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为什么说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7 05:1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为什么说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为什么说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为什么说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

「佛教」为什么说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
「佛教」为什么说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

  佛法源头在佛陀的证悟。不从外得。不从他得。

  佛教之道。这个论题太大了。三藏十二部经。佛陀的一切言教。都是佛教之道。要而言之。让我用一句话表达。我想。就是不迷信。不迷信。就是正信。

  我们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讲反对迷信。听其言。再察其行。忽然发觉。他们倒真的是最迷信的。他盲目崇拜权威。盲目崇拜偶像。盲从于一知半解的知识、传说或者人云亦云。他甚至不知“正信”为何物?这不是迷信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求神拜佛的人可能不少。跟在别人后面去买香买烛的可能就更多。但真正能称得上是了解佛教、是正信的佛教徒的恐怕不多。事实上。汉文中“迷信”这个词儿。原是佛教用语。最初正是从佛教中来的。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

  佛法是从哪里来的?佛教的真理是从哪里来的?我去印度朝礼菩提伽耶。来到佛陀证道的菩提树下。我既来朝拜佛陀圣迹。但也有一个心愿。我要寻找佛教的源头。佛陀证道的源头。我在菩提树的围栏边上。菩提树的正门前。两次静坐。若不寻得这个源头。我也不起坐。不离座。

佛学常识问答 赵朴初

终于。我的脑中出现了很清晰的五句话:不是天启、不是神示、不是先验、不是知识、不是传授。除了佛教。任何宗教都是天启的。佛陀的证道、证悟。不是天启。也不是神的示现。当然更不是未经验之前、先于经验的结论。它亦不属于知识的范畴。不是任何人的传授。不是任何人的给予。这五句话。让我释然清明:佛法的源头在佛陀的证悟。在佛陀的自心。不从外得。不从他得。仍在自心、自证、自悟、自觉。

  我们懂得了佛法的源头。懂得了佛教的源头。才能真正不迷信、不盲从。佛陀住世时。一位婆罗门学生曾问佛陀。在所有婆罗门与沙门中。你佛陀是一位怎样的导师呢?佛陀答:“所有的婆罗门与沙门导师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传统的导师。口口相传。以知识传授为主。如以四吠陀为天启的婆罗门。二是以信仰为基础的沙门与婆罗门。如推理者和臆测者。三是亲自见道(法)的沙门。我就属于这第三类。”这是说。佛法是他亲自证悟的。所以当佛陀讲到他自己

佛学常识100讲

的证悟时。说“法

太虚大师佛学常识

眼生起了。知识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学生起了。光明生起了”。

  太了不起了!佛法。是佛陀亲自证悟的。是他内心生起的光明。所以“法眼生起了。知识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学生起了。光明生起了”。这一切。无不出自心源。

  我们学习佛法。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持佛法。同样也要经由自己去检验、去证得。这才不是迷信。在《迦摩罗经》中(此经对西方人影响最大)佛陀说道:“迦摩罗人啊!不要道听途说。不要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要依据宗教典籍。不要单靠理论或推测。也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也不要单靠揣测。也不要因某事物似乎

佛学常识100种

可能而信以为真。也不要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就接受他。’迦摩罗人啊!你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去检验。当你们了解到。你们所听到或所见到的是善的、好的。然后再接受他。否则应当拒绝之。”同样。在《中阿含》的《求解经》中。佛陀也强调要像检验金子那样去检验他所讲的话。不要仅仅出自于对佛陀的尊重就接受他的讲话。可见。佛陀对自己的言教。都要求弟子自己去分析、去辨别、去检验而不要盲从。这是因为只有弟子们审察如来的所言所行。他们才能生起真正的相信。并了解他们所追随的导师的真正价值。那罗陀长老指出:“一个佛教徒不是任何一本书或任何一个人的奴隶。”“自然地。佛教徒视佛陀为他们的权威。而佛陀自己却扬弃一切权威。”佛陀敦促他的弟子去寻求真理。但规劝他们不要仅仅因为即使出于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去追随他的劝说。正是为了“请来观察”而不是请来信仰。所以。有一次。一位婆罗门亘西陀。来问佛陀有关灵魂回归大梵之婆罗门学说。佛陀反问亘西陀:“你的婆罗门导师曾见过大梵吗?”亘西陀回答:没有。那么。婆罗门导师的导师。直到七世之前的导师。有见过大梵吗?回答同样是没有。于是。佛陀说:“如果婆罗门导师、导师的导师一直追溯到七世之前的导师都未见到过大梵的话。就像一个人爱上了一位乡村姑娘。既不知道谁是这位姑娘。这位姑娘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她的姓名、地址。也就像一个人在建筑一条通向天堂的路。却不知道天堂在哪里一样。”这就是说。与大梵相结合的理论是荒谬的。因为婆罗门导师都没有见过大梵。那么他们所讲的教义不是以实际经验为基础。不是他们的所知所见。而只是一种传说或传统的信仰而已。可见佛陀多么强调自身的实践。强调由实践而理解。由理解而信仰。由信仰再更深入实践。由深入实践而亲证亲悟。这就叫“信解行证”。这就是从实践出发。从实际出发(“实际”正是佛教的用语)。这就是佛教的科学精神啊!

  这里。佛教也把自己和其他宗教相区分了:一般宗教只重信与行。而佛教更重解与证。把信、解、行、证结合起来的。正是佛教。可见佛教合乎

佛学常识十种礼佛方法

一般宗教。又超出一般宗教。而一般宗教不能含摄佛教。

  在佛教中。还有一个“行者”(实践者)的区分:重信的“信行人”是钝根。重解的“法行人”才是利根。愿我们大家都是上上利根。都是由理解而实践的法行人。

  可见。由理解而实践。这是信奉佛教的根本。是正信。也是智信。佛教之道。正信之道。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5/24972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为什么说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为什么说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19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