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种忍辱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五种忍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五种忍辱
忍辱度嗔恨:菩萨修忍辱行。能度脱嗔恨之心。古人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因为嗔恨心是无明业火。我人嗔心一发。马上怒火冲天。焚烧起来。就不顾一切。什么罪恶言行。都可随之发生。即把许多业障之门。大开特开。因此犯下了弥天大罪。违反了国法人情。造诸恶业。所以佛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
佛学常识问答文库
德林。’ 心中只图报复、雪怨恨。不顾伤人害己。把过去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好事。一笔勾销。统统烧光。付之东流。嗔恨是六种根本烦恼之一。犯罪可能性大。危害性也就越大。而且我们每个人嗔心习气最深、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特别注意。每逢可嗔物件到来。要紧紧把住这个关口。要用最大忍力。不要令嗔心妄动放纵。菩萨修行。利己利人。教人修忍辱波罗密。可以度脱嗔恨之心。
忍辱法门
可是忍辱法门有五种不同观照的方法转变自己的心态。
第一.生忍:每当被辱境界到来的时刻。把对方当作老师。虚心接受。化解逆反心态。故称生忍。
第二.力忍:对于辱境到来。不与他计较。用了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了一下。一心念佛名号。仗佛号能力。把忿恨之心。安定了下来。这就像在水下按葫芦一样。不能放手。一放手这葫芦马上就要浮了起来。故称力忍。上述二忍又称事忍。
第三.缘忍:正当辱境现前。我们以智慧来回光返照一下。修因缘观。辩明缘由。为什么无故受辱、挨打、挨骂等。这里定有种种原因。若无故被人侮辱都是前世因缘感招的恶果。今生会随业受报;反之。即并非业障所致。而是魔障所致。若作受报想。作还债想。领悟考验真谛。体会其中疾苦。自然就把难以忍受的辱境。逆来顺受。
佛学常识app
心情舒畅。不生嗔恨。故称缘忍。记得古人说:‘有容德乃大。无欲气自豪。’
第四.观忍:每当辱境发生。就用空观智慧来照察。了知心身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没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这就是能空的我相与
佛学常识大全及答案
所空的辱境二者完全是空的。所以中间的辱相。当然也是不可得。这样一来。那万恶的嗔恨心。自然就不会发生了。故称观忍。
第五.慈忍:菩萨每逢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哀怜愍念。此人实在愚痴可怜。无理取闹。妄生枝节。对我打骂毁辱。我能忍受。若无其事。置而不理。不加报复。如果对待别人任意毁辱。一
基本佛学常识100问
定要受到报复。相打相骂。这其实也就是借别人的手打自己。借别人的口骂自己。更严重的甚至发展到人命伤残。受到法律制裁。从而难逃因果报应。因此兴起无缘大慈。发出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醒过来。知过必改。重新做人。断恶修善。故称慈忍。这三忍又称理忍。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有一次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佛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皆空不生嗔恨。反而发大誓愿。成道以后。先度此王。故佛在鹿野苑先度憍陈如尊者。憍陈如的前身就是歌利王。菩萨修行发菩提心。一定要经过三难妙行的大关。第一.难
佛学基本常识讲座
行能行。人们做不到的难事。菩萨能做到。第二.难舍能舍。人们舍不得的生命、钱财、菩萨能舍得。第三.难忍能忍。人们忍受不了的逆境。菩萨能忍受。从前舍利弗尊者发菩萨心。修三难行。经不起考验。三难之中。只做到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二难。在最后难忍不能忍。因此他退失菩提心。做了声闻小乘圣人。到释迦牟尼成佛时。才在佛座下做一个舍利弗尊者。《佛遗教经》中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不名入道智慧之人。’必须注意:佛教劝人学菩萨修忍辱度。一定要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对待善人善事。应该生慈悲心。修忍辱行。对于恶人恶事。应该现威神力降伏魔冤。佛教有二句话:‘见佛则拜。见魔即降。’佛陀是慈威并济。折摄兼施。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魔王波旬来破坏恼乱。佛显大威力降伏天魔。再如每一座佛教寺庙的天王殿都塑有弥勒菩萨。笑容满面。慈霭可亲。以慈悲心摄受众生;在弥勒菩萨后面站著一位手擎宝杵的韦驮菩萨威严肃穆。洞视十方。见有邪魔破坏佛门。就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依此看来。佛教虽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但决不是善恶不分。是非不辨。无原则。滥慈悲的老好人宗教。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3/32571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五种忍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五种忍辱;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