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实用佛教九:持戒与犯戒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实用佛教九:持戒与犯戒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实用佛教九:持戒与犯戒
第九课 持戒与犯戒
戒。梵语「尸罗」。《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无受戒行善。皆名尸罗。」由此可知。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处。受持戒法是信仰的实践。佛陀于遗教中告诫弟子们当以戒为师。经典中也常以各种譬喻来说明「戒」的重要性。 佛教的戒律讲究修身做人。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进一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悟证最高的真理。戒律因应各种根机对象。可分为出家修道者的式叉摩那戒(六法戒)、沙弥(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以及在家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则适用于任何发心受持的众生。 以具足戒而言。因戒品具足故名之。依性质不同可分为八类: 一、波罗夷:属根本极恶戒。犯则丧失比丘(尼)的资格。无法再生活于僧团之中。此罪如同断首之刑。不可复生。例如:杀人、抢劫等。 二、僧残:是次于波罗夷的重罪。犯此罪者。如同残废一
佛学常识4种果报
样。但得于清净大众中。为如法说忏悔除罪之法。则此罪可除。例如:毁谤、造谣等。 三、不定:有犯罪嫌疑。但尚在怀疑判断之中(嫌疑犯)。例如:比丘夜宿寡女家。 四、舍堕:因贪财或贪物所犯之罪。犯则罚以没收物品。并于大众中忏悔。例如:不法向人需索衣物。
一个钟佛学常识
五、单堕:舍堕和单堕都属「波逸提」(忏悔罪)。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乃轻罪之一种。谓所犯若经忏悔则能得灭罪。若不忏悔。则堕于恶趣之诸过。须舍财物而忏悔之堕罪。称为「舍堕」;单对他人忏悔(于大众前)即可得清净之堕罪。称为「单堕」。例如:恶口辱骂、令人斗乱、打人伤害等。 六、波罗提提舍尼:简称提舍尼(悔过罪)。意为向彼悔、对他说、可呵法。犯此过者。必须向其它之清净比丘发露忏悔。是轻罪的一种。例如:饮食不当(强人所难、不如法食品等)。 七、众学:有关生活礼仪等细则。条目众多。应常学习。故称众学。属「突吉罗」(粗鲁)的轻罪。例如:食衣住行之威仪端正、身语意三业之清净和雅等。
佛学常识为何要上香呢
八、灭诤:止灭诤论所设的方法及规定。当大家意见不合。起争执时。要面对面坦诚布公。互相表白说明。解除彼此间的误解。一旦化除争执。事后则不可再有议论。不可背后再搬弄是非。 由上述可知。佛教讲究自制修身。尊重他人。行止合乎善恶因果则是持戒。破戒犹可藉发露忏悔、积善结缘来化解。将功赎罪;破见(没有因果观念)则无可救药。万劫不复。 一般人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凡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
佛学养生常识
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是伦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于不侵犯而尊重有情众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现。 由五戒再扩而充之。有十善戒。可概分为身、口、意三业。意业为身、口二业的根本。因此受持五戒。遵行十善法。应从心(意)出发。以止恶行善的戒行来达到自心的清净。同时也带给他人和平、尊重。菩萨戒则是聚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法门的一切佛法;不仅要消极的不作恶。更要积极的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佛法。以救助无量的众生。 世间的校
佛学常识100条
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佛教的戒律则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受持者皆为自愿求授。持戒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而自愿受持的「自通之法」。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反而比不知忏悔者轻。不受戒并不表示做错事就没有罪过。犯了过失。一样逃不过因果的报应;好比一个人不懂得国家的法律。触犯了国法。仍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律藏中有些戒条是佛陀因应印度的社会风俗习惯而定。并不适合应用在中国。佛法的戒律具有宽容、自由的精神。在守持戒律时。应当把握戒的基本精神。以饶益有情为本。不拘泥于形式化的戒条。因应时代。与时俱进。发挥安顿身心、净化社会的功能。 现代社会需要积极为善的佛教。我们应该规范出人间化的戒法。视八正道、四摄法、六度万行、饶益有情为真正的戒律。人间化的戒律。一方面固然消极的规范身心。止恶息罪;一方面更应该积极广修善行。广作善事。唯有依循人间佛教。受持菩萨道的戒行。才能让佛光普照。法水长流。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3/13314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实用佛教九:持戒与犯戒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实用佛教九:持戒与犯戒;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