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悉达多的传说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悉达多的传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悉达多的传说
悉达多。姓乔达摩。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5-前4
佛学常识问答小说
86年。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逝。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生子。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善射骑。博学多艺。也富于沉默思考。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门。为了达到解脱人生之苦的目的。悉达多
佛学常识13大千世界
离家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接着他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寻求解脱。据说。他认为: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干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后7天只进一餐。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卧于荆棘上。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依然没有发现什么真理。乔达摩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这标志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动。历时45年说法。他的活动地区主要在摩揭陀、拘萨罗跋耆三国。东面最远到过瞻波。西到摩偷罗。当时这一带经济文化发达。沙门运动高涨。新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
相关传说
传说佛陀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出家的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四谛”之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三遍。佛史称作“三转法轮”。佛陀还主张要坚持“中道”原则。即既要避免极端苦行。又反对性情纵欲。只有“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这是佛陀首次宣讲佛法。所以也称为“初转法轮”。盘陈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义。成为他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佛陀一天的活动似乎很有规律。他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中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沉思。黄昏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
净土宗佛学常识
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佛陀的这种生活方式。当是早期僧侣的生活缩影。后来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规则、戒律的雏型。佛陀传教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商道。《长阿含·游行经》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佛陀成道前由北向南所走的路。以及入灭前由南向北走的路。这两条路很少偏离当时的商道。佛陀常年来往于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这里沙门运动特别活跃。传说频毗沙罗王之弟迦留曾召集96种“外道”举行大斋。当时的王室。是沙门运动的支持者。佛院的传教。就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两个最重要的经常说法的住处。一处在舍卫城南的盘园精舍。这是拘萨罗国富商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布施的;一处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兰陀长者所赠。精舍是频毗沙罗王出资建造。佛陀在传教中经常与“外道”沙门辩论。据佛典记载。佛陀总是在辩论中取胜。使他们纷纷皈依佛教。有一次佛陀走在鹿野苑的路上。遇到一位“邪命外道”沙门。佛陀对他说法。表示自己已经成道。这位“邪命外道”摇头离去。走上另一条路。
佛陀结局
公元前485年。佛陀80岁时进入涅槃。寂灭于拘尸那迦城(印度北方邦境内)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的娑罗林中。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
佛学常识图片
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卧像
佛学的小常识
。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4月8号)称做“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12月8号)称为“腊八节”。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3/329173.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悉达多的传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悉达多的传说;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573.html。