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优婆塞戒经,悲品第三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6 03:3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优婆塞戒经,悲品第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优婆塞戒经,悲品第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优婆塞戒经,悲品第三

  悲品第三

  善生言:"世尊。彼六师等不说因果。如来所说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说发菩提心。为是生因?是了因耶?"

  "善男子。我为众生

佛学常识 博客

。或说一因、或说二因。或说三因。或说四因。或说五因。或说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烦恼、业、器。言四因者。所谓四大。言五因者。未来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经》中所说六因。言七因者。如《法华》说。言八因者。现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经》说。言十因者。如为《摩男优婆塞》说。十一因者。如《智印》说。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骄慢。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恶知识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咸水。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无明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qu

佛学常识100个

ot;

  "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恶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见众

佛学常识大全8关斋戒

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q

佛学与生活常识矛盾

uot;

  "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qu

佛学知识礼佛常识之仪表篇

ot;

  "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施舍。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未得道时。悲心转动。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转动。故名大悲。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为难。在家修悲。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应先修悲。若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做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3/325715.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优婆塞戒经,悲品第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优婆塞戒经,悲品第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60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