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中的相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中的相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中的相
佛教中讲到相比较多。如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等;有“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有“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等。佛教中相的梵语为laks!an!a。是指物质的形相或状态之意。相是对于物质的性质、本体来说的。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
佛教中的相有无、有区别。“无相”就是外离一切相意思。因为原始佛教是讲“无常”。“无我”。“无常”是说明世界上一起物质都是变化着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物质。“无我”是就是连我自己的身体。也是五蕴和合的暂时现象。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变化的。就不能执着个我字。要无我。无我等于无相。所以要外离一切法相。如能在起心动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并且不执着于一切法想而离相。这就是“无相”。“无相”也叫“实相般若”禅宗六祖慧能法师说:“外离一切相。是名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这就是法体的“实相般若”。《金刚经》上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可见。无相即是实相。实相真如无相。佛性无相。自我本心也无相。只是你后天有个执着的我。才会生出种种烦恼、欢喜和痛苦。在智慧修养上离开了我才是“无相”。也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指人的生命结束。而是智慧修养上的升华。佛教讲是般若。即大智慧。所以在小乘佛教上讲就是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这就是“无相”的道理。
《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里这个相从文字解释是形状。从思想心理上讲是观念。形状上虽然有你、我、他。但是。佛教认为思想上观念上不要存在有你、我、他的区别。这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就是《金刚经》上讲到的10种众生。众生有外众生和内众生区别。外众生有胎、卵、生、化众生。叫胎因情有。男女有爱情才会十月怀胎;卵因想生。如母鸡孵蛋。是一天到晚想着出来的;化以离合。蚕变蝶。老
有相是无相的并称。即有形相者。称为有相。有相也是指物与物之间的形状区别。佛学大词典上说:有相。语sa^ka^ra。有形相之意。为“无相”之对称。有相。又称有为法。《金刚经》中讲到佛有三十二相。这三十二相就是“有相”。也叫有相佛。佛有三身。即报身。化身。法身。这三十二相就是报身。有相也就是指肉身。这个形状毕竟显现在我们面前。就象《金刚经》第一品:“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就是展现佛的“有相”。就象我们一般人的相貌。各长各的不一样。
随着佛教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早期的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发展。小乘佛教一般主张 “法有我无”。只否定了“人无我”。而不否定“法无我”。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什么是“人无我”和“法无我”呢?
“人无我”。是说一般人都会执着一个我。我的身体。我的感觉。我的一切。小乘佛教认为执着我就是烦恼根源。人是五蕴诸法所成。所谓“五蕴和合。假名为人”。我是虚妄不实的。如房屋有梁柱瓦椽形成。离开梁柱瓦椽。无房屋可称。有情众生也一样。只是五蕴诸法所成。只是假名而已。没有一定的实体。故说“人无我”。
“法无我”。是说世间上一切事事物物都是依靠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如幻如梦。因此叫法无我。 诸法无我。一切有为、无为法并没有独立的。不变的我这个实体。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彼此相互依存。并无我的恒常不变的实体与自我主宰的功能。。因为一切法无我。所以无自性。无自性即“缘起性空”。要正确的了解佛法。必须明白诸法无我的道理。
大乘佛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大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也形成两大派:一是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
一切万法以其各自之性。形成宇宙中森罗万象之形状。这就是“有相”。因其生灭变化无常。本质为空。故非实有。这就是“无相”。如果不执着有形的境界。就可入涅盘的无相境界。如果以般若智慧观照实相的真理者。则可超越有相、无相之别。真正达到佛的境界。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2/12472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中的相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中的相;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