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益西彭措法师:净土圣贤的传记(九)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7 02:0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益西彭措法师:净土圣贤的传记(九)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益西彭措法师:净土圣贤的传记(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益西彭措法师:净土圣贤的传记(九)

  元明本。姓孙。钱塘人。年十五。决志出家。礼佛燃臂。誓持五戒。日课法华、圆觉、金刚诸经。夜常行不卧。已而参天目高峰妙公。遂从剃染。再三咨决。大彻法原。高峰既示寂。本栖泊江湖间。所至学者辐凑。寻还山。庐高峰塔下。

  元朝明本。钱塘人。15岁决志出家。自己在佛前顶礼。燃手臂发誓守持五戒。每天的课诵是《法华》、《圆觉》、《金刚》等经。夜晚通宵经行不睡。

  后来。他去参天目山高峰禅师。随禅师剃度出家。在师父前再三讨教。大彻佛法原底。高峰圆寂后。就在江湖间随意栖泊。所到之处学者都来依止。不久回山。在高峰塔下结庐而住。

  元大德十年。出主师子院。学者称为中峰和尚。寻谢去。诸达官。多欲延主浙中诸名山。本固辞不就。仁宗欲致之。不可。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赐金襕袈裟。改师子院为师子正宗禅寺。

  大德十年。出山主持师子院。学者都尊称“中峰和尚”。不久辞谢而去。很多达官贵人请他主持浙江中部的诸名山。他都坚决辞谢。

  元仁宗想致书请他入京。也没答应。皇帝赐号为“佛慈圆照广慧禅师”。而且赐给他金襕袈裟。改师子院为“师子正宗禅寺”。

  本既单提向上。时复举扬净土。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一百八首。大行于世。

  大师单提禅宗向上一路。同时举扬净土。曾说:“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写了《怀净土诗》108首。普行于世。

  又尝率诸同事。岁遇佛诞。及三元日。于观世音菩萨像前。发四十八愿。其一愿云。从我今生。尽未来际。临命终时。无诸疾苦。正念现前。心不颠倒。生极乐国。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更往兜率内院。瞻拜慈氏。然后退位。出生娑婆。广度群迷。同登彼岸。

  又约同修每年遇到佛的生日和三元日。就在观音菩萨像前发四十八愿。其中有一条愿说:“从我今生尽未来际。临命终时。无诸疾苦。正念现前。心不颠倒。生极乐国。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更往兜率内院。瞻拜慈氏。然后退位。出生娑婆。广度群迷。同登彼岸。(从我今生乃至尽未来际。在我临命终时没有病苦。正念现前。心不颠倒。一刹那顷就生在极乐国中。见佛闻法当即悟入无生。然后再去兜率内院拜见弥勒佛。之后退位受生在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同登彼岸。)”

  至治三年。止天目东冈。八月十三日。手书别诸外护法属。明日晨起。书偈云。我有一句。分付大众。更问如何。无本可据。置笔。安坐而逝。年六十一。其日白虹贯于山巅。露龛三日。貌如生。(中峰广录。行录。发愿文。)

  治德三年。大师住在天目山东冈。八月十三。写信告别诸护法。第二天早起写偈:“我有一句。吩咐大众。更问如何。本无可据。”笔一放。就安坐圆寂了。61岁。

  当天有白虹贯于山顶。露地坐龛三天。面貌如生。

  元宏济。字同舟。姓姚。余姚人。幼出家里之宝积寺。年十六。剃染。持四分律甚勤。后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一日。于定中睹四明尊者。授以犀角如意。自是辩才日溢。泰定元年。出住万寿圆觉寺。

  元朝宏济。余姚人。幼年在家乡宝积寺生活。16岁剃度出家。精勤地守持四分律。后来依止半山法师学天台教法。久而久之。天台玄义完全通达。曾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法。

  一天。定中见四明尊者给他犀角如意。从此大发辩才。泰定元年。住持万寿圆觉寺。

  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惴惴。丞相脱欢忧之。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斋。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咒。遍撒其处。足迹所及。岸复固。人称神焉。后迁集庆、显慈、圆通诸寺。晚归宝积。专修念佛三昧。

  第二年。盐官海岸毁坏。居民恐慌不安(“盐官”就是浙江宁海)。当时的丞相脱欢非常担忧。请宏济大师在海岸建水陆大斋。当时宏济入慈心三昧。取来海沙诵大悲咒加持后。遍撒在海岸上。足迹所到之处。海岸恢复坚固。人们都称叹神异。

  后来住持集庆、显慈、圆通等寺。晚年归于宝积寺。专修念佛三昧。

  俄疾作。即召弟子。示以唯心净土之说。或未达。济厉声曰。生死难处。遂逝。时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年八十六。(护法录)

  有一天。突然生病。招来弟子指示唯心净土的大义。有人还不了达。他就大声说:“生死难处!”这样就走了。当时是至正十六年三月十号。86岁。

  元必才。字大用。姓屈。台州临海人。母赵氏。奉佛谨。梦梵僧入堂。觉而生子。年十二。依报恩寺瞿法师出家。未几。进具戒。后受业于玉冈润法师。博览群经。深明教观。玉冈叹曰。此子殆灵山会上人耶。

  元朝必才。台州临海人。母亲赵氏奉佛虔诚。一天夜晚。梦到梵僧进屋。醒来就生了他。

  12岁投靠报恩寺的矍法师出家。不久就受了具足戒。后来在玉冈蒙润法师处学法。博览群经。深明教观。玉冈感叹地说:“这孩子大概是灵山会上的人。”

  泰定元年。继玉冈主海盐德藏寺。寻历杭之兴福、演福。为人凝重沉默。精修观行。至讲演经义。纵横无碍。听者无不倾服。顺帝赐号佛鉴圆照。

  泰定元年。继承玉冈主持海盐德藏寺。不久。依次主持杭州的兴福寺、演福寺。为人稳重。沉默寡言。一心精修观行。到演说经义时。纵横无碍。听者无不钦仰佩服。元顺帝赐号为“佛鉴圆照大师”。

  一日。头目岑然。即谓众曰。吾缘尽矣。乃焚香面西。高称阿弥陀佛号。尽一昼夜。又告众曰。汝等勿谓修持无验。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即索浴更衣。为书别相识。合掌而逝。年六十八。

  有一天。他头眼向上。对大众说:“我在世的因缘尽了!”说完就烧香朝西方。高声念阿弥陀佛。念了一昼夜。告诉大众:“你们不要说修行无效。我现在净土的因缘成熟。三昧已经现前。”说完要来水沐浴、换好衣服。写信告别一切相识后。合掌就走了。68岁。

  阇维。有五色光。自龛中发。火余。不坏者二。舌根如红莲华。齿牙如珂贝。舍利无算。(明高僧传)

  荼毗时。从龛中发出五色光。烧完后不坏的有两种。一是舌根如红莲花不坏。二是牙齿如贝壳般洁白。舍利无数。

  元悦可。字中庭。不详其所出。住嘉定西隐寺。筑十六观堂。以修净业。延祐间。赐号广慧大师。至正中。无疾坐逝。茶毗。齿舌不坏。(苏州府志)

  元朝悦可。不知是哪里人。住在嘉定西隐寺。他建十六观堂以修净业。延祐年间。赐号为“广慧大师”。至正年间。无病端坐而化。荼毗时。牙齿、舌头不坏。

  元善继。字绝宗。姓娄。越之诸暨人。母梦神僧授以芙蕖。因而有身。生即能言。或见母举佛号。便合掌和之。

  元朝善继。诸暨人。母亲梦到神僧给她一朵莲花。就有了身孕。他诞生时就能说话。母亲念佛。他就合掌跟着念。

  大德间。剃染。明年。进满分戒。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习天台教。后往南竺。谒湛堂澄公。澄深器之。至正中。主天台荐福。又迁能仁。晚岁。专修净业。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大德年间。剃度出家。第二年受满分戒。不久。依止天竺寺的大山法师。习天台教法。后来去南天竺拜谒湛堂澄公。澄公很器重他。至正年间。主持天台荐福寺。后来又迁往能仁寺。晚年专修净业。系念弥陀。昼夜不断。

  一日。忽告众曰。吾将归矣。乃端坐而逝。年七十二。茶毗。舌根不坏。(明高僧传)

  一天。忽然告诉大众说:“我要走了。”然后端坐而逝。72岁。荼毗时舌根不坏。

  元子文。字宗周。明州象山人。受业于北溪闻法师。出主宝云寺。淹博教观。律规甚严。与人言。若不出口。至升座说法。滔滔莫之御也。

  元朝子文。明州象山人。受业于北溪闻法师。后来主持宝云寺。对于教观有深广的通达。平时持戒精严。跟人说话好像声音不出口。等升座说法时。滔滔不绝。

  一日。讲十六观经终。即就座别众。将入灭。或启和尚。后事未曾嘱付。何遽尔。文曰。僧家要行便行。莫做俗汉伎俩。众恳益切。于是下座。复归方丈。一一条画之。即合掌称西方圣号。回向发愿毕。遂逝。阇维。舍利无数。异香袭人。弥日乃止。(明高僧传)

  一天讲《十六观经》结束。他在座位上跟大众告别说:“我要走了。”有人问:“后事还没吩咐。怎么走得这么快?”子文说:“出家人要走就走。不做世俗人的伎俩。(就是说。像经营财富、名声、地位、家庭等。是世俗人的做法。)”大家就更加恳切地请求。子文就下座。回到方丈。一条一条地写好后。合掌念阿弥陀佛。回向发愿完就走了。

  荼毗时得到无数舍利。异香袭人。一整天才止息。

  明宝珠。不详其所出。尝游浙中杭嘉间。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无恒居。念佛不绝口。人与之言。略酬一二语。即连声念佛。后于海门寺。忽若颠狂者将半月。一僧呵曰。尔平日实行。当与世人作眼目。何得乃尔。珠曰。如是。吾行矣。索浴毕。安然立化。(往生集)

  明朝宝珠。不清楚他的出身。曾游历到浙江中部杭州、嘉兴之间。冬夏只穿一套衲衣。靠乞讨维生。居无定所。念佛不断。别人跟他说话。他稍微答一两句。就连声念佛。后来在海门桥。忽然像发了颠狂。将近有半个月。有僧人呵斥他说:“你平时都真实修行。要给世人作眼目。怎么能示现这种行为?”宝珠说:“那这样我就走了!”然后要来热水沐浴后。安然立化。

  明本明。不详其所出。居通州静嘉寺。梵行清白。勤于讲业。后辍讲。专心净土。六时礼念。历年弗替。忽微恙。自知时至。告众。安然而化。异香七日。(往生集)

  明朝本明。不清楚出处。他住在通州静嘉寺。身心行为非常清净。长年不断地讲经说法。后来有一天停止讲席。专心修持净土。从此昼夜礼拜、念佛。经历多年也没改变过。

  有一天。他忽然有点小病。自己知道时间已到。告别大家后。安然坐化。当时异香七天不散。

  明义秀。温里人。嘉靖初。居蒲之赞叹庵。日课阿弥陀佛十万余声。朝夕无间。历五十余年。经行之所。砖砌成坳。人试补之。久复成坳如故。

  明朝嘉靖初年。在蒲之万固寺背后七里多路有一个赞叹庙。里面的老僧义秀是温里人。精进敦厚。每天念佛十万多声为日课。从早到晚念佛不断。有50多年的修行。他念佛经行的地方。砌的砖都凹下去了。有人补好了这块地。时间一久又凹下去。现在还在。

  初有贫子不能自活。来依秀。秀纳之。久之。不善其所为。呵曰。汝真贼也。无何。果约其党。乘夜击秀。初击。秀称佛声犹洪。再击。称佛声弗断。然亦微矣。气尽。佛声乃寂。(紫柏老人集)

  最初有个穷人养不活自己。来投靠义秀。义秀接受了他。时间一久。见他行为不好。就呵斥说:“你真是个贼。”不久这个人约他的同党。趁着黑夜来打义秀。最初打的时候。义秀念佛的声音还很洪亮。再打时。念佛的声音还不断。但声音变小了。就是这样念着佛而走

佛学几个基本常识

的!

  紫柏老人感慨地说:“生命垂危之际佛声还不断。至于两条腿都打折了。还能结跏趺坐走。不是50年志气坚强、劲正。怎么能达到这种地步!”(《紫柏老人集》)

  明雪梅。苏州人。踪迹奇异。不拘戒律。好吟诗。嘉靖中。游南京。止报恩寺。每见法师讲经。辄笑曰。乱说乱说。专修净土。动静无间。寻还苏。住竹堂寺。年八十余。忽辞众克日行。众僧醵钱治龛。

  明朝雪梅。苏州人。行踪奇异。不拘戒律。喜爱吟诗。嘉靖年间来到南京。住在报恩寺。每次见到法师讲经。就笑着说:“乱说!乱说!”专修净土。动静之间毫无间断。不久他回到苏州。住进了竹堂寺。80多岁时。忽然告辞大家。预定哪一天要走。僧人们给他凑钱做好了龛。

  至期。送者云集。梅笑曰。尔辈才布施几文钱。

佛学常识 博客

便欲逼取老僧性命。尚早尚早。众废然散去。越数日。端坐龛中。泊然而化。(雪梅纪略)

  到了这一天。送者云集。雪梅笑着说:“你们才布施几文钱就想逼取老僧的性命。还早!还早!”大家也就作罢散去了。过了几天。他端坐龛中。寂然坐化。

  明性专。字守庵。姓张。苏州昆山人。少剃发。遍访知识。谒妙峰。受戒。预听法华讲席。后辞去。往峰顶。行头陀行。十二时中。唯诵法华。行深禅定。尝于空中。见西方宝池成琉璃色。深广无际。以白妙峰。妙峰曰。此观行初成之相。不生取著。是善境界。专遂深秘不言。

  明朝性专。苏州昆山人。少年时剃发出家。到处参访善知识。拜见了妙峰大师。而且受戒。参与法华讲席的听讲。后来告辞而去。到山顶上行头陀行。每天十二时中持诵《法华经》。行甚深禅定。

  曾见空中西方宝池成琉璃色。深广无边。就把所见境界禀告妙峰大师。大师说:“这是观行初步修成之相。如果不生取著。就是好境界。”以后性专把境界秘藏在心。从不跟别人说。

  石城有百尺弥勒像。嘉靖间。经兵燹。金剥。专为新之。又构石殿。与像称。感佛放光。夜明如旦。

  当时石城有一尊一百尺高的弥勒佛像。嘉靖年间经过战乱。佛像金粉剥落。性专为佛像重新刷新。又构建石殿。和佛像相称。感得佛像放光。夜晚明亮如同白昼。

  二十三年秋。延法师传灯。讲小本弥陀经。有请易弥勒上生经者。专曰。不然。吾闻弥陀与弥勒。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余将俾海众同悟本性弥陀。即本性弥勒。先游莲华净土。然后预龙华胜会也。

  二十三年秋天。性专请传灯法师讲《弥陀经》。有人请求换成《弥勒上生经》。性专说:“不然。我听说弥陀与弥勒。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就是弥陀与弥勒同一法身、同一智慧。十力、四无畏等无量功德也是如此)。我将和海会大众同悟本性弥陀即本性弥勒。首先游于莲花净土。再参与龙华胜会。”

  二十五年仲冬。沐浴更衣。命众椎钟诵经。趺坐而化。前数日。衣褶中生灵芝一本。大于拳。色红白。(法华持验)

  二十五年仲冬。他沐浴换好衣服。叫大众敲钟诵经。结跏趺坐往生了。提前几天。衣服里生了一枝红白色的灵芝。比拳头还大。

  明祖香。临江新喻人。于山东龙潭寺。精修净业。有居士王杰者。筑庵延之。香语杰云。某日当归家。众苦留。香云。归安养家耳。及期。敷坐。西向坐逝。举龛入山。火出自焚。(往生集)

  明朝祖香。临江新喻人。他在山东龙潭寺精修净业。有位王杰居士建庙请他居住。祖香说:“我某天要回家了!”大家苦留他住。他说:“我回的是极乐世界的家。”到这一天。脸朝西方。端坐而往生。当时法体坐在龛中。大众抬龛入山。到了山里。法体自己出火而烧化。

  明圆果。字祇园。一字幻空。不详其所出。少为凤阳卫守陵指挥使。已而弃官。出家五台山。淹贯经论。顿悟直指。东游至苏杭。登座说法。天华昼下。缤纷如雨。

  明朝圆果。年轻时做凤阳卫守陵指挥使。之后弃官不做。在五台山出家。贯通经论。顿悟直指(他是一个顿悟的人)。

  后来往东方游历到苏、杭一带。登座说法。天花昼下。缤纷如雨(就是他说法时。白天从空中降下天花。缤纷如雨)。

  嘉靖三十四年。浙中倭乱。剽掠至北新关。果时在杭佛慧寺。巡抚胡宗宪。闻果道高。延请出山。商退贼之策。果辞曰。毋庸。三日后。贼当自退耳。后三日。军士见云中有神兵数千。击倭。倭退窜。皆以为果力也。

  嘉靖三十四年。浙江中部遭到日本倭寇骚扰。倭寇已经登上海岸。一路抢掠到北新关这个地方。圆果当时在杭州佛慧寺。巡抚胡宗宪听说圆果道行很高。就请他出山来商量退贼策略。圆果说:“不必担心。三天后倭寇会自己退掉。”过了三天。军兵们见到云中有几千神兵打击倭寇。倭寇被打得四处逃窜。大家都认为是圆果的神力!

  临化之日。嘱弟子十年后茶毗。至期。舁棺

佛学的常识

至野。忽自起火。灰烬无遗。道俗观者千人。咸见云中现出西方境界。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金沙地、楼阁宫殿。并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之所严饰。

  圆果在临走这一天。嘱咐徒弟十年后再荼毗(这时间很长。再过十年才能火化)。到了这一天。徒弟们抬着他的棺材来到野外。忽然里头自己起火。烧成灰烬。当时在家出家围观的有上千人。都见到云层上现出极乐世界的景象。里面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金沙地、楼阁宫殿。而且一切都是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作庄严。

  池中开出青黄赤白莲华。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种种奇妙。与佛经所说。无有差别。俄而天乐振空。移时方灭。(狯园)

  七宝池中开出青、黄、红、白各色的莲花。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各种奇异的鸟。和佛经所说没有差别。不久天乐鸣空。过了一段时间才消失。

  明真清。字象先

赵朴初佛学常识

。姓罗。长沙湘潭人。少强记绝人。年十五。补诸生。十九。遘家难。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和尚。剃发受具。看无字话。因舟触岸。有省。

  明朝真清。长沙湘潭人。少年时记忆力超人。15岁补诸生。19岁遇到家里有难。就到南岳伏虎岩依宝珠和尚剃发。受具足戒。他看无字话头。因为船碰到岸边。忽然有省。

  珠化去。清驻锡觉皇寺。患背疾。梦关云长授之药。病愈。南游天台。结茅居焉。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开演十乘。阐明三观。学者归附日众。应居士王太初请。就永明禅室。讲观经妙宗钞百日。居常日勤五悔。密持观经。及梵网心地品。

  宝珠和尚圆寂后。真清驻锡在觉皇寺。有一次他背上有病。梦见关云长给他药。醒来就好了。他去南方到了天台山。结茅居住。又迁居在华顶天柱峰。修了大小弥陀忏六年。有闲暇就开演天台十乘。阐明空、假、中三观。当时学者归附的人日益增多。他应居士王太初祈请。在永明禅室讲《观经妙宗钞》一百天。平时每天勤修五悔。密持《观经》和《梵网经·心地品》。(“五悔”就是智者大师所立五种忏悔法:一、忏悔;二、劝请;三、随喜;四、回向;五、发愿。昼夜六时勤修。)

  一夕。梦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二菩萨。方展拜间。旁有沙弥。授以一牌。书曰。戒香熏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万历三十一年正月。抱疾。尽出所储。付五台、云栖、西兴诸寺饭僧。有进药石者。却之曰。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不久辞世。药何为乎。

  有一天晚上。他梦到宫殿庄严绮丽、宝树参差。见到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菩萨。正展衣而拜时。旁边有位沙弥交给他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戒香熏修”。醒来自己知道是中品往生的相兆。

  万历三十一年正月。他生病。拿出积蓄交给五台、云栖、西兴等寺院斋僧。有人劝他吃药。他谢绝说:“我净土因缘已熟。冥冥中圣境已经现前。不久我就要告辞人世。药有什么用呢?”

  正月七日。绝粒。唯饮檀香水。期于二十九日告终。与众说无生法。诲谕甚切。至二十九日夜。起别众曰。吾逝矣。众请曰。和尚往生净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众曰。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熏。位止中品。言毕。泊然而逝。

  从正月七号起。他就不再吃饭。只喝一点檀香水。预期二十九号往生。期间跟大家说无生法。劝导教诲非常恳切。到二十九号夜晚。他起身告别大家说:“我走了。”大家请问:“和尚往生净土。得生九品哪一品位?”他说:“中品中生。”大家说:“怎么不是上品往生呢?”他说:“我戒香所熏。品位只是中品。”说完就寂静地圆寂了。

  延五日。颜色红润如生。茶毗日。香气充郁。骨锵锵有声。年五十七。(明高僧传)

  过了五天。法体红润。相貌如生。荼毗时。香气充满浓郁。烧化时骨骼锵锵有声。57岁。

  明明证(真定)。字无尘。姓魏。会稽人。性醇厚简默。少不乐腥膻。常欲出家。弱冠。过邻寺。遇五台庞眉老僧。若旧相识者。愿相依为弟子。老僧云。汝三年后。方可剃发。当先行苦行。学诸经典。

  明朝明证。俗家姓魏。浙江会稽人。性格醇厚简默(就是他沉默少言。性情纯朴敦厚)。小时候不喜欢吃荤腥。常常想出家。成年时。经过旁边的寺院。遇到一位五台庞眉老僧。似曾相识。就想依止这位老僧做徒弟。老僧说:“你三年后才能剃发。你要先行苦行、学经典。”

  证遂往丛林。作重务。学楞严咒。日止诵一字。夜礼观音。彻晓不寐。三年。而咒始毕。忽卧病七日。遍身发痛。若换骨者。

  这样明证就去丛林干很重的活。学“楞严咒”每天只诵一个字。晚上拜观音菩萨。彻夜不眠。过了三年。咒才诵完。忽然卧病七天。全身都发痛。好像是在换骨。

  病愈。夙慧顿开。而五台僧复至。为祝发。受具戒。嘱令终身诵法华经。遂展经朗诵。无滞。已而华严、涅槃诸经。悉成诵。乃谓老僧曰。吾欲尽形乞食供养。以报师德。是夜。老僧不知所往。

  等到他病好了。夙慧顿然开发。五台山的庞眉老僧也来了。给他剃头。受具足戒。嘱咐他终身持诵《法华经》。他展开经本朗诵。没有滞碍。然后《华严》、《楞严》等经都能背诵。就对老僧说:“我想尽形寿乞食供养。来报答师父的恩德。”这天晚上。老僧忽然不知去向。

  证日诵法华一部。日惟二餐。三衣经钵外。一无所蓄。人有施者。随得随舍。或与之言。止微笑而已。如是者三十年。一日诵经。艴然不怿。弟子问故。曰。吾持诵一生。求生净土。岂将堕红尘耶。于是更加勤诵三年。

  明证每天诵一部《法华经》、吃两顿饭。除了三衣一钵。没有其它积蓄。人家供养他。他随手就布施掉了。有人想跟他说话。只是微笑而已。这样过了30年。

  有一天。他诵经有点不高兴。弟子问他什么缘故。他说:“我一生持诵。求生净土。难道还要堕红尘吗?”由此更精勤地诵经三年。

  一日。抚案大笑曰。我今不到红尘去矣。往谒云栖宏公。还至涧中。谓侍者曰。汝往报众徒。我明日当去。次日。诸徒至。证问什么时。答云。亭午。遂命具汤盥沐。端坐念佛。诵观世音。大势至。至清净大。即闭口。众闻空中朗诵海众菩萨。异香馥然。合掌而寂。如入禅定。

  有一天。抚案大笑:“现在我不堕红尘了!”然后拜见莲池大师。拜见完回到山涧中。对侍者说:“你去告诉徒弟们。我明天要走。”第二天徒弟们来了。问他什么时候走。他说:“正午。”然后命令弄好热水沐浴。端坐念佛。诵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在念到“清净大”时就闭口不念。大家听到空中在朗诵“海众菩萨”。异香浓郁。他已经合掌往生了(意思是念“清净大海众菩萨”这一句时。他念到“清净大”时就走了。然后空中响着后四个字——“海会菩萨”)。

  七日后。开龛。时值炎暑。仪容若生。年五十。时万历二十一年也。(理安寺纪)

  七天之后

100个佛学常识大全

开龛。当时是大热天。他的仪表就如同生前一样。往生时50岁。

  明明玉。字无瑕。姓刘。西蜀人。出家后。遍历名山。参叩知识。苦行绝伦。礼华严、法华经。一字一礼。

  明朝明玉。是四川人。出家后遍访名山、参拜善知识。苦行卓绝。他拜《华严经》、《法华经》。一字一拜。

  万历二十三年正月。忽谓弟子曰。吾业系娑婆七十二年。今将归矣。遂不食。念佛不绝者旬日。声如洪钟。临终。沐浴端坐。持珠念佛。益哀促。已而大声云。佛佛佛。倒驾铁牛归佛国。声绝而逝。(憨山梦游集)

  万历二十三年正月。忽然对弟子说:“我业系娑婆已经72年。今天我回家了!”这以后不吃饭。不断地念佛。大概有十多天。念佛的声音犹如洪钟。临终时。明玉沐浴端坐。拿着念珠念佛。念得越加哀切、急促。然后大声说:“佛佛佛!倒驾铁牛归佛国!”声音止息。就圆寂了。

  明法祥。字瑞光。姓周。绍兴嵊县人。少有出世志。参啸岩老人。啸岩示以念佛法门。遂出家。居南岳侧刀峰。影不出山。专志念佛。以豆记数。日夜精勤。胁不至席。人称为豆儿佛。未几。成丛林。

  明朝法祥。绍兴嵊县人。少年时就有出世的志愿。参拜啸岩老人。老人指示他念佛法门。他就出家。住在南岳侧刀峰。从没有出过山。专志念佛。他以豆子计数。昼夜精进。不倒单。人们称他“豆儿佛”。不久这个地方就成了丛林。

  万历三十八年。二月六日。索浴礼佛。告众曰。瓜子熟也。正落蒂时。众莫喻者。入室趺坐。令众唱佛名。合掌而逝。峰前闻音乐声。(憨山梦游集)

  万历三十八年二月六号。他要来热水洗澡后拜佛。拜完告诉大家:“瓜子熟也。正落蒂时!”大家不知道在比喻什么。(他说“瓜已经熟了。正是蒂落的时候”。意思是我净业已经成熟。正是往生的时候。)然后他进房间结跏趺坐。叫大众念佛。合掌就走了。当时侧刀峰前面能听到音乐之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6/256174.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益西彭措法师:净土圣贤的传记(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益西彭措法师:净土圣贤的传记(九);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04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