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实用佛教八:佛教的参禅须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实用佛教八:佛教的参禅须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实用佛教八:佛教的参禅须知
第八课 佛教的参禅须知
经云:「宁静安详者。禅定中来。」参禅修定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门。透过禅定的功夫。以显发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古来即为各大宗派所共行的修持之道。 禅。汉译为静虑。禅。充实宇宙。古今一如。唐代青原禅师说:禅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心是指我们心灵深处的那颗「真心」。这颗真心。超越一切有形的存在。而却又呈现于宇宙万有之中。即使是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也到处充满了禅机。因此。六祖惠能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就是说明参禅求道。重在觉
赵朴初佛学常识问答
悟真心本性。但并非否定打坐的功用。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坐禅仍是参禅重要的入门方法。依《天台小止观》说。初学坐禅。当调五事: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 关于调身方面。依「毗卢七支坐法」。分为七个要点:一、双腿交叠。跏趺而坐;二、背脊竖直。不可靠壁;三、手结定印。置于肚脐下;四、双肩平齐。放松自然;五、头面端正。内收下颚;六、嘴唇抿合。舌抵上颚;七、收敛双目。观照身心。 此中。「结跏趺坐」俗称「盘腿坐」。又分为单盘及双盘;初学者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亦可。或将两脚交叉而坐。或挂腿坐(即正襟危坐)均可。 关于调息方面。息就是呼吸。一般而言。呼吸有四种现象:风(出入有声)、喘(结滞不通)、气(出入不细)、息(不声不结不粗)。前三者都是
佛学常识对人的影响
气息未调之相。不宜坐禅。唯有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 调息为修定的入门方法。调息的方法有数息与随息。数息是「五停心观」之一。数息有减少睡眠等五种功德。是修定的基础。对治散乱心最为有力。其与不净观被称为「二甘露门」。 数息也是「六妙门」的因相之一。六妙门即:数、随、止、观、还、净等六种修定的妙法。在一切习定的法门中。以「安那般那禅法」为最根本。同时也是最为稳当、安全。安那般那禅法即是透过六妙门的修持。令心止于一境。然后依定顺入正理观察诸法实相。进而断惑证真。佛陀当年于菩提树下跏趺端坐。即内观安般。终得万行开发。降魔成道。后来亦以安般禅法教众
佛学常识10000问
。为入门之主要方便。 关于调心方面。《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调心就是要把杂念、妄想、散乱的心专注于一处。让妄心止息而进入清净、明觉、忘我之境。这也是坐禅的根本目的。 调心为修定的主要方法。一般初参常会出现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昏沈。二为掉举。调心除了要调伏乱心。不使放逸外。更要令心浮沈宽急得所。例如昏沈时。则观心于鼻端或发际。提起正念。使心意集中;掉举时。则观心于丹田。使浮躁之心下沈。 此外。亦可观想佛之相好。或者念佛、持咒;或者参话头、公案等。只要合乎戒德、定德、慧德的禅修方式。均可依个人之根机。择一而修。 总之。禅修主要的目的。在于修心得定。继而开发智慧。习禅修定无法速成。不能越等。经云「依戒修定。依定发慧」。这是不容忽视的明确学程。尤其从初学摄心。到正定成就的修学过程。应重视基础禅定之养成。亦即依《瑜伽师地论》所说的九住心。或依《辩中边论》所说的八断行而修。渐次灭除妄念、散乱、掉举、昏沈等过失。令心安住在所缘境。久而久之。心便能不沈不掉。平等正直。任运安住。这便是欲界中最高的第九住心。名「等持心」。 由「等持」而进入
佛学常识100篇
「奢摩他」。亦即色界中的「未到定」。期间必须修四禅八定。或修四谛十六行相等。佛教尤其重视闻思慧的修学。闻慧、思慧、修慧是修学佛法智慧的次第学程。禅行者修得九住心的禅定基础后。须再致力于经教的研究。得闻慧、思慧的「法住智」之成就。才能证得修慧的「涅槃智」圣果。 禅。是要我们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是要我们以般若的智慧来超越轮回生死;不住涅槃。是要我们以慈悲心来服务人群。救度众生。因此。习禅切莫忽视持净戒。修慈悲。能持净戒。身心清净。习定容易成就;具慈悲心。常怀悲悯。则不堕枯木禅境。 坐禅环境的选择。也是极为重要。例如:不宜潮湿、炎热。空气须流通。明暗要适中。不于风口下打坐。坐垫不宜太软或太硬等。初学者假使尚在调身的阶段。应以「坐次多。时间短」为宜。坐禅可安排在早上起床时、晚上睡觉前或例假日休闲时。且应避免在过于饥饱、身体疲倦或剧烈运动后坐禅。再者。初学者最好勤于到寺院与大众共修。待完成基础训练后。再居家独修。 居家禅修应具备的助道因缘。如:近善知识、培养慈悲、止恶行善、不攀外缘、善调饮食、善调睡眠、除掉悔盖、坚固信心、礼佛忏悔、每日发愿等。习禅过程中。若遇业障现前。须从行为上忏悔。以及行善法功德。培养善种做起。更重要的是。思想上要多闻薰习无常与缘起性空的法义;定课坐禅时。须常以自我当下的身心作为禅观对象。进行对无常、无我的体察。一旦开发出般若智慧。则业种干枯。业障自亡。尤其最好能自订功课表与功过表。每日自我要求。并视坐禅为例行功课。则所谓「久坐必有禅」。只要能依于正确的
佛学常识100句
坐禅方法。耐烦练习。假以时日。一旦坐出宁静、轻安、喜悦。自然能获得坐禅的利益。建立坐禅的信心。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3/13314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实用佛教八:佛教的参禅须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实用佛教八:佛教的参禅须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