊称为“雁王”。故佛门也称雁门。在如来的三十二种相好之中。“手足指缦网相”。就是以雁王为比喻。又作指间雁王相。就是指佛的手足指间。都有缦网交互连络的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这种相好是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示远离烦恼恶业、到达无为彼岸的高僧大德。

  由于雁行之不乱。佛门以此譬喻僧众行列的整齐。住持堂上说法时。众僧于法座前。分东西相对排列。称为“雁行侧立”。此外。众僧在佛前整然并列。称之为雁行班。

  鸳鸯。梵语音译为叔迦婆鸟、斫迦逻婆迦。《翻译名集》中云:“斫迦逻婆。此云鸳鸯。匹鸟也。此则相偶。飞则相双。”由于其同游而不相离。所以佛经中常比喻常与无常、苦与乐、空与不空等事理之二法。常相即而不离。《大般若涅经疏》云:“言双游者。生死具常、无常。涅亦尔。在下在高。双飞双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谛即中。中即二谛;非二中而二中。是则双游义成。雌雄亦成。”由于鸳鸯恩爱和合的物性。在密教中。也经常作为修怀爱法的象征。

  鹦鹉。在佛教经典中。有许多和鹦鹉有关的记载:如《正法念经》中载:夜摩天中有鹦鹉说法化导诸天的故事。《撰集百缘经》载:摩竭提国诸群鸟中有鹦鹉子王。请佛于林中说法晏坐。《杂宝藏经》中亦载有“鹦鹉孝行”的典故。指佛陀于因地为鹦鹉时的孝行。此外。佛陀也曾生为鹦鹉。与老鹰奋战。终能解脱。另外佛经中也有鹦鹉供奉佛祖及鹦鹉听法解脱的故事。

  鹤。《大般涅经》中记载:佛祖于印度娑罗树木入灭之后。娑罗林乃垂覆宝床。遮盖如来。娑罗树惨然变白。犹如白鹤。因此。娑罗林又称为白鹤林。又因世尊于此林入灭。所以“鹤林”一词亦意指“佛涅槃”之意。

  在佛教的禅宗中。鹤被喻禅者之境界。悠然自在、无所障碍。《从容录》中有:“沧海阔。白云闲。伴鹤随风得自由。”

  鹰。在佛经中。它被称为“婆栖鸟”。即兀鹰。此鸟有秘身法。与乌、鹫、野干等皆围绕于焰魔天之风曼荼罗中。而佛经中关于它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佛陀在国王菩萨本生时。割肉喂鹰的故事。据《贤愚经》记载:毗尸国王有一天遇一鹰追逐一鸽子。鸽子飞到国王的腋下。国王慈悲不忍鸽子被鹰食。于是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以代鸽子肉。最后鹰被感动。国王身体恢复如故。原来那鸽子是火神所变。鹰为帝释天所变。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试探毗尸王的慈心。

  鹫。印度的灵鹫山。是佛教著名的圣地。传说其由来是魔王化做大鹫来扰乱阿难。被佛陀降伏之后。即化成石鹫。而佛陀在此地宣讲许多重要的佛教经典。如《法华经》、《大品般若经》、《无量寿经》等。

  经典中。以鹫来比喻自在高大的人。伏恃自己巨大。随心所欲皆得自在。如同鹫食宿山林。去来自由。

  摩竭鱼。又作摩伽罗鱼。意为大体鱼、鲸鱼、巨鳌。为佛经中记载之大鱼。用以比喻菩萨以爱念缚住众生。不到圆满成佛。终不放弃。如同摩竭大鱼。张口吞噬一切。无一可免。

  修百丈清规中说。作鱼形是昼夜精进义:“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从以上所介绍。可以看出动物在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宇宙中充满了这些形态各异的生命。相互影响、共生。才开创出这无边幻化的法界众相。而佛法对生命形态的分类和比拟。是在说明因缘业力的事实。与生命存有的实相。事实上各种生命形态。本质上是平等无别的。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11174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中的动物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中的动物;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32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